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商业模式核心要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乔布斯在创造iPod时,没有考虑这么复杂,他要为“音乐迷”(他本人就是)创造一款时尚的、大容量(容纳5000首乐曲――多么疯狂的想法)的音乐播放器。即使在创造iTunes时,他也只是想要提供一个合法的、低成本的正版音乐下载渠道――因为当时市场上没有这样的平台。再比如,马云做淘宝网时发明了诚信通、支付宝(支付宝创造了第三方支付新产业),都是被逼出来的创新,而不是创立阿里巴巴时就有的商业模式。
提示这个被人忽略的现象,是想说明以下与商业模式有关的错误观念:1.商业模式描述不清晰,说明项目不靠谱,不会成功;2.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决胜的关键要素;3.好的商业计划书是获得风投青睐的法宝。
当年在历届《赢在中国》上侃侃而谈的优胜者,如今并没诞生一个新的阿里巴巴、脑白金、新东方的迹象。最早复制Groupon模式的第一季《赢在中国》十二强选手任春雷创办的团宝网,近两年净亏损近4亿元后正处于生死边缘。
这并不是说商业模式没有价值,而是借这个事实厘清中国商界对商业模式认知的基本概念:商业模式反映企业的经营逻辑,但并不一定要先“估量”清楚商业模式,然后才能做出好企业。从任何一个成功企业里能够分析总结出一个商业模式,但并不能依靠一个商业模式造就一个成功企业,这两者完全不是对等的逻辑关系。
不是有个好的商业模式,还有好的团队(即VC所谓的关键是投人),公司就一定会成功,关键成功要素(KSF)从来没有所有企业都通用的单一及组合要素,如商业模式、定位等概念,商业模式只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里的因素之一。
累计亏损近5亿美金的Groupon能实现IPO,成为市值比肩Google的互联网公司。而为何亏损4亿人民币的团宝网要倒下呢?显然不是因为两者商业模式有什么不同或中国团购市场太小,也不能说团宝先烧钱后赢利的经营模式犯了天条,甚至不是管理水平的差异,更不是投资人有眼无珠,只能说中国团购“时运不济”:2011年中国概念股遭到大规模阻击,加上Groupon上市后股价疲软,对于A2C(美国至中国)式的商业模式复制型企业,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失去兴趣,一个业绩阴晴不定的Groupon就够投资者烦心的了。
重要的现实是,创新性的企业实践,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相反。真正创新的商业模式都带有不可预估性,能够描述清楚的商业模式,大多是平庸的“模仿式创新”,潜力有限。商业模式的创新才会带动企业的进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进步。
除了市值5000亿美元、现金贮备800多亿美元、富可敌国的苹果,谷歌、亚马逊、Salesforce等创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依靠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着企业的持续发展。
我们也不能因为市场波动,就将商业模式打入废纸篓。商业模式的理论因新经济(互联网)而成为显学,但商业模式在所有行业都在发挥“增长加速器”的作用,那些敢于打破行业领导者的垄断及其商业模式的企业,正在成为塑造产业格局的新生力量。
Amazon的电子阅读产业链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改造,不仅让出版社与Amazon实现电子出版的利益分成模式,个人作者也可以绕过传统的出版社、书店在Amazon系统上实现个人出版,内容的创新带动Kindle电子书与Kindle Fire平板电脑迅速实现硬件销量的暴增。
宣称与Amazon商业模式相同的盛大文学,由于内容仅限于网络文学,受众面过窄,其电子阅读器Bambook(锦书)的销量不温不火。而偏重硬件的汉王电纸书,由于缺乏电子阅读内容的支持,加上错误的产品价格定位,正陷入巨大的亏损之中。
商业模式存在“橘逾淮则为枳”的现实问题,说明即使相同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商业环境、企业资源、经营战略的支撑。Salesforce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没有重新发明CRM(客户关系管理),只是让CRM从SAP、ORACLE等巨头的垄断中,变成任何企业都可以低成本获得的管理工具,大幅降低管理软件的使用门槛。虽Salesforce创导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已风行全球,但要在中国落地依然困难重重。
商业模式的魅力与魅惑同样巨大而真实,这需要我们从更加科学、务实的角度解剖商业模式这个“魔方”究竟与企业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既不要神话化,也不要妖魔化,而是真实地厘清商业模式与企业发展、企业进步的关系。
商业模式的本质及驱动企业增长的关键要素
商业模式的定义流派甚多,有些商业模式的观点或是玄而又玄,如利益相关者动态合约结构(魏、朱武祥的《发现商业模式》);或是无所不包,如实现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企业经营要素整合系统(李振勇的《商道逻辑》),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商业模式新时代》)等。
这些商业模式观点都有自己的逻辑结构,成一家之言,但总体来说将商业模式凌驾于企业战略、运营管理之上,甚至提出先有商业模式后有企业、商业模式是最高竞争力等偏激论点。这样将商业模式无限拔高、泛化、神化,只会让商业模式变成中国商界总喜欢抓的救命稻草,最后失去企业成功之本,在模式崇拜中走向企业的覆灭。
企业成败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商业模式、定位、创意、传播等各种被神化的单一经营要素,商业模式也不是企业竞争的终极武器,企业成功及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一种多要素的动态组合。每个成功企业的组合结构、要素优先性都不同,说某个单一或组合要素是所有企业成功、争胜的武器,不符合千百万成败企业的经营现实。同样的要素、同样的组合,对A企业是制胜关键,对B企业可能是毒药,正如Groupon与团宝案例所显示的。
我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企业战略是围绕商业模式对经营价值链的整合。在这个概念框架内,商业模式要解决的是企业战略最核心的问题:企业收入从何而来?这个命题包括以下细分课题:1.为什么收入可以由此而不是由彼产生(价值定位或利基定位)?2.收入来源的规模、结构及费效比。3.实现收入的关键活动、渠道、支持要素是什么?4.将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对勘后产生的赢利结构。5.由此组合而成的企业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可持续性。
