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幼儿园课外阅读指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读刊用刊征文活动分组:分教师组(含师范类在校学生)、高中组、初中组、小学中高段组(3~6年级)、小学低段组(1~2年级)、幼儿组。
三、读刊用刊征文活动内容和体裁
(一)教师组参评作品内容:
1.阅读《江西教育》《教师博览》的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
2.谈刊物或其中某个栏目、某篇文章对自己的教育、启发和影响;
3.记叙读刊用刊活动中的人和事;
4.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经验和体会。
(二)学生组参评作品内容:
1.中小学组:
①谈刊物或其中某个栏目、某篇文章对自己的教育、启发和影响;
②就刊物中某篇文章写读后感或评论;
③记叙读刊用刊活动中的人和事;
④记叙与刊物有关的其他内容。
{5}可参考“第八届中国中学作文大赛”初赛题(如用该题,作文的入选该作文大赛初赛)。
2.幼儿组:
参评作品为书画作品。
(三)其他:
教师组、中小学组的参评作品体裁以记叙文、议论文为宜,题目自拟,字数以1 500以内为宜。
四、读刊用刊征文活动的组织领导与奖励
(一)本次读刊用刊征文活动由省教育厅办公室、江西教育期刊社负责,由新蕾教育文化传播中心具体实施,聘请有关专家对参评作品进行评选。
(二)教师组按不超过参评作品总数的10%、15%、25%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每组分别设一等奖60个、二等奖120个、三等奖360个。
(三)全省评选36个市、县(区)为活动优秀组织奖。
(四)上述获奖单位和个人(含学生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分别由省教育厅颁发奖牌和获奖证书。
(五)优秀作品将在《江西教育》《教师博览》《高中生之友》《初中生之友》《小学生之友》《开心幼儿(画刊)》选登。
五、参评作品的数量、时间及其他要求
(一)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大力宣传《江西教育》《教师博览》在推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高中生之友》《初中生之友》《小学生之友》《开心幼儿(画刊)》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本辖区的作品评选活动,对参评作品进行评选和奖励,择优送省里参评。每市、县(区)送参评作品各组不少于10篇(件)、不多于30篇(件)。
(二)参评作品须详细注明市、县(区)、学校(学生作品同时注明年级、班级)、姓名(学生作品同时注明指导教师)。各市、县(区)寄送参评作品时须附汇总表格,并将汇总表格电子稿通过E—mail发送到: (汇总表格可从江西教育期刊社的网站http://下载)。
(三)参评作品要求贴活动徽标(见《江西教育》《教师博览》《高中生之友》《初中生之友》《小学生之友》《开心幼儿(画刊)》杂志2012年第6期、第9期。各组的活动徽标不能交叉使用。
(四)各市、县(区)将参评作品在2012年10月30日前寄送到南昌市红谷滩红谷中大道348号海航白金汇408室新蕾教育文化传播中心,邮编:330038。
电话:0791—88522306、88522019、 88111817(传真)
手机:13979116683、
当我们对某件事有了兴趣后,我们会更好的做某件事。所以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下面就幼儿教师如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幼教工作者分享。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幼儿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幼儿就会乐意阅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汲取知识。相反,如果幼儿无阅读,读兴趣,不认真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幼儿阅读热情上下功夫,让各种各样的人(教师、校长、作家、父母、)经常向幼儿朗读。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孩子听读的越早越好,朗读的内容应生动有趣,以能吸引孩子为标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内容可以逐步加深。根据幼儿的兴趣,在幼儿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
二、要创造阅读气氛
教师要注意幼儿园及班级的环境建设,力争为幼儿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我们设立了公告栏,召开交流会,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墙上公告栏上统计表的评比台显示出来,让进步看得见,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有的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内容表演或配乐朗诵的形式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使幼儿兴趣倍增;此外,在每周一次的“我爱读书”中,家校配合,促进读书。为了进一步拓宽幼儿读书的空间,也为了让幼儿拥有一个充实有益的课余时间,我们把读书活动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开展“我为家长讲故事”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在家庭也掀起读书热,孩子影响父母,父母激励孩子,幼儿在这全方位的读书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指导阅读方法
幼儿阅读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要腾出课堂教学的时间用以自读,学生阅读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
在课堂外能开展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读书法:
(一)信马由缰法
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蜻蜓点水法
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改弦易辙法
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这几种方法,在教师和家长配合下不妨一试。
四、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
