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农产品的需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2数学建模对农产品运输距离问题进行优化,需要设置的前提条件是:(1)所有农产品需求点的地理位置和需求量事先设置;(2)农产品配送中心保存的农产品量可以满足全部需求点的要求量;(3)应一次性满足需求点的要求量,并且执行任务的车辆是唯一的;(4)农产品在运输时的变质损失可忽略不计,通过充分符合时间窗限制,调控农产品的变质损失。则构建的农产品运输距离与变质关系的数学建模,如式(2)所示:Z=∑i=0n∑j=0n∑k=1mCijXijk+A∑j=1nmax(ETj-tj,0)+A∑j=1nmax(tj-LTj,0)+∑i=0n(Qi-gi)•p(2)其中,tj=∑i=0n∑k=1mXijk(ti+tij+si),tj表示车辆到达需求点j的实际时间,tij表示i到j的行驶时间,si表示在需求点i卸车的时间,i,j=1,2,,n。设置的农产品运输过程的限制规范如下述各式所示:∑i=1ngiyik≤q(k=1,2,,m)(3)∑k=1myik=ìím(i=0)1(i=1,2,,n)(4)∑i=1nxijk=yijk(j=1,2,,n;k=1,2,,m)(5)∑j=1nxijk=yijk(i=1,2,,n;k=1,2,,m)(6)xijk=0或1(i,j=1,2,,n;k=1,2,,m)(7)yik=0或1(i=1,2,,n;k=1,2,,m)(8)其中,配送中心的编号是0,农产品需求点编号为1,2,…,n,农产品运输任务和配送中心都用点i描述;Cij表示通过点i到j消耗的费用;xijk表示决策变量,用于描述车辆k是否从i到j;k用于描述车辆号;车辆数量为m;农产品需求点数量为n;农产品运输的时间制约系数是A;gi用于描述i点的需求量;q表示车辆载重量;éùETiLTi表示农产品运输任务j的时间限制区间。Qi=gi/(K•e-βtik)表示车辆k在tik时间运输到i点,并且符合点i要求情况下的载货量。p表示单位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变质产生的损失价值。式(2)表示目标函数;式(3)表示每辆车都不超载;式(4)表示确保各需求点都有1个车辆进行配送;式(5)、(6)用来限制到达和离开需求点的车辆数量是1;式(7)用来描述i同j间有无距离;式(8)表示yijk的取值。
1.3农产品变质情况下最佳运输距离上述分析的农产品运输距离优化模型是NP-Hard问题,采用指数变质函数对该模型进行约束,会提高农产品带时间窗的运输距离问题更加复杂。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时间的相对限制,可分为静态农产品变质和动态农产品变质两种类型,其中静态变质的时间相对较短,变质程度较弱,产生的损失也较低;而动态变质的时间较长,变质程度较强,产生的损失较高。本文采用最大最小蚁群算法,求解静态农产品变质情况下,最佳农产品运输距离。具体的过程为:(1)对变量进行初始化处理,初始时刻τij=0,各条距离上的信息素值是τij=1,迭代次数nc0,k1,车辆行驶时间Tsolu=0,车辆剩余载重Q-net=Q,不能符合需求点要求的需求点集为V-net={V}1,V2,,Vn,Zbest=M,M为较大正数。(2)按照车辆载重以及时间窗口的限制,明确蚂蚁后续可选的转移点集V-allowed。分析V-allowed是否为空集,如果是空集,设置kk+1,Tsolu=0,Q-net=Q,V-allowed=V-net。(3)运算蚂蚁选择不同需求点的转移概率是pkij=[τij]α•[ηij]β∑I∈V-allowed[τij]α•[ηij]β,产生随机数,按照随机数以及概率选择蚂蚁后续转移点Vt,调整Q-net,Tsolu以及V-net。(4)分析V-net是否为空集,若不是,返回(2);若是,则说明需求点都被配送到货,n个点都处于解集中,记录蚂蚁数量mk。(5)采用式(9)对各边(i,j)进行信息素调整:τij(t+1)=pτij(t)+τij(t)τij(t)=ìí2L(gb)IE边(i,j)在本次求解的运输路径上0otherwise(9)其中,L(gb)表示当前时刻蚂蚁距离搜索中获取的全局最优路线长度,且有0.1≤ρ≤0.9。(6)对信息素值的上下限进行判定和调整。τmaxij(t)=ìíρk•τij(0)+11-ρ•2f(Sgb),0<k<811-ρ•2f(Sgb),k≥8(10)其中,f(Sgb)表示当前全局最优解距离的长度。τmin=τmax/10,实时调整τij的值。IEτij>τmax,τij=τmaxIEτij<τmin,τij=τmin(7)对各边(i,j)设置τij0;ncnc+1,运算目标函数值,并分析目标函数值是否变化,若有,记录所得解。(8)IEnc<NC(预定迭代次数),重新迭代,否则跳出。
1.4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动态农产品变质情况下最佳运输距离假设从配送中心发出m辆车,有配送需求的客户n个,某t时刻出现p个新需求客户,m辆车从配送中心出发,配送完所有有需求的客户,最后回到配送中心[6]。其阶段数为2m+n+p,某一车辆k从客户点i到客户点j,(i,j)用于描述农产品运输过程的变质状态变量,某一t时刻出现p个新需求客户,按照这些客户的位置、配送时间窗、需求量和现今车辆的剩余载重量,将新需求客户插入原来的车辆配送计划中。用Xijk描述车辆k从客户点i到客户点j则记为1,反之记为0;Yjk表示车辆k配送客户点j则记为1,反之记为0。车辆k由客户点i行驶到客户点j,将车辆运输成本、农产品动态变质损失成本和客户惩罚成本组成的综合最低成本作为目标函数。
2实例验证
为了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实验选取某城市农产品配送中心,对10个配送中心需求点进行瓜果配送。配送中心车辆载重约束为6t,运行速度为50km/h。10个需求点要求量、配送车辆到达时间窗口和到达后的处理时间用表1描述。配送中心和不同需求点间的距离用表2描述。设置变质函数为Q(t)=Q0°e-t/200,确定瓜果运输距离同变质关系模型,确保满足总体需求点不同需求条件下的运输成本最低问题。采用Matlab编制基于最大最小蚁群算法程序并且结合实例问题进行求解,设置α=1.5,β=3,m=30,Q=8,ρ=0.7,运行次数为6000。运行10次结果分别是2827.5,2827.5,2827.5,2764.5,2754.5,2754.5,2728.5,2727.5,2728.5,2728.5。本文方法获取的最佳瓜果运输距离为2727.5,最优解趋势用图1描述。Fig.1Theoptimalresultstrendchart分析图1可得,本文模型的性能较为稳定,10次求解最差与最优结果相差很小,有效解决了求解瓜果运输距离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是处理农产品运输距离优化的有效方法。
在实践中,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鲜、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且产期过于集中,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l/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包装不标准,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货币政策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fluctuated frequently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s and select nearly a decade of data for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agricultural prices themselves and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prices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impact of inflation and the money supply is small. The cost impact is more complex.