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

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 生物工程专业 教学效率 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143-02

生物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前沿的学科,其研究不仅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还极具生动性和诱惑力,其任务是研究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的规律。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是站在生物学高度,基于对生物各层次多样性的了解,进而揭示生物作为整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一门课程[1],主要包括植物学和动物学,为大学低年级同学构建合理的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普通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之一,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但是普通生物学内容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记忆,因此,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这门课的主动学习意识比较薄弱,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将就如何提高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普通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对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好奇的,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对于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做好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的衔接是必要的。从中需要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是离不开的。跟学生反复强调大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基础课对以后掌握专业知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一年级课程大多安排的是英语、化学、数学、物理等基础课,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学,对专业不太了解,感到比较迷茫。《普通生物学》是大一第一学期安排唯一的专业基础课,所以普通生物学任课教师有必要通过课程的讲授,让学生有所了解该专业所要学的知识和专业前景等。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公司,通过对生产第一线的参观和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加深对生物工程专业的了解和对该专业的信心。还可以通过新生跟专业课老师对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和自信。

2 结合实际生活和重大科学事件,精心准备绪论

绪论部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讲解绪论部分时,介绍普通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比如讲授植物学部分的时候,介绍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植物与生活的关系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植物是和人类并存的一个庞大类群,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衣食住行及医药方面。比如:介绍同学们感兴趣的吸毒植物、花卉植物、驱虫植物、有毒植物等。另外,重点介绍普通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学事件。比如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R. Hooke)用自制的复式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它是由“细胞”组成;1838―1839年施莱登(M. J. Schleiden)和施旺(T. 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达尔文(C. H. Darwin)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成为生物学史上一个转折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将激发学生对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激情和信心。诺贝尔奖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将生物学相关诺贝尔奖的工作成就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比如,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发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开展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充满诱惑的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引领学生走进现代化的网络世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支持按照知识单元长期滚动建设课程,支持教学资源积累与共享,支持教学过程跟踪统计,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结合。同时,为满足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和混合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开展模式教学;支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研究型教学等。为教师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施教环境,及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线作业等。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互性学习,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教学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适当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改变以往强行灌输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方式[3]。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推进,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国内高校各学科教学当中。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单单是指学生知识层面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将适当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应用到普通生物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体验、合作互助的教学框架下,获得普通生物学知识以及运用普通生物学知识的相关能力,同时,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4]。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普通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连芳.普通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42-02

随着“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日渐高涨,社会创新的活力与潜力正被激发。在此背景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独立自学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目前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岗位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提高质量的紧迫课题。笔者在生物技术与制药方向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中不断改进,在学生创新素质、实践和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兄弟院校生物医药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生物技术与制药人才现状

生物医药的研发非常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物技术与制药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到,未来重点要加速推进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

利用基础工程技术和细胞生物学等科学知识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但我国原创性科研成果相对落后于其他国家,现在迫切需要提高生物技术研究水平[1]。随着生物技术快速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增设了生物技术相关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招收的生物技术类学生超过4万人。学生数量的增加,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低层次的生物技术人才过剩,造成毕业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据报道,64%的用人单位首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2]。而高校是培养相关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平台的建设

关于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物技术制药类人才、如何在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方面提升实力,提高竞争力,目前学术界看法和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实践总结主要有:(1)建立起相关专业的科研平台。(2)在承担国家和地区大型科研项目中培养科研人才,以科研促进教学。(3)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紧密结合[3]。(4)科研教学结合,师生结合,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多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项目。(5)提倡学术自由,鼓励自由研究和非功利性探索。(6)建立方便快捷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校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与制药方向)专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根据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毕业答辩时学生的表现,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动手能力和自学欠缺,在细胞和微生物相关实验操作中的无菌意识弱,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于提高。(2)从毕业答辩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做的毕业课题了解深度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3)专业理论课重复率较高,多数学生上课听课效率低。(4)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为了优化课程设置,需要调研市场的需求,需要适时地了解市场对本科生学习内容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四、具体实施方法

