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短期证券投资

短期证券投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短期证券投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88-001

1 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企业股权且不准备随时出售的投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影响、控制其他在经济业务上相关联的企业。新会计准则按照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将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分为四类: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因而不能可靠计量公允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分为两类:成本法和权益法。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以上情况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应该采用成本法。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等情形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不予变更。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权益法强调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与应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保持一致,因此投资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2 新旧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主要差异

因为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将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均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未予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1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不同。表现按在三个方面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投资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些原则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2.2 成本法和权益法应用范围有所变化

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取消了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规定,改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只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木法核算;短期投资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另外,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初始确认和减值的处理差别很大。

3 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建议

执行“新准则”后,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和核算方法上变化都较大,产生的影响也很大。从单个报表来看,对子公司的投资如果由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在被投资企业取得盈利情况下,投资企业的资产和权益将减少。在旧准则中,对股权投资差额要进行摊销,将影响损益;新准则下的股权投资差额相当于商誉,不摊销,但可能计提减值,这种不同处理,也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后,旧准则在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这将使企业利润减少。企业执行新准则后,应对原有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和计量,并在财务系统中对会计科目重新设置,以满足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规范的需要。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尚未摊销完毕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应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短期证券投资时,新准则将短期证券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按公允价值人账,账面盈利就能肢解计人当期收益,反映在报表上,增加当期利润。执行新准则后,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人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将增加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当期的损益。

篇2

一、营运资金管理的含义

从会计的角度看,营运资金的内容包括现金、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现金和有价证券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现金闲置太多,那么资金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可以把闲置的现金转换为有价证券投资,合理的投资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营运资金周转率和周转率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经营资金比例的应收账款所占比例较大,那么公司的经营风险会增加,公司资金周转量不足;存货周转速度缓慢,变现时间较长,影响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同时存货的储存还会导致相关管理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存货缺乏流动性,企业将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难以扩大业务,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把营运资金管理放在企业的关键位置上,处理好现金和有价证券的周转,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回收预警机制,合理的提高存货周转率,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一)营运资金的来源具有灵活多样性

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收入营运资金,包括在银行等公办机构获得的贷款,在民办信贷公司获得的小额信贷;从营销对象处获得款项等。

(二)营运资金的数量具有波动性

很多企业营运资金数量的季节波动大,如一些旅游性质的企业,旺季的营运资金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淡季的营运资金周转缓慢,额度占全年营运资金比例低。

(三)营运资金的周转具有短期性

营运资金的周转周期不是固定的,各个行业、企业都会存在不同,这不同之处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就要保证营运资金可以在短时间内周转,迅速投入产品一轮又一轮的生产,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营运资金具有多变性

营运资金的表型形式有很多,并且各种表现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相互转化,现金和应收账款可以相互转化,存货可以转化成应收账款和现金。营运资金在什么时间处于什么形态就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决定了,如果营运资金长期处于一种形态,那么这一定会影响到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

(一)现金管理

现金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企业的根本所在,没有现金的企业根本无法运营管理。公司的现金发展情况,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经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剧烈,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如何合理的提升企业的现金管理水平,发现并控制出现的经营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企业资金的发展利用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管理

短期证券投资是指企业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并没有打算长期持有,要在短时间内转换为现金或是其他资产,通常表现为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资金,公司都会持有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投资。合理的投资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很多一部分有价证券风险不高,又有极高的变现能力,像一年以内的国债这类有价证券几乎不存在风险。企业在资金缺乏时,可以将短期国债和其他证券变现纳入企业的流通资金,并在资金充裕时买入短期投资证券,获得投资收入。一些公司的营运资金有较大的季节性,淡季时营运资金往往处于闲置状态,这时就可以进行有价证券投资。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可以得到大量的资金用于业务拓展,扩大公司经营规模。因此,提高短期证券投资管理水平,是企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指的是生产销售的商品在卖出时应该收回的款项,应收账款属于短期债务,属于流动资产。

企业只要有商业信贷行为的存在,它就会呈现在应收账款中,应收账款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为企业带来盈利,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但是,由于受销售对象营运状况以及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每一笔应收账款都是可以按期收回的,如果收取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经营单位的财务安全。因而,应依据自身状况树立和完善应收账款系统。在严格执行坏账准备政策的同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防备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分析――以国美公司为例

国美公司在经营之初只是一个传统的小规模商铺,但现在它已成为家电行业巨头,国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如今的商业巨头,其管理模式和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以国美公司为例分析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得失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存货周转率分析

