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博弈论及其应用

博弈论及其应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博弈论及其应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63-02

博弈论在企业集团预算编制中的应用不同于单一企业,区别在于它还存在着母公司与成员企业(即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成员企业)之间的博弈,而单一企业只存在公司内部的博弈,因此本文将主要对企业集团预算编制中存在的母公司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1 博弈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1)在企业集团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博弈的参与人为成员企业(以下代称“申请人”)和集团总部审批部门(以下代称“审批人”)。审批人和申请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即他们都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并且,“理性”是参与人的共同知识,即所有参与人知道所有参与人是理性的。

(2)博弈的参与人对于双方的收益和行为并不完全了解,此时的博弈信息是不完美的。同时,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申请人因为拥有信息优势而处于人地位,审批人则处于委托人地位。

(3)申请人和审批人的策略选择不是同时的,而是有先后次序的。

(4)申请人和审批人之间的博弈可以看作是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

2 博弈模型的战略空间分析

(1)根据上述假设,申请人在上报其成本费用类项目的预算水平时,存在高报和实报两种选择。令T={t1,t2},表示申请人的战略空间;t1表示申请人高报其成本费用类项目的预算水平;t2表示申请人如实上报其成本费用类项目的预算水平;t2

(2)假设申请人隐瞒高报预算水平成功的额外收益为R(R≥0),实报的额外收益为0;高报预算水平的成本为C(R>C≥0),实报时C=0。另外,若申请人高报预算水平的行为被审批人发现,则会招致企业集团母公司的处罚,罚款金额为F,F=nR(n为惩罚系数)。

(3)运用海萨尼转换方法,选择一个虚拟参与人“自然”,用N表示。令M={m1, m2},表示自然的信号空间。m∈M,表示自然发送的申请人想传递出的信号。当m=m1时,表示自然发送出申请人想传递出不刻意隐瞒自己高报成本费用类项目预算水平的行为;当m=m2时,表示自然发送出申请人声称自己的预算水平是据实申报的并且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隐瞒自己的高报行为,从而使高报行为不易被发现。

(4)审批人观察到自然发送的信号mi(i=1,2)并进行一定的审查复核程序之后,选择批准或拒绝。因此,审批人的战略空间为A={a1,a2}。a∈A,表示审批人采取的行动。当a=a1时,表示审批人批准申请人的预算;当a=a2时,表示审批人拒绝申请人的预算。并假设为了确保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以及企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企业集团母公司会对审批人采取激励措施:如果审查出申请人有高报预算水平的行为,则可从对申请人的罚款F中提取系数为β的奖金,即βF。此外,如果审批人对申请人提交的预算水平采用弱力度的审查行动,则需付出的成本为C1(C1≥0),但几乎审查不出申请人的高报预算水平行为;若采用强力度的审查行动则可发现申请人的高报预算水平行为,但需付出较多的成本C2(C2≥0),显然C2>C1。

(5)当t=t2时,必有m=m2,即当申请人如实申报其预算水平时,他绝不会声称自己高报预算水平。因为申请人作为理性经济人,其行动方案的选择必定遵守自我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原则。

3 模型的构建和求解

根据以上设定和条件,我们用博弈树图来表示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过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用U1、U2分别表示申请人和审批人的效用。根据上图所示可得出各参与人在不同状态下的效用为:

U1(t1,m1,a1)=-C,U2(t1,m1,a1)= -C1

U1(t1,m1,a2)=-C,U2(t1,m1,a2)= -C2

U1(t1,m2,a1)=R-C, U2(t1,m2,a1)= -C1

U1(t1,m2,a2)=-F-C,U2(t1,m2,a2)=βF -C2

U1(t2,m2,a1)=0,U2(t2,m2,a1)= -C1

U1(t2,m2,a2)=0,U2(t2,m2,a2)= -C2

通过对该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当奖励系数β≤C2-C1/qF=C2-C1/qnR时,混同均衡{m*(t),a*(m),P(t|m)}是模型的子博弈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证明如下:

