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命的主要形态

生命的主要形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命的主要形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命的主要形态

篇1

1 生物形态特征概述

自然中的很多生物形态,毫无疑问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丰富的设计素材库。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或者有生命的小动物以及花草树木等植物,这些动植物经历了自然进化后不仅适应自然,而且其进化程度也接近完美。它们除了有结构精巧的造型之外,绚丽的颜色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人类希望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于是模仿鸟制作了飞行器;希望像鱼一样在水中畅游,就模仿鱼型造船、鱼鳍造桨、鱼尾造舵;见到随风旋转的飞蓬草而制造出轮子,以及做成装有轮子的车……这些充满智慧的创作都是学习生物特征的思想意识与实践活动的成果,为人类古代文明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2 生物形态特征应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重要性

2.1 生物形态特征在设计中的运用实例

在中国传统景观设计中,运用生物形态特征进行设计的例子都很多,例如:苏州园林狮子林的假山借助仿生的形态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中的仿生造型运用则更加直接了当,莲花柱础、卷草、悬鱼等生物形态皆是直接表述。

西方的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生物形态作为拟化的对象。例如:在古埃及人们用沙草作为柱头的图案,到了古希腊则是以忍冬草的叶子变形成了科林斯柱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景观设计中的巴洛可建筑和洛可可仿生纹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还有拜占庭建筑的洋葱头式的拱顶使其形态变得诙谐有趣。

2.2 生物形态特征应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重要性

研究生物形态特征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从生物形态特征的形态、结构、色彩等角度出发,进行景观小品设计,不仅在景观小品的功能和美观上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同时还赋予产品形态以生命的象征。生物形态特征在景观小品设计的运用必将受到当代设计师的重视和大众的欢迎,也将成为景观小品设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3 生物形态特征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思维模式和步骤

3.1 生物形态特征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思维模式

人类在漫长的设计长河中,寻找到两种设计语言,一种是人造的,一种是自然的,相比之下,自然的更具有原创性。在设计的初步阶段可以从以下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探索:

(1)从生物形态特征的概念联想到各种功能景观小品形态特征进行模拟设计,以希望生物形态特征“能设计什么”的单纯设计研究创新的思考与探求。

(2)从景观小品形态特征的概念联想到生物形态特征进行模拟设计,以某景观小品“可以是什么”的生物形态特征仿生造型的创新思考与探求。

3.2 生物形态特征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步骤

经过这两方面对比、逆向分析之后,可遵循以下步骤进行设计:

(1)根据生物自然形态的环境、组织结构、习性和属性,有目的地搜索生物资源,并对生物资源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归纳自然形态形成规律的方法,建立储存数据库。

(2)根据景观小品设计的目标与任务,提取生物形态特征等资料,进行全面比较、观察、筛选出对景观小品有科学技术性、造型意义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认定。

(3)通过对生物形态特征与特性的研究与认定,用绘画的语言(素描、色彩等)表现其视觉形象空间关系以及结构特征,这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解析的过程”。

(4)通过解构分析法,运用平面构成设计、立体构成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的方法,完成从具象形态特征到抽象形态的形式研究,将已有的设计形态表现为设计方案形式。

(5)通过平面、立体、色彩构成设计,将有意味的形态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景观小品模拟应用设计研究,最终创作出人工化的设计方案成果。

完成以上5个步骤后,设计出的方案是否能与所处的整体景观相融合,还要考虑景观主题、环境因素以及服务对象的精神需求。

4 生物形态特征运用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方法

4.1 仿生物形态设计法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一般动植物、微生物等,对这些生物体所具有的外部空间中的图像认知的基础上,寻求对景观小品设计的新思路。仿生物形态设计法是景观小品仿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对生物外部图像美感特征与人类审美需求的表现。

4.2 仿生物结构设计法

自然生物的结构既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也是决定生命形式与种类的重要因素,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仿生物结构设计法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的观察,从其形态结构出发,结合不同小品设计需要进行创作,使景观小品具有生命的意义与结构的美感。

4.3 仿生物功能设计法

仿生物功能设计法指的是从自然生物的功能特征出发,结合设计的需要,在小品设计中模仿自然生物体的功能以提升景观小品功能价值。

4.4 仿生物色彩设计法

生物体的色彩是自然生物体生命存在的特征与需要,对小品设计来说更是自然美感的主要内容,是动植物生命功能演化过程的自然形态,其丰富的色彩关系与个性特征,对景观小品的色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4.5 仿生物肌理设计法

自然生物的肌理按其造型特点可划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两类。视觉肌理就是像图案或纹样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例如蛇纹、叶脉;触觉肌理就是纸质或革质这些表面质感,例如砂质、纸质。通过对生物肌理的设计创造,可增强景观小品形态的美感和表现力。

