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教育的界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你厅(1990)豫劳人惩便字第1号函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因为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执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所以,原国家劳动总局(82)劳总字029号文件中的“刑满释放人员服刑期间保留职工身份的,可回原单位安置工作,……其工资待遇,可按捕前的工资等级执行”之规定,不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受刑事处罚的工作人员。
二、按照1982年10月29日劳动人事部劳人干(1982)160号文第五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劳动教养,应区别情况进行适当处理。对仍保留公职,在劳动教养期间悔改表现好的,期满后回原单位分配适当工作。分配工作时,其职务和工资级别,可比照原劳动人事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职级奖惩暂行处理办法》(劳人干[1987]62号)第六条中“察看期满分配正式工作……,一般按低于受撤职处分的职级待遇重新予以确定”的原则办理。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1.和谐教育的特征
1.1和谐教育具有智育与他育相结合的特性。教育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重申了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德育是保障,智育是基础,体育是条件,心育是关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不少的学校是只抓智育而忽略其他的。抓好智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抓好智育就要认真研究智育规律,遵循智育规律,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各类层次学生智慧水平的提高。此外,学校还应当抓好德育、体育、心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要通过教育使得学生积极向上、身心健康、能辨真假、能知善恶、能鉴美丑、热爱劳动,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1.2和谐教育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过程。教育是使学生获得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过程。科学加人文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科学素养教育尚还做得不够,人文教育也亟待需要加强。和谐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或整合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更为完整和完善。
1.3和谐教育是方法和艺术的统一。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讲求艺术,艺术地进行教育,才能焕发师生的热情、师生的感受力、师生的创造力。单纯地讲求方法会走到技术至上的羊肠小道上去,单纯地讲求艺术会撇离科学育人的轨道,只有坚持方法加艺术,以方法为基础,艺术地实施教育,才能有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方法加艺术使教育不仅成为一门奥妙无穷的科学,更使教育成为一种魅力无穷的创造。这也是和谐教育美之所在。
1.4和谐教育是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多元化格局。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要求。受教育个体除了遵循社会要求之外,又由于其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趋向。尊重这种要求和趋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教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是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
2.在德育工作中构建和谐教育美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目的,只有通过“和谐发展”才能逐步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当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将知识、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转化给受教育者。和谐教育是重视整体性的教育,要做到和谐,应当坚持:①学校本位;②师生主体;③办学民主。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①师生协同,生动主动;②整体优化,重视创新;③发展个性,五育并重;④三位一体,持续发展。其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关键。
2.1建立协同民主融合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找和谐教育美。处理好教育中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注重了继承,忽视了创新,或者是注重了创新,而忽视了继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说反对“应试教育”,有的学校干脆把严格的学业考核也统统看作是“应试教育”了,因而取消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评价,致使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被大为弱化,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没有了,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开始混乱,学校管理开始混乱。这其实是忽视了继承,而创新思路也不正确。因此,在和谐教育中必须做到继承和创新二者的结合。
G715.1;R-4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 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要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职业岗位,它以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1]。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论,还要会将其转化为作用于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既懂理论又善实践[2]。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尚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可以借鉴参照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
一、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
(一)“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界定。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都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不少于 5年的专业实践的历;德国和日本对学历要求至少相关专业的硕士。只有美国要求较低―只需要 1年职业工作资历
(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方式。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是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机构;英国采用 “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即入职前培养、入职时辅导和入职后提高。德国、丹麦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补充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
(三) 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国家 “双师型 ”教师的管理模式。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职业教育师资管理模式。日本、美国、加拿大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数多于专职教师;美国、日本对职业教师采取短期聘用制,每年根据教学测评决定是否聘任。
(四)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国家 “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国外“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在收入、地位、福利上都高于其他类型教师,带来的结果是职业教师是优先的工作选择。
由此可见,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国家 “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特点为:多年的专业实践、劳动教育学理论、任期管理制度加倾斜的激励机制做保障。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明确界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复杂,有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卫生系统技术人员。但是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和“卫生技术资格证书”是最基本要求。关键问题是卫生职业教师要求的特殊医学理论知识和医技能力结构决定了他们高素质和高标准,决定了其准入机制中必须突出熟练技能型的职业特性。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们长期持续专业经历的缺乏制约了教学水平和实现目标[3]。
(二)提供持久培训体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我国目前主要提供在职教师的培训。补偿教育的优点是用时短,起效快,,沿用的是教师常规培训模式,也适合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情况。但是没有用人单位参与的培训就脱离了社会应用的需求。目前国内多采取单位顶岗、假期进修的方式,并且在职称晋升条件明确设定,促进执行。
(三)采用聘任制,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兼职教师能够迅速反应社会变化、市场要求保障及时和有效的职业教育,以及迅速发挥社会效益[4]。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师资多数来自于普通高校,而要想从医疗单位引进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人才现实情况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兼职教师还是少部分。
(四)建立奖励机制,提高福利待遇。合适的奖励政策能够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稳定性。而教师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效的奖励职业教育教师,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成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卫生职业教育为卫生行业培养技术人才,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快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卫生职教“双师型”教师在任职条件、聘用制度、待遇福利、职称晋升方面均需进行相应的改善,才能留住职教人才,促进职教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成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2014:147.
[2]朱敏.关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2013(1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