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供应链、外部协作资源等都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元素,但这些要素不应放入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之中,否则商业模式就会无所不包,反而失去了商业模式的“锐利锋芒”(即核心价值):企业收入的实现逻辑。
我们认为,企业实现收入的逻辑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企业发展各阶段都是最核心的要素,对这个问题发生迷失或误判,才是企业胜败的转折点,而企业管理、治理结构、营销管理等在这个问题面前,都是优先级略后的运营要素。
苏宁电器最近宣称要向“全商品”企业转型,引起市场热议,即苏宁这个品牌不再与电器这个品类挂接,而是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超级卖场,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门店),我们称之为苏宁的沃尔玛化。苏宁新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苏宁商业模式的再定义,即苏宁实现收入的手段再次发生巨变,这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不大,也谈不上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只是企业收入模式的变化。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实现收入的逻辑,精确地说,是实现收入的战略及手段。将这个问题界定清楚,就是商业模式清晰化;企业的发展就是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通过及时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与时俱进地达成收入目标。
2010年,面对京东、新蛋等电商的快速崛起,业内在讨论家电连锁企业苏宁、国美要不要进军电商。有论点认为在网购消费者“门店看货、网上下单”的消费模式下,如果苏宁、国美电商化,可能会导致门店消费者转变为网上购物者,这样实际上未必会增加总体销售额,只是同一消费者购买渠道的改变。有人甚至总结为:不做电商是等死,做电商是找死。站在中国商业环境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分岔口,传统的门店运营商应该如何选择,这就涉及到商业模式的改变或再造。
笔者在《强势渠道商的电子商务战略路径》一文中明确指出:京东的快速崛起已经证明,制造商挡不住网购平台低价销货的诱惑;渠道商自然明白,与其让别人挖自己墙脚,不如让挖走的墙脚仍然在自己的仓库里。家电强势渠道商抛开思想顾虑,全心全力进军电子商务后,京东、新蛋等网购家电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受到真正有威胁的挑战。
2011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比2010年的10亿元增长近6倍;2011年实体门店苏宁电器的销售收入为938亿元,比2010年增长24%。2012年,苏宁再次提出沃尔玛化转型,仍然是沿着收入的逻辑在调整商业模式。对苏宁的这次转型,还是有不同观点,但我们依然认为苏宁的沃尔玛化是符合苏宁“资源条件”的方向正确的战略转型。
苏宁这次从电器向全品类扩张的战略与管理挑战可谓巨大,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凡客诚品2011年出现业绩大滑坡,其CEO陈年自己反思的结论之一,就是凡客诚品的全品类扩张失控,导致大量无效SKU及产品存货过大。这说明全品类扩张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不同的企业仍然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我们认为苏宁的资源条件支持其作这种转型,苏宁有什么独特的资源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苏宁遍布全国的门店、有谈判能力的采购关系、线下作业积累的顾客服务经验。在商业地产成本节节上升的背景下,苏宁的门店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门店经营的多元化可以增加客户黏性。所谓定位专业的电器品牌会对苏宁形成威胁更是一个伪命题,现在中国还有谁可以形成如苏宁这种门店规模的专业化电器连锁企业?二是苏宁巨资打造的“系统的力量”:一个集ERP系统优化、数据挖掘分析、企业SOA平台建设、财务组织优化、人力资源培训、会员服务、仓储配送等全面整合的企业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力量在2007―2010年苏宁赶超国美中已经显现威力,在2011年苏宁易购电商中也经受了考验。
苏宁的两大资源条件经过多年积累,可以说独一无二,支撑着苏宁的战略。本次苏宁沃尔玛化转型,围绕这个商业模式,需要苏宁在门店结构、门店运营、电商运营、供应链管理、配送服务等层面实现企业经营要素的匹配,这确实是一个浩大的管理工程。苏宁的战略,考验的依然是苏宁的战略设计能力与管理系统效能,而不是该不该转型的问题。
商业模式驱动企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当我们将商业模式的本质定义为收入实现逻辑,并将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的关系确定后,就能避免过于复杂庞大的商业模式定义与理论带来的思维困扰,清晰锐利地找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变革、优化来驱动企业增长、进步乃至进化的现实路径:企业收入实现路径的创新。
传统的企业经营逻辑是设计并制造一项产品或服务,建立销售组织与分销渠道,配以线上及线下的宣传与推广,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典型4P的运作模式。新经济催生的新型企业如Google、Amazon、Facebook、Groupon等,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经营逻辑:一个企业的价值是可以“提前”被资本预支的,投资额/估值/市值与现有业务收入及赢利没有比例关系,而是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
这种新经济带来的商业模式超越了传统企业经营逻辑,在传统的成本加成模式之外,正在诞生越来越多的创新商业模式:
免费模式:流量转化广告收入模式,如IM(MSN、QQ、Skype)、杀毒软件(360电脑管家)等。
价格杀手模式:减少渠道环节,压缩渠道增值空间,如淘宝、凡客诚品、麦考林、当当网、京东商城、1号店等C2C、B2C服务网站等。
收入变形模式:不卖产品卖服务的收入模式,如租车、开心农场DIY种菜、绿化植物租赁等;关联销售,如动漫等;线下线上联动,如网游等。
第三方收入模式:如维络城电子优惠券、团购模式等。