4.6 仿生物意象设计法

自然形态是意象创造的依据,生物意象就是赋予生物形象特定的美感和象征意义,创造新的人与生物的文化、审美关系,例如“莲”谐音“连”,“鱼”谐音“余”,莲花和鱼组合在一起,象征“连年有余”。仿生物意象设计法在小品设计中的运用,对景观的文化特征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篇2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艺术家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和态度。正像鲁迅先生对于国家民性的观察和鞭挞,冰心先生关于母爱、童真、自然的称赞类似,萧红作为一位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必然是存在这某个贯穿性的包括萧红特别的经历和发现的事物。萧红的作品之一的《生死场》被认为是萧红来表现爱国情怀和民族之间抗争的小说,而另一部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回忆作者童年故乡和童年生活为主题的抒情散文小说,然而笔者认为,这两本作品的背后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主题却被小红隐藏起来,被读者所忽略,在不断的阅读萧红作品,进入到萧红的作品世界之后,笔者终于对于之前觉得深刻的主题和意义渐渐有所发现和感悟,这种发现和感悟就是萧红自身特殊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感想以及生命的意识都是从萧红作品语言身后表达出来,从而为读者打开了萧红新的世界观和态度。

一.呈现生命的最真实的样子

萧红作品的《生死场》中,作者用较为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朴实的状态。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东北那时候生活水平较为低下,在极端的贫困穷苦的状态下,人民对能够活下来变成了唯一的愿景。“在乡村,人和动物两者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萧红在这句描写中,巧妙的以动物作为隐喻,间接的描写了在那个时代的人生活的不易,生命的重要性自己不了解,同时别人也处处体现了对生命的不尊重,从一个人生到死都没有注重到生命的重要性。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人是最直接的自然的存在物”,并且是有生命的的存在事物。《生死场》最多的是从形而下的视角来描写,表现了人类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事物,是有想法的。东北的农村人民的生命是被遏制的,而这种的压制并不是来源传统所想的儒家的人伦体制和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合理的地方,而是来自直接的贫困以及贫困有关联系的事物的愚蠢,在作家萧红的小说语言中,贫穷和愚昧是于不符合常理的道德更能遏制生命以及歪曲人性的力量。小孩子是人类中生命力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生命阶段,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也显示不出来生命的真正价值意义。《生命场》这部小说中不止一次的描述小孩子生命被破坏的的惨无人道的场景,比如说,王婆说:“这村子上哪家养小孩,一旦遇到孩子以后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 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肚里硬搅出来……”小说中的小金枝也因为被贫困而困扰从而暴躁易怒的金枝的父亲而摔死,在远方的呼兰城中,生命的存在的方式在被动的没有被尊重的状态。萧红此时此刻完成了对于生命存在意义带有哲学意义的抽象。

父亲死亡,儿子哭泣,儿子死亡母亲哭,兄长死了一家人哭泣,家里嫂子死亡,娘家人哭。不管哭了多L时间,不管时间长或者短,总要是到城市外面的,挖个洞把死人埋起来。如果有人问这些人他们的人生这一生为了什么,他们不会对此茫然无知不知道怎么做答,他们会直接毫不犹豫的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和穿,如果继续问他们,如果人死了呢,他们则会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一生都完了。一年四季,春秋寒冬不停的变换,那是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在恶劣的环境中,如果受得了的自然而然就过去了,受不了的就会随缘,自然而然,虽然自然而然的结果往往不好,将一个人、一个生命悄无声息的毫无声响的把那个人的璀璨的生命带走,带离这个世界上。至于那些没有被带走的人,则会在人间继续被恶劣的环境中承受着。人类和动物都是平等的,都是在完完全全的自然的生命的状态中。人类的生命低贱卑微,没有任何的价值。萧红隐藏在关照生命的表面后,用语言描写了生命生存最为真是的形态。生活本身的质量等,生活本身的魅力,生活的生命的朴实的美好,这些在萧红的作品中都有强而有力的描写。在这些悲剧生命,生命意识的身后,我们可以从其中发现更多的更为深刻的文化的本质和源泉。作家萧红女士对于生命的悲剧意义的领悟已经超过了小说中的呼兰城或者是东北某个小乡村,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民族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传达了我国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就有的特有的生命的主观观念和意识。

篇3

艺术需要表现生命的律动。戴云亮认为,强调自然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本人的精神状态,他向往、追求随意自在的生命状态。他十分欣赏前辈说过的一句话:“华实齐生”。自然界的凌波仙子让他感受到自在生命的无限意象,她自在地花开花落,无声无息地舒展生命各个阶段的姿态,其中也包含着她的生命的转换形态,她不在乎人们是否关注她。然而,当你充满情感地去欣赏她、品味她时,她展现出来的自由自在的卓约风姿,会使你感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即是那些衰败的荷叶、独立寒秋的枯篷,却依然孕育着明天新的生命,这生与死的转换,也是生命的延续。在戴云亮的笔下,我们会看到有些画面图式出现了不再重复古人的脚印,甚至在中国画创作中被视为犯忌的一些东西,但这恰是最能引起人们展开想象翅膀的绘画语汇。

他的《芦苇与荷花》就是一幅生命的赞歌,画家用笔墨大胆而含蓄的笔墨,着力表现风雨交加中的荷塘景象,画面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泱泱自在的原生态风貌。粗野、甚至有点凌乱的、形态各不相同的荷叶及其茎干,与精致的含苞欲放的荷花,飞舞的蜻蜓和休憩的野鸭,营造出野逸和精致、疏与密、动与静的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荷叶的阳刚之美和荷花的阴柔之美。

中国画创作既讲“有法”,又讲“无法”,画家既要遵循、掌握创作的“法理”和“法则”,又要不落前人窠臼,求变求新。遵法更要遵照自然法则,而自然又看似无法,需要画家去提炼它,丰富它。戴云亮正是这样努力实践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