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态博物馆概念

生态博物馆概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博物馆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态博物馆概念

篇1

1生态博物馆释义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研究博物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窥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博物馆从最初单纯的原始形态演变为现代多功能的文化机构,其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生态博物馆被称为“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活标本”,是国际博物馆界开发的一种新的博物馆形态。

受传统生态系统思想的约定限制,人们对于“生态”一词的理解首先还是映射到自然生态知识的相关方面,所以对于“生态博物馆”一词的真实含义和实质思想的理解就显得及其重要。生态博物馆不是指和自然生态相关的博物馆,其关注点不在于自然生态,而是社区和居民。“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的前缀“eco”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

1971年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197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联合召开的圆桌会议讨论认可了生态博物馆的确切定义,并且和区域性或社区性博物馆相关联,此定义为最初的“里维埃拉定义”。经过1978和1980年修改,1980年生态博物馆的定义被普遍接受,被里维埃冠以“一个进化的定义”。定义中强调的主要内容有公共机构和公众参与的观点;镜子和工具的观点、时空特征和遗产特征;实验室、学校和保护中心三功能等观点。

我国著名博物馆理论专家海先生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产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及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使之和谐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

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生态建筑的理论构建部分。

2生态博物馆的成长历程

生态博物馆是创造于环境保护论取得长期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针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绿色运动的产物。法国是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最早实践地。1971年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在法国建立。

我国对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安来顺先生将生态博物馆一次翻译进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生态博物馆推向实践建设的时期。中国大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199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著名博物馆学家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隆先生同贵州省博物馆专家一起在贵州考察后建立的六枝梭戛乡生态博物馆,保护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长角苗。

中国自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诞生的十多年来,至今(2009年底)建成14座生态博物馆。

随着“生态博物馆”一词被世人逐渐熟识,出现了一些以生态博物馆命名的机构,如宁夏六盘山生态博物馆、长白山生态博物馆,其关注点集中在自然生态,而是社区和居民,因此不能视为生态博物馆。

3生态博物馆在景观方面的认识

我国对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对象属于传统乡土聚落保护对象。

东南大学余压芳博士借用美国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一书中对建成环境及意义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理念,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分为固定特征因素、和非固定特征因素。固定特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建筑、街道坝场和标识景观等。半固定特征因素包括家具、室内陈设的布置和类型、沿街设备、花木、服饰、传统手工艺制品、广告牌示等因素。非固定特征因素指的是场所的使用者或居民以及其他无形的因素。传统乡土聚落的文化独特性表现在半固定特征和非固定特征景观因素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生态博物馆的保护行为可以有效的影响乡村聚落景观化过程。

乡村景观化指传统乡村聚落从传统的居住使用功能向兼具美学价值和游憩观赏功能的景观过渡的过程。传统乡村聚落在乡村景观化过程中,旅游的关注使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的价值外延提升,但当“价值提升”效应扩展到一定程度并导致大众旅游行为的发生,景观品质的退化就相应开始了,原生态的环境遭到破坏。传统乡土聚落在乡村景观化过程中的品质“提升”与“退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4生态理念在博物馆建筑方面的认识

生态理念的提出是博物馆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我国博物馆学著名学者海也指出:“生态的理念应成为我国博物馆建设中的一种指导性的理念,贯穿于博物馆的环境、建筑、室内功能等各方面。”

4.1环境

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早年主张“有机建筑论”,认为建筑应从属于自然环境,如同自然界的生长物一样,成为大自然的和谐因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台湾建筑师论丛》中就有文章说:“景观建筑将大地及景观视为一种资源,并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来从事规划和设计,使人与资源彼此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博物馆建筑要贯彻生态理念,需要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洽协调。确定合理的建筑规模,建馆时必须对馆址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光照、风玫瑰、微气候环境、排水模式、土壤成分、植被、水资源等情况。排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创造环境,并从建筑的体形、体量、尺度、格调、色彩、气氛等方面去考虑与环境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建筑必须与自然环境融合,尤其是具有特殊自然环境的基地,更是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情节因素(如水、山等),往往在这种条件下,空间的情节性更容易塑造,也更容易体现。融合环境,充分保护与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就势,体现出建筑在此环境中自然生长的状态。

4.2建筑

博物馆建筑及场地的营造,在技术手段的使用上应该适度和恰当。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材料和使用适应当地生产力的建造技术,因地制宜、有效的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并加以适当的加工形成最朴实无华的建筑材料。

