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57: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近年来,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逐渐成为中国手机产品消费市场的主流。相对于传统的非智能手机而言,智能手机能向使用者提供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语言沟通的概念范畴,在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方面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功能支持。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在手机应用的过程中,审美体验已经成为整体应用体验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因此不断提升手机所能提供的这种审美体验的质量已成为当下智能手机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和各手机生产厂商的一个新增竞争领域。为了应对手机应用方面的这种挑战,将手机应用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及其质量,纳入为设计工作中的重要考虑要素,本文力求在对手机应用和手机应用审美体验的概念进行界定后,考察承载手机应用体验的基础参与要素的必要性,最后从构成手机应用体验的客体(手机本身)出发,对手机自身中具有的所有可能对应用审美体验产生承载作用的硬件和基于软硬件的功能要素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一、手机应用与审美体验

“手机应用”是一个涵盖广义内容的概念范畴,是指在人与手机的互动过程中,人对手机软硬件及其所有功能进行使用与接触的事件。

手机应用在一般的意义上被认为是APP。APP是英文单词Application的缩写,意思就是“(手机的)应用程序”。而手机所有功能的操作基本都要通过“(手机的)应用程序”进行实现,但APP所包含的“手机应用”的含义是最狭义的,主要指向的是“技术和程序”本身。而当今手机应用的范围已经扩大了,特别是“体验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认为是手机应用的主要含义了。这种体验是一种人机交互的体验,在“人”与“机”的交互过程中,能够与“人”产生交互的,不仅有“机”中的APP和APP所能连带控制的“机”的硬件功能,同时,能够与“人”产生交互的还有APP不可控的“机”的硬件部分,比如手机的外部构造。所以才有了前面对“手机应用”的定义。

“审美体验”是一个美学概念,是指人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阶段。“体验本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命活动,带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历性含义。体验着就是生活着,就是使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再经历一遍……体验就是沟通主体与客体、人的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的中介。”①“审美体验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必须通过感受来实现。但它所感受的,并不是对象的纯粹自在的属性,而是对象所蕴含或体现的人的情感内容和人的生命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精神与对象相交融、相汇流,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因此,审美体验首先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命活动,一种自我肯定的特殊方式。”②

而今天人们观察手机应用的具体情况时,会发现手机的“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普遍性。比如乘坐地铁时,会发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在拿着手机划来划去,并沉浸其中。他们也许会把地铁全程的时间都用在与手机的互动上。这是为什么呢?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有人是为了玩游戏,有人为了发微博,还有人可能是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所以才发掘手机所具有的新功能。至于哪个原因才是主要原因,我们不敢妄下判定,当然,占主导的原因可能也不只是一种。但体验感是不会缺少的。而进一步看,还经常会发现有人说:“我这个手机用起来感觉很顺畅”,或者有人说:“我这个手机的界面是三维旋转界面,用起来很酷”等等。用户往往沉浸其中且乐此不疲。这就是用户从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审美体验。

因此,“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是指通过人与手机的互动,人对手机所有软硬件及其功能进行操作使用的同时所得到的带有“美”的感受的全部体验过程。

二、研究手机应用审美体验的基础

为了对手机应用审美体验的现象、特征及本质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所有可能参与应用体验的基础构成要素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彻底的考察,即要搞清楚能使手机应用体验得以成立的促成要素是什么。

从手机应用实践出发,手机的应用体验从根本上说是属于一种人机交互的体验。具体来说,无论是扬声器发出声音、屏幕的画面,还是可以被触碰的按键,它们要么是从物理属性上属于手机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基于手机软硬件的配合所能表现出的功能。而手机所有这些物理硬件及功能与人的互动,就是手机应用审美体验得以形成的基础。在手机应用的过程中,人是应用的主体,手机是被应用的内容和客体。对于应用体验,手机和人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手机,人就没有了体验的对象。而如果没有了具有应用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人的参与,则更无从谈起应用和应用的审美体验。因此,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把参与该应用体验的基础性要素概括为手机和人这两大范畴部类。

