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命科学产业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63-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提升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综合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理论,毛入学率高于15%将标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 [2],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此进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紧张、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压力激增等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从宏观面梳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提出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应同时并存,协调发展,并探讨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精英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等问题,[3][4]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类别,需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大众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一、我国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当今世界人口、环境、粮食、资源、健康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态势和巨大应用潜力呼唤着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5][6]国内研究型大学为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理科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型人才,推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提出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培养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为宗旨进行教学改革,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 的跨世纪创新人才。[7]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思路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教学体系及内容与生命学科的高速发展同步,通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8]南开大学专门成立生物伯苓班,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好效果。[9]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多层次、贯通式”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取得较好成效。[10]
地方院校与研究型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科研资源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因此地方性综合型大学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科发展水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其教育质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地方性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已有一些创新性探索,一些院校开始探索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新型校企共育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11] [12] [13] [14]
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一)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现状
深圳大学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的地方性综合型大学,地处深圳市,肩负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发展重任。深圳大学同样存在高校大众化进程中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教学硬件资源紧张、师资问题随着政府投入以及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已有所缓解。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压力剧增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源为例,近三年录取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近200分,这为因材施教提出极高要求。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与深圳市日益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并适当改革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办学基于国际、国内、地方等背景和条件,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确定了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结合模式,以兼顾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5个层次的训练,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或创业训练、研究训练及专业实训。
其中专业实训、实习已形成由如下4个方面组成的体系:
(1) 教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实验室:学生学习发酵工程、产物分离纯化等实验技术,每年约承担30名学生进场实训。
(2) 基于学院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蛋白组学等平台)的实训,每年每个平台平均承担8-10名学生进场实训。
(3) 校外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维护好2-3个野外实习签约基地的联系,建立长期性相对稳定并有所轮换的实习基地建设方式。
(4) 校外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实习基地: 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与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的联系,尤其是增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与我院签订联合培养企业、检测机构、研究所等已经超过20家,尚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院与已经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既利于相关企业定期挑选适量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又利于企业人员来校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等。
(三)建成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兼顾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因材施教,设立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验班,分别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
对于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注重开拓国际视野、强化理论基础、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厚基础,学研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在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增加双语(英汉)教学。实验课除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外,增设《创新实验》课程,以科研小课题的形式开设,从实验设计到最后的论文撰写都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创新实验项目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申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实验室与设备部设立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务处组织申报的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最后,学院建立毕业论文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与承担科研项目多的老师优先进行双向选择,科研任务重的老师获得较优秀的学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更早进入科研实验室,使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鼓励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校内科研平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理论研究,毕业去向以从事技术研发或攻读研究生为主。
对于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够用,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学习中以应用知识为主,学以致用,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增加开设《创业训练》课程,以产品研发的形式开设,以老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或学生自主创新思路为基础,采用聚徒式教学模式,学生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各个环节均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如果某项目产品研发顺利,且市场前景较好,则推荐该项目进入深圳大学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项目的产业化孵化。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主要到校外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研究,毕业后能够胜任技术应用类工作或自主创业。
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由于成绩中等偏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所以非实验班的学生多数只需完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渐养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
(四) 建立企业人员与校友的讲座机制
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发人员为新生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感;邀请在不同工作岗位的校友为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加强励志教育与“挫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了解社会现实,毕业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当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而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给学生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让毕业生都具有生命科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单门实验课程的改革上,而是要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角度,研究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应的富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兼顾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
自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性实验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本科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2项,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2项,获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130项;本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近五年本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项;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获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决赛各类奖项19项,占深圳大学在该类活动中获奖总数的70%。
已启动两年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同学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邀请了多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来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取得良好效果,使学生对深圳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有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就获签就业协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得以改善,专业对口就业比例明显提升。
三、结语
本文介绍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一定科学认知和阶段性成果,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实践教学效果明显,产学研办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毕业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创业实验班近期才开设,效果有待考察。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形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以利于他们毕业后即便不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也能够成为上手快、易转型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希望本教学改革探索能为地方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 参 考 文 献 ]
[1] Burrage, M.(ed.) Martin Trow: 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M]. Baltimore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0:6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2008(5).