设申请人采用混同策略m(t)=t2,t=t1t2,t=t2,即m*(t)=m2时,审批人相应的信息推断为:P(t1|m1)=1,P(t2|m1)=0,P(t1|m2)=q,P(t2|m2) =1-q,审批人的策略是选择a(m)∈A,最大化其期望收益,故有

maxa=a1 a2Σt=t1 t2 U2(t,m,a)P(t|m)。

当m=m2时,利用β≤ (C2-C1)/qF,有:

maxa=a1. a2Σt=t1 t2 U2(t,m2,a)P(t|m2)=maxa=a1 .a2{qU2(t1,m2,a)+(1-q)U2(t2,m2,a)}=maxa=a1•a2{qU2(t1,m2,a1)+(1-q)U2(t2,m2,a1),qU2(t1,m2,a2)+(1-q)U2(t2,m2,a2)}=max{-C1,qβF-C2}=-C1

可得a (m2)=a1。

当m=m1时,同理可得a (m1)=a1,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审批人于混同策略的最佳反应是a*(m)a1,即审批人对申请人的预算水平总是采用弱力度的审查行动。

根据审批人对于混同策略总是采取a*(m)a1策略,申请人的策略是选择申报方案最大化其期望收益,故有。maxm=m1.m2U1(t,m,a1)

当t=t1时,有:maxm=m1.m2U1(t1,m1,a1)=maxm=m1.m2{U1(t1,m1,a1),U1(t1,m2,a1)}=max{-C,R-C}=R-C

故得m(t1)=m2。同理,对于t=t2易得m(t2)=m2,因此申请人的最佳反应是混同策略m*(t)m2,那么{m*(t),a*(m),P(t|m)}是模型的子博弈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2)当奖励系数β>(C2-C1) /qF= (C2-C1)/qnR时,将导致博弈双方交替使用混同策略与分离策略。证明如下:

设申请人采用混同策略m(t)=t1,t=t1t2,t=t2,则审批人相应的信息推断为:P(t1|m1)= P(t2|m2)=1,P(t1|m2)= P(t2|m1)=0。审批人的策略是选择a(m)∈A,最大化其期望收益,故有 maxa=a1.a2Σt=t1.t2 U2(t,m,a)P(t|m)。

①当m=m1时,利用C2>C1,有:maxa=a1.a2Σt=t1.t2 U2(t,m1,a)P(t|m1)=maxa=a1.a2{U2(t1,m1,a)P(t1|m1)+U2(t2,m1,a)P(t2|m1)}=maxa=a1.a2U2(t1,m1,a)=maxa=a1.a2{(U2(t1,m1,a1),U2(t1,m1,a2)}=max{-C1,-C2}=-C1

故得a(m1)=a1。

②当m=m2时,利用C2>C1,有:maxa=a1.a2Σt=t1.t2 U2(t,m2,a)P(t|m2)=maxa=a1.a2{U2(t1,m2,a)P(t1|m2)+U2(t2,m2,a)P(t2|m2)}=maxa=a1.a2U2(t2,m2,a)=maxa=a1.a2{(U2(t2,m2,a1),U2(t2,m2,a2)}=max{-C1,-C2}=-C1

亦有a(m2)=a1。显然,申请人的分离策略导致了审批人的混同策略a(m)a1。

对于审批人的混同策略a(m)a1,申请人的反应是选择m(t)∈M,最大化其收益,故有:

maxm=m1.m2(t1,m,a1)=maxm=m1.m2{U1(t1,m1,a1),U1(t1,m2,a1)}。

当t=t1时,有:

maxm=m1.m2(t1,m,a1)=maxm=m1.m2{U1(t1,m1,a1),U1(t1,m2,a1)}=max{-C,R-C}=R-C,

故得m(t1)=m2。同理,对于t=t2易得m(t2)=m2,于是审批人的混同策略导致了申请人的混同策略m(t)m2。

对于申请人的混同策略m(t)m2,审批人的相应推断为:P(t1|m1)=P(t2|m2)=1,P(t1|m2)=P(t2|m1)=0。审批人将选取策略a(m),使期望收益最大化。