根据这两大部类自身特点的不同,本文选择了手机部类作为优先考察的对象。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对此二者的稳定性特征做出的考察:由于电路和芯片等不变的技术实体共同构成手机这一硬件设备,使得手机所能被表现出来的包括声音图像等在内的功能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即手机本身不具有主观性,其所有的功能表现都有稳定的方式和规律可循。与手机相比,人则具有主观性和情感性的本质属性。这使得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会在审美方式和审美投入程度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打个比方说,我们虽然可能普遍认为一朵花是美的,可如果有一个人正好心情比较郁闷,那他就很可能不会去注意花的美,即便注意到了,与心情愉悦的人相比,去感受这种美的投入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而对于针对手机应用体验的研究来说,人的审美差异性就构成了一个相对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在考察工作的一开始,先把表征稳定的参与客体――手机作为考察对象,而暂时排除人的因素,是有必要的。

三、手机承载应用审美体验的基础要素

(一)手机的外观造型与颜色

当你准备接触一部手机,首先映入眼帘和能够让你产生感受的内容,就是手机的外观造型和颜色。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手机的外观造型和颜色,会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第一,从视觉感方面传达出具体的机身体积感;第二,具有具体的造型样式;第三,全部外观颜色由具体的一种或者几种色相构成;第四,外观颜色会表现出具体的色调倾向。

(二)可传达具体握感的手机外壳

当我们拿起一部手机的时候,除了会对手机外观和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视觉上的感知之外,与此同时,还会通过手与手机的接触,产生具体的握机感觉的体验。对于手机应用的整体体验感受来说,这种握感体验无疑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组成部分。因此,手机外壳也属于促成应用体验得以成立的承载要素之一。

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对手机外壳会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第一,会向使用者传达出具体的手机体积感;第二,会向使用者传达出具体的温度感;第三,不同的手机外壳会传达出不同的握感舒适度;第四,外壳造型会对使用者的握机方式构成影响。

(三)屏幕界面的可视信息

屏幕界面的可视信息是构成手机应用体验的重要基础性参与要素,可以把其划分为静态可视信息和动态可视信息两部分。静态和动态可视信息又共同包含着如下具体组成要素,即图像、图形和文字。

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屏幕的静态与动态可视信息会表现出如下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表现出具体的亮度;第二,表现出具体的信息内容和信息量感觉;第三,画面内容以一定的效率(敏感度)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反应变化;第四,静态和动态可视信息中的具体可视图形与图像,总由不同颜色的细分信息,以具体的构图和组织方式组织在一起;第五,其中的文字总表现出具体的字体和字号大小等特征。

动态可视信息又包含着如下具体组成要素:传统的基于线(时间线)性形式的动画元素和基于交互操作产生动态效果的非线性动画元素。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屏幕的动态可视信息,会表现出如下特有的基本特征:第一,表现出具体的动画形式;第二,表现出具体的动画节奏;第三,动态内容可以一定的效率(敏感度)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反应。

(四)声音

无论是用手机播放一段视频,点击屏幕或是按键,还是当屏幕提示某些操作信息时,手机都可能会发出相应的声音。而声音的质量、节奏和与操作过程的同步程度等方面的情况,都会对人们应用手机的体验效果产生客观影响。因此,声音是构成手机应用审美体验的客观承载要素之一。

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声音会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第一,通常表现出具体的音量;第二,通常表现出具体的清晰度(声音质量);第三,通常表现出具体的节奏与旋律;第四,通常表现出与使用者的操作进行响应的灵敏度。

(五)可传达出具体触感的屏幕

对智能手机的大部分操作,都要基于可进行交互触摸的屏幕。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屏幕总会向使用者传达出具体的触感。

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可传达出具体触感的屏幕,会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第一,通过触摸,屏幕会向使用者传达出具体的温度感;第二,屏幕会传达出具体的质地感,包括触摸质地感和视觉质地感(亚光和亮光);第三,通过滑动接触,屏幕会向使用者传达出具体的摩擦感;第四,屏幕的大小会对使用者的操作体验产生影响;

