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二、民办高校进行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安全教育。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其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在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民办高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对学校的校风、校纪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从而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保护,提高学生对于安全方面的意识。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在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当中,积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和普法宣传,以此树立起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墙报、黑板报、标语牌和橱窗的宣传作用,在这些地方写上安全警示和标语等,以此营造出校园安全教育氛围,同时达到宣传安全知识的目的。同时民办高校也要建立并完善校园安全制度,真正落实好安全责任制,构建出制度文化,这也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关键内容之一。(二)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安全教育。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只重视讲授教材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引导。实际上,利用课堂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确保了学生的安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关于法律知识和心理、生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学,安排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例如讲授《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条例,让学生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并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民办高校也可以正式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或是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将一些悲剧扼杀在摇篮中,保证了学生人身安全[3]。(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安全教育。面对当前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局势,高校学生都对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互联网上的信息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没有接受到正确的引导,高校学生就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危害到学生健康。比如最近从俄罗斯传入的“蓝鲸游戏”,就已经导致了部分青少年自杀,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所以,民办高校也要对此引起注意,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正确识别网络上的各种消息。学校可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比如《怎样正确运用互联网》教育讲座等,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与自控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智对待网络,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学会吸收其中积极的因素,摒弃消极的因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四)加大投入是保险箱。民办高校缺乏教育经费和设施投入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要保证高校的安全,必须有一定的投入。所谓金钱买和平,这是真理。在这个阶段,一些传统的安全措施,如大学的墙壁,公寓,低保护窗口仍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确保安全标准和消防设施的施工质量保护设施,技术保护系统的改进,建立了电视监控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实现安全管理现代化。

从当前情况看,民办高校中关于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今有不少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从而影响到学生安全。对此,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园文化、课堂教学以及互联网,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刘世东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校园内的安全事故主要有七类:一是安全措施不完备的学习设施和危险建筑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二是集中在楼道、通道、台阶、校门等处发生的拥堵挤压造成的意外伤害;三是火灾事故、爆炸、食物中毒、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四是与教职员工有关的学生伤害事故;五是在文体活动中的意外伤害事故;六是与学生本身有关的伤害事故及学生违纪行为所导致的人身伤害;七是校内外交通事故等等。一般认为,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事故与隐患包括以下几类:政治安全、学业安全、住宿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就高校现实状况而言,学校安全事故具体发生形式有:政治安全如,蛊惑、非法集会、恐怖事件、泄密等;学业安全如,安全事故,如无故出走、无故退学、失踪失联、考试作弊等;住宿安全事故如,入室盗窃、入室抢劫、诈骗、火灾、打架斗殴、晚归不归等;人身安全如,如食物中毒、校内外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各类纠纷、涉入犯罪等;心理安全事故如,自残、自杀、伤人、报复社会、自闭、与家庭亲友和周边人际关系紧张等。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内容应与高校易发易生的各类安全事故相对应,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和管理措施。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校园内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部分当事人在事故发生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自我保护意识极其淡薄,对一些不怀好意之人、社会缺乏理性认识,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欺骗或者利用。他们都缺乏安全防范的意识,给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许多隐患。由此可见,开展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从而预防犯罪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减轻学生家长的担心,减少对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威胁。2.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优化校园“软”环境当今大学办学形式多样化、管理方式社会化、校园规划开放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等新的特征,使大学校园的治安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开展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有利于形成“全员”安全意识,强化高校防护管理措施和能力,优化高校软环境,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人文氛围。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国家安全保卫意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不容乐观。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使大学生放松了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警觉,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不全面、不透彻。全面准确地认识国家安全形势,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新的使命和任务。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新的使命和任务。