①当m=m1时,利用C2> C1,有:maxa=a1.a2Σt=t1.t2U2(t,m1,a)P(t|m1)=maxa=a1.a2U2(t1,m1,a)=maxa=a1.a2{U2(t1,m1,a1),U2(t1,m1,a2)=max{-C1,-C2}=-C1

故得a(m1)=a1。

②当m=m2时,利用β> (C2-C1)/qF,有:

maxa=a1.a2U2(t,m2,a)P(t|m2)=maxa=a1.a2{qU2(t1,m2,a)+(1-q)U2(t2,m2,a)}=maxa=a1.a2{qU2(t1.m2.a1)+(1-q)U2(t2,m2,a1),qU2(t1,m2,a2)+(1-q)U2(t2,m2,a2)}=max{-C1,qβF-C2}=qβF-C2

可得a(m2)=a2。于是,申请人的混同策略导致了审批人的分离策略。

对于审批人的分离策略,申请人的反应是选择m(t),最大化收益U1(t,m,a)。

当t=t1时,有:

maxm=m1.m2U1(t1,m,a1)=maxm=m1.m2{U1(t1,m1,a1),U1(t1,m2,a1)=max{-C,R-C}=R-C

故得m(t1)=m2。同理,对于t=t2易得m(t2)=m2,于是审批人的分离策略导致了申请人的分离策略,进而导致了审批人的混同策略。

4 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建议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和核心,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质是人的行为过程,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的过程。根据以上对企业集团预算编制过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建议:

(1)由于制度上的“漏洞”产生了预算博弈的机会和激励,因此,完善企业集团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消灭预算博弈产生的土壤,是治理预算博弈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报预算的额外收益(R)减少,无疑将使成员企业的预期净收益减少,弱化其选择高报预算的动机,从而使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中的预算博弈行为得到减少。

篇2

    置身于浩瀚的广告世界,人们仿佛进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突然,一个广告画面映人你的眼帘,锁定你的眼睛,刻人你的脑海,来去匆匆的你对它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并且久久不能忘记,这正是广告创作者的追求。广告创作者总是使广告与众不同,在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有关商品信息的前提下,力图让越来越漫不经心和无动于衷的受众对之过目不忘。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利用异质性心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一、异质性心理原理概念

    引人注目,使人过目不忘,亦即强烈刺激人的感知器官,从而得到深刻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异质性心理现象。其原理是:外界事物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等)、外形、颜色、光线等作为一种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等),人可以迅速感知事物。一方面由于人脑具有记忆功能,可以使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较长时间地保留下来,形成感知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作为感知客体的外界刺激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使之有规律可循,即使有所变化,也不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样,人对客观事物可以多次重复地感知,不断积累感知经验。这是感知的恒常性。如果新的感知经验与过去的感知经验保持一定的联系,能够维持平衡,并且能由过去的感知经验顺理成章地推衍,接受新的感知经验,就会呈现出心理学上的同质性心理,这种心理一般不会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而如果不同时间的感知经验发生联系时,破坏了感知的协调平衡,即不能由过去的感知经验顺利地实现向新的感知经验的过渡,那样就会出现异质性心理。当一个人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其视听知觉就会一时失去平衡,使感性细胞发生物理变化,从而在人的感知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其印象深刻程度同刺激强度成正比。例如,你在街上行走,突然目睹一场车祸,使处于平衡状态的人们的感知器官突然被刺激,尽管发生车祸之人与你无关,你都会对此事留下深刻记忆。又如、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化成仙人球的话筒的照片时,那种金属的话筒柄与圆圆的仙人球连接在一起的奇特形象会使我们感到突然和吃惊,从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把这类现象归为某一偶然因素的作用,视为偶然性现象。异质性心理的原理正是从对这些偶然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它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二、异质性心理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一般正常人对物的感知,仅指对可见物和有声物的感知,首先是通过眼、耳这些主要感知器官来进行。“眼观其形,耳辨其声。”人的感知过程包含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具有进行判断、推理以及可记忆的能力。感知的可记忆性和物的存在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发展变化的有规律性,给人的感知器官提供了能够对同一物进行多次感知的条件,同时还提供了在这种反复的感知过程中得到无数感知经验的可能。感知经验也称为过去经验,而在新的感知过程中得到新的经验,这些新经验总是与过去曾经感知而形成的各种记忆相联系。这种联系是维系感知器宫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就会使感知器官失去平衡,产生突然感、奇特感,从而出现心理异质现象。感知经验的存在是心理异质现象产生的条件之一;之二是感知常性的存在。人对客体大小、形状、颜色的感知在某些条件改变时保持一定恒定性的心理状态,称为感知常性。例如,一个成年人从近处走远时,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影像虽然相应缩小,却绝不会把他感知为儿童,这就是感知常性的作用。异质性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感知经验与感知常性被违背。