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put forward concrete proposals to stabilize the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o avoid the risk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 price,international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production cost,moneta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34-05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这成为推动我国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2010年以来,国内粮、肉、蛋、菜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给监管当局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不小压力。农产品价格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农产品价格内在运行机制对把握农产品市场价格未来走势、分析农产品价格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需求因素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外国进口需求等。
1. 口粮消费总量平稳增长。从总量上看,粮食需求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粮食人均消费量。根据最近20年来的粮食供求和价格变化分析,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包括大豆)约为380公斤。最近六年每年新增人口都在700万左右,粮食消费每年增加266万吨。按照目前人口增速,2015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3.77亿人左右,全国粮食总需求量大约为5.2326亿吨;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约14.3亿,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434亿吨,比2009年增加3648万吨。
2. 饲料用粮需求显著增长。由于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猪、牛、羊等家禽类产品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消费偏好有所加强,从而增加了对粮食的间接需求。
3. 工业用粮需求快速增长。工业用粮包括酿酒和制造工业酒精、燃料油等用途,工业用粮将会成为未来我国粮食需求的重要增长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在这一阶段,对粮食中间需求、间接需求的增长将会超过直接需求。一方面,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引发城乡居民对工业用粮需求的增长和消费层次的提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国际地位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促进工业用粮需求的增长。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工业用粮占粮食需求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6%,将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
4. 投机因素加大价格波动幅度。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正处于逐步恢复之中,过剩的资金流动性容易盯上缺乏弹性的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在我国楼价低迷、股市不景气、投资机会减少和银行存款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当农产品供给发生变化时,极易受到游资的冲击,从而放大供求矛盾、推高农产品价格。
(二)短期供给因素
短期供给因素影响主要是天气、灾害、外部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输入性冲击等。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供给具有季节性、生产地集中等特点,极易成为市场炒作的对象。近年来,异常灾害性天气接连不断,农业种植的风险成本加大。另外,输入性价格冲击不容忽视。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自给率在90%—95%之间,供给缺口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国际市场农产品供给紧张且价格长期处于高位,拉动了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
(三)长期供给因素
农产品长期供给主要受成本因素的制约。农产品成本包含了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物资投入成本和流通成本。
1. 农民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农民进行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相应减少。
2. 农业用地规模受到挤压。耕地面积具有供给刚性,近年来地方工业化用地和城镇化用地进一步挤占了农业用地。另外,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投入是存在规模经济的。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规模增加会降低平均投入成本。但在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分散经营状况下,绝大多数农民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很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
3. 物资投入成本不断提高。物资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农资成本。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受油料、天然气、燃煤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农资价格普遍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有八年在100%以上,累计涨幅56.8%,其中化肥累计上涨76.3%。
4. 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流通成本是指农产品从生产环节进入销售环节所形成的成本,包含了农产品的运输、包装、分类、加工、损耗等环节的费用。受原油价格总体趋势上行影响,货运价格不断提高,再加上农产品储存、包装、加工中人力资本和损耗的增加,最终抬高农产品价格。
