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礼仪的多样性

礼仪的多样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礼仪的多样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礼仪的多样性

篇1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课本是基础知识的载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讲授新课时,不应该是“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而是要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并就新内容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从而提炼出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还可以列出读书提纲,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例如集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集合怎样运算,等等,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和生成。教师应用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用身边的“数学”充实教材,减少教材中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数学对学生的“亲和力”,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验这种已有的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例如糖水浓度问题:a克糖水中有b克糖(a>b>0),求糖的质量与糖水质量的比;若再添加m克糖(m>0),则糖的质量与糖水质量的比为多少。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添加的糖完全溶解,糖水会变得更甜。请根据所列式子及这个生活常识提炼出一个不等式。答案是: < (m>0)。这是高二数学课本中的一个数学问题。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饶有滋味。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证明该结论,学生探索问题的劲头更大。

三、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为了完成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深刻挖掘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函数的图象部分,在讲完f(x)=|x|的作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研究f(x)=|x -3x+2|,f(x)=x -2|x|+1的图象以及研究方程f(x)=a根的个数。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例如,解三角形部分,学生可以总结出:正弦定理可以解两类问题:①已知两角以及其中一角的对边,求其它角和边;②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角和边。余弦定理也可以解两类问题: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以及这两边的夹角,求其它角和边。

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学生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很多学生经过有目的的训练恢复了往日的自信。我们应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并且能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发现一些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更加能够适应我们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叶澜.一堂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篇2

灸足三里可抗衰老

《江间氏心身锻炼法》中说:“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这意思是讲,每月灸足三里穴10天,可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有位老太太曾告诉我,她坚持做了半年后饭量比以前大了,精气神儿足了,邻居都说她比以前年轻了。

这是因为足三里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理气降逆、通经活络的作用,中年后每月月缺时灸此穴10天,能及时补充胃气。正坐屈膝盖,食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处就是足三里穴。用随身灸每穴灸半小时,如果三里穴没有温热感,可加灸半小时,灸后用凡士林擦红晕处,如起泡,可待结痂痊愈再灸。如能坚持每月灸,效果最好。

按穴揉腹可消眼袋

中医“五轮学说”认为,眼睑属脾,称为肉轮。脾主运化,在体合肉,所以,人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营养滋润才能丰满紧致。如果脾脏有湿的话,运化就会不畅,眼睑就会水肿而形成眼袋。中老年人出现眼袋更会给人一种老态龙钟之感。

那有眼袋了怎么办呢?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揉按中脘、足三里穴,每穴按摩5~10分钟,再顺时针摩腹15~30分钟,直至发热。坚持做一个月后,脾胃功能就会大大改善,面部肌肤收紧,眼袋也会消下去很多,脸色也会变红润。

黑豆煎染发无危害

许多老年朋友,每月都有染发的习惯,但市场上绝大部分染发剂都含有致癌物“对苯二胺”,长期使用对身体有害。中医里有一个纯绿色无害的染发剂药方,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可取半斤黑豆、1500毫升水、20毫升醋同煮,煮30分钟后将黑豆捞出,剩余汤汁再煮一小时,浓缩至半碗量盛出。每次洗发后将此汁液抹至头发上,头发可立即变黑。黑大豆味甘性平,可以补肾健脾,是黑发的良药,再配上米醋便是一款天然的染发膏。但此方法也有缺点,就是一洗发颜色就褪了,所以每次洗发后都要使用。

老年女性必知的三朵“养生花”

文/吴大真

玫瑰露酒——治疗乳腺疾病的良药

属于肝胃两经所走的部位,如果肝气郁结了,气血不畅了,乳腺疾病自然会增多。而如果把肝经调理好了,乳腺疾病自然迎刃而解。那么怎么来治疗乳腺疾病呢?《随息居饮食谱》里写道,“调中活血,舒郁结,辟秽,和肝,酿酒可消乳癖”。用玫瑰花酿酒是治疗乳腺疾病的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玫瑰露酒:取鲜玫瑰花350克,白酒1500毫升,将玫瑰花泡在酒中,浸泡月余,注意用瓷坛或玻璃瓶储存,不可加热。

月季 ——药食兼优的疏肝佳品

月季花有疏肝功能。肝气不疏泄,郁结不畅,常常导致女性情绪抑郁,经常生气发怒,导致气血瘀滞不畅,周身气血运行紊乱。食用月季花能使肝疏泄畅通。

月季花具有活血的功效,能够改善经脉阻滞的病症。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月季食疗方法。

月季蒲黄酒:先准备50克月季花,9克蒲黄,适量米酒,将月季花、蒲黄、米酒同入砂锅中,再加入与米酒等量的水,小火慢慢煎熬,去渣取汁即可。

篇3

在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系统里,声乐教学是一项较为独特而又复杂的课程。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老师对学生声音方面的调整是基于抽象思维意识下进行的,它的整个调整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是通过对学生最终所发出声音的好坏作为其唯一的评判标准。基于此,在声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不确定因素就很复杂了,比如:教师对学生声音的评判;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对学生产生发声问题其原因的把控;学生对教师引导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学生个体的嗓音先天条件的差异;学生个体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等等。面对声乐专业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特定问题,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出来。在摸索的过程中,慢慢出现了两种论调:“以不变应万变”(单一性)和“随机应变”(多样性)。

