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物理科学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70-01

一、初中生需要创新

在实验课堂里,传统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再适用,不需要古板的依旧按照教材中的说辞去学习物理,而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操作、活跃的思维来学习。在目前的实验课上,大多数内容都是按照书本写的过程来进行,老师首先写出实验目的,学生看着老师进行一遍实验,然后学生自己进行一遍实验,最后采集数据写报告上交。这样的实验课非常扼制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辅导的作用,应该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去探索、去实验。怎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探究的过程去获得知识。而在我们课本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部分有很多小实验,这些我们都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去做,做好了以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果。老师还需要及时发现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课外书籍,开阔他们的视野,学习更多的科学观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充分利用初中课堂的实验探究,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把抽象的物理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与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提高初中实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学生需要有观察目的

在每一节实验课上,都有它既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这需要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有目的有针对的去做。实验虽然开放创新,但也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去做实验,那样只能是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在每一节实验课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教师要及时揭示实验原理

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因此实验课同样注重实验原理的解释。

3、实验过程要简便

实验仪器和操作需要尽量的简洁明了,实验越容易,越有效果,得出的结论和推论能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研究压力效果的决定因素这一实验中,就可以选择非常简单的实验仪器,双手和铅笔。铅笔一头尖一头平,用手按住上下端,可以明显感受到尖头带来的压强更大,所以能快速准确的得出结论:压力确定时,受力面积小的,压力作用越显著,压强越大。

4、显著的实验现象非常有效

实验现象需要非常明显,有些实验课是在教室里上,老师在讲台演示实验的时候,由于座位的远近,后排同学有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这就导致课堂实验效果不够好。比如水的沸腾实验当中,需要观察气泡的大小,水是无色液体,不容易观察,同时气泡上升速度很快,也难以发现气泡的变化。对此,可以把水的颜色进行调整,加入紫色试剂,把烧杯改成长筒试管。这样水的颜色和试管颜色能进行区分,长筒的试管能够延长气泡的上升时间,提高了观察效果,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可以结合投影仪,让远一点的同学通过投影看清实验现象,也能加强实验现象的明显效果。

5、注意力是关键

从心理学讲,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实验本身要有很强的吸引力,有新奇的实验现象,所以实验的设计最好与生活现象“相反”,在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做两组对照,第一组大小两个空试管,小试管放入大试管,把大试管调转,小试管在其中下落。得出小试管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向下落。第二组实验,大试管中放满水,在进行第一组的过程,发现小试管往上升,这时学生感觉非常意外,急切的需要知道原因,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出解释,指出大气压的存在,效果会比较好。又比如奥斯特的小磁针实验,在通电导体旁边放置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初中学生对这种“凭空”产生的力会非常感兴趣,也会让他们的思维开放,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记住与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

6、分成小组效率高

班上学生人数比较多,一个班往往有50人左右,我们可以将班级分成小组,一个小组45人,分工合作,但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完成实验非常的快速,处理数据也非常的好,有的同学可能要稍微逊色一点,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分组要分得恰当,能取长补短,通过同学之间相互配合,互帮互助,达到快速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效果。

初中生依旧有着发现生活科学的天赋,经过有趣实用的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实验探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将物理教材内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大纲将物理实验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项目之一。但由于物理实验考察只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并未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很多教师便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与科学素质,这导致很多初中生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与动手精神。所以,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现今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

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大多数中学都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这便导致大多数中学的体育器材、实验器材不足,多媒体设备不完善,使得大部分实验都是由教师演示完成,初中生很少具有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并且,我国现今虽然要求初中实行小班教学,但一个班的平均人数还是高达40人。这样,座位靠后的学生因为观察不到教师的实验操作,便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扰乱了课堂秩序,使实验课教学效率极低。

2.教师不注重实验操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如中考、高考,来提高国民素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措施使教师将“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改变为“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写在实验报告上的结论,并没有注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的顺序、方法。同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提前检查好实验器材是否能用,就草率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操作,使得实验结果偏差过大,基本与教材内容不符,让演示实验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教师在课前设计导入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刚开始上课时,心里大都惦念着他们在休息时没玩完的游戏或者是没聊完的天。如果教师在这时开始讲课很容易使学生错过很多重要知识点或是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并且物理教材中各个章节的相关性比较强,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恰当的导入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模拟雨的形成》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说:“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六月的天,娃娃的脸’,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在夏天经常下雨吗?”并通过这一生活实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进一步为学生详细地讲解雨形成的原理。同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2.教师在讲课时规范课堂用语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专业的用语,物理也不例外。如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教会学生对物理专业词语的应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时刻为学生强调这些词汇的应用,让学生在平时逐步积累,让学生务必与日常用语区分开来,真正做到用语专业化。

3.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很多经典的物理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后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规律而得出的。因此,在物理实验中,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些教师认为初中生年纪还小,不需要对其进行过于严苛的要求,然而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学生在年幼时很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想要改正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刚开始实验时就对其严格要求,让其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例如,学生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要先测出物体的体积与密度。因此,教师需要在开始实验前向学生强调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要先将游码归零、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后再进行称量,并且在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等一系列比较容易忘记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称量计算平均值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4.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科学素质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或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光的折射,透镜》这一章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眼的成像原理和凸透镜、凹透镜如何帮助人们矫正视力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初中是孩子们刚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简单生活现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质。让其不只学习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还要积极发现、勇于探索他们身边的物理现象。

篇3

初中物理是物理教学的起点与开端,是引导学生踏入物理领域的基石。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多数教师并没有严格遵照新课程标准来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在教学中获得真正的提升。

一、实验探究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根本上说,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在于实验和探究,这就从本质上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进行了区别。教师对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进行研读后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的探究性实验操作主题,其目的就在于引导教师制定实验探究教学计划,通过有效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从目前来看,教师并没有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发挥实验探究教学的效力。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究与实践。

以《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不再直接干预学生的思维。因此,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能力,再通过简单的交流决定通过敲击桌面的方式进行实验。学生趴在桌面上聆听声音的大小,再远离桌面进行对比。学生控制了敲击桌面的力量和声音传播的距离,最终得出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更加清晰,得出声音产生于振动,并依靠介质进行传播。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挫折,诸如前后实验的对比不够明显、实验的设计出现问题,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激发,学生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提升。

二、实验探究教学更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实验探究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与关注,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了解自己的缺点以及优势,进而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提升。

例如,在探究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同时仔细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发现,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实验中的定量,能通过改变不同的因素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控制电压改变电阻的大小来研究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电阻改变电压的大小来探究电压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任务,还可以整合自身的能力并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进行创新。例如,学生发现如果控制电压和电阻的大小,通过数次实验后会发现电流出现了变化。因此,学生对欧姆定律产生了怀疑,对物理定论产生了质疑。

此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首先,教师应肯定学生取得的收获,对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其次,教师应接受学生的质疑,并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赞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告知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实验器材,由于当前的实验环境导致实验结果并不精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多次的操作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通过有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