服务外包模式:线下营销外包商,如华谊嘉信,企业经营(管理价值链)外包商,如客户关系管理云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 IBM、埃森哲)、培训外包(安博、聚成等)、个人管理外包(诺亚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服务)等。
以“收入实现逻辑”为商业模式之纲,能够快速切入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首先必须在产业、市场、竞争的大格局中确立的存在价值,是当今商业环境及资源允许企业进行大胆解构、重组的商业模式创新试验田,是商业模式驱动企业进步的现实路径。
商业模式创新方法论
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跳出产品经营的传统逻辑,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设计经营模式、收入模式,并依据顾客特性设计赢利模式、渠道模式,从而整合为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总结了一个商业模式创新逻辑架构(见下页图1),为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方法论工具。如图1所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对四个要素进行的万花筒式组合:
1.开放性经营模式:免费IM、杀毒等是希望先建立客户流量与黏性(客户端依赖),然后通过广告、关联产品获取收入及赢利。这是用开放性经营模式吸引用户。
2.开放性收入模式:电子阅读是一个轻硬件收入、重内容收入的开放性收入模式代表,Amazon的Kindle以及即将推出的平板电脑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在于Amazon平台上的100万册正版电子图书。中国的出版机构不愿意放弃印刷产品的蛋糕,对电子出版冷淡观望,造成了中国电子阅读内容供应不足、以盗版图书为主的混乱现实。盛大文学的网络出版,以小说为主要产品,吸引的是青春期的年轻人,这种内容的阅读与网游无异,绝不是电子阅读作为人类知识产品数码化的内容本质。
3.开放性赢利模式:动漫产业是典型的开放性赢利模式,动漫的形象授权、主题公园、动漫播映、政策奖励甚至广告植入等,成为动漫产品设计、制作的主要赢利来源。
4.省略)
商业模式容易理解,主要是指企业赚钱的方式。互联网中有的公司主要靠广告,如新浪等门户;有的做市场营销服务,如做汽车市场营销服务的易车网;有赚取交易中间差价的,如携程。传统行业商业模式一般比较简单和直接。网络上的模式有时比较间接和复杂。QQ是免费的,在“QQ秀”里的装饰要付费。广告是互联网一种极为重要的盈利方式。
盈利能力对企业来讲是极为关键的。自由竞争情况下,理论上利润趋于零。行业中的地位、企业的品牌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最难说的还是企业家素质。举例说,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却不是这样认为。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纳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主要是表彰他们在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来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可见,分析人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家各有专长,扬长避短是重点。古人说的很清楚,“虎落平阳受犬欺,龙入浅滩遭虾戏”。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源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关于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关于媒体商业模式的讨论多为策略性的案例研究,少有从学理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清晰界定。Morris(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战略、结构、经济等领域做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抉择,从而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经济层、运营层和战略层三个层面。其中经济层关注企业如何产生利润,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市场定位、竞争优势、价值创造等。基于Morris对于商业模式的分层,笔者拟将目前国内媒体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方面的研究予以梳理,并归纳出媒体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见表)。
第一,经济层,关注盈利逻辑、利润来源、成本结构等,如方琦(2007)认为报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是在继续发展平面纸媒优势的基础上,再次或多次利用报业特有的新闻信息开辟新的数字化盈利模式和渠道,为报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关键是一次采访多次利用,多次销售;刘学义(2010)认为免费与收费并存、广告与用户并重的商业模式是未来报纸网站的主流,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网站为例,说明具有利基市场、专业市场或者垄断市场特色的报纸网站向收费转型成功的概率较大。李洪洋(2015)认为数字时代的媒体形态是文化轻资产,纸媒新的商业模式应寻求把内容、品牌、用户和流量、资源和数据变现。从这一层面分析商业模式,优点在于清晰呈现价值如何实现,企业如何通过产品赚钱;缺点在于将商业模式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不利于从宏观角度实现长远发展。
第二,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如张金海、林翔(2014)指出信息流已不足以支撑网络媒体未来可持续发展,网络媒体要建立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交互式平台商业模式;余莉等(2014)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运营层面,发现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存在业务发展乏力、节目内容资源缺乏、频道定位不清等问题,提出要完善商业性生产机制。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在于指导性、可操作性强,易于在企业实践中落地;缺点在于企业日常经营繁杂琐碎,容易模糊重点。