(六)可传达具体触感的物理按键

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大部分手机,设计有不同数量和功能的物理按键。在对物理按键进行操作应用的时候,必然会让使用者得到具体的触感体验。而这一体验,同样是构成整体应用体验的客观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可传达出具体触感的物理按键,会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第一,通过触摸,按键会向使用者传达出具体的温度感;第二,按键通常传达出具体的质地感,包括触摸质地感和视觉质地感(亚光和亮光);第三,通过触摸,按键通常向使用者传达出具体的摩擦感;第四,通过手机其他要素对按键操作事件的响情况,会让人感受到具体程度的操作灵敏度。

(七)可接受语音指令的语音输入设备

可接受语音指令的语音输入设备现已成为大部分智能手机所具有的设备。对于这一设备的使用体验,同样是构成手机整体应用体验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可接受语音指令的语音输入设备,会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其应用过程通常与手机其他要素(比如屏幕可视信息)的响应相链接;第二,通常通过其他承载要素的响应效率,表现出具体的输入灵敏度。

(八)振动

振动是基于手机内部机械部件,使各种手机普遍具备的一种功能。手机的振动通常会作为提示和作为对使用者操作的响应而出现。而使用者通过振动的感受来获得的应用体验,同样是构成手机整体应用体验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手机的振动会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第一,通常会传达出具体的振动节奏;第二,通常会传达出具体的振动强度;第三,通常可以让使用者感受到振动的传出位置;第四,通常通过与操作事件或是手机其他要素进行响应的配合,让使用者感受到具体程度的操作灵敏度。

(九)摄像头

摄像头是当下各种手机普遍具备的硬件设备。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通常情况下,手机的摄像头会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可以进行静态图像和动态画面的采集;第二,工作时通常伴随有屏幕可视信息的响应;第三,通常通过屏幕,表现出基于分辨率的具体清晰度水平。

本文对手机中所有可能参与构成应用审美体验的硬件及其功能的要素进行了考察与初步分析,下一步将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参与手机应用的审美体验进行细分与深入考察,以获得对手机产品发展趋势的预见并指导手机的设计工作。

注释:

①②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369-370;371.

参考文献:

[1]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

[2] Jesse James 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Cennydd Bowles ,James Box.潜移默化用户体验设计行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82-02

一、引言

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因素。传统的营销管理方式存在以下弊端:职能分割、数据冗余、信息内闭等。网格理论是以资源共享为指导原则的先进思想理念,目前已经应用于生物医药、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子商务、金融、城市管理与规划[1]等领域。陈平认为,网格是按照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将所有的管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格[2]。姜爱林认为,网格是按一定规则将连续的空间区域离散化,形成众多多边形,并赋予标识符[3]。网格作为新兴的计算平台,具有分布性和异构性、共享性和集成性、自治性和动态性、抽象性和虚拟性等特征,能够将各种计算资源整合起来[4~5]。

二、汽车营销网格划分的维度

汽车营销网格的划分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汽车客户基本特征、汽车客户行为、汽车客户价值和汽车客户生命周期。

(1)汽车客户基本特征。汽车客户基本特征涵盖的内容很多,通常包括地理因素、人口统计因素和客户心理特征因素。地理因素是指客户所在的区域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域环境按照国内大区可将客户的地域划分为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西北,也可将居住区域粒度更加细化。气候环境是指客户居住地的气候状况,在我国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人口统计因素包括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环境、受教育水平、等;心理特征指标与客户对企业产品、包装、广告、公关行为等活动产生的反应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2)汽车客户行为。汽车客户行为是客户购买、使用、处置汽车产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活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每位汽车客户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若干汽车客户在规律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基于这种相似性,可以依据汽车客户行为对汽车营销进行网格化划分。依据汽车客户行为划分汽车营销网格是以汽车客户过去重复或习惯性购买、使用记录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反映汽车客户行为的各个变量的统计分析,挖掘出客户的使用习惯和特征,可以从保养频率、维修频率、使用频率、车辆用途、车辆使用地域环境、车辆使用道路环境六个方面来衡量汽车客户行为。

(3)汽车客户价值。客户价值包含客户方面和企业方面,在客户方面,肖恩·米汉教授认为客户价值是客户从某种产品或服务中所能获得的总利益与在购买和拥有时所付出的总代价的比较,也即顾客从企业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所得到的满足。即客户价值、客户感知利得、客户感知成本)。从企业方面来说,客户价值即企业从客户的购买中所实现的企业收益,是企业从与其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并愿意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承担合适价格的客户中获得的利润,也即顾客为企业的利润贡献。