1.加强对学生专业认知的教育。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认识误区,学生专业知识太高深,而本专业的学生人数多,就业不乐观,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以上学生,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增强就业信心,应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学生了解专业和热爱专业,使学生具有学好专业知识的目标。经过专业认知教育后,要让学生懂得,人总是要独立地面对社会,不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走入社会的竞争中必然会被淘汰。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工具书,查阅相关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举办讲座,用他们成功的事例激励学生,鼓励在校生学好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使学生意识到,要为了成为所在行业的专家而努力,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关注自己职业技能的培养,了解学科动向,提升综合素质。

2.增加研究型教学的授课比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有进度快、教学成本低和覆盖内容多等特点,但是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研究型教学的方法,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的研究过程。常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有这样几种:其中,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ed learning,PBL)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4]。其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建立团队,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得以培养,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共同推动研究顺利进行。

3.鼓励学生多到相关的企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在假期和实习阶段,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实习机会和信息,鼓励学生去对口的单位工作实践,提前接触就业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做一定的规划,随后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当初预期的就业岗位之间的落差就会缩小。其次,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让大学生进驻园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指导、孵化优势,促进大学生取得创业成功[5]。该方法使创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提升,值得兄弟院校进一步推广。”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出现70次,“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观念,完善创业制度和氛围,激发创业意识与热情。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优质人才,从而使学生将来在开放、竞争、创造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4.对学生等相关人员的教学反馈做及时的调整。以遵义医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基因工程实验课为例予以说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共12个学时共3个实验,其中,植物DNA的提取与基因工程实验课质粒DNA的提取内容相似;另外2个实验,目的DN段的扩增和目的DN段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基因工程实验课已经设置。学生反映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内容重复较多,相当的实验时间是在等待中度过,不利于高效率的学习。因此,对这两门实验课的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首先,把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并入基因工程实验课。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和同学们的实验综合素质,其次做了以下教学改革:在基因工程实验课中,利用实验期间等待的时间,如电泳和酶切的中间时间,组织并引导同学们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结合将来走向社会可能用到的知识点和能力的需求等,制定相应的话题,然后在课前查阅资料做PPT,在实验课期间作讲解。讲解结束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指出汇报同学的优缺点和需要加强锻炼的方面。总之,通过引导同学们对基因工程实验课课前准备、课中PPT讲解、讨论、课后查阅疑问的训练,提高了实验课的上课效率,也提升了同学们查阅资料、讲解、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验课遇到的问题等能力。

总之,通过研究型教学,研究和教学均形成良性循环,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入地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陈宇.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未来发展前景[J].数字化用户,2013,(08):107.

[2]郭玉娟,陈学年,付莉,等.生物技术专业科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3,(05):56-60.

[3]钱洁,房健民,陈志宏.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1):207-210+224.

[4]崔国祯,苏良辰,申慧芳.基因工程药物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2014,(25):94-95.

[5]Zhang G,Wang F. Improvement of the Innovative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llege Industrial Park;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Management,Computer and Society,F,2016 [C]. Atlantis Pres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Qua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for Bio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CUI Guo-zhen,YUE Xu-peng

篇3

专家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较上年又有大幅度增长,已达到1.703亿公顷(折合25.55亿亩,为我国耕地面积的1.4倍)。与产业发展之初的1996年相比,17年间面积增长了100倍。目前全世界生产的81%的大豆、81%的棉花、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除了28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以外,还有30个国家批准进口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相关区域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农业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作为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实施5年以来,我国生物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了全面和显著提高,进展令人瞩目。我国已发掘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逆等重要功能基因,棉花、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已拥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创新性成果。此外,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也步入了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的新阶段。

有关专家在报告中还指出,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近年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有所减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农作物生物育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已成为突破我国耕地和水等资源约束、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