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礼仪的差异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前言
Leech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于1983年提出了一条重要的语用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如果说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那么礼貌原则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对合作原则的进一步完善。PP的准则虽然有六个,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相似或相关的一对合并起来,共四条:(1)策略和宽宏准则(tact and generosity maxim):尽力减少对方的损(cost)而尽量扩大他的惠(benefit);(2)赞扬和谦逊准则(approbation modesty maxim):尽力减少诋毁他人,要尽力夸赞他,对自己则要相反;(3)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力减少对他人观点的不同意见,即尽力夸大与他人的一致性;(4)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和冷漠;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以上原则是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遵守的礼貌原则(侯国金,2008:99-100)。从各条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对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又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就是遵循了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在人们的交际中普遍存在,它的运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性别就是影响礼貌原则运用的一个社会因素。人们通过对男女交谈者的对比研究发现,女性大多数能够忠实地遵守礼貌原则,更多地给予对方以支持,尽量避免固执己见或者提出反对意见,以示尊重对方;而男性容易违背礼貌原则,他们倾向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与别人相左的意见,力图维护自己的声誉,而使对方难堪。下面就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为分析材料,从策略准则和宽宏准则、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性别如何具体影响礼貌原则的运用。
2.《傲慢与偏见》人物会话中礼貌的性别差异分析
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尽管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的语言带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这部小说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式,真实地反映了上流社会和中产阶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矛盾。其中的人物对话高度浓缩了那个时代各色人物的语言会话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分析社会语言规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1策略准则与宽宏准则
长期以来,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会话中常常处于劣势,表现在策略和宽宏的原则中就是:语气委婉而温和,多用问句来表达意见、征求意见,更多地照顾听话人的消极面子,期待听话人能顺着自己的话题将交谈继续下去,或者答应自己的要求或请求。而男性的讲话通常坚定有力,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
第一段对话在小说的开头,当班纳特太太知道尼日尔福德庄园来了一位有钱的单身汉,要丈夫去拜访一下新来的邻居……富有的单身汉宾利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My dear Mr Bennet,”said his lady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 Bennet answered that he had not.
“But it is,”she said.“Mrs Long has just been t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Mr Bennet made no answer.
“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cried his wife.
“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
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
“Why,my dear,you must know that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rich young man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that he came down on Monday to see the place,and was so happy with it he agreed to take it.His servants will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What is his name?”
“Bingley.”
“Is he married or single?”
“Oh! single,my dear!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What a good thing for our girls!”
“How so?”
“My dear MrBennet,”answered his wife.“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Is that why he is coming here?”
“Nonsense! But it is very probable that he will fa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m so you must visit him as soon as he comes.”
“Why me?You and the girls can go,or you can send them alone,which will be even better.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best.”
“My dear,you flatter me.When a woman has five daughters she ought to stop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But you must go and see Mr Bingley when he comes.”
(节选1)
班纳特太太使用了大量具有女性特征的话语,如频繁地使用亲昵称呼“my dear”,在短短的对话中使用了五次同样的字眼,以求语气委婉,使丈夫能够接受她的探访宾利先生的要求。而班纳特先生对妻子恳切亲密的语气没有报以热情的回应,要么直接以“No”作答,要么“made no answer”,要么说“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他语气生硬、态度冷淡,完全不顾及妻子的面子。可见,女性比男性更遵循策略和宽宏准则。
2.2赞扬和谦虚准则
在赞扬准则上,女性较男性而言,较多地恭维别人,同时也较多地受到恭维。女性喜欢用模棱两可、间接的甚至是吹捧的话来表达赞美,以示礼貌。而其相互恭维的主题主要表现在服饰、相貌等外在表现,而男性的赞扬较少。
Because there were few gentlemen,Elizabeth Bennet had been obliged to sit down for two dances.She had overheard a conversation between Mr Bingley and his friend.
“Come,Darcy,”said he,“you must dance.”
“Certainly not.You know how much I despise it when I do not know mypartner.Your sisters arenotfree and you are dancing with the only handsome girl here.”Mr Darcy looked at Jane Bennet.
“Jane is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 ever saw,but one of her sisters is very pretty.I can ask my partner to introduce you.”