在博物馆建筑中,将环境引入建筑的作法应用较多,可选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将建筑室内的一些空间有意的暴露到自然环境当中,造成自然雕琢的痕迹。总之,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使之相互融合,互为衬托,甚至把建筑就当作自然界展出的作品一样。如安藤忠雄先生的许多作品就都是建在山地、水边或是人为地引入自然的环境,将自然的灵性带到建筑空间当中。这种自然界与生俱来的伟大力量是任何后天建造的环境都无法轻易比拟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事件是最自然、最真实的。

4.3室内功能

光影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财富,给我们的审美需求带来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光影在博物馆室内还起着导向功能,在许多建筑中为了产生有尺度、规律的光影效果,通常采用高侧窗或顶窗的采光方式。这样形成的采光井通常都会影响到博物馆室内空间形式和外部造型,形成其独特的空间形式和外型,如旧金山艺术博物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路易斯・康对于光线的关注由来已久,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艺术―大自然”相互融合的环境效果。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由一系列的拱形空间连续排列组成,大多数拱顶空间都采用了连续的天窗进行顶窗采光。整个拱顶形成一个发光的面光源,散发的柔和光线形成了整个博物馆明亮、均匀的空间环境。同时,路易斯・康利用拱顶的结构,在两端设置了小型的弯曲玻璃槽,使得空间更为明亮和生机勃勃且不带入眩光。

5结论

最初接触到生态博物馆一词是时,以为在建筑中运用生态理念的博物馆就是生态博物馆,只是把生态博物馆作为一栋建筑,一座与自然生态相关的博物馆,从未意识到生态博物馆的关注点是社区和居民。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命名为生态博物馆的机构,将其关注点集中在自然生态,与一般意义的生态博物馆不同,不能视为生态博物馆。通过本研究使大众认识到生态博物馆的涵义,揭开生态博物馆的神秘面纱,使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促进民族社区的发展。认识到生态理念在未来博物馆建设中应处的地位,加大博物馆建设中生态理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安藤忠雄著.《安藤忠雄论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 李丹.博物馆建筑空间中的情节性 [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3] 戴志中,杨震,熊伟.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 周浩明,张晓东.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以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

The Research Of Ecomuseum And Ecological Concept In museum

YUAN Guan-mei , YUAN Hong-ye

篇2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生态博物馆是为外国人为适应外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出来的,18世纪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破坏也接踵而来,为保护人类仅存不多的遗产而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被选做生态博物馆的地方都是生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保持得较好的,意在通过这样一种博物馆的方式使该区域得以保持它的原始面貌。生态博物馆是广义的博物馆的一种,不同的是以各种文物的展陈研究为主要的保护方式,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贵州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区具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座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完整的典型的布依族村寨。全村总面积为38平方公里,178户,620人,95%以上为布依族,是一处“梯田连白云,沃土遍平川”的“世外桃源”。错落有致的石板屋,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以及布依族古朴而独特的文化习俗……简直就是一个人类原始社会的“活化石”。如今,这一“活化石”被以生态博物馆的名义保护起来之后,生活于内的居民不在如刚建馆时那般热情洋溢,反而多了几分无奈。

一、生活方式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之所以会以博物馆的方式来保护,与镇山的自身条件有关。所谓的自身条件就是镇山具有的保护得较好的自然环境、民族异俗、原始的经济状态、生活方式、欠发达的社会环境等等。

1999年镇山作为生态博物馆被省际国家和挪威合作建立博物馆保护区以来,生活于其中的布依族人民依据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接待游客,来到此地的游客无不为镇山古朴的民风和奇艺的民族习俗所吸引:石板小路、石板院落、石板寨门、石板屋壁、石板房顶,四合院、三合院;民族风情浓郁,习俗古朴、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布依族歌会”等,其中“六月六布依族歌会”是镇山布依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蜡染、布依族头饰、布依族服饰、绣片、唢呐、鼓、敬酒歌等,敬酒歌歌词优美、内容丰富、语调优美,听后让人回味无穷;传统酿造的米酒、阴包谷、阴辣椒、血豆腐、腊肉等,饮食文化丰富,独具一格。有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还能穿上精致的布依族服装体验一把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勤劳致富,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原来男耕女织,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也随着人民钱包的鼓起已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准备改变。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在生态博物馆保护区内的居民来说,改变和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初衷有悖。

条件改善了,就有了提高的需求。住石板屋的人们可能就会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想盖楼房;穿粗布麻衣、蜡染衣服的都是老人,年轻人可能有了追赶潮流的想法,不愿意再穿传统服饰;有了钱,可以去旅游,或在城里买房,不再一年四季的呆在馆区……许许多多常人看来的很平常的想法、行为在生态博物馆这个社区里其实是很难得以实现的。总之,生态博物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矛盾出来了。社区居民都追求现代化了,成了和城里人一样,那谁还来生态博物馆?自然,它也就不是生态博物馆了。

