首页 公文范文 农产品走势分析

农产品走势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产品走势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国不仅稻谷品种繁多,且种类多元化,早籼稻能成为第一个上市期货的稻谷品种,这与早籼稻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早籼稻的特殊性

1.国内目前开发出的稻谷品种中,最早成熟并上市销售的就是早籼稻。因此早籼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成是后期稻谷市场的侦察兵,早籼稻的商品价值高,价格的浮动也比较大。同时在稻米市场正直青黄不接的时候,早籼稻的成熟期也到了,针对于市场需求的紧张,早籼稻又像是及时雨一样的出现。

2.早籼稻的国产数量不多,所以出口量也不大,相比于其他品种,国家政策以及对早籼稻的调控政策薄弱,价格趋向于市场化,浮动比率较大,这样早籼稻就符合市场期货保值需求和期货投资动机。

3.早籼稻符合期货合约中规定的品种特征。新陈之分明显,同时早籼稻的各个品种之间也很容易辨别,完全符合早籼稻期货合约的标准化理念,同时早籼稻相更易于保存存储,同时陈年的早籼稻更加有利于加工。

二、早籼稻期货上市的意义

早籼稻作为农业产品期货中的一员,它充当着侦察兵的作用,它的上市间接性的引导者稻谷期货市场未来的价格,同时,早籼稻期货还给农民和企事业期货保值提供了可观的数据分析。

1.早籼稻期货健全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品种,开拓了期货市场的经营范围,间接的促进了粮食生产进程。由于再起期货市场的无目的无目标的盲目发展,农产品期货业随着国家对期货市场的整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国家半数的粮食生产经营得不到期货市场的辅助,而在2009年,早籼稻期货上市后,部件健全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需求品种,更加的完善了期货市场对粮食生产经营的指导。从而促使了农产品相关企业在观察市场变化的情况下能主动的调整自身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策略,达到避免高风险的目的。

2.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早籼稻与晚稻的种植面积系数达到了0.39,也就是说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带动了晚稻种植面积的增长脚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内稻谷产量的增长发展。同时作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侦察兵,早籼稻更有利于缓解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保障国家粮食产业安全。

3.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完善者就是早籼稻期货,它间接为国家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早籼稻期货的上市促使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和现货两种交易模式。丰富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体系,同时也促成了企业利用套期进行保值。最后,期货现货的结合,可以让国家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趋势,平衡粮价稳定粮价,保障农产品价格安全。

三、早籼稻期货市场后期走势分析

早籼稻期货自从进入到期货市场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其主力合约一直表现平平,作为核心烙印较深的一种产品,相对缺乏了活跃性,因此关注早籼稻期货市场要关心以下几点。

1.国内稻谷产品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

由于稻谷产品的用途比较单一,大都作为食用口粮,所以稻谷产品的消费是随着人口增加而随之增长的,即涨幅效果不显著。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的导致稻谷产品需求量疲软,这也给国内稻谷产品价格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国家政策对稻谷产品价格控制因素

在稳步提高粮食价格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国内粮食价格的可控制性比较明显,在掌握了充足的粮食资源以后,政策对价格控制明显的增强,这对期货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的涨幅波动。

3.周期性质的新陈轮换储备

因为五月份是粮食轮换储备周期,而七月份早籼稻上市,所以每年的四月份会促使陈稻谷出现一个高峰,这种高峰会直接在模拟各种特定程度上打压价格市场。

4.天气因素决定着期货价格

5月、6月、7月是早籼稻的关键期,只要出现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直接的影响到期货价格,所以,在上市后期必须关注早籼稻的成长和生产进度以及天气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国内稻谷产品供应松懈,稻谷市场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早籼稻价格将呈现一种中长期稳中向上的发展走势,短期内,陈旧稻谷储备轮换和早籼稻生长期受到天气因素影响,都会对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期货市场上,如果没有明显的信息提示出现,鉴于投资者的参与情况来看,早籼稻价格走势将以小幅度震荡为主。

参考文献

[1]刘刚.早籼稻期货品种上市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09).

[2]任芳.早籼稻期货将促成“中国价格”[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16).

