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为了贯彻落实《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高土资源的保障和服务能力,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日,土资源部下发了《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主要包括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土资源基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共19条具体措施。

一是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主要内容为: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支持内蒙古以新一轮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加快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加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倾斜力度;保障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用地。支持内蒙古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鼓励合理使用未利用地;支持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内容为: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支持内蒙古完善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按因素法分配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继续对给予倾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鼓励内蒙古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内蒙古列入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项目,适当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支持内蒙古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确保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到位并有效利用;支持做优做强工业园区;严格执行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三是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主要包括: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将内蒙古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立中央与自治区基础地质工作相互衔接、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相互促进、地质勘查力量和资金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加快实现内蒙古地质找矿实现新突破;支持内蒙古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优先部署重点成矿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及区域重力测量,全面提高内蒙古地质矿产工作程度。支持内蒙古在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河套平原开展战略性地下水勘查,在黄河上游(内蒙古段)经济较发达区域和重要矿区开展环境地质调查;支持内蒙古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大具有资源潜力的缺煤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支持内蒙古在整装勘查区,开展铀、铁、铜、铅、锌、金等多金属矿产整装勘查;加强与周边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推进优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内蒙古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开展煤炭、稀土、铁矿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白云鄂博稀土、铁及铌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支持力度。加大对资源枯竭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支持内蒙古申报中央财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四是加强土资源基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十二五”期间为建立6个家级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支持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建设,施测一等水准网、高精度大地控制网和重力基本网,精化似大地水准面,优先安排测制1:1万地形图所需的航空航天影像资料;加强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支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信息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土资源部与内蒙古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制度,促进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在基层土资源管理所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篇2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虽然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并未取得根本性转变。经济上,社会依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剪刀差,使农民处于经济上的不利地位;制度安排上,社会依然延续多年的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教育制度等;社会保障上,农民基本上不享有社会保障,农村居民所得的公共服务及享用的公共物品,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方面的研究综述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变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韩俊(2003) 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键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

二是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统筹城乡发展。钟甫宁(2003)认为从长远来看,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是增加农民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维持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肖万春(2003)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实质是解决就业问题。景天魁、唐钧(2003)认为城乡统筹就业是打破二元结构的突破口。

三是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刘志澄(2003)认为应该以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发展司(2004)认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的过度地带,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优势。刘奇,王飞(2003)认为城市化进程滞后,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于县域突破。

四是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顾益康(2003)认为,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必须在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与人口布局结构调整、城乡配套体制与政策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石忆邵(2004)认为统筹城乡发展要构建城乡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应逐步消除城乡发展中轻视农业、歧视农村、剥夺农民的不平等制度和政策,构建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韩俊(2003)认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五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统筹城乡发展。陈进(2003)认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颜华(2004)认为合作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的最佳保护者,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可进行合作,如医疗合作、社会保障合作等等,通过这些合作,能够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六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周昭玖、周波(2004)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就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王建兵(2003)认为,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有利于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有利于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产业化经营。韩俊(2003)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此外,姜奇平、陈家宝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姜奇平主张实行新型工业化道路,陈家宝主张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其他的研究还包括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民化等等。

目前我国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所做的研究不够详尽,内容不够丰富。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到,如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目标,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制定阶段性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也很少涉及。所以,关于城乡问题的探讨需要不断深入。二是国外城乡一体化经验的研究很少,而国外的经验往往具有借鉴意义。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很少涉及,而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所以需要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从国内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很多,就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来说,"回波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回波效应使得城市吸走了农村地区的资源和人才,越来越发达,而它的"扩散效应"却迟迟不能到来。在完全的市场中,"马太效应"往往大于均衡效应,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单靠市场来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不太容易的,因此需要政府努力构建一种良性的平衡增长机制。

政府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给农民国民待遇和统筹城乡制度创新的原则,强化农民的权益保护、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环境,加快推进与城镇化、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的制度创新;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协调"的原则,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促进农业和农村支持体系化建设;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良性互动,加快乡镇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融入现代工业体系的步伐;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探索农村社会事业以改革促发展的有效方式;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为主线,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增强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出发,将推进城镇化与强化城镇群的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李萍,陈志舟,李秋红.《统筹城乡发展与效率公平的权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蒋华东.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景天魁,王颉.统筹城乡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篇3