存货周转率(数量)=货物的销售/平均库存余额,以及存货周转率(数)=营业收入/平均库存余额,主要用于盈利分析,这种方法。平均库存余额(=开始库存+期末库存)/ 2,库存周转天数=计算周期/库存周转率。

家电零售业库存周转天数一般为56天。国美电器公司的库存周转天数约为50,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表明国美的存货周转天数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库存周转速度快,存货转化为销售收入所需的时间短,相对成本低,经营业务成功,竞争能力强,这是国美能够成为“商业巨擘”的一大助力。然而,国美仍有改进库存管理的空间:国美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物美价廉的高质量商品,提高产品销量降低相对成本;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产品需求量生产适量的产品,降低产品的管理、运输费用。

(二)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当期销售净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余额 + 期末应收账款余额)除以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除以应收账款周转率。

近几年国美公司的应收账款率大致在285左右,这说明国美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时间短,变现能力强,可以说这是国美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国美在这方面的管理还是很成功的,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坏账风险的存在仍需引起国美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国美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国美的应收账款风险正在加大,管理优势正在消逝。因此,国美应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应收款项的关注,确保能够按时回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降低财务风险。

(三)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次)=净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销售额/总资产。总资产周转天数=360÷总资产周转率(次)。

国美2010-2014年的总资产周转率均值是1.43,家电零售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是1.0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总资产周转天数短,说明国美对固定资产的利用、管理的效率较高,销售能力强,这是国美竞争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资产管理仍是国美不能忽视的,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保持长久发展。因此,国美应该加强资产的利用效率,通过增加维护、保养支出提高其使用年限,提高生产能力。

总之,营运资金已经越来越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对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所在。管理得当,可以充分利用资金,加快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管理不当,可能会出现财务危机,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刘姝婷.江西铜业营运资金管理案例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02).

篇3

对于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资本,可以通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而计算其规模,而对于通过非法途径进出入我国的短期资本则难以统计[1].国内外学者对隐蔽性短期资本流动规模的测算,大致分为两类,即直接法和间接法。[2]本文在间接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通过虚假贸易、地下钱庄等渠道进出入我国的国际短期资本,即热钱规模=外汇储备增加-FDI净流入-外债增加-贸易顺差-C1①+C2②+C3③。

而BOP反映的短期资本流动主要表现为正常渠道流入我国的短期资本,主要有证券投资与借贷期限一年以内的其他投资,其中短期证券投资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一年内的其他投资包括短期贸易信贷、短期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短期其他资产。

综合BOP反映的短期资本流动以及利用修正后的克莱因法测算的隐蔽性短期资本流动,我国短期资本流动总规模就得以估算出来。

自97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到2002年,我国短期资本呈现净流出的现象,到2002年我国短期资本呈现净流入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97亚洲金融危机后,短期内受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影响,国内大量短期资本潜逃。从2002年起,我国经济连续高增[文秘站:]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逐渐增大,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到2004年达到顶峰,此期间流入的短期资本主要变现为高投机、高流动性的游资资本。此后,短期资本流出规模增大,这可能是因为此时我国政府采取的外汇管制趋向于“严进宽出”,用意在于抑制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从而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的影响自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规模总体呈上升态势,增速不断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33%,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由2001年的0.78万亿美元升至2008年的4.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59.1%上升至105%,这表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国际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上表中可知,2001来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顺差,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格局,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额至2004年底也处于逐年增长的状态,且2004年的增长率高达110.12%,远远高于经常账户顺差额的增长速度。总的来说经常项目顺差稳定增长,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则有较大的波动。并且经常项目对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逐渐增加,2001-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合计13793.55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77.85%.再者,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也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底,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达到9.94%.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之一。

从外汇储备来看,我国拥有较强的国际支付能力,面临支付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各项偿付能力指标都低于国际经验标准。2001-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7.44%,截至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460.3亿美元。[3]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最直接的表现即是对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比例的影响。从下表中可知,资本与金融项目与经常项目之比的变动情况大致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情况相符合,即2002-2004年国际短期资本持续流入我国且净流入逐年增加,而此时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从0.91上升到1.61,而2005-2006这两年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此时相应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从2007年起国际短期资本又重新流入我国,因而其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之比又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受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投资环境恶劣,美国经济一度处于萧条状态,使得大量美元资金重回美国,因而导致2008年流入我国的短期资本急剧减少,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也大幅度下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