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课外阅读的方法

初中课外阅读的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课外阅读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1

初中生求知欲强,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刚开始,我们采用了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有了兴趣,并且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后,还要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如果从阅读时效来分类,阅读可以简单地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所以必须对所读之书进行选择、并进行系统的规划。我们以教育部推荐阅读的10部名著为突破口,与此同时,还注意注入时代的“活水”,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

二、写:做卡片、写随感、编影视

为了加强阅读的针对性,巩固阅读的效果,我们借助写的方式,一方面将书中的精彩之处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想,甚至可以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改编,使其更具有可读性。做卡片这是阅读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积累方式。写随感的要求比做卡片要更高一层,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多思考。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还尝试着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点评,或是改编。

三、展:编专题、出专栏、开讲坛

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我们通过校会、班会、校橱窗、黑板报、墙报、校园网页等形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如读书笔记、主题征文等进行展示。时机成熟后,举办全校性的读书报告会,由做得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成果,向身边的同学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等。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但丰富了课外阅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学生的收获很大。

四、演:述内容、谈感受、演故事

对于一些大部头的名著,通过概括、复述内容,谈阅读的感受等形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时,不给学生任何心理暗示,让学生尽情地放松地阅读,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或收获。不少文学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的作品还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思考空间。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将其进行改编后,由学生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形象或精彩片段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展现。

五、评:逛名胜、品名人、评名作

江宁不但有很多的名胜古迹,还有名人留下了精彩的文字,而且离省城近,社会名人、知名作家也非常多。学校先后邀请省作协副主席毕飞宇、《青春》杂志社王成祥、诗人屏子等来到校园为学生进行文学讲座,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以这些名家的作品为主要对象,引导更多的学生去品读,去评论,然后再与作家进行交流。这样做不但扩大了自己的阅读面,而且能对作品有更准确的理解。

篇2

我们应根据古汉语的特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义和字形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法,不仅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字义,并能准确地区分其细小差别。如:金文的“步”像脚趾朝上的左右脚掌,当人的双替向前走动,其本义就是“行”。金文的“行”的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分开两条小路,样子与“十字路口”相近,行字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走”。金文的“走”字上面像一个摆动双臂向前奔走的人形,下面的“止”代表脚,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多一只脚,说明走得很快。本义是“跑”。上部是一个摆动双臂奔走的人形,下部是三个“止”部件,“止”代表脚,整个字表示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上三只脚,表示速度很快。本义是:“奔跑“。学生在追朔字源,积累字义过程中,对古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认为古文不再枯燥难懂,学习热情高涨。

2 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

首先,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其次,善于借助,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最后,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

3 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4 积累贯通

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基础,好比建筑房屋的砖瓦,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除此,还要了解俗称的“之乎者也焉矣哉”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史学知识等等,也不可忽视,要刻意地记一记。在阅读文言文遇到陌生的字词时,可以回顾课内所学,看能否对号入座。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了解句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反复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应试能力,为进入初三复习做好准备。

篇3

语文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并且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其关键是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掌握各项技能与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而在学生的自觉性学习中,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只有热爱阅读,并且通过阅读才能实现知识的积累,最终达到能力提升。

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部分,完成课外阅读、实现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在语文教学开展中,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需要在教学中不局限于课本与教材中内容,在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扩大课外阅读的范围与内容,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基础上,实现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推进,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突破,在教学中建立了课内外知识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结构框架,这对于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在教学中,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开展,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现实要求,需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拓展与培训,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进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首先,应注意对于学生的读书兴趣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对于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培养自身对于读书的兴趣上做起,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自身具有比较高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自然不会采用强制性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他会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接近自然、生活,注意通过阅读、欣赏、感悟、体验的方式,进行知识积累和阅读学习,课堂教学中也能够更加合理合情地应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进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不对于学生的阅读提出硬性要求等,鼓励学生去读,引导学生去读,以使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与趣味,真正喜欢阅读,喜欢积累,最终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最后,应注意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比如,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主动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时间与机会,并通过长期坚持,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实现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2.改进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

在培养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后,实现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关键是要注意课外阅读方法的合理。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阅读的重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重点突破的课外阅读意识,以提高阅读效率,实现知识积累和增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