    三、广告传播中异质性心理现象的特征及类型

    广告传播中异质性心理原理的运用就是创造广告传播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给受众以突然性刺激,从而在受众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简言之,广告传播中异质性现象的特征是:由于刺激物的突然性而带来的深刻印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种突然性可分三种基本类型:

    1.时空突然性。即物像出现的时间、空间不符合一般受众的感知经验。比如正在播放电视剧,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极为惊险的时刻,突然出现广告模特在夏威夷的海滩畅饮冰爽饮料的镜头,观众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在心理上造成很大反差。

    有时,新的刺激物使接受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在与感知经验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强制性出现,会引起人的全神贯注,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出现一个广告模特的特写,然后迅速地变幻出各种各样的人的面孔,表情也随之改变,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受众接受的信息在时间安排上所经历的多次感知,都是过去的感知经验无法预测的。

    空间的突然性是按一般感知经验,某种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某种场合或者某个地方,但是意外地出现了。比如一则轿车广告:在闹市中,突然出现一只庞大的恐龙,踩烂车子,当踩到一辆很小巧的车子时,车子却丝毫无损借以说明选购这种是明智的选择。在洗发水广告中,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怪亮的光头,以此说明该洗发水里有薄荷成分,洗完头真是凉爽到极点,令人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

    此种类型的特征是其所属的感知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内,并且是连续性和活动性的,突然产生的新经验与以前经验均无必然联系,刺激物对感知者以不带任何过程的强制性方式出现。

    2.变异产生的突然性。就是熟知物以完全不被知道的面貌出现,或者说是以非普通性面貌特征出现。前面列举的化为仙人球的话筒带来的现象就属此类。又比如,一头奶牛正在山坡上吃草,身上的花纹黑白分明,突然奶牛身上黑色的花纹飞了起来,原来是许多黑色的蝴蝶;一个人的头发通常是柔软的,自然向下的,但是在纽约疯狂艾迪电子连锁店的广告中,模特在说广告词时,头发突然变成辐射爆炸式,一根根向上竖起;一个孕妇的肚子被轻轻托起,肚子变成了地球,将地球人格化。经过这种变化,寻常的事物就会变得极不寻常,同时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3.综合型突然性。除了以上两个基本类型外,还有综合二者的复杂型。它既带有时空反感知经验,又带有物像反感知经验的多方因素。这种综合型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少见,因而产生的刺激更为强烈。从某种角度说,这种综合型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类型,是对异质性心理特征的复合与运用,能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深刻印象,因而在广告设计和传播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四、异质性心理原理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

