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建筑规范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 Abstract ] :The collapsible loessis a kind of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adverse structure, under a certain pressure, stable sinking, it is soaked by water, soil structure destroyed quickly, and produces significant additional settlement. So in the collapsible loess site for construction,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foundation is soaked by water, size and probability during use of uneven settlement limit strictly,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foundation treatment, prevent foundation collap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hazards.
[ Key words ] :collapsibility; pressure; found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其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天然状态下处在欠压密状态。黄土湿陷变形的特点是变形量大,速率快且不均匀,往往使得建筑物发生严重的变形甚至破坏。当湿陷性黄土含水量较大时,压力便成为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黄土湿陷系数的表示方法为,湿陷系数反映了黄土对水的敏感程度,当δs
黄土的湿陷量与所受压力有关,存在一个压力界限,压力低于这个数值,黄土浸水也不会湿陷,而此压力就是湿陷起始压力。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还是坡积或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接近地表2-3m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主要有以下特征:
1.粒度成分以粉土颗粒(0.05~0.005)为主,约占60%;
2.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如重碳酸盐,硫酸盐以及氯化物;
3.一般肉眼可见,具有垂直节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湿陷性黄土是典型的对地基承载不利的结构,而地基土体是作为承担建筑物重量的载体,其强度与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在西北以及华北地区,常常会遇到黄土地基的处理问题,通常包括低湿度湿陷性黄土或减小湿陷性变形危害为主要目的,同时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问题,以及高湿度软弱黄土(指饱和黄土)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有害压缩变形为目的的地基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工程的主要特征为: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以及预浸水法等。而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要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使用。对于二级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如采用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桩基础预浸水法,不同程度存在工作量大、花费劳动力多、施工现场占地大,工期长,造价高等缺点。而在近几年来,强夯法以及其他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湿陷性黄土是典型的对地基承载不利的结构,为了防止建筑工程因不良的地质结构处理不当,危害工程结构安全或严重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状况的发生,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相关标准,从实际出发,对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建筑的工程提出几点要求:
1.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以及相关规范进行勘查,设计,以确保工程地基基础和主体的安全;
2.施工单位在湿陷性黄土场地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要做好相关的施工记录以及相关的验收资料,其资料要准确、真实、及时;
3.监理单位要在地基处理过程中严格监管,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履行监理职责,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整改,并进行复验,以保证地基处理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对于实现性黄土场地的建筑工程在建筑物周围6m范围以内的防护和使用维护措施要严格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有关条文执行,另外,埋地管道、雨水明沟、排水沟和水池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protection distance)和防水措施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防水措施要安全可靠。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建筑时,要弄清地基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程度。湿陷性黄土产生湿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体压密性低,通常以各种施工措施增加土体的密实度,以达到消除湿陷性的目的。
湿陷性黄土会给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路基、桥涵等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开裂和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湿陷性黄土多出现在地表,因此必须对黄土地基有可靠的坚定。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对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进行施工时,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设计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施工用水和场地雨水流入到建筑物地基引起湿陷。因此,在建筑施工时应注意:
1.统筹安排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施工组织的总平面布置和竖向设计的要求,平整场地,修通道路和排水设施,砌筑必要的护坡及挡土墙;
2.先施工建筑物的地下工程,然后在施工地上工程。对于体型比较复杂的建筑物,先施工深、重、高的部分,而后在施工浅轻低的部分;
