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互动式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R476.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c)-0135-03
Application on interaction follow-up of diet and exercise health educ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FU Ying1 SUN Yuefen2 CHEN Zhiru3
1.Department of Endocrine Division, Fengnan District Hospital of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Tangshan 063300, China; 2.The Third Surgery Department,Fengnan District Hospital of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Tangshan 063300, China; 3.The Fifth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Fengnan District Hospital of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Tangshan 063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follow-up of diet and exercise health educ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74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 who were given interaction follow-up of diet and exercise health education, and were compared with 75 cases of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fter discharge of 6 month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et and exercise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understanding degree in general understand of diet therapy, calculation food calories and food matching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56 cases, 60 cases and 54 cases, the patients with understanding degree in general understand of exercise therapy,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68 cases, 58 cases and 62 cases. The understanding degree of diet and exercise therapy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value and 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teractive diet and exercise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diabetic diet regulation, and it is a kind of better intervention, and it can achieve better control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Key words] Interaction Model; Health education; Diabetes; Exercise; Diet
糖尿病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饮食和运动疗法是糖尿病基础治疗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2],许多患者对于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存在一知半解,临床工作中急需一种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的出现。以往的健康教育,大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其效果欠佳,互动模式健康教育在临床虽有部分应用实例,但尚未见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饮食和运动疗法随访中,本组主要采用互动式的饮食和运动健康教育随访模式,以探讨一种新的、有效的健康教育随访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糖尿病中心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49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确诊,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4例,男41例,女33例;年龄51~78岁,平均(57.9±5.5)岁;学历:高中及以上9例,初中12例,小学44例,文盲9例;合并高血压26例,冠心病29例,高脂血症33例。对照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50~76岁,平均(58.5±5.0)岁;学历:高中及以上7例,初中13例,小学45例,文盲10例;合并高血压24例,冠心病30例,高脂血症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互动模式饮食和运动健康教育随访方法。主要在患者出院时将制订的互动卡片交给患者,其中对各种常见的饮食和运动健康教育问题,并在卡片的背面印上健康教育问题的注意事项,详细告知卡片的作用,介绍卡片的使用方法,随访的方式采用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或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护理人员针对互动卡上的问题,向患者进行提问,如患者回答欠佳时,则进行详细的解答,并为患者进行问题的评估,对于患者已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可将卡片的右上角进行标记,告知患者坚持实施,对于尚未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护理人员要起到督促作用,加强随访,必要时,请患者来院复诊。对照组使用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术后随访督查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并与实施互动模式的患者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饮食和运动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情况,并通过辅助生化检查,评估互动模式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价值。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识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对饮食治疗的意义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以上56例,占75.7%;对食物热卡计算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以上60例,占81.1%;对食物搭配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以上54例,占73.0%;均高于对照组(χ2=7.168、71.629、44.376,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运动健康教育知识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对运动疗法的意义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以上68例,占91.9%;对运动处方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以上58例,占78.4%;对运动疗法注意事项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以上62例,占83.8%;均高于对照组(χ2=70.049、48.489、44.742,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出院后复诊时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复诊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期的轻症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得以控制,对于护理的健康教育更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教育往往是说教式的传授知识,形式固定单一,教育者的定位主要是指导和提供信息,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患者更难掌握[3]。
张立颖等[4]建议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将容易理解的项目排在前面,而相对较难理解的排在后面,并对患者需要了解的重要术语及相关知识做出通俗的解释。本组健康教育互动卡片主要针对饮食和运动疗法的健康教育,其中饮食健康教育按照饮食治疗的意义、食物热卡计算和食物搭配的顺序,由易到难进行健康教育,运动健康教育同样适用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张金环等[5]通过健康教育对患者的饮食和运动进行干预后,发现其能较好地控制患者的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至以及有效减少5年内并发症的发生率。苏真芳等[6]认为互动式健康教育不论是对于患者知识度提高,还是技巧掌握,健康行为改变,提高患者自我管理信心都具有显著效果。通过本组的互动模式饮食和运动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饮食治疗的意义、食物热卡计算以及食物搭配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以上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其对运动疗法的意义、运动处方以及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了解率亦明显均高于对照组,随访还发现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
健康教育互动卡是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护患共同制订的健康教育计划,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健康教育,并及时评价其能及时地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更好地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7-8]。所以笔者认为互动式饮食和运动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调节和运动控制效果是一种较好的干预措施,并且其能达到更好地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lanbay I,Coksuer H,Ercan M,et al. Can serum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levels be useful at diagnos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J]. Gynecol Endocrinol,2012,28(3):208-211.