一对声乐教学手段单一性的分析

“以不变应万变”其实主张的就是声乐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繁琐和多样化,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成功的经验或者自身的专业学习经验确定一个教学方法或手段来从事教学工作。确定一个标准,明确一个训练目标,不论后续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个原先确定的标准和目标是不变的;除此之外,教师还会事先确立一套训练模式和训练内容,无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适合这套体系就不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了,只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调整和适应。这便是声乐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如果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声乐教学,那么教学效果的主导权实际上并不在教师手中,而是在学生身上。因为,当教师所运用的声乐训练手段和方式方法都固定之后,也就意味着是用一种教学思路去套学生,如果某些学生适应这个教学套路或训练手段,那么就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好;但是如果遇到不适应这个教学手段的学生,那么就会一筹莫展。因为,这套由教师制定好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是教师根据自身学习经历和先前教学经验中得到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它适应的是以教师自己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嗓音条件、理解力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相接近,因此受益,而不属于这一类的其他人呢?那就未必能从中受益了。比如:某位声乐教师,他自己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闭口音好唱,练起来很顺利,进步很快,因此就留下了一个“闭口音利于发声”的印象;于是在后来的声乐教学中大量运用闭口音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嗓子打开的比较好的学生而言,闭口音正好可以使声音的音色中和,从而能从中受益;但是对于那些嗓子本身就比较窄、比较挤的学生,如果还练习闭口音的话,那么嗓子就会更加挤,声音就会走形,声乐学习就会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但是声乐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在处理以下几类声乐教学具体问题时,是需要单一性特点的。(一)声乐机能训练声乐机能训练在声乐专业教学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它是一切声乐发声技术的基础。在声乐机能训练领域里,哼鸣训练是使用最广泛,收效最显著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对改善歌唱音色以及扩宽歌唱音域都有直接效果。这个训练的要求比如:舌头放松、舌尖抵住下齿、下巴放松、鼻腔先带出一点气息然后顺势哼鸣、面带微笑等等,它们都是单一性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嗓音条件或是遇到什么样的练习困难,比如学生在练习哼鸣的过程中感觉到哼不高、哼不响、没音色等问题,都必须坚持练习。总之,只要是练习哼鸣那就要遵循以上几点要求。(二)男声高音区训练在声乐教学领域中男高音的训练,特别是其高声区的训练,从来都是一个公认的“老大难”问题。男性特有的生理结构导致上高音有一定困难,因为男性的真声和假声很难混合在一起,而高声区的演唱必需要求声音混合起来才上的去。物理学发现,声带只有在变短变薄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变成混合声,才能演唱高音区,而这个使声带变短变薄的技术就是声乐界耳熟能详的“关闭唱法”。训练“关闭唱法”需要呼吸、发声、咬字等一系列动作的有效协调,这个协调过程是美声唱法几百年来总结出的经验,是没有捷径或其他方式方法的,是不能改动的。(三)歌唱中吐字咬字训练这个吐字咬字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的核心就是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而每个字怎么咬和怎么发其实也是固定的,在教学手段方面来说也是单一性的。

二对声乐教学手段多样性的分析

声乐教学手段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为“随机应变”。既根据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并采取不同的声乐教学手段。再具体一点的话就是根据不同的嗓音发声问题顺时调整教学思路、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教学手段增多了,但是教学目标和训练标准却没有增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根据学生遇到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教学手段的灵活应对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已故的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沈湘老师就曾经指出:“按不同的问题,灵活而又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按不同的嗓音条件,挖掘每一个学生自己独特的音色;按不同的演唱程度,选用不同的教材;按不同的内容,启发学生不同的感情”[1]这就是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其实是非常符合声乐专业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因为,高师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多变的,嗓音条件、模仿力、领悟力以及学习刻苦程度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习的进度,而如果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进行应对,那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比如:一个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开口音明显找不到感觉,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一个一个母音进行轮换着练习,直到最终找到这个同学练习效果最好的母音出来,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习这个最好的母音,这样学习过程就会顺利,学习进度也能得到保证。如果面对这种情景,这位教师如果以前自己练习开口音练的比较顺利,而此时一味的根据自己原来的演唱经验或个别学生的成功经验来强行要求这位不适合练习开口音的同学去练习开口音,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声乐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不是就没有弊端了呢?那也不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简单来讲:如果声乐教师的耳朵是优秀的,那么教学手段多样性就会大大帮助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如果声乐教师的耳朵不够敏感,那么他的教学手段越多就越坏事。因为,声乐教学中其核心就是声乐教师对学生声音的调整和修正,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教师的耳朵对学生演唱的声音来进行辨别,第二步是心理判断,判断出有什么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三步才是选择某个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提示,帮助他修正发声。如果第一步没做好,那后面的两步就不可能对,所以沈湘教授就曾经指出:“好的声乐老师有好的耳朵,也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中等水平的老师有好的耳朵,但教学手段可能少些;最不称职的老师是耳朵的辨别能力很差,但教学手段又太多。”[2]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是由许多小的系统环环相扣综合组成的。而教学手段这一环是其中诸多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的优劣。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声乐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多样性相比较,还是教学手段多样化更利于我们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我们声乐专业教学的内在规律。但是也要辩证的看待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是手段越多越好,更关键的环节在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和专研精神,只有声乐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提升了,再结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就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唐芳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