[3] 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6.
[4] 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8(5):77-78.
[5] 许智宏.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7-12.
[6] 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7] 屠萍官,张荣庆,王喜忠.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4.
[8] 许崇任,郝福英.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125-128.
[9] 刘巍,刘方,卜文俊等.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1): 40-42.
[10] 孙智杰, 李勤, 邓玉林. 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2012.
[11] 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北海道大学创立于1876年,其前身札幌农学校是日本首座高等教育机构。札幌农学校曾聘请美国马萨诸塞农业大学的校长克拉克博士担任第一任副校长。1877年4月,克拉克博士离开札幌时,给学生留下了“Boys,Be ambitious(青年们,要胸怀大志)”的学训,这句话现已成为北海道大学的校训,同时也是日本年轻人非常熟悉的名言。
办学理念
北海道大学历经130多年的历史,以“开拓精神”、“培养国际性”、“全才教育”和“重视实学”作为教育研究的理念。
开拓精神是指学生和教职员应随着时代的需要,毅然地开拓新步伐的理想主义。在今天,不断改变学术方向和响应最新提出的关于人类课题的研究,就是现代的开拓精神。
札幌农学校曾引进欧美文化及科学技术,并由外国教师进行英语教育,从创办开始就向各方面推展“培养国际性”的精神。北海道大学为培养学生和教职员的国际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发展,在扩大海外留学和进修机会的同时,积极接收外国研究者和留学生,以促进与以亚洲和北方圈为首的世界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交流。
札幌农学校不仅培养农业专家,还谋求培养出具有丰富品格、高才智和知识面广的人才,在人文社会领域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培养出了许多思想、文学方面的名人。为培养具有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判断能力及高见解能力的人才,北海道大学的全才教育理念贯穿于重视教养的教育实践中,其传统流传至今。
重视实学的理念自从北海道大学建校以来经过许多曲折,在发展到综合大学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固定为两个涵义:一、重视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普遍性学术的创新性研究;二、不但重视基础研究,而且重视应用和实用化,使其研究成果还原子社会。北海道大学在追求重视实学理念的普遍性和现代意义的同时,希望不断推进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普遍性真理,并创造具有北海道特色的学术。通过与产业界、学校和政府间的进一步合作,将研究成果还原干北海道、日本乃至世界。
学科专业
北海道大学重视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12个系(招收本科生):文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牙科学,工学、兽医学,水产学,理学、药学、农学、教育学,17个研究生院(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文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牙科学、工学、兽医学、信息科学、水产科学、环境科学、理学,药学、农学、生命科学、教育学、国际大众传媒与观光学、保健科学、公共政策学。其中,农学、兽医学和水产学是北海道大学非常有特色的专业院系。
农学系由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命科学,生物机能化学、森林科学、畜产科学,农业工学和农业经济学等7个专业组成;农学研究生院由共生基础学、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物科学和环境资源学等4个专业的15个学科组成;农学系和农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132名。此外,还有由生物资源生产学、环境资源学和应用生命科学等3个研究室组成的农学研究院。
兽医学系由生物医科学、病因病理学、应用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4个兽医学专业学科组成;兽医学研究生院有比较形态机能学、动物疾病控制学、诊断治疗学、环境兽医科学、朊病毒病学、共患病学等6个兽医学专业学科。兽医学系和兽医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45名。
单独设在函馆校区的水产学系和水产学研究生院,有教员86名,并拥有“忍路丸”和“潮丸”两艘实习船。水产学系有海洋生物科学、海洋资源科学、增殖生命科学和资源机能化学4个专业;水产学研究生院由海洋生物资源科学和海洋应用生命科学2个专业的12个学科组成。此外还有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设海洋生物资源科学部门和海洋应用生命科学部门。
工学系是北海道大学规模最大的系,由应用理工系、信息电子学、机械智能工学及环境社会工学等4个专业的16个学科组成,学生3000多名;工学研究生院由15个专业组成,共有硕士课程学生800多名,博士课程学生250多名。工学系和工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275名。
除传统优势学科,学校还着力于发展生命科学、IT产业科学等新兴学科,提高整体科研教育实力。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现有生命分子科学、细胞机能科学和生态控制科学等3个生命科学专业学科;先端生命科学研究院有先端生命分子科学、先端细胞机能科学、先端生态控制科学、计算分子生命科学和生命分子机能学5个先端生命科学研究室。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由复合信息学、电脑科学、信息电子学、生命人类信息科学、媒体网络和系统信息科学等6个专业的20个学科组成,拥有教员99名。
国际交流
北海道大学作为具有国际特色的大学,一直坚持战略性地开展教育、研究和社会贡献活动。
学校与包括中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大学,以及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院所的院系部门签订了共162个协定,开展教育、学生的交流活动。为了加强合作关系,还和协定中的一些大学共同举办大学之间的联合专题讨论会。此外,学校还与国际协力机构(JICA)签订联合合作协定,建立合作体制,并与国际协力银行(JBIC)合作,积极致力于中国内陆地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2006年接收中国重庆市的10名大学教师,进行为期4周的废弃物处理研修,2007年以中国河南省的10位大学教师为对象,开展了近1个月的废弃物资源化和处理技术研修。
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二十一世纪同样也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信息技术,人类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必将使生物技术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因此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迎接生命科学世纪的挑战,是所有医学教学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新世纪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全面实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1 生命科学发展与医学科技进步