二、管理方式

贵州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我国和挪威王国的一个文化合作项目,是继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后建成开馆的又一生态博物馆。作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合作项目,镇山受到的国际管理者的影响虽然没有像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大,社会的关注以及争论也没有那么激烈,但引起了一些思考。

生态博物馆集展出与保护于一体,它展出的是生活于其间的人们以及人们创造的文化、习俗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它的建立也在是在考察、论证的有理论支持的基础之上,在一开始,它就有一套完整的成熟或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怎样管理,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后遇见的状况而及时调整。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有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但也相应的存在有一些问题。

生活在其中的社区居民是最了解他们世世代代所居住的地方的。在外来因素还没有闯入、干预这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地方之前,他们祖祖辈辈都是一直这样生活。自己管自己,或是有声望的老者凭借道德的高尚管理众人,生活自在,不受拘束。突然有一天所谓的政府、国家要来破换这既定的程序,而且还带了一点强制力,这无疑是需要时间接受的。接受之后呢?遵守。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须干,什么可以干,都是有规定的,和传统的一切都不一样了。或者,利用一个隐形的、潜在的坏结果从潜意识里制止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其实,这样的管理方式是有问题的。生态博物馆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的方式、管理的方式的问题上,虽然已经过去了40余年,还有待改进。

三、理念和现实

生态博物馆的基本理念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特定地域某一特定群体的全部文化内涵为展示内容.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其最明显的创新在于,它以社区为基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它不仅包括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而且对原住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的是,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确实对保护文化遗产是有一定作用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区居民的经济。这种方式、理念也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向人们展示了镇山的魅力,宣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是与建立的初衷相符的,也应该看到与初衷相悖的情况。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从199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颁文公布为民族文化保护村,到1994年批准在此建立贵州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1995年贵州省将其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至1999年决定建立贵州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已完成了对镇山武庙的加固维、石板至镇山的道路黑色化改造、停车场、码头的修建等配套设施建设。一系列的为旅游而建的设施早已破坏了这个外国人眼中与世隔绝的地方。过度开发、过度消费的传统文化、民族异俗,以及随之而来的、免不了的文化传统的破坏,至今天,其实已经破坏了一部分,只是当地的人们还沉浸在经济效益的狂欢中而不自知。今后生态博物馆的出路何在?社区居民的出路何在?这是面临的问题。

说要保护的生态博物馆,破坏的还是这种方式,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在保护、利用之间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少,目前是这样的。有人说这是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悖论,无论对与不对,面对问题是必须的。

如今,再追问孰对孰错已经没有意义,从生态博物馆出现的那天起,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着后人去解决。无论保护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都是为“人”服务的,具体的操作部分还有待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贵州生态博物馆纪实 胡朝相 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 2011.

篇3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31-03

鉴于上海崇明岛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2005年9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成立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经过近3年的建设,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于2008年4月揭牌开园。公园范围涵盖整个崇明岛,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是目前上海唯一的一个国家地质公园。

1 博物馆岛概念由来

博物馆岛的概念来自于德国。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的支流上有个面积近1平方千米的小岛,因荟萃了柏林老博物馆、德国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和佩加蒙博物馆等德国博物馆的精华,被称为“博物馆岛”。

本文所称的崇明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岛,是指在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一系列表现该地质公园地质地貌特征及演化历史和人文资源特征,以及反映中国地质公园事业发展状况的博物馆群,使崇明岛成为地质公园主题博物馆聚集的、具有特定科学内涵和景观资源的岛屿。

2 建设博物馆岛的作用

2.1 弥补景点的弱可视性

崇明岛是冲击沙岛,地势平坦。所以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碧海金滩。虽然崇明岛之下的基岩、断裂、厚达400米的沉积物等地质遗迹蕴涵了丰富的地质内涵,但是这些地质遗迹都埋在厚厚的泥沙沉积之下,出露地表的基岩、断离、第四纪自然露头几乎没有,因此这些地质遗迹具有弱可视性和不易被观赏性。另外,三角洲地貌和大河分流、河口浑浊带等动力现象的范围非常大,人的视域不可能观看到这些自然现象的整体行为,只能是“一孔之见”,所以这些宏大的地貌遗迹也具有弱可视性。尤其在崇东和崇西地区,自然景观单调,观赏性差,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大。在崇明岛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能否通过创新型的设计和开发,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的观赏点,弥补可视性较弱的缺憾,成为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2.2 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的功能