[3]罗江华.早籼稻期货投资策略探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02).

[4]施鹏.波澜不惊的早籼稻期货交易[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9(05).

篇2

(一)生产、消费结构变化加大了农产品供求的压力

近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一是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低于5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转移到城里的新市民加上原有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使得农产品需求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期。也就是说过去自给自足的、为城镇居民提供农产品的部分生产者转为了农产品的消费者。

二是农业从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低于50%。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男性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大量的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在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使得机械、科技替代劳动成为趋势,农业生产物化投入大大增加,物化投入已占农业生产成本50%以上。

三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低于50%。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央财政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多,以及农民工打工收入增加。但同时也反映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兼业化程度变得更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

此外,我们还面临水土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上述种种加大了农产品的供求压力。因而,这几年农产品供求关系绷得比较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农产品类金融化导致其价格不断偏离其价值

在农产品供求偏紧的情况下易形成通胀预期,加上流动性过剩导致个别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且价格波动频率加快。大宗农产品除了本身的商品属性外,已成为期货和投资的主要对象,其金融衍生品属性表现得极其充分。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中,玉米、大豆、棉花流动性仅次于原油、标普500等,与黄金白银等并列为流动性第二位。这说明不论在中国还是国际市场,农产品都是期货炒作对象,炒作已使其价格背离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三)天气条件及舆论炒作加剧农产品价格波动

农产品的生产特性是播种面积确定产量预期,但是产量预期与天气密切相关,气象灾害会造成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短缺。一旦发生极端性的天气,就会引发产量的低估,加上媒体的放大效应,从而引起了价格波动,给政府构成压力,给居民带来恐慌。去年初因低温带来菜价肉价上涨,媒体不断报道后,无形中放大了价格信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综上分析,天气—农产品供给—价格之间构成了一个循环。即天气不好可能带来的减产,成为游资炒作的机会,引发农民对产品的惜售,从而抬高价格;而农民惜售和游资炒作又影响了对市场供给的信心,出现阶段性供给的不足,商家开始囤积,商家的囤积又加剧了阶段性供给不足,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反之亦然。

那么,今年的天气如何?今年是农历龙年,龙年在农业气象中为非正常年份,农谚说得好“牛马年好耕田”,农历牛年、马年多为风调雨顺,龙年意味着水多水少会交替发生。今年春节前后南方出现低温,影响部分作物生长。5月以后,江南、华南提前进入汛情,部分地区大雨引发泥石流;安徽等地气温上升较快,前一段时间气温已到30摄氏度,部分地区棉花早稻秧苗受到影响。如果这些信号放大,都会对农产品预期产生影响。

当前农产品供需和价格走势分析

(一)预期大宗农产品稳定,棉花面积有所下滑

粮食面积稳定在16.8亿亩,与上年持平,主产区面积有所扩大,但是南方双季稻区问题突出,由于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稻“双改单”趋势非常明显,浙江、福建、广东都有这种趋势。

棉花种植面积下滑,预计不足7000万亩;糖料和油料面积基本持平,糖料面积略有增长,主要是东北地区恢复甜菜生产。2011年生猪存栏略增,出栏略减,但增减幅度均在1%以内,生产基本平稳。近期出现的猪价下跌,主要由于部分生猪集中出栏所致。5月,在猪粮比价跌至5.5∶1的最低点时,国家启动收储,之后价格有回升,意味着下一轮生猪补栏即将开始。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随着春耕生产结束,此轮价格上涨告一段落,下一步,中央财政会根据价格上涨的情况增加补贴金额。

(二)菜篮子产品供给平稳,短期价格波动较大

去年以来,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但价格波动较大。今年5月初几品企业相继提高牛奶价格,近期鸡蛋价格也在上涨。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土地、人工成本及天气因素推高价格,也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因素,盲目生产造成的价格低迷。

篇3

[6]HM Treasury.The Green Book: Appraisal and Evaluation in Central Government[EB/OL].[2013-05-20]. https://w

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

t_data/file/220541/green_book_complete.pdf.

[7]Dave O' Brien, AHRC/ESRC Placement Fellow. Measuring the Value of Culture: A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EB/OL].[2013-05-20].http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