(4)汽车客户生命周期。客户具有价值和生命周期,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客户生命周期是指从客户与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开始到完全终止业务关系的整个过程,包括考察期、形成期、稳定器和退化期四个阶段。它同样也是客户关系水平随时间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它动态描述了客户关系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总体特征。考察期是客户关系的孕育期,形成期是客户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稳定期是客户关系的成熟期和理想阶段,退化期是客户关系水平发生逆转的阶段。

三、汽车营销网格的构建流程

构建汽车营销网格首先要充分理解营销网格的构建目的以及划分后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然后依据构建目的筛选营销网格划分依据,确定各划分依据所对应的客户信息,并对客户信息进行选择、清洗,在数据准备完成之后选择营销网格划分算法,并利用模型对营销网格进行划分,建立网格并设置网格粒度。营销网格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1)确定划分目标及预期效果。汽车企业在对营销网格进行划分时,必须明确对目标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以及通过汽车网格营销能为企业带来怎样的效果,因此汽车营销网格的划分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为前提,要把汽车网格化营销置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以企业经营目标为网格化营销目标,确定在网格化营销过程中营销部门所担任的角色,以及与生产部门、售后服务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物流仓储部门应该如何协同运作。

(2)筛选划分依据。在划分网格时,可以依据四个维度客户基本特征(A)、客户行为(B)、客户价值(C)、客户生命周期(D)来进行划分,根据营销网点的实际情况分析,按照四个维度逐步对营销网格进行细化,例如首先按照a1:地理因素进行网格划分,然后依据b4:车辆用途来对网格进一步细化,再次依据c1:客户当前价值来对网格进行第三维的细化,直至满意为止。从而实现营销网格的多维度可变粒划分。

(3)数据准备。在选取了营销网格划分依据后,就要开始对客户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采集,要在收集大量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而不是根据划分指标进行主观判断。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营销网格的划分结果,因此在营销网格划分前,必须采集客户数据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4)建立营销网格。营销网格粒度需要考虑企业现有营销资源状况,要保证在营销网格划分的基础上,企业有充足的营销资源分配给各营销网格,在企业营销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根据营销网格粒度和企业营销资源五等级划分,绘制如图2[1]所示的营销资源网格粒度与企业营销资源关系矩阵图,该图共有25个单元格,表示在企业营销资源状况与营销网格粒度的对应关系。如单元格5表示在营销资源充分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为每一个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营销服务,每一位客户即为一个营销网格,此时营销网格的粒度最细;单元格21表示当企业的营销资源非常匮乏,要尽节省营销支出时,企业对整个目标市场进行广播式的营销服务,此时营销网格的粒度为1。在左上三角的10个单元格中,营销网格的粒度过细,此时营销资源表现不足,在右下角的10个单元格中,营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营销网格划分过粗。因此营销网格粒度应依据对角线上的五个区域来设定,确保有限的营销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在划分网格时,首先依据企业营销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网格粒度,然后依据客户基本特征(A)、客户行为(B)、客户价值(C)、客户生命周期(D)四个维度来进行划分,如果粒度很大,则只能从四个维度中选择一两个关键维度来进行划分,如果粒度很细,就可以从三个或四个维度来进行划分。网格划分的过程如图2[2]所示。

四、结语

营销网格的构建是服务营销下营销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前提,总结本文,营销网格划分的一般步骤为:在划分营销网格时首先要明确营销网格划分的目的与原则,然后有目的地选择有效的网格划分依据,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在数据确定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划分算法,并依据数据特征和企业营销资源状况确定营销网格划分粒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营销网格,但是营销网格的划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适时对营销网格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王喜,范况生,杨华,张超.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95(3):116-119.

[2] 姜爱林,任志儒.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4-14.