二、“情感关切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一)“情感关切法”的内涵

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组织作用,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情感关切为一个系统性的名词,包括情感表达、情绪管理、情谊感染、情份联接四个方面。“情感关切法”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感情、诚挚的心情、温和的语气、亲切的关怀,运用情感共鸣、情绪感染、情谊联接、情绪引导的方法,不断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思想沟通、心灵交流、行为互动,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管理效果,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情感关切法是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管理理念、人本思想和“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与延伸。“情感关切法”是现代高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情感关切法”避免了传统管理的肃性与非人格化,转以一种亲和力、人情味来管理教育学生,强调自律,运用情感的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用“内在”的影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使被学生心甘情愿的服从规范,接受管理教育,从而增强对他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情感关切法”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1.高校安全教育管理运用“情感关切法”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就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爱”和“信任”需求是他们在本年龄段最渴望的成长营养元素。如果学生管理者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学生管理人员运用“情感关切法”,以亲友、长者的态度和胸怀,用情感感染、情感传递的方式更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安全忧患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增强自身防护能力是对自身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只有让学生自身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意义,他们才会信赖学生管理人员,才会把学生管理人员当作朋友,才会主动配合学生管理人员做好自身及校园的安全防护工作,从而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2.“情感关切法”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互融通当代大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遵循“以生为本”,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符合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育管理。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正在感受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代,他们在接受新的管理模式的同时必然出现了一定的情感脱节。由于过去习惯于“他律”,学生被动地接受命令和要求,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要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强化情感教育。

篇3

(2)法律知识教育。法是规则,是行为规范,贯穿个体成长、发展之漫长人生历程。法也是保障人之基本权益的最好武器。高校学生拥有良好的法制意识和系统法律知识,对人身、财产权益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规范个体行为,维护校园秩序,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同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符合当今法制社会建设主流,符合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例如:《宪法》、《选举法》、《民法》、《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国防法》、《都扑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基础课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作用,坚持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和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教育,积极谋求与学校所在地公、检、法机关建立关系,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多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3)安全知识教育。尊重生命,保障生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高校对在校学生的生命、人身财产安全有天然的责任、义务,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实现为学生成长发展营造安全环境的目标。上海商学院火灾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凶杀案等案例都是血的教训,惨剧提醒我们,安全教育有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好技能、方法以规避伤害、保护自己?有无前期预防工作和避免伤害的发生的预案?安全知识是否欠缺?面对突发事件如何防范、处理?我们应该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安全理论知识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开展消防安全实操,进行地震疏散安全演练,进行交通出行安全教育,教授学生防火、防电安全技能,灌输用水安全观念,对学生进行防盗、禁毒、防雷、防骗、防人身伤害安全教育等等内容,形式可以多样,但不能流于形式,内容可以渐进,但一定兼顾全面。

(4)校纪校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是法律规则在校园的延伸、体现,两者在强制力和规范性上有差别,但对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积极意义。当代大学生首先应是一个成人个体,应通过法律知识、校规校纪学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底线不能逾越,这对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都大有裨益。因此,在进行法律教育、安全教育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法律规范具体体现在校园校纪校规中。

(5)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是新兴话题。网络安全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主动出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借助校园网及其之外的其他网络工具,规范高校学生网上行为,传播先进文化,加强正确舆论引导,使大学生在这种先进文化氛围中学会思考和反思,完善自己,科学使用网络。同时,丰富网络载体,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驾驭网络,而不成为网络奴隶。创新网络教育形式,对“网瘾”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主动关注和关心其学习、生活,谈心、交流,从而避免误入歧途,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径

(1)深化认识,形成齐抓共管氛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主要依靠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管理机构、学生工作者等各个部门,是一种从上自下,多层多面的齐抓共管格局。这要求高校各层级、机构都必须对高校安全教育重要性和高校安全教育意义有深刻认识,并在操作层面形成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加强行政管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高校各级各层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2)建立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为使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安全教育领导机构,确定内容,制定计划,考评效果。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务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完善保证安全教育工作有效运行的系列制度。最后是明确安全教育基本载体,主要是系统足量的课堂教育与各种专题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全面得到落实。

(3)专业教育中融入安全教育。高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去,在各专业系设置校园安全教育内容的课程可以考虑,有条件,可以下设教研室,具体负责安全教育课实施工作。将这一举措纳入教学评估,及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选派教师走出去进行有关培训、学习、交流;开展安全教学研究,将成型成果进行推广,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程实施。

(4)依托有效载体。高校安全教育成功经验证明,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发挥高校思想教育阵地作用,利用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和优势,加大安全教育工作宣传力度和深度,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宣贯,如在建筑行业宣讲有关人身伤害安全知识内容、在水利专业教育同时宣讲有关《水法》知识内容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