“Which one?”Darcy turned around and looked at Elizabeth.“She is tolerable,but not handsome enough for me.” (节选2)
在此段对话中,宾利向达西介绍简的妹妹伊丽莎白为舞伴,达西却没有称赞的意味,问到“which one”,同时用“tolerable”、“not handsome enough to me”等字眼,足以看出男性的话语风格中赞誉成分较少,语言较务实直接。
对比以下发生于简和伊丽莎白姐妹间的对话:
Later,when the sisters were alone,Jane told Elizabeth how much she likedMr Bingley.
“He is just what a young man should be,”she said.“Intelligent,agreeable,lively.I never saw such a happy manner.”
“He is also handsome,”said Elizabeth,“which a young man should be if he possibly can.”
“I was surprised that he asked me to dance twice.I did not expect such a compliment.”
“I did for you.It was natural.You were five times as pretty as every other woman in the room.”
“Dear Lizzy!”
“You know you like people in general too much.You never see a fault in anyone.And so,do you like this man’s sisters too?”
“They are friendly women when you speak to them.I think they will be good neighbours.”
(节选3)
简不断向妹妹夸奖宾利先生“Intelligent,agreeable,lively”,溢美之词溢于言表。同时,伊丽莎白对姐姐的观点完全赞同,甚至还补充了许多赞美之词。如“He is also handsome,”“You were five times as pretty as every other woman in the room.”。
2.3赞同准则
在这一准则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附和或者同意对方的观点,而男性则喜欢提出异议。此外,女性较多使用模糊性修饰语。这样,说话人就给听话人留了一定的面子,而不是断然下结论,因此顾及了对方和自己的面子。
例如在节选2中,宾利夸赞简的妹妹“pretty”,而达西给出的回答却是“tolerable,not handsome enough for me”以表示与朋友不一样的欣赏眼光,这样直截了当地提出异议,足以看出男性在赞同准则上的违背性。
而在节选3中,伊丽莎白不断附和姐姐简对宾利的赞誉,这正是在遵循赞同原则。同时,对于妹妹不断地赞誉,姐姐说道“Dear Lizzy”,我们可以看出姐姐简的目的是表示赞同妹妹的评价,这正是女性追求赞同准则的体现。
2.4同情准则
在同情准则的遵守和违背上,主要针对别人的不幸遭遇上,女性经常对此表示安慰,而男性却往往显得较平静平淡镇定。
When she could,she told Darcy the story.
“When I think,”she said,“that it might not have happened if I had told my family about him!But it is all,all too late now.”
“I am shocked and sorry indeed!”cried Darcy.He walked up and down the room,
Elizabeth understood.He could no longer feel for her after such an example of the complete impropriety of her family.Never had she felt so sure that she could have loved him as now,when all love must be in vain.
当伊丽莎白得知妹妹莉迪亚私奔之后,痛哭不止,既同情父母的感受,也同情妹妹的境遇,当她逐渐恢复平静的时候,才能有力气告诉达西所发生的事情,但是达西却只说了一句话,“I am shocked and sorry indeed!”语言很显得匮乏,同时转身上楼离开了。虽然他也同情莉迪亚的遭遇,但仅在思维中,而不在言语中“deep in thought,his manner severe”。
三、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语用学理论中的礼貌原则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可以看出男女的性别差异导致对礼貌原则的运用有所不同。认识到这种差异,在实际生活中,这使我们能够自觉意识到调整自己的言语模式,把言语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以适应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更好地增进理解,避免矛盾,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Austen,J.Pride and Prejudice[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New your:Longman,1983.