综上所述,在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中,既有内在的机理性原因,又有外在的偶发性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共同产生作用。
二、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农产品价格运行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一种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给和需求决定。对农产品价格来说,供给主要受到农产品库存、产量和进口量的影响;需求方面,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等因素是拉动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当期的农产品价格将影响下期农产品供应,进而影响下期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将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农业生产资料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根据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与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理论,货币扩张将先于商品价格的调整,并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将从现货的进出口和远期期货价格预期等方面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据此计量检验模型可表述为:
农产品价格=F(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货币因素,国际因素)
(二)指标选取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如下:
1. 农产品价格指数(ncp)。在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中,反映农产品价格的价格指数有两种:1978—2002年使用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和从2003年起到目前使用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这两种价格指数实质内涵一致。
2. 需求指标:本文采用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cpi、gdp数据反映农产品市场需求因素。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较好会导致农产品需求增加。
3. 供给指标。供给受到产量、库存、进口量、成本、货币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和经济意义,在此采用cb(生产资料投入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农民工工资收入指数的算术平均数)、货币供应量增速m2、粮农组织农产品价格指数gjncp来反映。
样本区间为2002年1季度至2011年4季度,各指标均采用季度数据。
(三)计量检验
1. 平稳性检验。运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ncp、cb、gdp、cpi、m2、gjncp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进一步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ncp、cb、gdp、cpi、m2、gjncp都为一阶单整序列(见表1)。
2. 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国内农产品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国内消费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见表2)。根据AIC准则,判断VAR模型滞后阶数为2。
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检验水平下,cb、cpi、gjncp、m2是ncp的格兰杰原因,gdp不是ncp的格兰杰原因。另外,4个变量的联合变动是ncp变动的原因(见表3)。
4. 脉冲响应分析。经过检验和调整,可以建立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通过滞后结构检验,发现所有的单位根都落在单位圆内,因此调整后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1)农产品价格对其自身的冲击。从图1可知,农产品价格与自身的滞后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消失,但冲击影响逐渐减弱。这与现实中对农产品价格的观察相一致。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模式是比较分散的,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农户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往往会根据农产品前期价格决定当期播种面积。前期价格上升,农户会扩大生产,增加产出;前期价格下降,农户会缩小生产,减少产出。因此,调控好当前的农产品价格,对防止当前不合理价格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持续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通货膨胀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从图1可知,通货膨胀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在第2期达到最大,从第2期开始响应逐步减弱,但在5期内对农产品价格的响应为正。这表明通货膨胀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具有助推作用。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整体物价水平的变动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3)生产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从图1可知,生产成本对农产品价格首先是负面的影响,然后转为正向增强,并在第2期达到最大,随后又是逐步减弱,表明生产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较为复杂。本文的生产成本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算术平均数,三者之间的变动方向不一致,特别是土地交易价格的变动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较明显。此外,统计局公布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产品价格,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我国农产品市场“小生产、大市场”特征使得农产品价格从农户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往往上涨30%—60%不等。由于不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加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确切的数据,本文并未将流通成本考虑进来。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生产成本对农产品价格影响比较复杂是合理的。
