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育管理主要课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

篇1

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课程内容单一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篇2

近年来,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我国教育界不断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将教育质量放于首位,此举的确振奋人心。而在实践中,新型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像学风、课程设置、管理人员素质等暴露无疑。当然,要想根治这些顽疾,只有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因为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等院校综合教育水平的标准。本文将进一步探究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之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我国本科教育管理的种种弊端

1.1学生学风方面

对于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来说,学风问题的讨论最为激烈,像毕业论文危机与考试严重作弊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奢好”,而对整个教育管理却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关于毕业论文危机方面。目前大学生写毕业论文不感兴趣,一味赶“时髦”,跟别人学着东拼西凑,甚至全篇抄袭混学位,应付考试而临时凑合。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而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他们误以为上大学为的只是一张文凭,只要过关领证就是目的,由此而不择手段,自欺欺人又影响学风。当然,这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诚信问题,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出现的主要作弊之一。再次,关于考试严重作弊方面。作弊不光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目前大学生却引以为荣,作弊能助其过关就是“本事”。虽然全国各地高校均制定了考度管理制度,但仍有学生视若无睹,不认真学习只指望作弊。比如:无学习纪律意识,睡懒觉、迟到、旷课、抄作业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顽敌也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最终严重影响学风。

1.2课程设置方面

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教育界也不例外,但是大学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大学本科课程变成了“3年课程”加“1年休息”,结果使学生在大四忘记所有内容而学不到东西,学校只为提高本校毕业就业率、考研率而不惜打破教育惯例,危害社会稳定。

据《人民日报》报道,关注“大四现象”,即“放羊”,此比喻相当形象。苛刻地说,这种现象使教育方向偏失,背离了教育本质及其目的,学生无法得到发展,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也非常艰难,它是当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管理提升的“绊脚石”。其实,它主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厌学风”、“经商风 ” 的影响,强烈冲击着本科教育管理健康发展。

1.3管理人员素质

通常来说,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应卓尔不群,以身作则,其管理下的学生素质也应符合大学教育目标。然而,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关于当前教育管理的不当现象,首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极不合理,它与现代学生心理特点相背离,时代性与实效性不强;其次表现为少数教师责任心丧失,缺乏育人责任;最后,由现代不良之风影响下的学生自身因素决定,而且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不难想象,这些因素的结合共同酿成了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匮乏。

二、本科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校风校纪

所谓“以人为本”,指学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上进心,即增强管理效能,完善校风校纪。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有:理解学生,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师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加强思想和心理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纯粹的管理模式,大学本科教育要以服务意识管理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温馨。同时,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完善校党政干部及共青团干部体系,通过相关活动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打造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大学本科教育管理新格局。

2.2 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教育风气和高等教育的权威性,所以要及时纠正当前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荒谬性,坚决杜绝“大四放羊”风气的蔓延,使各科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实施,深度融合,合理整顿原有工作班子,科学规范本科课程设置。此外,针对经常进行学科调整与专业整合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避免多种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格局对本科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2.3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高校学生的不良之风蔓延的同时,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也随之而起,实际上,大学生学风不正恰恰是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根源之一。由此可见,治理高校教师之风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尤为重要。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管理首先明确学术规范,建立一套关于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例如:人格修养、社会责任等;其次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道德水准,为高校教育管理创建良好环境。

此外,重视本科教育管理中的法律规范十分必要,可以不断约束触犯法律的“学术先生”。因此,强列建议我国教育行政部定期开展高等院校检查工作,问题必究,严格规范领导责任,并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存在问题严加防范,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十一五”教育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结束语:

总之,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具有综合性特点,集思想、知识、实践于一体,正确得当的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根本目标。在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在完善中不断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创建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校管理队伍。

篇3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影响下,要积极响应这一理念号召,实现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仍然有很多。这些问题不仅会直接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会导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无法落实到实处。首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教育部门以及相关单位都在积极呼吁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传统理念以及传统教育管理的方式仍然体现在各个管理环节中。特别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将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们的唯一标准。这样不仅会导致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其次,在小学教育管理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构建专业的团队,同时还要全员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落实实处[1]。但是在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在改革时提出的基本要求。

2.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措施

2.1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由于受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在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制定出符合学校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模式,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必须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落实教育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将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还要将本校的办学条件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将这些因素全部都整合在一起,与新课程标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保证这些措施和制度可以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在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制定以及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确定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且与小学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2]。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有效融合,而且还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为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2.2实现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