1.引言
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而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将顾先生与Leech的礼貌准则作比较可发现英、汉语的礼貌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地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2.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因此,要讨论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有必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2.1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
封建制度桎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时间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主体。在英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包括自己)。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
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E.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礼貌模式。1987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提出面子论。他们把它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这样礼貌也就随之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这一原则也是本论文的一条主线。他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比如:“I would like to borrow your bike,if you wouldn’t 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说:“Thanks a lot.”(尽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若直接说:“Lend me your bike.”就显得不礼貌。
(2)慷慨准则: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如:“You can use my bike.”“Have another sandwich.”比“Hand me the newspaper.”“Got a cigarette?”更礼貌一些。
(3)赞誉准则: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如教师用语中批评学生“你是个榆木脑袋”“你是个笨蛋!”这样的对学生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人的信心,引发对立情绪,无法为学生接受。
(4)谦虚准则: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如:A:Your performance was outstanding.B:Yes,wasn’t it!又如:Please accept this larg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esteem.以上两句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都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
(5)一致准则,也叫赞同原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例如:A:It was an interesting exhibition,wasn’t it?B:No,it was very 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6)同情准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如:A:English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B:True,but the grammar is quite 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显示出礼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准则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Leech认为所有的语言均要遵守他所提出的这一礼貌原则,礼貌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论断有些偏颇。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毕竟千差万别,迄今为止,我们也无法穷尽对所有语言的研究。学理论研究本族语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本族语的具体语言事实。本着这一原则,中国的许多学者也提出了适合汉民族语言的礼貌原则,其中以顾曰国先生的五个原则最为显著,以此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呼应,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礼貌原则的普遍存在。
2.2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汉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原则。徐盛桓(1992)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和“最小”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另一位学者L.R.Mao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何兆熊(2000)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在此基础上他于1992年又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2)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等。
(3)雅言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3.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对比与分析
3.1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从Leech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曾有人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问,但从跨文化的角度上来讲,Leech的六准则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将六原则与顾日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根据惠和损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这两者都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它们都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的手段,而这样做恰好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扫除障碍。
3.2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差异
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具体到不同民族、文化,或者说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个性便会显现出来。
(1)准则侧重方面。英语文化把礼貌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因此利奇强调,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准则,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看成是道德的修养问题,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自卑而尊人”是汉语言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因此在顾曰国先生的准则中“贬己尊人”是核心。