(4)国际农产品价格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从图1可知,在前4个期间内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影响越来越小,4期后影响为负。这说明国际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影响越来越明显,特别像大豆这种对国际农产品依存度较大的品种。据农业部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粮食产量约为总需求的90%—95%,差额部分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农产品(特别是大豆)价格波动将传导到国内农产品价格上,国际农产品价格涨跌对国内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切实增加农产品供给
1. 注重农户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低素质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除了加大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培养外,还应出台有效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回流农村。
2. 增加科技投入,实行科学种植。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业产出率,增强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可采取改良育种材料、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产品、发展立体农业种植等措施。
3. 稳定农业物资价格,避免农资价格剧烈波动。首先,实行市场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的农资价格机制。放开农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增加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农资市场运行秩序,完善农资流通和监管体系,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其次,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直补惠农工作。加强落实“三农”政策,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二)制定合理定价机制,建立储备制度,减少农产品价格冲击
1. 完善农产品收购和储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收购储备体系的缓冲器作用。为平抑农产品淡旺季市场价格波动,应按照“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淡季储备、旺季销售制度;继续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目前,我国只有针对稻谷、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收储制度,尚没有将绿豆、大蒜等农产品纳入其中,应考虑将收储制度扩大到此类农产品领域。
2. 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信息预警机制,为农民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信息主导市场供求。只有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农民才能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及时调整农业生产,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扩大或缩小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因此,应该关注对国内整体物价水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农民,确保农民生产有序。
(三)多措并举应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
1. 建立和完善国际农产品价格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应建立全球农产品信息库,分品种定期公布各主产国的生产、消费、价格、贸易等信息。同时建立可行的产业救济安全保证机制,以减缓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造成的冲击。
2. 加大某些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农产品生产。针对玉米、小麦、稻谷等对外依存度低的基本粮食作物,应合理控制其进口数量,努力增强国内供给能力;对于大豆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农产品,应该采取鼓励政策扩大国内生产,以替代部分进口、弱化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3. 防范热钱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我国在加强资本管制的同时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抵御热钱流入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J].财经研究,2008,(8).
[2]方湖柳.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3]王慧敏,吴强.国家政策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09,(5).
[4]邵威豹,崔寅生.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5]杨天荣.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12,(3).
[6]王锐,陈倬.“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协整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1,(3).
[7]李国祥.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2).
[8]卢峰,彭凯翔.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J].经济学季刊,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