[2]Snel M,Sleddering MA,Vd Peijl ID,et al. Quality of lif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a very low calorie diet and exercise [J]. Eur J Intern Med,2012,23(2):143-149.
[3]李兵晖,张超,朱文娣."看图对话"互动式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48-50.
[4]张立颖,李亚洁,朱顺芳.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病人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11,18(4A):5-8.
[5]张金环,秦淑慧.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107-108.
[6]苏真芳,徐秀华,罕若林.对30例2型糖尿病病人实施互动式一对一健康教育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9):234-23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单靠药物治疗不能全面有效地控制疾病。国内外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都遵循着“五驾马车”的原则,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1]。互动模式是一种护患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性护理活动。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互动模式教育,寻求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男72例,女62例;年龄22~74岁;文化程度:大学21例,中专33例,高中21例,初中34例,小学19例,文盲6例。病程<5年,无严重并发症,未使用胰岛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平均年龄(51±2.6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3±2.35)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案基本相同,给予试验组互动模式健康教育,给予对照组常规指导。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1)入院时教育: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入院须知、病区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减轻负性情绪,建立良好的认知模式。入院后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等,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小册子、宣传栏及口头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日常保健等,强调“五驾马车”的重要性。(2)注重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感受,发现患者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注重给予正向激励。认识有误区或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和劝说,如不同的口服降糖药有不同的服用时间,解释其药理作用,并通过反复告知,反复提问及病友互相提醒等方法强化记忆。(3)共同制定饮食及运动计划,护士每日对患者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认真听取患者反馈并提出建议,患者参与修改,大力强调饮食和锻炼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喜好,给予个性化指导。饮食上,指导患者保持多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运动方面,建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对于60岁以上患者,大多不主张爬楼梯运动,以免带来关节损害。(4)经验交流:经常定期地把患者组织起来,将他人的自身体验和成功经验进行分享,充分调动患者的潜能,积极配合治疗。注意避免负性刺激,将病情相似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同一病室。
1.2.2 对照组 实行单向性健康教育,即常规介绍责任护士,病区环境,给予相同内容的健康教育,但不予过多鼓励和强化。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入院5 d后每日的空腹血糖、三餐后2 h血糖。(2)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健康教育评分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评价见表1,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渴望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治疗、护理、康复的信息。护士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提供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及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
护士通过专业的全面的指导,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及满意度。健康教育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使生活质量的提高。互动护理模式以整体护理模式为基础,继承了整体护理模式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工作程序,将家长式的单向性护理方式转变为护患双方平等关系上的双向性互动模式,强调和发挥了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决定权和参与权,满足了服务对象的成就感,增强了自护能力和信心,是现代护理服务内涵的扩展[2]。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9.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129-03
健康教育互动模式是在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的前提下以患者主动参与为主的健康教育形式[1]。该模式强调的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护士参与到患者的教育过程中,并且要重视教育后患者的执行情况,是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由一般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互动式”教育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及实施教育[2],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器在心血管领域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各种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相应增多,如感染、术侧肢体疼痛、术后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甚至发生气胸、电极移位等,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如何使患者术后得到更好的恢复,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笔者对63例住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在医护全程诊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干预,并与同期手术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的63例患者进行比较,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我科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不包括因电池耗竭单纯更换脉冲发生器者)共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48~74岁,平均(63.26±7.25)岁;学历:大专及以上18例,中专(高中)41例,初中及以下67例。其中单腔起搏器56例,双腔起搏器64例,三腔起搏器6例。心律失常类型: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50例,慢-快综合征18例,房室传导阻滞32例(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6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实验组在医护全程诊疗模式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健康教育互动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在住院期间有针对性的实施集体教育、个体教育,采用口头教育、文字教育、多媒体演示、现场示范等方法,集体教育即定期安排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住院期间准备手术和已经手术的甚至已出院的患者参加,由责任护士主讲,通过讲解、提问、答疑等方法,解决患者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个体教育即责任护士以我院实行的医护全程诊疗模式为基础,随主管医生查房,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诊疗措施,并且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时掌握治疗进展,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适合个体的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及内容。