(2)称呼方面的差异。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东方,血缘宗亲关系复杂,称呼讲辈分,长幼有序。而英语国家的家庭称谓一般较笼统,而且只讲辈分不讲长幼。如:aunt,既可指叔叔又可指舅舅。对中国人来说,礼貌意味着对别人要体现出尊敬。如果一个孩子直接喊其父亲的名字则被认为是完全不礼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3)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很多场合,同一情景,所采用的礼貌方略会因文化而异。在中国,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感谢”(Thank you)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的行为,然而在中国却有不同的概念,它总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谢相连,人们只在感到“受恩”有义务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才用此言语行为。比如:
a.A:Your coa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
b.A:你的钢笔坏啦,用我的吧!
B:好的,谢谢。
(4)隐私问题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在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姓名、工资、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入门时,必须掌握的简单句型包括:
A: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 name is Li.(我姓李。)
A: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B:I am forty.(我四十了)
上述这段对话从形式上说是正确的,但在西方人看来,是典型干涉对方私事的问题。“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汉语言文化对隐私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为狭窄,一般认为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英语言文化中认为“privacy”“几乎包括一切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私事”。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化中认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在英语言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视为侵犯了隐私。
(5)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中国,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带有贬义色彩。中国注重子孙满堂。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褒义词,他们崇尚自由。其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基础上的。正如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阿・萨穆瓦所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在西方社会,强行邀请别人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自由。而在中国社会,这被认为是善意的表现。例如,当邀请别人就餐时,劝对方多吃,有时劝他们吃所不喜欢的食物,这显然违反了礼貌原则。
(6)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注重分析,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概括为: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含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如中国人打电话,通常开始都不谈自己的意图、目的(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外),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最后才说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正事,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因有此差异,西方人往往觉得听中国人的话很费劲,难以理解,太嗦,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认为不太礼貌;而中国人又觉得西方人说话太直接,一点也不礼貌。
4.结语
礼貌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因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礼貌原则可能兼容,也可能有相互抵触之处。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只有对英汉语言中体现的礼貌原则作出比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从而促进人们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吕西•依利加雷是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家、语言学家、文学理论家。她以研究性差异理论而著称,其理论包括性差异伦理学、女性写作、女性谱系等内容。她的著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西方主体单一性的批判,第二阶段是建构女性主体间性,第三阶段是创造男女之间关系的新模式。依利加雷的理论具有厚重的西方哲学思想背景和鲜明的后现代色彩,她的著作和文章大都晦涩难懂,这可能是我国学者对她至今仍然没有较为系统介绍的原因。
像其他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一样,依利加雷也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解构理论的影响,此外,她还受到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不过,依利加雷不是照搬理论,而是既有吸收利用,也有批判和改造。
一、依利加雷与精神分析
根据玛丽•瓦尔什的理解,依利加雷试图“在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学科边缘地带进行研究”,运用分裂和置换的策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精神分析进行精神分析”,将自身的方法作为一种可行的策略用于自身,使他者和他者的话语说话;二是“通过关注哲学自身中的沉默和间隙之处对哲学进行精神分析”。通过对哲学的精神分析,依利加雷看到哲学话语中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男性主体,她在《他者女人的反射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是:“一切主体的理论总是被男性挪用。”对精神分析学进行分析后,依利加雷看到了精神分析学使用的话语是典型的哲学话语,对女人的定义都是以男人为参照的,因此精神分析学也只有一个主体。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错误在于把女人定为“匮乏”或“缺失”,从生物解剖学上解释女人的命运,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似乎超出了生物决定论的范围。拉康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通过语言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这当然值得肯定。但是,在依利加雷看来,拉康的无意识理论也是有问题的。依利加雷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最终与传统精神分析学分道扬镳。她的贡献在于,她发现了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正好便利了男人对女人的控制。如果说无意识是语言的一个性质,如果这里的语言指的是男人的语言,把无意识看成具有语言的结构就可能意味着将无意识整合到男人的语言体系中,意味着男人要向深处进发,去征服与其具有相反性质的“黑暗大陆”。所以,像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样,拉康的理论也是以男性为参照,它是超验主体强烈认识欲望的伸展。在男人的语言结构中,超验的主体成了男性说话主体,把“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这一点考虑进去后,无意识成了男人语言的一个特征;再将无意识与女人联系在一起,女人就成了男人语言的一个特征,或者更具体地说,女人成了男人的一个工具,从而便利了男人的自我再现。这里的关键在于,女人与无意识联系在一起不是说女人具有属于自己的无意识,不是作为主体“认识无意识、将它确认为是自己的无意识”,而是女人“对自我毫不知晓”,她只不过“用于各种形式标记的物质”,更形象地说,“她把无意识本身卖给了男性意识永远在场的计划和投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精神分析学对无意识的研究走向深入,最终的结果是男人的“意识”战胜女人的“无意识”;男人控制女人,包括控制她自己的那个不可穿透的黑暗领域。