篇3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5-0009-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品牌生态视阈下名牌群落效应对区域品牌培育的影响机理研究”(批准号:11YJC630117);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医药产业名牌企业群落培育机制与对策研究”(批准号:20120655)

【作者简介】关晓睿,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学、品牌管理;

盛亚军,吉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吉林长春130117)

一、名牌群落的概念

(一)品牌、名牌的概念及生态学在品牌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关于品牌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早已比较成熟和统一。Philip Kotler将其界定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抑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作用在于使人易于辨认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本文所讨论的名牌特指名优品牌,即西方学者一般所指的强势品牌,其全部内容包括质量、品种、效益、市场、产品信誉和企业形象等诸多因素,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大而言之,生态学是研究事物关系的科学,其目的是使关系和谐。生态学自产生以来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指导人们认识和解决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环境的现象与问题。最早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Schumpeter的经济进化论,是他率先引入产品从创新到消亡的“周期概念”。1950年,Armen Alchian阐述了企业与生物演化的相似性思想。David A.Aaker(1998)提出了基于单个企业品牌系统的“品牌群”概念,首次将生态学中的种群和群落概念引入品牌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品牌问题的全新角度。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ynnB.Upshaw将品牌描述成“复杂的生物”,指出品牌生活在经济、社会和竞争形成的生态环境中,并形成具有极复杂市场行为的品牌生态系统。2004年,张焱、张锐出版专著《品牌生态学》,系统论述品牌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奠定了品牌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地位,标志着我国品牌生态学研究的日渐成熟。

(二)群落和名牌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层次,它强调了不同生物能在有规律的方式下共处,而不是任意散布在地球上,是生态学重要的概念。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群落和其他生物单元一样,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而形成的。

借喻生物群落,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名牌群落的概念。虽在名称表述上尚有差异,有名牌群落、名牌群体、名牌簇群等几种不同称谓,但是对于概念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群落”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将若干名牌在同一地域出现看作是一个经济社会的生态过程。我们采用“名牌群落”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经济现象,即某一产业集群空间内相似的名牌产品或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名牌企业所组成的若干名牌群体,它们如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一样,是彼此有序协调地聚集所形成的群落现象。

二、名牌群落衍生过程的生态学隐喻

(一)群聚现象在企业生态系统中的表现

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发现群聚现象普遍存在于地球生物环境中,并认识到某一地域内的生物总是相互依存,在一定规律指引下有序地生活在一起。同样,群聚现象也存在于企业生态系统中,即某些从事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有时会集中于同一特定区域内。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很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名牌产品或名牌企业诞生,并且名牌聚集化成长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也是通常情况下该区域能够平稳渡过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生态学原理,生物群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由多种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群落的物种对环境要求大致相同,或者一个物种依赖于另一个物种而生存。根据生态隐喻的方法,产业区域内名牌企业的聚集过程与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聚集十分相似。区域内各产业中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成员就好比散布于生态环境下的各个生命个体,不同的产业就好比不同的生物种群,这些不同产业内的名牌企业种群根据产业链条之间的配给关系在产业区域内生存与延续,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构成区域名牌群落。

主导企业与专业化配套企业的协作是企业生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在群聚区域内,既有主导企业,又有为主导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其他机构组织。群聚恰恰可以提高企业间分工和交易的便利性,使区域内的企业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特色,获得突出优势。在这样的生态集群中,正如生物种群一样,有竞争,也有协作,竞争使得企业个体保持足够的发展动力,但这种竞争通常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更多的是协作关系。

(二)名牌群落的衍生过程分析

从其产业集群内名牌企业聚集化成长的过程来看,与自然界中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的演替过程十分相似。生物群落的演替是在同一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渐代替上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某一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

名牌群落的衍生,大致经历五个阶段,即无品牌阶段、领导品牌阶段、品牌丛林阶段、品牌种群阶段、名牌群落阶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每个阶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群落。在资源丰富、工艺领先的某一地区,当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聚集达到一定数量和程度时,随即形成了一个简易的企业群落。随着群落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的增长,少数企业自创品牌,成为群落内的领导品牌。其他伴生企业成为群落内的建群种或优势种,而领导品牌企业则成为其中的稀有种,它们都对企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群落内部的仿效、吸引、优胜劣汰,企业群落表现为丛林式和梯队式。依据企业自身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群落成员不仅有优势种、稀有种,还有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等。市场需求的分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企业群落中的相似个体集合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品牌种群,而品牌种群正是企业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组成的不同是区分不同企业群落的主要特征。企业群落中名牌企业的出现为名牌群落的最终衍生奠定了基础,呈金字塔状分布的品牌价值使名优品牌得以凸显。作为企业群落发展的高级阶段,名牌群落标志着某一区域产业集群走向成熟。