第三,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价值主张、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这一层面上学者或多或少都会提到“价值”。如郑豪杰(2011)建构了一个通过实现方式来连接价值主张、业务系统、盈利模式三个维度的商业模式创新框架。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起点,现代出版可以从出版者转型为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业务系统是核心,出版企业要识别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自身资源与能力,确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模式是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之间比较的结果,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刘冰、游苏宁(2011)认为重构商业模式是我国科技期刊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以Elsevier等国际出版集团为例,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打造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全球性网络化销售、建立战略投资体系等,打造了扩张型商业模式。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应借势资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多形式发展数字产品最终提升品牌。任健(2012)以波特的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认为“三次售卖”的理论实质是以信息服务提供为载体的“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价值延伸”过程,价值塑造要以内容为先导,价值整合与放大要以期刊内容为基础整合其他资源创造多业态产品,期刊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就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不同的业态将期刊的既有信息进行相应产品化的创意与设计。肖玉琴(2014)认为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主张,构建了包括广告主、商业合作者、受众、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在内的多元化价值主张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新框架;窦毓磊(2014)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围绕着“创造客户”所进行的一系列价值创新过程,提出了针对社会化媒体企业的3V(价值主张、价值构建、价值体系)2E(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研究体系,从创新的角度挖掘社会化媒体企业商业模式的驱动因素。廖小刚、周国清(2013)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一种战略创和制度集合,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之后,整合企业、顾客、价值链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是利于顶层设计促进长远发展,缺点是过于宽泛不利于执行。
从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要素有盈利/收入模式(7次)、顾客/受众关系(7次)、产品服务(7次),其次是企业资源(5次)、伙伴/合作(5次)、技术(4次)、业务/运营流程(3次),另外还有环境方面提到了社会公共价值、市场公平竞争等。目前的研究从战略层面出发的较多,说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多是对某个案例的描述性分析,尚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框架,对媒体商业模式的具体形式未有合适的分类。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基于内外部资源,采用相关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优化合作伙伴关系科学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独特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利润的持续转化机制,是战略决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盈利机制等的一系列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用户价值(产品/服务、用户关系),企业价值(核心资源、业务流程、盈利模式)、伙伴价值(伙伴关系)。企业价值实现是基础,也是最终目的;客户价值实现是核心,也是必要条件;伙伴价值实现是保障,合作共赢(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Morris, M. M. Schindehutte, and J. Allen,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 p.726-735.
[2]方琦.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J].新闻前哨,2007,(5).
[3]刘学义.“广告中心”还是“用户中心”?--美英报纸网站商业模式转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4]李洪洋.互联网思维下的纸媒商业模式[J].新闻战线,2015,(1).
[5]张金海,林翔.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2,(8).
[6]余莉,范金慧,李睿,薛婧贤,童蔚闻.探析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商业运营模式[J].现代传播,2014,(12).
[7]郑豪杰.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出版,2011年3月上.
[8]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9]任健.从“三次售卖”到信息服务多业态平台化集成提供--对期刊商业模式创新中支撑因素的探析[J].新闻大学,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