科普教育功能是地质公园的基本功能之一。一般来说,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休闲等功能。而地质公园博物馆主要是通过对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读、深入剖析以及专业、全面和细致的展示,让人们了解和探究地球的历史和奥秘,发现和欣赏地球演变留下的鬼斧神工般的地质遗迹,进而让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掌握地学知识,提高保护和利用自然的意识。因此,围绕地质公园主题建设多种题材和视角的博物馆,能让人们全面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普及的力度,实现科普教育的功能。

2.3 积极推动中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

中国一直是世界地质公园体系建设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中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国内的广泛交流和合作,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推动地质公园建设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建设地质公园博物馆岛是地质公园建设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它既能弥补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某种先天不足,又能为中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国际国内交流创设一个新的平台,必然会对中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崇明建设博物馆岛的优势

3.1 都市旅游的延伸和组成部分

博物馆是都市旅游的重要资源。世界很多城市因其种类繁多、展品丰富、地位特殊的博物馆而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如美国的芝加哥、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等。近年来上海的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强。

目前,上海都市博物馆总数已经超过100家,参观人数逐年提高,2008年已达1117万人次。但都市中每万人拥有博物馆数只有0.06座,与世界城市相差10倍,人均占有率低。上海科学类博物馆只有3家。以上海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技类博物馆深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欢迎,参观人数每年都有新的突破,表明科学类博物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下表所示。

3.2 成熟先进的展会技术

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更是增强了上海博物馆建设和展示的能力,能为崇明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岛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

(1)整体规划和展馆设计

上海世博会的整体规划建设突出了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和谐宜居的理念。世博会场馆建设中采用了大量太阳能、冰蓄冷、江水源、地源热泵等最新环保科技,将绿色、低碳融入世博会的各个方面。

在展馆设计方面,备受关注的中国馆主题是“东方之冠”,突出体现了生态环保和科技创新。斗冠造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遮阳体,减少了热量进入室内,超白透明的玻璃加大了透明率,减少了玻璃对周边环境的辐射影响;采用冰制冷技术,夜间制冰,白天制冷;采用中水回用技术、雨水收集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等多项新技术和新材料,符合环保节能理念。

其他参展国也大都带来了本国最新的科技成果。英国馆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可循环利用,整个建筑的碳排放量为零。日本馆专门为上海世博会开发了40多项最尖端的建筑技术。意大利采用了一种最新发明的多样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湿度等。

(2)新能源的运用

上海世博会为了突出绿色世博和低碳世博的理念,重点开展了清洁能源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大规模示范应用。

①半导体照明技术的运用

在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及一轴四馆的景观照明将完全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整个园区80%以上的夜景都采用LED。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示范区。大量采用的LED照明也为世博园区节约了不少能源,LED灯的节能率超过60%。

②太阳能的运用

以主题馆为例,主题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825KW,是亚洲单体建筑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站,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3)科技创新

2007年开始启动的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上的多媒体展示手段的运用已让我们有很大的惊喜了。立体电影回放经典镜头、纱幕电影带来视觉冲击、环形屏幕讲述未来、虚拟翻书。一项项多媒体展示手段精彩生动地把世博的概念形象展示在参观者面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开设了网上世博会,数字博物馆的理念再次获得了技术支撑和推广。

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的地质公园博物馆也可以采用数字博物馆的手段,以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和方法,快速、远程、全覆盖地传播博物馆信息,使地质公园博物馆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3.3 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和人文资源丰富。因此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可建设多种主题的博物馆,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科普和科研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其地质景观的可观赏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岛地质景观可视性较弱导致的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的缺憾。

(1)河口沙洲水文化馆

用于展示世界河口三角洲的发育与地貌景观,重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演变,展现崇明岛典型的淤泥质海岸潮滩地貌景观以及崇明浓郁的围垦文化,成为进行崇明岛地质遗迹科普知识,保护教育的研究教育基地之一。馆内可以保存崇明裕安村的古沙堤的沉积物标本,模拟潮汐的形成过程及潮汐过程中波痕的形成和潮滩的发育过程。

(2)世界河流博物馆

以世界河流独特的自然生态、水利工程及文化遗迹为主体的综合型博物馆,是具有长江口地域特色和上海大都市特点的地质生态旅游教育科普基地。该馆可由河流自然分馆、河流水利工程博物分馆、河流文化博物分馆和河流灾害博物分馆等几个分馆组合而成。

