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西方的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修养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中蕴藏的西方文化元素很多,教师应该从单词、短语、短文中进行挖掘。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学生感兴趣的西方寓言故事或名著,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西方的节日或其他资料,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和文化背景,如介绍感恩节、圣诞节的由来,复活节、万圣节的风俗等,让学生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了解西方文化。
(二)营造文化氛围,体验语言环境
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在没有具体的语境,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学设备的配置工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授课,利用绘画、图片等,或以外国电影、影像资料等来烘托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信息量,通过营造适宜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讲解文化差异,培养语言能力
汉语和英语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与东西方间的文化差异息息相关。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一种手段。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学生在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也有基本的了解。比如,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从西方的餐饮文化入手,将中西方的餐饮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西方的餐饮礼仪有所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其想通过更多的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
(一)依托课堂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是进行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平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英语教材的内容丰富,很多知识都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教材资源,将中西方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比如,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dollar”一词,教师便可以拓展教学内容,讲解西方国家的货币与中国货币之间的差别,通过汇率、单位和单复数形式的区别等,使学生加深对商店购物的认识,增强文化意识。因此,英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并引导学生搜集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拓展信息渠道,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文化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单依靠课堂教学还不够,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开发更多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收集相关英语文化的报纸、电影、小说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表达、文化传统等。英语教学一定要以文化为基础,不能单纯依靠教材,要通过收集大量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的语言环境,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了解正宗的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3-02
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十分重视面子的问题。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且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也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人,从西方的面子观中取长补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加强对西方面子观的了解,认识到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
一 中西方的面子观
1.西方的面子观
国外学者对于礼貌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许多理论模式及研究方法。高夫曼对面子做出的解释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他认为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获取更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为了展示自身的优越。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并且在1987年对这一理论做出修改和进一步的阐述,认为面子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并对礼貌现象与面子问题做出系统的论述。具体表现为,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对方产生威胁时,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行为的实施程度以及对对方的实际威胁效果;人在说话时会考虑双方的亲密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强求感。说话人最终决定采取的礼貌方式、交际策略都是由此产生。
2.中国的面子观
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面子做出研究,她认为面子代表的是人们的声誉,是通过人的成功和不断进步获得的良好评价,也是人们用努力和聪明才智构建起来的声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面子,甚至有人爱面子胜于生命,很多中国人认为面子是荣誉、声望,也是自尊和尊严,为了维持和保护面子,人们有时可以付出任何代价。面子就好比中国社会的道德戒律,面子表示着一个人的道德完整性。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于面子有关的行为相当重视,譬如“赏脸”“丢脸”“给面子”“照顾面子”。此外,中国人在人际交流中习惯贬己扬人,而对于别人的不当之处,在批评时又习惯先扬后抑,先给予肯定再指出不足,充分顾全和维护他人的面子。这种面子很大程度上标识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群体认可度。
3.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综上,可以看出中西方首先在对面子的定义上存在差异,中方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形象和个人的社会地位体现,而西方则更加倾向于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看重个人的行动自由和个人的愿望满足,不受约束。前者以社会为中心,后者以个人为中心,存在明显的不同。中国人的面子多赖于外界所给予的认同和肯定,没有布朗和列文森所讲述的消极面子这一点。比如中国人习惯在宴客时劝酒、劝吃,相互夹菜,虽然是热情好客之举,实际却又有妨碍他人自由之嫌,也就是布朗和列文森所讲述的消极面子。西方更加看重个人的自由发展,解放天性,重视个人隐私。
二 中西方面子观存在差异的原因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中西方礼貌也就存在差异,中西方对于面子的不同看法也源于此。