依利加雷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哲学经典文本时,她运用的是非传统的方法,目的是要揭示性差异在这些文本中怎样受到压抑。她不是列出明显的“男性特征”,而是找出哲学文本中矛盾之处或不稳定的因素,指出传统中被压抑和被隐藏的成分,让父权思想的症状显示出来。父权制的思想试图通过压抑性差异实现普遍性,依利加雷着眼于哲学文本,确定经典文本中存在的矛盾之处或不稳定因素,让父权制思想对性差异的忽视和排斥显露出来,激活文本中的异质成分,使父权制系统的同一性和稳定性受到威胁,并面临被解构的危险。依利加雷解读哲学文本的方式当然也适用于解读文学文本,找出文学文本的异质成分,也就是找出那些与男性再现模式格格不入的成分,或是女人被规定的角色以外的成分,这样的文本也就自动解构。
二、依利加雷与解构主义
依利加雷受到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影响,但她的解构主义不是德里达理论的翻版,而是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依利加雷的解构主义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虽然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显得很激进,但它并不能直接用于女性主义政治实践,正如:卡勒在《论解构》中所说的那样,“解构分析……有其潜在的激进的体制性的涵义,但是,这些往往是远距离的无法计算的涵义,不能代替眼前的批评和政治行为,它们似乎只是间接地与这些行为有关。”其次,依利加雷虽然利用了德里达的差异概念,但依利加雷将差异用于两个性别,也就是一性与另一性之间的差异,利用差异为女人营造一个空间,使女人可以在这里用不同于定义男人自我同一的术语来描述自己。她的女性写作理论和女性谱系理论既有解构,也有建构,既考虑了了女人的发展空间,也考虑了女人和男人共享的空间。女人有了自己的空间,女人就有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在具有同等尊严的情况下与男人在共享的空间建立关系。
为了解构形而上学的二项对立,依利加雷在对立的两项之间加进了一个第三项,这个第三项叫做“间隔”(interval),三项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组合”(trinity)。在男女两性之间,“欲望占据或指向间隔这个位置……欲望要求一种吸引感,要求在间隔中有变化,使主体或客体移动,产生或远或近的距离。”
依利加雷对弗洛伊德关于“欲望”的解释持批判的态度,指出“他的‘升华’不是指生殖性的升华,也不是指就女性而言的部分的升华,而是指女人的性的压抑。”女人不能在自身之内通过自己实现升华,原因在于女人总是没有实现向作为地点的自我的回归,而地点意味着某种积极的东西在那里可以得到详述。依利加雷运用现代物理学的术语解释说,“女人在原子中处在电子的一方,永恒地进行着圆周运动,始终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欲望是双重的,每一方可以向着对方运动,但又可以回归自我;正负两极形成一个交错配列(chiasmus)或双回路线圈(double loop)。”
依利加雷性差异理论中的解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钻进象征语言系统内部,接着是走出象征语言系统,再接着是再次进入象征语言系统。第一步类似于哑剧表演,让女人把在父权制中被规定的角色过火地表现出来,通过一种玩耍式的重复效果使人看到过去被认为是看不见的东西,使人看到在语言中被掩盖的一种可能的女性运行机制。第二步是对否定神学的模仿,通过对女人说“不是”使女人摆脱象征秩序中强加在女人身上的种种概念,并通过女性写作在象征秩序以外开辟女性言说地带,彰显女性的性差异。第三步是通过女性谱系的建构重新走进由女人和男人共同构成的世界,这时,女人不再是从前的女人,她拥有自己的身份,拥有自己的空间,拥有自己的神学;她不再是欲望的对象,而是另一个欲望的主体,两个欲望的主体由于具有差异既相互吸引,又彼此独立。
依利加雷的解构模式是依利加雷利用和修正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果,它丰富和发展了女性主义理论,并对广大妇女争取政治和法律的权益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依利加雷与生态女性主义
依利加雷的一些论述接近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她在多部著作中(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强调了对自然的尊重,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指出不尊重自然带来的后果。在《我爱向你》中,依利加雷认为自然是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的生命之源,摧毁自然是一种“罪恶的行径”(infamy)。在《性差异伦理学》中,依利加雷把自然看成是“再生之地”、“第二母亲”、“有性别的世界”;她还把自然放入男女关系中,将自然看成是“第三方”,其作用是“让我尊重他和我自己”,“也让我建构更有活力、更富有情感和更快乐的历史”。在父权制建立的“一”的逻辑中,性差异受到压抑,自然给人类的恩赐被否定,与之相伴随的是将母亲等同于自然,将女人等同于物质;在生育后代上,父亲起决定作用,母亲是生育的工具。所以,依利加雷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母亲的尊重,对女人的尊重。
在一次采访中,依利加雷解释说她本打算写围绕水、空气、火和土四大元素写一个四部曲,将四大元素运用到近代哲学家身上,同时对我们的哲学传统提出疑问,尤其是从女性这一方提出。 她的四部曲只出现了三部,即:《海上恋人》、《本质的激情》和《忘记空气》。《忘记空气》是与海德格尔的对话,《海上恋人》是与尼采的对话,分别涉及“空气”和“水”;《本质的激情》是“土”文本,对话者没有明确。菲利帕•贝里认为,“《他者女人的反射镜》是那部失踪的‘关于火的书’, 此书既预示了四部曲,也完善了四部曲。”这可能是因为此书中“燃烧的镜子”具有明显的“火”的意象。这些作品以及后来的《二人行》等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自然的内在活力。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里,男人要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单要占有土地、田园、房产、女人,而且要将一切物化。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技术统治已经带来了对自然的粗暴,被当作自然来对待的女人也经常造到粗暴,如此下去,人类离毁灭就越来越近了。从这个角度上看,依利加雷将她的女性写作向生态女性主义靠近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如果将她的性差异伦理学、女性写作和女性谱系的特点考虑进去,我们就会看到她的生态女性主义包含有明显的解构和建构意图。
总之,依利加雷的性差异理论包含有西方文论的成分,这一理论对精神分析理论、解构主义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对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借鉴丰富和发展了女性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Walsh, Mary. Irigaray and Difference: Towards aCulture of Two Subjects[J].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2003, Volume 18, Issue 40.
[2]Irigaray, Luce. 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M].Trans. Gillian C. G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3]Culler, Jonathan.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4]Irigaray, Luce. 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M].Trans. Carolyn Burke and Gillian C. G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