1.2.2 健康教育内容 术前教育:①首先采取口头教育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性质、现代医学的发展水平,以及我科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同时掌握患者对起搏器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手术的接受程度。②通过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在主管医生指导下,与患者共同制订适合个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和计划,对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可通过文字教育的方式,如采用疾病健康教育书籍、宣传手册、宣传板报等,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采用宣传画册、现场示范等方法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提问患者并鼓励患者提问,以加深健康教育效果。在饮食方面,首先向患者讲解合理饮食的目的和重要性,通过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在不违反饮食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护士的指导,让患者及其家属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每餐的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以防止术后便秘的发生。进餐过程中,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最终使患者能通过护士的健康教育,自觉做到正确饮食。告知患者术后卧床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预防处理方法,可向患者现场示范术后肢体活动、腹部及腰背部按摩的方法,指导并要求患者在床上练习排便、排尿,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垫高腰背部的方法。术后教育:①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及疑问,并耐心给予解释及协助处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指导患者术后采取正确卧位,活动锻炼应循序渐进,术后24 h内应取平位或轻度左侧卧位,尽量减少活动,24 h后可适当床上活动[3]。向患者讲解砂袋压迫的目的和时间,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②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肢体制动,常感到腰酸背痛,护士可指导及协助家属用手部小鱼际肌按摩患者腰骶部或稍垫高腰部以及按摩下肢。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日常生活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术侧上肢活动宜缓慢,应远离有强磁场、高压电的设备[4],如微波炉、电吹风、遥控器,禁止做核磁共振、热透疗法、电针灸刺激、牙科电钻等,防止引起脉冲停止。护士协助患者计算随访日期,告知患者随访的必要性,使患者增强随访意识[5],并教会患者测量、记录脉搏的方法。
1.3 评价方法
责任护士在住院期间通过询问患者、病情观察随时记录、收集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的发生情况,如气胸、电极移位、感染、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等,统计各组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种、植入起搏器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在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气胸、电极移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人工心脏起搏已成为心脏病学的一个重要领域[6],它虽然损伤小,操作简单,但仍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如感染、术侧肢体疼痛、术后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甚至发生气胸、电极移位等,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我科自2010年实行医护全程诊疗模式,即一组医生、护士固定搭配,负责患者由入院到出院的所有医疗护理工作,形成“医护一体化”的治疗护理小组,收到较好效果。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互动模式以来,根据不同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在医护人员正确有效的指导下,使患者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健康计划制订过程中,明显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和负性效应。
起搏器植入术后长时间卧位、肢体制动,常使患者感到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并且患者由于不适应在床上排便、排尿,术后尿潴留、便秘发生率较高。实验组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采取口头教育、文字教育、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通过护士耐心向患者讲解卧床及肢体制动的目的和时间,并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增强护患之间的互动,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7],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还可请手术恢复期的患者讲述亲身经历及感受,有利于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了解,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8]。患者术前在护士指导下在床上练习排便、排尿,并进食粗纤维、易消化食物,术后护士指导并协助家属按摩患者腹部,明显降低了术后便秘、尿潴留发生率(P < 0.01),并通过稍垫高腰部,指导及协助家属按摩患者腰骶部及术侧肢体,使术后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 < 0.01)。
综上所述,在我科实行医护全程诊疗模式以来,对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可满足不同患者及家属对于健康教育的需求,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可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优质护理在临床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丽娟,杨红叶,黄小芳.互动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2):97-98.
[2] 何筱莹,李梅忠,阮佩珊,等.互动模式健康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5(13):1450-1452.
[3] 何细飞,陶敏,周舸.不同卧床时间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5):7.
[4] 张秋霞,曾燕,黄淑萍.不同护理方法对降低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11):2949-2950.
[5] 崔丽君,魏雪梅,杨苓,等.对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11):55-57.
[6] 张清华,郭继鸿.现代人工心脏起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