(3)崇明岛潮滩湿地科普教育馆

利用多种手段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功能等多种科学知识。如可利用沙盘制作技术和DEM技术,模拟制作西沙地质科学景观区的模型,再现潮滩各种潮沟、潮滩、植被分布状况。利用动植物标本制作技术,制作潮滩典型的动植物标本,还可以展示湿地生态恢复和引鸟工程的科普知识。

(4)长江口鸟类生态博物馆

可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展示东滩及长江口鸟类资源,第二展厅主要展示东滩的植物资源、底栖动物资源等,第三展厅主要展示东滩湿地形成、生态演替、生物多样性状况、湿地价值、湿地保护、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地。

(5)崇明岛民俗文化博物馆

崇明岛水土洁净,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自然、人文历史古迹。其中著名的景观有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明珠湖、瀛洲公园、金鳌山、澹园等自然风景区;学宫、寿安寺、广福寺、寒山寺、唐一岑墓等人文历史古迹。同时也是人类围垦规模最大的地带。历来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科学最理想的教育环境和场地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也造就了崇明独特的人文气质和风俗传统,形成了崇明岛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崇明的扁担戏是我国仅存的单人布袋木偶戏,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崇明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也应得到保护和展示。

(6)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目前中国已批准设立152个国家地质公园,它们从各个角度表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质地貌特色,体现了中国地质科研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成果。在崇明岛规划建设中国地质公园博物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荟萃和展示中国地质科学的成果,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地质地貌景观中的精华,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绘就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灿烂画卷,使之与反映崇明本土地质、人文资源特色的博物馆相映成辉。

中国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建立,不仅能充分利用上海崇明岛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推动中国地质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在地质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也将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

(7)世界地质公园交流展示馆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事业是世界地质公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质环境和在世界地学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以及中国在世界地质公园事业中的积极努力和贡献,中国应该继续为世界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起到新的推动作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交流展示馆无疑是有必要的。这一交流展示馆可以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建立,用于介绍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及各国在地质公园事业中的成果和经验,展示各国具有特色的地质公园景观,推动世界各国在地质公园领域及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举办相应的国际论坛,真正实现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目标。

3.4 博物馆岛的集群优势

(1)聚集效应

在一个地方聚集多座博物馆,形成多种主题会聚的博物馆群,使得涵盖的知识更加丰富,知识领域跨度更大,能引发更多不同兴趣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当博物馆融入了都市居民的生活,就能够唤起他们对本土文化传统、历史传承的热爱与追求,形成一种具有明显精神特征和高文化水准的都市人群。

(2)提升效应

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一个城市原有的人文元素和历史价值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特别是博物馆群的产生,使各博物馆价值发生叠加甚至乘数效应,并且形成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旅游线路,使人们了解上海这座时尚、年轻的国际大都市悠久的地质形成过程。

(3)品牌效应

形成博物馆群,打造博物馆岛品牌,吸引更多投资者对博物馆岛的投资,同时也使崇明成为地质研究的基地。使崇明地质公园博物馆岛成为崇明国家地质公园的名片,崇明国家地质公园成为崇明岛及上海的名片。形成一系列的品牌效应,拉动崇明各产业的发展。

(4)辐射效应

博物馆岛的建立对解决当地就业、当地历史文化提升、当地景区收益的拉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的文化发展,以及崇明岛的旅游发展和城乡统筹等方面,都将起到辐射效应。

(5)公益效应

博物馆是对文物标本收集、保藏、研究、陈列、展示和传播文化科学信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公益性是博物馆必须始终坚持的宗旨。博物馆岛的建设能树立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公益性的形象,提升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积极效应。

4 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原则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指出,地质公园必须提供合作制各种工具或活动来向公众传播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理念。地质公园博物馆在规划设计阶段比较容易沿着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思路,在结合户外游憩与大众旅游服务需求的同时,为普通游客的旅游活动增加科学知识含量,并最终促成以科学旅游取代神话旅游的知识经济时代潮流。地质公园博物馆要更加注重再现地球历史,揭示自然规律,传播地学知识,提高人们保护和利用自然的意识。通过对地质公园科学解读,让人们从中了解和探究地球的历史和奥秘,在地质公园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监督管理、永续利用方面发挥督导功效。

地质公园博物馆展品主要是大量的地质标本,对标本的选择、标本的组合、标本科学内涵的挖掘、标本与解说词的匹配效果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要强调环境伦理,呼唤生命关照,借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来构建公园社区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柏林博物馆岛[EB/OL].(2010-3-31).zh.省略/.zh-cn/%E5%8D%9A%E7%89%A9%E9%A4%A8%E5%B3%B6.

[2]万钢.科技创新与世博会[N].文汇报.2010-03-13(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