本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内涵和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握新形势下科学发展的本质,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共进。基于此,本文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在第一级层次上首先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维度,经济发展维度下包含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要素层次,而社会发展则包含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两个要素层次,具体宏观模型框架如图1。

1.2参考指标和核心监测指标确定

目前众多国家官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来源于多种统计口径,且基本零散分布于各个统计范畴,使本应密切关联的人口发展统计指标愈显割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复杂性和有机统一,导致众多评价指标间又必然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因此目前学界在诸多评价指标的逻辑归属上仍然存在争议,给实际评价指标选取带来了较大难度。本文主要依照指标选取的合适性可测得性原则,首先在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各层次下确定参考指标。在核心指标层面,由于涉及的参考指标众多,指标间也存在着较大的重叠性,因此文章侧重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原则,使用分层聚类中的变量R聚类手段最终选取能够有效反映数据总体特征的代表性指标变量。由于单纯的统计分析可能会导致各指标的逻辑归属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在R聚类时并没有将所有变量一起代入进行聚类,而是依据实际评价指标的理论逻辑归属,将指标变量分批代入选取代表性指标,在代表性指标定量选取的原则上,遵循国内外通用的指标代表性和可测得性标准,在反复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共最终确定在10个核心指标最终构成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

2模型应用

2.1数据收集和标准化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在确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收集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并进一步结合专家意见和因子分析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各纬度、要素和监测指标的权重,在基于指标体系应用的基础上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状况进行实证评价。首先,在构建的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基础上,采集2000~2011年四川省相应指标数据(表3),为消除不同数据间的量纲影响,进一步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如表4。数据标准化采用公式为:正向指标:Zi=Xi-XminXmax-Xmini=1,2,3,⋅⋅⋅⋅⋅⋅⋅,n负向指标:zi=Xmax-XiXmax-Xmini=1,2,3,⋅⋅⋅⋅⋅⋅⋅,n其中,zi为数据标准化值,Xi为数据原始值,Xmax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大值,Xmin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小值。进而对指标进行赋权,在层次分析基础上,采用专家意见法对人口发展系统的纬度和要素进行赋权,进而结合主成份分析对各核心监测指标进行赋权并归一化,各阶段赋权情况见表5。在此基础上,代入表4和5相关数据求得四川省2000~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发展指数和总体综合值如表6。

2.2协调度测算和评价

本文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主要针对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其协调性状况通过计算经济发展综合值和社会发展综合值的协调度指数来客观展现,计算步骤如下:(1)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测算首先将经济发展综合值和社会发展综合值分别记为两个评价函数f()eco和f()soc,然后计算二者协调系数:C=éë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f(eco)×f(soc)æèçöø÷f(eco)+f(soc)22k(1)其中k为调节系数;其次计算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F=αf(eco)+βf(soc)(2)其中α和β分别代表两个要素的权重;最后计算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D=C×F(3)最终将表5和表6相关数据代入公式(1),(2),(3)即可求得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指数如表7。(2)发展协调度评价本文根据协调系数和协调度指数值区间,采用5分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状况具体划分等级,协调度指数区间为0~0.1处于严重失调;协调度指数区间0.1~0.4为轻度失调;协调度指数区间0.4~0.6为过渡发展;协调度指数区间0.6~0.9为协调深化;协调度指数区间0.9~1为高级协调。依据这一标准,进一步将2000~2011四川历年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进行了分类评价如表8。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通过模型的应用发现,2000~2011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在0.42至0.88之间,其经济社会发展在自“十五”起已经摆脱失调状况,向协调发展过渡,而2004年以后则进一步开始协调发展深化,但至2011年仍未达到高级协调阶段。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趋势上看,在2000至2006年间四川经济社会协调度指数呈平稳增长态势,在2008年左右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波动,但此后也展现出一个快速上升的势头。总体而言,模型应用分析的结论与四川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较为吻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