除了课堂阅读外,还应该更多的去培养幼儿课外阅读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215-01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根据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对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开启智慧、丰富知识、发展个性、提高语言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环境是指幼儿本身以外的、影响幼儿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实践证明,创设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幼儿阅读环境,对幼儿早期阅读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大环境与小环境
环境的“大”与“小”是相对的。这里的“大环境”主要是指包括家庭、幼儿园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关注幼儿早期阅读,包括正确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途径等,形成支持幼儿早期阅读的良好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明确把幼儿园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纲要》阐明了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可以说,家庭、学校、社会到处都有阅读的机会,父母、老师、社会人士,人人都有指导幼儿阅读的责任、形成有利于幼儿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相对于社会“大环境”,各个幼儿园、不同的家庭、乃至各个具体活动开展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小环境”。比如,适合幼儿的图书室的设置、父母在家具上都贴上相应的汉字、上街时琳琅满目的商品名称以及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凡此种种,都可以充实环境中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文字知识。通过对大、小环境的分析,应该认识到,只要开动脑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场所,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
二、课内阅读环境与课外阅读环境
课内阅读主要是指教师在专门的阅读时间里对幼儿进行阅读训练。因此要求是一个相对比较安静、优美、宽敞、明亮,有一定文学氛围的环境。以光线充足、不易受外界干扰处为佳,所使用物品的高低要适合于幼儿,另外幼儿的情绪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和影响,所以阅读场所的墙面色彩不宜过于鲜艳。课内阅读可以是集体阅读,教师全面根据多数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集中指导;也可以是休闲或分散阅读,教师更多的针对个别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活动情况,予以个别指导。课内阅读一般是以书籍为主要形式,因此在环境的设置中,要求读物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课外阅读环境是指除课内以外的一切机会和场所。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外出郊游时都可以进行,并不一定以书本为主要内容,更多的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在季节的变化、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丰富的大千世界,从而提高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阅读的环境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幼儿园可以根据其条件和特色,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有利于早期阅读的物质环境,比如:开辟全园性的阅览室,提供装裱精美的、配套的图册或书籍,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幼儿自由选择阅读,每月进行读物更换;各班教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有小图书架,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幼儿随手可取的品质优良的读物、书写材料,以及一些拼字玩具;教室里的桌椅门窗、幼儿的生活、学习物品、活动区的标志、物品、自然角的植、动物,皆可以用文字卡片悬挂或张贴于材料物品上,幼儿能够一一对应;对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及在生活中的常见汉字,也可以制成卡片图文对照,让幼儿在翻玩中获得文字信息。家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给幼儿营造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比如有一个专门的抽屉、小书柜或小书架给幼儿放置书籍,以便于随时翻阅,教育幼儿要爱护书、有整理书籍的习惯。另外,还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个高矮适宜、采光位置合适的小书桌,供幼儿阅读时使用。
精神环境不是指幼儿书籍、音像制品等精神文化产品的提供,这些实际上还是物质化的产品。这里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通过成人的言传身教,主动引导幼儿阅读,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早期阅读的氛围,这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家长为幼儿购买了各种各样的早教书籍、产品,却不愿意主动去引导幼儿,经常会听到幼儿对大人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总会有这样的反抗,“你们都不做,我为什么要做?”成人,特别是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幼儿,如果让幼儿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在看书,了解看书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也会逐渐地培养出对书本的兴趣,如果父母不读书,幼儿就会有“为什么我要读书”的疑惑,即便被强迫去读、去写,也是出于对父母的服从,而不是出于兴趣。可见,成人对书是否有好感,将直接影响幼儿对书的好感。因此,在幼儿早期阅读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家长的陪伴是相当重要的,从幼儿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蕴涵其中的学习价值,给以适时、适度的引导,为幼儿的生成学习留下空间。利用节假日,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带幼儿到图书馆、书市,幼儿不仅可以看到更多的书,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总之,良好的精神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