3.在敷设管道时,要先施工排水管道,而且还要保证排水管到底的通畅。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要防止地基湿陷,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并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的应用,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等级的提高,对地基的变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必然有新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5-1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安全性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stand or fall of security design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overall safety performance is critical.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security hidden danger existing in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and then puts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 to improve safety in the design of structures. Work has a certain guiding role for structure design.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To improve; security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建筑结构中的抗震度不够
我国是受地震危害的大国,如果建筑抗震性能较差,必然无法抵抗地震的力度。因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度是很有必要的,建筑结构设计作为整个工程的基础与发起端,其抗震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抗震水。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建筑企业轻视建筑物抗震度的重要性,在一定层面上也影响了结构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和抗震设计工作,导致建筑缺乏抗震能力。并且因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复杂,建筑人员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经常不考虑当地具体情况便以偏盖全,照搬其他地域的设计规范,严重降低了建筑的安全稳定性。
2、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钢材不足导致功能减弱
开发商因利益驱使,在建材的使用中偷工减料,丝毫没有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尤其像钢材这个材料,如果施工中使用不足量,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性能,致使严重降低建筑物的质量,甚至导致安全问题产生。对于建筑物中的钢筋保有量,及配筋率,建筑设计规范中有明文规定,并且在建筑物的特殊部位,因其承重量较高,需要的配筋率也较高,建筑公司在设计时如若不遵循正确配筋率,将会直接影响建筑物承重性能。此外,一部分规模不大的建筑公司为了减小建筑成本,在钢筋的选材上,采购价格价低的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虽然强度符合标准,但是其韧度不足,脆性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的伸展缓冲性能很差,极易倒塌。
3、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经验、理论方面存在欠缺,且意识上没有从传统建筑过度到现代建筑的结构设计,致使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出现不符合安全性要求的情况。一部分建筑结构设计者没有充分重视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在设计过程中过度追求建筑的外观设计,而对于建筑的内在品质和质量则有欠考虑。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在知道按开发商的要求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在结构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妥协,致使建筑物使用中产生各种安全问题,甚至发生悲剧。
二、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
1、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
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结构设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一定水准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拥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设计人员需重视建筑中各个部位的设计,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往往是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原因,例如钢筋伸长率的细微差异,变会的抗震性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结构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如何提升抗震性能,这不但保护了使用者的生命财产负责,也积累了自身的安全设计经验。因此,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如土壤性质、是否处于地震带等因素,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错误设计理念。
2、合理布置建筑结构
合理的砌体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一般来说,建筑的承重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横墙承重。大多数房屋的平面结构为矩形,由于纵向刚度大于横向刚度,所以增加横墙数量有助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建筑在遭受地震侵害时,墙体大多是剪切破坏,因此,提高抗剪强度是保证横墙抗震能力的根本,为此,可以将横墙设计成既作为承重墙又作为隔断,并选用强度较高的建材,以提高横墙上的轴压力。(2)纵横墙共同承重。对于空间较大的房间,纵墙承重体现在沿进深方向的梁支承于纵墙上,横墙承重体现在沿纵向布置楼板,提供横墙承重的同时,也使纵墙具备较高的轴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结构的抗剪能力。(3)纵墙承重。此种承重方式因横墙间距大,导致轴压力不足,受到地震袭击时,纵墙易弯曲。
3、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开始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并制定了一些建筑规范。然而,由于我国开始规范建筑业的时间还很短,而且出台的一些法规多局限于技术层面,在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漏洞,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规范,国家还需不断完善于修改。因此,为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需要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遵守现有的国家建筑规范,对于能钻漏洞的地方,应该恪守本责,敢于向违规行为提出异议。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尤其要重视配筋问题,避免屋面梁配筋太少,在进行结构建模时,设屋面梁不可拷贝下层梁的尺寸。此外,受扭屋面梁要设置必要的腰筋。对于一般的梁,为了保持钥筋骨架的刚度,同时为了承受温度和收缩应力及防止梁腹出现过大的裂缝,一般构造措施为梁腹板高度大于450mm时加设腰筋,其间距≤200mm,然后拉筋勾连。对于受扭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和梁截面短边长度。对于设置悬挑檐口的屋面梁,在结构设计中误等同一般梁,未按受扭构件设计配筋。
4、开展科研攻关