1.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受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人强调集体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很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影响下,对集体的重视显得尤为突出,由此产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就顺理成章。突出集体能动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统一的,人应该受集体约束。与此同时,儒家礼教应运而生,强调人与集体、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礼教倡导个人应最大限度地服从集体、社会。中国人的面子主要是建立在社会群体的意识上,是与社会群体对个人的认可程度、认同程度相挂钩的。
西方国家的历史主要是以民族迁徙为主,在不断的迁徙中开拓领域,融合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显得独立、立体,逐渐看重人的自我价值。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强调和突出个人的能力体现,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主义。同时,西方社会产生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基督教,基督教推崇自我实现,重视个人的思想,这些都对西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更是加深了对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重视。西方人的面子是建立在个人的行为自由,权利、隐私、愿望得到尊重和满足的基础上。
2.中西方人们性格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西方人经常对中国人的某些行为处事,表示不理解。中国人的性格与西方人相比较为内向、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张扬。中国人在利益受到威胁时,不会直接点明,而是会谦让,比如孔融让梨。中国人有时习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习惯顾全大局,重视集体利益。然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习惯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和威胁,努力捍卫自己的消极面子。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整体到部分的考虑,讲求圆满,追求和谐和辩证,思维上会比较笼统、模糊,做事喜欢“留一线”,这一点从中国人平常的说话习惯上便可发现。而西方人的思维属于线性思维,习惯先有部分再到整体,擅长逻辑思考,条理分明地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合作有冲突时,一般是更加看重实际利益,尽量传递给对方足够的信息,让别人尊重自己,保全自己的积极面子。
3.中西方人们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文化的一大来源是儒家文化,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十分久远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儒家文化十分倡导群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即强调团体的作用,无论是谁都要尽自己所能去服从团体,为团体服务,最终形成团体之间的共识。中国人十分崇尚集体的力量,追求集体荣誉感也正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有的时候,宁可用个人利益来换取集体的利益。西方国家由于其地理环境以及受到基督教影响较为深刻的因素,人们所向往的是个人的自由、民主以及独立,其体现出的是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这具体体现在西方人特别讲究个人的隐私和权利。从这个层面来讲,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正是其不同价值观念所作用的结果,中国注重集体的面子,而西方注重的是个人的面子。
总而言之,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只是其文化差异中的一个方面,受到各自历史发展的进程、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不同的影响。随着世界开放程度的加深,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化,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呈现出相互包容的现象。对于面子文化的中西方差异,只有深入到双方的文化内涵中才能挖掘出其本质,了解各自的言语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因不理解而造成的交流障碍,最终促进中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三 面子观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是经历长久的历史演变聚积而成的,不能因为差异化的存在,就做一味的排斥或抵触。作为中国人,从西方的面子观中取长补短,并对自身的面子观做适当的扬弃是必要的。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多样化,是大势所趋。中国要更好地发展自己,就要与西方积极地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发展彼此。而前提是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在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含蓄委婉的,但西方的面子观与中国不同,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应该充分考虑西方人的面子,尽量做到客随主便,或者主随客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合作交流。
四 结束语
面子观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面子观,它反映了不同地域范围内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双方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其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不断影响下,继而形成了不同的面子观。作为中国人,要在充分了解西方面子文化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交流。
参考文献
[1]刘亚茹.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3)
广告是一种文化行为,它的文化行为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宣传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的。而现代的消费,已经从单一的对产品实用性的追求走向对产品文化价值的多元化需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广告已经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一种文化价值。也可以说消费者对广告承载的商品的认可就是对广告所表达的商品的文化价值的认可。
一、广告的重要作用
1、广告为我们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信息是现代社会,同时也是现代广告得以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基础上的,而广告是这个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广告的信息网络,重视广告资源的有效使用。广告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教育的信息,提高了社会的工作效率。
2、广告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1) 广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在国家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时也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广告向社会大众发表对于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或是表明即将要采取的政策。国外的许多广告公司在总统或是议员选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广告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举个例子,陈欧体大家都听过,就是我为自己代言的那则广告。它前一阵推出的聚美优品三周年广告,就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它通过广告对三周年进行宣传,并表示会有大幅度的折扣。这条广告导致聚美优品官网3月1日那天由于登陆人数过多而导致瘫痪,公司决定将店庆延长至3月3日。就单看这三天聚美优品的订单量,就达到4亿元人民币。不得不说这则广告无疑使成功的。广告的成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 中西方广告的差异