名牌群落的衍生就是企业群落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随着结构的变化,企业群落的功能也变化。尤其是名牌群落阶段,群落在不断为内部企业单位提供资源、市场、信息,完善群落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前提下,也为它所在的产业集群或企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名牌群落的基本特征

作为类生态群落,产业集群中的名牌企业群落除了具有品牌理论中所指出的单体名牌的效应以外,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类生物特性,这些类生物特性对于探究如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问题、打造强势区域产业品牌、树立区域整体形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本研究根据我国典型产业群中名牌群落的发展特点,并结合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作为类生物群落的名牌群落同样应该具有生态群落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名牌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特征

生物群落中的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决定了群落的外部形态,即外貌。例如,在植物群落中,通常由其生长类型决定高级分类单位的特征,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的类型。产业空间聚集体内,由于各企业经营业务的基本类型及范畴决定了其所处行业的基本特征,各产业内部的名牌企业由其发展及经营的基本状况决定其名牌的影响力度和辐射范围。名牌企业群落作为类生态群落,相对于产业集群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具有产业集群中企业群聚的基本特征,同时更为突出的是其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对外部产生的累积影响力。名牌群落以其业务范畴及名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呈现出一定的类生态外貌特征。

(二)名牌群落由一定的品牌种群组成

每个生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名牌群落是由产业价值链相互衔接的若干品牌种群组成的生命有机体,这些品牌个体以其在产业链上的位置相同而构成同一种群。如同生物群落一样,品牌种群的产业经营范畴是区别不同名牌企业群落的首要特征,各个名牌种群经营的范畴及群落内不同名牌企业的数量及质量,是度量名牌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三)名牌群落具有一定的类群落结构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等。名牌群落依靠产业价值链的衔接有机构成其群落成员组成。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不同等级的名牌企业并存,形成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名牌企业群体。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名牌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互补与竞争关系,共同生活在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

(四)名牌群落是产业区域内各名牌企业之间的有序组合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地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才能形成、维持和发展,而非物种的简单任意组合,名牌企业群落亦如此。群落内产业链上各环节名牌企业种群之间通过内外合作与竞争维持其产业链上的相对位置,产业链衔接不顺畅的环节及不能满足上下游基本供应需要的企业将被群落淘汰,名牌群落最终通过不断地适应产业环境要求而维持有序的生存与发展。

(五)名牌群落影响产业环境

生物群落会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形成群落环境。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就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包括光照、温度、水与土壤等在内的环境因素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名牌群落内部的名牌企业成员依其在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而互补共生,其所在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环境、产业制度环境以及群落外部面临的市场环境都具有该名牌群落独自的特色,并为适应其有序发展而适时调整。

(六)名牌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特征

名牌群落往往由于地理或历史的原因,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同的名牌群落所分布的范围和环境也不相同。但是总的来看,名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不是任意的随机分布。分布范围的确定使名牌群落有了明显的边界特征,群落内外环境梯度变化的缓快,决定了边界的粗细。在多数情况下,名牌群落之间或名牌群落与其他外部区域都存在过渡带,称为群落交错区。在边界较粗也即过渡带较宽的交错区有着明显的边界效应。

(七)名牌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发展特征

任何一个群落包括生物群落和名牌群落在内,都像一个生物个体一样,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都有它们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败的生存阶段。所不同的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名牌群落在成熟阶段的后期,面临着死亡和变革的选择,变革的唯一手段就是创新。名牌种群如果能通过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更广阔的环境承载量,就能在蜕变中得到新生。

(八)名牌群落中不同企业种群有着不同等的群落重要性

在名牌群落中,大多数一般的企业种群对整个名牌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稳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些企业则处于附属和次要的地位。而少数名牌种群则决定着群落的性质,它们的变化有时会主宰名牌群落的进一步演替。因此,名牌群落作为一个整体,不管内部企业种群是否发挥着大小不同的重要性,必须朝着对多数个体有益的方向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