与传统建筑设计不同,现代建筑设计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面临的难度越来越高,这便需要建筑结构的设计者能够对新兴的建筑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通过进修和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能够适应建筑结构的发展要求。此外,设计人员使用的专业建设设计软件同样面临升级需求,针对复杂的建筑结构,现有设计软件在仿真时已经开始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对于承载能力的计算也存在偏差,因此,开发出满足高难度设计要求的软件对于提高结构设计中的建筑安全性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城市化建设中需要越来越多的建筑设施,建筑结构设计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在此阶段若能对针对安全性进行周密设计,将会有助于整个工程顺利、高质量完工。
中图分类号:TU441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景观水池建设地点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为某公园景观水池,景观水池为该公园主要组成部分。水池面积为2624m2,池体深度为0.6~1.0m,池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下土层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景观水池面积较大且平面不规则,考虑该水池为露天结构,将水池设计为A、B、C、D四个水池。其中D水池与其余水池高差为10m。
2 土层分布及地基处理的难点:
2.1 土层分布:
(1)填土层(Q4ml):厚度0.6~1.2米,褐黄色,以粉土为主,土质较均匀,干燥-稍湿,疏松-稍密;
(2)黄土状粉土层(Q3eol):厚度11.4~29.1米(未穿透),层面高程2110.83~2124.87米。黄褐色,土质较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含有较多白色钙质条纹,稍密,稍湿。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较差。其中15~25.0米以下中密。
2.2 地基处理的难点
(1)该场地南侧黄土状粉土湿陷等级为Ⅲ级自重湿陷.北侧黄土状粉土湿陷等级为Ⅳ级自重湿陷。根据当地工程经验,此湿陷性黄土土层分布厚度大于100m,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
(2)该场地西侧为9m高陡坎,该山体土体目前仍然有位移。陡坎边坡以及开裂,局部破损较严重。
3 地基处理
3.1 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1)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3.0.1条,该构筑物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分类为丙类。
(2)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6.1.10条湿陷性黄土地区常用的处理方法,当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5-15m,可采用挤密法。对该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未提出可靠的处理方法。
(3)根据《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技术措施》DB62/T25-3060-2012,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是依靠国内现用工程手段的常规做法(预浸水法除外),难以满足国标中关于剩余湿陷量要求的湿陷性黄土地区,根据此标准第5.0.2条丙类建筑处理深度不应小于10m。
3.2场地稳定性的处理方法
(1)委托有甲级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场地周边山坡地质灾害的评估和边坡(挡墙)治理的设计。在灾害评估中注意场地土的高含水量(不小于塑限含水量)及高烈度地震作用(建设地点位于高耸孤立的山丘,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增大系数取值为1.1~1.6)等的等不利因素。
(2)如果边坡(挡墙)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必须对其进行支护、加固。
(3)施工时需要随时观测,如边坡出现位移,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护。
4 地基处理方法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关于该场地土层的性质以及场地的稳定性判断,水池距西侧设置5m的安全距离,以避免素土挤密桩施工时,边坡会发生滑移,且地基处理范围靠边坡6m内,地基处理深度为11.2m。考虑水池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较低,考虑经济型因素,挤密桩材料选用素土。考虑原边坡已破损,且根据观测,目前该边坡并未稳定,地基处理时A池、B池、C池均采用素土挤密桩, D池距离边坡距离较远,地基处理方法选用原土翻夯。
(1)素土桩直径d=400mm,桩心距L=1.0m,边坡侧范围内桩长10.5m,其余部分桩长为9m,桩孔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心土平均压实系数D>0.97.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D>0.93。
(2)桩顶标高以上做500厚2:8灰土垫层,平均压实系数D>0.95,垫层范围同桩分布范围。
(3)D池部位基础下人工添土夯实,压实系数0.96,添土夯实高度为3m,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6。
(4)成孔应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进行施工和检验,检验合格后向孔内分层填入土,并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填料的夯实质量应满足《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相关条文的规定。
(5)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fak不小于150kPa,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不小于18MPa。
(6)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载荷试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在处理深度内分层选取测定挤密土及孔内填料的湿陷性及压缩性,施工完毕后,应进行竖向增强体及周边土的质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7)对防护范围内的防水地面、排水沟和雨水明沟,应经常检查,发现裂缝及时修补。
5 结论:
(1)通过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土层的分布及湿陷性的研究,并结合建设地点位于山顶的特殊情况,靠近边坡位置水池地基处理选用素土挤密桩,不仅加固了山体,且延长了景观水池的使用年限。
(2)由于建设地点位于山顶,且水池地基处理范围较大,材料运输不方便。设计中就地取材,考虑水池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不高,在挤密桩及垫层法材料的选择上,均选用素土,不仅消除了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并大大降低了造价。
(3)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要求,由于该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不可能根据规范要求,将其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满足规范的要求,本工程考虑构筑物的重要性等级以及当地工程经验,选用该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为相同类型的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GB 50025 - 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