    1.以物的变异产生的突然性方式的广告实例与分析。物的变异产生的突然性的运用,在广告传播中也被称为物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与自然科学中的合成有一定相似之处。这种变异并非是不同物体的随意组合,而是以一定的意念联想为基础,并通常是为再现一定的观念而为。从变异物体的数量来看,包括对单一物的变异和对多种物体的变异。其常用的手段有改变比例大小、反透视、物的自身变异以及组合物体变异以及物的反复等等。(1)改变比例大小,也叫反比例,就是对物与物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的再创造,使物像以违反客观实际比例关系的面貌出现。一般的摄影、绘画总是客观地表现事物,符合人们感知经验中事物正常的比例关系。而广告可以根据创作者的要求,对事物比例重新设计,进行大胆改造,甚至某些事物或情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例如,法国的kookai时装创造出一系列反比例的广告。在画面上:男人变成金鱼。在金鱼缸中游弋,而女人拿着鱼食一边欣赏,一边喂鱼;一个女人悠闲地趴在滑板上,三个象黄鹏鸟那么大的男人站在她的背上殷勤地为她涂防晒霜;女人在精心地涂绘脚趾甲,每个脚趾缝里都夹着一个呼号的男子;女人看着男人在抽水马桶的旋祸里翻腾求救,却毫不留情地按下冲水按纽;女人美丽的胭体超大比例,而男人变得很小,跪着为女子清洗按摩……这些都是改变广告人物的大小,形成反常的比例关系,这种夸张给人留下新颖奇特的印象,并进而思考广告的用意。在我们这个并未完全实现男女平等互利的社会,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穿着观念仍然是市场的主导,而kookai的广告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色彩,其“女人是世界的主宰,男人尽在我掌握”的反传统表现,在众多女装广告中独树一帜。(2)反透视,即反一般透视—近大远小的规律。人眼观察外界事物,一般透视规律是近大、远小,但在广告中,可以人为地将远处的事物制作得比近处的大,甚至大得有违常理,起到突出商品的目的。例如远景的空中人比近景、中景的汽车、自行车、房屋大得多,能产生强烈的梦幻刺激,这种设计风格激情有趣,使人富于联想。三星激光盘机广告,近处的几个人很小,而后边的三星激光视盘却大得出奇,其目的在于宣传各型激光视盘机。在反透视变异中,总是包含着事物比例变异技巧的运用。如kookai的一则广告,远处的女人趴在地上,望着离我们的眼睛更近的男人,近处的男人被装进了易拉罐里面,比后面的女人小很多,这样,会有视觉上的震撼。(3)物的自身变异,也称为单一物体变异,是对单一物体自身形状或形态的变异,物像以反常态的形状出现。比如笔直的枪口弯曲下垂;玻璃瓶口弯曲变尖;压扁的南瓜;留下深深的手指凹痕的玻璃奶瓶等等。这是比较简单的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4)组合物体变异,是将几种不同质感或不同形状及形象的物组合为一个新的物,会产生更为奇特的感官刺激。这种组合的每一部分往往相互间有一定的意念联系。比如,从萨克斯管的自然走势中变幻出女人丰满的腿;一卷胶卷蜿蜒向前幻变成了一条蛇;一头黑亮的秀发在甩起的一瞬间变成了一只肌肉强健的胳膊。

    物体组合变异的另一种形式是将多个物体或画面分别截取其中某一部分,然后再组成一个新的画面,既与原来任何一个画面截然不同,又包含着原来各个画面的某些部分和特色。例如,我国第九届广告节的金奖作品《脏系列》中的《垃圾铲》篇、《地毯》篇、《扫帚》篇,将穿得很脏的衬衣与垃圾铲、地毯和扫帚结合起来,使这些物品成为两个物体的结合体,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效果。(5)物的反复出现,即绝对相同的一物在画面中以完全相同的形状及形态多次出现。比如同一个人的嘴巴,以相同的形态反复出现,使人感到突然,甚至感到恐怖,因而印象深刻。又如兴业银行形象广告《船桨》篇、‘话筒》篇、‘路标》篇。反复出现的船桨,带给人们的动力的支持,是快速抵达彼岸的信心保障;许多远近不同但外形相同的话筒表明“倾听无处不在”,强调其真诚服务;数不清的路标表明无处不在的指引,给予需要者全面的金融服务。这种重复出现的画面可以消除单一形象带来的单调感,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当然并非所有的重复都能产生异质性心理,只有那些违背感知常性的重复才能形成异质性心理。

篇3

1.低碳环境下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与传统的供应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均强调低碳的标准。即:从供应商到煤炭企业自身再到最终用户。

煤炭企业的供应商主要包括煤炭机械设备等生产物资的提供者,煤炭企业可以在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要求供应商提供的设备更加环保,更具有效率。