十九世纪中叶,细胞学、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基因论和DNA功能的确定,尤其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二十世纪生物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发现,它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分子生物学的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破译自身全部密码成为现实,1990年发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今天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接下来,将是阐明基因组的功能,这就要清楚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谱及其调节和控制,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将从基因组转到蛋白质组学,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时代。其内容包括建立单核甘酸多态型(SNP)为代表的DNA序列变异的系统目录,从而揭示人类疾病的遗传学基础,认识基因组在转录核翻译水平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规律,并利用各种模式生物体的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来揭示基因的功能。在微观层次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基因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活动、发育和进化,以其脑功能进行探索,从分子、细胞、模式生物和整体水平对脑和神经系统进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的神经生物学正成为生物学发展的下一个高峰。生命科学从群体、个体、细胞到分子水平深入的发展,使得医学能够在微观水平逐步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本质,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技的进步。自1982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生物医学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兴起,生物医学技术正在猛烈的冲击着世界经济,同时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随着克隆技术的成熟,人们可以用克隆的器官代替已坏的自身器官。而将来科学家可以设想用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组装成“纳米机器人”,通过血管送入人体诊断疾病,携带DNA更换或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片断。因此随着以后基因功能的清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不仅能了解生命,而且能够操纵生命过程,它将改变现有的医生看病模式,人们将拥有记载个人生理、病理信息的生物芯片,医生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方面将做到个性化,精确化。
2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学医学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医科大学毕业生投身入救死扶伤,全民保健,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引起了疾病观、健康观、卫生观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医学研究者以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而现有的医学本科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目前医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我国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
从以往高等医学院校输出的人才素质的特点看,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上述特点。具体地表现在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获取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传统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临床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师整个课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被动,缺乏兴趣,无法激发学生求新意识与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均有害无益。而医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书本,满足于从老师那里接受已经或即将过时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欲望和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更谈不上有多少带创新性的学术新思维。因此即使是那些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缺勇气、开拓创新与实力等现象,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更少,因而未能充分起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生力军的作用。
3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医学生是医学教育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利用寒暑期或周末参加各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更广泛地组织和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学生参与的各种学校活动包括本专业的、跨专业的、跨校的、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平时,也要让本科生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立项论证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会和论文答辩会,可以参加各学科最新研究的学习报告会,对原有的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打破以往只有研究生才能进入科研实验室的惯例,组织医学专业学生早期进入感兴趣的实验室学习并实行导师制。在具有副教授职称或高年资讲师中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作为学生导师,明确规定导师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在思想上和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验室的
科研活动,感受科研气氛,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使他们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初步的科研思路;培养了科研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本科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首先,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性和灵活性,使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面临新的挑战。充分利用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网络快速发展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动画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解答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了解国外医学的发展,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应用生物信息学论证自己的构想,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通过网络增加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同样具有获取知识的自由和网上交流的平等权利,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提高它们对本科生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