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篇1

新形势下的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感器技术就是数字化实验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是现代科技的代表。早在1980年代美国就声称世界已经进入了传感器时代,日本则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十大技术之首,称“支配了传感器技术就能够支配新时代”。不难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曾经只能用于一些高端领域的传感器技术现已经悄悄地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智能手机中配置了多种传感器,公共场所安装了温度的传感器,电子台秤应用了压力传感器等。这些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也让我们体验和感受到了传感器技术的无穷魅力,这也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使用传感器技术做好准备。

二、突出小学科学学科特征

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基本环节组成。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积极体验,小学科学教材安排了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发现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数字化探究室的现代实验技术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据获取和记录,公式运用及图线描绘等烦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探究上,为学生实现科学实验的活动,开展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此外,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位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般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这五个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的具体描述中渗透着技术教育的“目标”:如,在知识技能层面,“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在科学探究层面,“初步学会借助工具查找信息、收集证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既能独立学习与思考,又能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资源和成果”等。

一方面,传统教学往往通过图片或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但是很多教育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是很难真正改变的。而随着数字化探究实验技术的引人,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运用数字化实验仪器进行验证,数字化实验系统能够便捷、实时地呈现实验数据,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外数字化探究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前沿的实验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将数字化传感器技术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使W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也随之提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和探究技能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数字化实验技术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字化技术的特征作如下分析:

篇2

    利用课件,把长方体展开,然后用直线把立方体的左下角到后右上角的平面距离两点连起来。这样学生从屏幕上直观地看到,两点的连线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三角形的短边是长方体的高,直角三角形的长边是长方体的长加上宽,只要利用勾股定理就能解决了。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烦琐,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丰富教学资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资源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丰富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证明时,通过上网可以查阅勾股定理的有关历史背景、相关资料及多种证明方法,并由此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高超证明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及激起努力学习数学的态度。

篇3

小学阶段,儿童正处在一生发展中最稚嫩的萌芽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儿童对美术课都表现出了浓烈的兴趣,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渗入设计思维的培养,对儿童思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儿童设计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传统概念中人们所认为的是对视觉或是空间的美化,而是通过未经雕琢和规范化学习约束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展现出的跨越平面和空间的一种思维。每一个儿童对艺术几乎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某种特殊天赋,与此同时儿童自身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构成无限种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毕加索说过,我可以很容易就画得像一个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来画得像一个孩子。儿童的艺术天赋和创造能力如果可以很好地被挖掘并得以发挥,艺术空间将会被更丰富多彩的创作来营造出更加奇妙丰富的艺术氛围。儿童的设计思维就是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将这种纯粹的艺术潜能挖掘,进而使其呈现出最自然灵活的创作状态。

一、目前国内的小学美术课大多数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分离

一堂课前半截,教师是“表演家”、“演讲者”,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将与课题相关的内容讲得滴水不漏;后半截教师是“巡逻者”,学生画画,教师巡视。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教师刚开始讲了那么多的知识,学生能都吸收吗?有效吗?教师巡视时虽然有可能对个别同学指点一二,但是这么多学生,教师肯定不能一一顾及,难道就放任不管吗?

2.作业雷同

小学生的美术作业一直存在大量的雷同现象,这说明教师在讲授时示范可能过多,也可能是学生习惯于简笔画的临摹,这都是为了最后的作品效果而导致的。虽然几乎所有教育者、社会都提倡要学生创新,但是创新要怎么创?它可能会面对失败,创新不是凭空的,创新不是一两句鼓励就有的,它是需要包容的,需要引导的,需要培养,需要积累的。

3.评价单一

对小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价,教师一般惯用的是优良等第,只要态度端正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拿到优。长期下去,学生习以为常,对作业的评价期待值也就没有那么高了。而且学生们会发现只要临摹范图、涂色干净漂亮就容易难道优;而天马行空的想象则很容易画乱、画面感不美,难以得到优。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都愿意临摹、涂色,不愿意创新,不敢想象,没有思维了。

4.形式单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