煤炭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运作特点,实现低碳采购、低碳生产以及低碳环境下进行运输。对现有煤炭生产运作链做出调整,让其更加绿色环保,例如构建煤电低碳供应链、煤油低碳供应链以及煤焦低碳供应链。在构建低碳供应链时注重对洁净煤技术的使用,这样大量的SO2及一定量的CO2通过洁净、高效的燃烧可以达到显著减排的成效,从而大大增强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效率,可以大大减轻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煤炭企业的下游行业有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四大主要行业,在煤炭运输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避免整体运输的不经济性,我们要合理设计配送路线并对路线进行最优化,降低物流的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还能保证煤炭产品及时准确地送达用户手中。

2.低碳环境下煤炭供应链指标分析

2.1低碳环境下煤炭企业供应链指标设计的原则

指标的确定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从多方面认识并了解供应链特征和内在的规律,通过把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对供应链进行认识,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所以指标的确定我们一般遵循的原则有:

(1)目的性原则。设计低碳环境下煤炭企业供应链的衡量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煤炭企业供应链在新加入环境这一节能减排制约因素时的竞争力状况,通过与国家指定标准进行对比,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对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2)科学性原则。低碳环境下煤炭企业供应链指标的确定是将前人们总结的理论知识与现有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到的具有普遍说服力的、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制约因素,使得指标能够既客观又真实地反映书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从而在企业的一些相关决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可操作性原则。当然,指标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的,建立指标的同时要结合实际,让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一定的贡献。

(4)可比性原则。选取的指标是用来衡量煤炭企业的相关竞争力的,所以我们确定的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那就要求确定的煤炭企业供应链指标应该是通用的,即:普遍适用于煤炭企业。所选取的指标在煤炭行业中能得到一致的认同,这样才能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间进行对比。

(5)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低碳环境下确定的煤炭企业供应链指标既可以定性的分析,同时也必须要能够定量的计算,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得到的最终数据才具有说服力,才能正确的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才能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的决策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2.2煤炭企业供应链评价指标设计(AHP)

3.博弈论在均衡供给中的应用

3.1高效率与低成本的博弈

高效率是煤炭企业以至于任何一个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如何缩短企业的生产循环期,是企业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企业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产品成本也是必不可少。在这种双方博弈的过程中,最后达到的一种理想均衡结果是:在保证最高效率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成本;或者是在成本最低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效率。

3.2产需博弈

从博弈的角度来说,各个煤炭企业不考虑市场的需求,认为自己生产的产品都能100%卖出去,这样的话产品产量越大对企业越有利,这样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煤炭产品剩余,企业资金循环周期延长,最终很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困难而倒闭。

在整个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客户的需求,需求带动供应,供应带动生产。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产需率的精确计量至关重要,产需率大于1,说明企业能快速的响应市场的需求,若产需率小于1,说明煤炭企业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供不应求。所以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动来调节自己的生产量,达到产需平衡的状态。

3.3安全博弈

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一直强调的重点话题,原煤生产的百万吨死亡率是衡量一个煤炭企业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煤炭企业的规模由年产量来决定,如果各个企业不顾及员工的安全问题,为了扩大自己的规模只追求产量最大化,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原煤百万吨死亡率越来越高,这样的企业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3.4污染博弈

假定政府不做出污染治理的调控,市场是自由竞争。各个企业都不愿意进行污染治理,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自己的成本,降低自己的竞争力。在整个博弈中,各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每个人都采取等待其他人治理污染的方案,博弈的最终结果是污染越来越严重。最后博弈双方都会受到损失。

4.结论:完美博弈

人使用环境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必须进行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博弈的过程中,往往等到的不是对双方有利的博弈最终解,而是对社会有利的理想解。(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苏丽琴.浅析煤炭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环境因素[J].管理宝鉴,2006.4(298):62-64.

[2] 姜辉,周梅华,黄艳波.大型煤炭企业供给系统供应链复杂性分析及测度[J].煤炭经济研究。200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