1、 广告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凝聚。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基本类型。逻辑思维包括人类的一切认知形式,即感性认识形式一一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形式一一概念、判断、推理等。中西广告对此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广告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尚逻辑思维。
中西方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很多广告中都有表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是两则不同的电信广告。中国电信用五个不同的生活片断:沟通就是关怀,沟通就是爱,沟通就是分担,沟通就是理解,沟通就是尊敬。直接、明白地告诉受众,电信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而同样是电信广告,美国的广告则只是巧妙地采用了一个生活细节:打哈欠。一名男子走在街上不经意地打了一个哈欠,不远处一名女子跟着打了一个哈欠,接着一个老人也受感染似的打了一个哈欠,更为有趣的是老人手里牵着的宠物狗也不例外的打了一个哈欠。刚看到这组画面时,我还没反应出广告到底要诉求表现什么,而文案一语道破天机:“communicating is very simple” (沟通其实很简单),在为此广告拍案叫绝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就像打哈欠这么简单,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与他人沟通。
2、 广告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在这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尚敬和尚爱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敬和爱是一对同义词,但两者又不尽相同,敬是自下而上的,而爱则是平等的。受各自不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广告文化偏重尊敬,而西方的广告则重爱。中国文化崇尚尊敬是自古以来的。中国的家庭规模偏大,亲属众多,讲求以礼法维护秩序。西方家庭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家人父子之间,没有太多的礼仪约束,因此其亲子夫妇相爱之情, 都大方地展现出来,不似中国的含蓄。
这一点在中西广告中有明显体现。今日洋参保健品电视广告:画面上的儿子因为关心父亲的身体,给他父亲买了整盒的今日洋参,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把洋参送给父亲,也不知道该对父亲说什么。正当儿子小心的面对父亲紧闭的房门练习说:“爸爸,我爱你”时,房门突然开了,露出了父亲惊讶而又迷感的脸孔,儿子终于把洋参递到父亲面前,大胆地说:“爸爸,我爱你”,父亲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美国一则预防心血管病的药品广告:画而上一位白发苍苍,但是精神矍烁的老年人和他年轻漂亮的新婚妻子站在教堂的前面,脸上露出了自信迷人的微笑。广告语是:“他比他期待的活得要长。”
这两则广告都不失为好的广告,却也说明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一个尚敬,一个尚爱。
3、广告注重的重点不同。
中国的广告文化注重深厚的人情味,体现传统文化的东方价值观,“重群体、轻个体”。西方文化则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汇合而成的。西方人不以国界为念,到处求学,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强调人性与个性,并影响到西方广告。
“JUST DO IT”(想做就做),看耐克这句与鞋子并无直接联系的广告语,我们似乎就已经感受到了西方世界刮来的劲风,正是这股充分展示个性的的劲风创造了耐克神话。可以说,耐克广告把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它把品牌的忠诚演变成一种信仰,把运动明星“神化”,使耐克品牌不单代表运动鞋,也代表勇于挑战的运动精神。
国内一些成功广告往往懂得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安徽高炉家酒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高炉家酒“情满中秋,家好月圆”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炉家酒的市场定位主要象征着家的亲情,而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人团聚,与高炉家酒的市场定位非常融合。再看画面选取的背景是远山和明月,表现出安逸、祥和的氛围,而文字部分,主要考虑到中秋的意境,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采用了“情满中秋,家好月圆”这一广告语,巧妙地把产品的特征――家与团圆的关系融合进去。
三、 中西方广告中文化差异的原因
1、 文化环境不同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地域都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需求等方面,并作用于消费行为上。
比如中国文化,自古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部分之中,并占据核心位置。如从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看,注重忠孝节义等人伦道德,这与西方的重利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观念截然不同。在中国,国家利益、集团利益、家族利益都被视为是高尚的。偏重情感,重义轻利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
而西方文化则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突出和冒尖。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近代文化的主流,整个社会弥漫着尊重个人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氛围。作为西方广告当然无法摆脱与文化本身的粘连着关系,并受制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
2、 文化心理不同
民族情感是影响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这种文化心理是民族文化情感的表现,既有亲和性又有排他性。广告满足了这种文化心理就会获得民族成员的认可,进而接受广告。反之则会遭到排斥。
比如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形成于民族成员对于母性的崇拜。很少有民族会像我们这样崇拜母亲,我们会把最高尚、最神圣的事物比作“母亲”。会把最美的赞扬送给母亲。所以,凡是用“母亲”来做广告,普遍都会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心理认同。而西方人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松散,人本、行为为基本内容。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应该说,中西方广告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中国重视和谐,强调秩序,主张宽容,因此中国广告文化注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并以此来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完善。但是在重视群体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个人的权利。西方广告文化讲求一人为本,注重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人的权利,通过个人的奋斗和竞争来实现自我价值。充分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往往导致个人主义盛行,人对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淡漠,人际关系的疏远。
总的来说,关照他者,反思自我,取长补短是21世纪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诗文.《电视广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