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92
1 研究的背景
计算机语言课是本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及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我校在医科、文科类一年级下学期开设了这门课,每年授课学生800左右,大部分学生对VB课程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由于学生普遍计算机基础薄弱,虽然现在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长,但缺乏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当前VB教学中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对课堂的授课内容没有很好地消化,课后又找不到解决的途径,特别是老师讲解的重点、难点知识,学生希望还可以再次回顾,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能进行深入的探讨。
2 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
从VB教学过程来看,VB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这三个教学环节组成了一个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教学过程。
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就是使用资源的过程,则资源是否优质,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均有优质资源可供使用,资源使用的方法是否合适、方便、高效,均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
不难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有:教材、参考资料、课程PPT等有关资料、教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现场讲授、板书及交流)、教师的课程实验辅导、教师的答疑辅导等六种资源,其中前三种为静态资源,后三种为动态资源(优点:是对前三种静态资源的可视组合、生动且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可现场交流,缺点:不可再生)。
各种教学资源的在三个教学环节中的分布情况:
第一环节——VB课堂教学:教材、参考资料、课程PPT等有关资料、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实验教学:教材、参考资料、课程PPT等有关资料、教师的课程实验辅导、教师的答疑辅导;
第三环节——课外自主学习:教材、参考资料、课程PPT等有关资料、教师的答疑辅导(时间有限、次数有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最需要的是在第二环节、第三环节中能获得动态资源,但由于动态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使学生很难获得这些动态资源。例如,在时间有限的第二环节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太悬殊,能得到教师辅导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在第三环节中,除有限次的答疑辅导(同样具有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外,无法随时得到教师的辅导。
因此,组建优质教学资源库,为VB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之外,能方便得到并能够高效使用这些优质资源,进一步加深对VB课程的理解、复习、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的能力。
3 资源库的设计与建设
针对教学资源的现状及学生对资源的需求,对现有的动态资源从结构到呈现形式进行改造、重组,形成新的优质资源,并开发使用这些优质资源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使资源的使用范围能涵盖整个VB的学习过程。
3.1 资源库的设计原则
本系统针对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自学,学生对动态资源要求最为迫切、动态资源最为稀少的就是第三个教学环节,因此本系统以支持教学的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尤其是第三环节为目的。它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①服务教和学的原则。本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学支撑第三环节,增加第三环节的教学资源,如:课堂教学资源的音像化,教师可通过网络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直接参与第三环节的教学,所以要服从服务教和学的原则。
②可扩充性原则。本系统虽然是基于VB程序设计课程,但资源库的结构必须符合可扩充原则,以适应其它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因此,在资源库的结构上要为将来的扩充留下余地。
③易维护性原则。当资源出现变化,要能够方便快速地进行维护资源库。
3.2 资源库系统的组织
教学资源及使用这些资源的方法与手段是学生在教学的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也至关重要。教学资源建设分为两部分:资源内容的建设和资源使用方法与技术的设计。
动态资源是资源库的核心部分,以VB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为基本点元,以教师、课程、章节三个层面为骨架重构基本点元,将动态资源重组。对基本点元音像化形成学生最需要的优质音像资源,这些以知识点为单位的音像资源,可在教学的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得到重用。
这样组织的资源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知识点为单位,从资源库中,连续或者离散挑选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形成一个学习单元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本系统的P2P远程实时辅导子系统还可充分利用教师这个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远程辅导。
3.3 在网络环境下,本系统可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①可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累积的不同情况,从资源平台中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所构成的教学单元,进行视、听、练等教学活动。
②可检测: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从资源平台中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所构成的教学检测单元,以检验学习的进展,并巩固学习效果。
③零等待:在试验教学过程中,提供与课堂讲学资源类似,并经过重组与整合的优质资源,真正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使每一个学生无需等待,都能及时地得到教师的帮助。
④零距离:对课外自习过程,在固定的周期性时间内,可随时得到教师零距离的远程实时辅导。
4 主要创新之处
4.1 资源重用
教学资源库是各种动态资源的在更高层次上的优质整合,在教学内容上提供了与教学大纲同步的教学资源,在学习手段上为教学提供料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4.2 创新学习方式
在资源库中有大量的课件、动画、录像、图片、电子图等素材,说明原理、展示操作过程,使学生的在线学习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内容服务,并可以感受到网络学习中的零距离感,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内容加深了理解,节省时间。
4.3 分类科学
资源库采用了按知识点和按章节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并提供了相关主题,既体现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层次性、重点性。
4.4 文本资源有重难点分析
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归纳知识点,形成较为独立的知识结构。同时网上配有自检自测题,以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自测(掌握知识的情况)。
4.5 资源的分散管理
教师可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所有资源拥有增删改查的权限。
5 改革效果
该系统是按照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的,针对性强,实际应用价值大。借助校园网络,教师可以在教学终端上调用资源库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赋予了教师对教学资源应用的灵活性,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的教学空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方便地取得教学资料(如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在线学习或复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6 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改进思路
由于本系统规模较大,时间较紧,还存在以下改进的空间:
①学习检测手段较为粗放,没有提供对检测结果的评估手段;
②界面欠美观;
③批量资源的入库不方便;
④多重索引机制欠灵活。
作者简介:阙向红,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计算中心,湖北武汉 43003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19-0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各级各类学校利用校园网站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创新思维,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一个学科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分析了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按知识点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的思路。我们以教学资源中的素材和课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中,如何划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如何组织教学信息,制作多媒体教学素材和课件,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组合和学生自主学习。以汇编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为例,给出基于知识点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经验供探讨。
一、教学资源的涵义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学资源是指学习的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等能够为教和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物质和信息的总称。通常教学资源主要是指课程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它具有内容复杂性和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它既要辅助教师的“教”,又要促进学生自主的“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重点和核心,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
二、目前课程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就高等教育而言,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种类繁多,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各具特色,为广大师生课内课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进程,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1.学习资源中的课件与教材绑定,不便拆分和组合
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课件都是按照特定的一本教材的章为基本单元。讲解顺序和呈现方式是相对固定的,当面对更换教材、修改教学大纲、改变教学课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想改变讲解顺序和呈现方式等各种情况时,课件将需要做很大的增删改动,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及时满足教学的需要。把一章的多个知识点制作成一个教学课件,在多变的教学过程中不便拆分和组合,不能适应各类教学的需求,精品课程的学习资源不能为广大教师真正共享。
2.课件形式单一,对重点和难点知识难以突破
教学资源中的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几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课件制作中应灵活使用这些素材呈现教学内容。
在日前教学资源中。多数课件仅以文本和图形,图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数字化、网络化,并未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教学难点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显不能满足新技术、新环境、新的教学模式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学资源中的课件和素材制作,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课件和素材能够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学习资源建设不规范,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资源浪费,使用率低
针对一门课程,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搜索到各类学习资源,有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种类繁多,但是,它们各自按照各自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资源制作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教学资源将难以共享,各网络教学系统之间也无法实现互操作。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资源建设应有可扩充性并能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学习资源建设能适应这一目标的要求,大家都应采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三、基于知识点的汇编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会选择各自认可的教材,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但是,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相对不变的,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构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主题,一个知识点是课程知识结构的最小单位,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构成一个个知识单元,由各个知识单元构成一门课程的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点在教学资源中如何划分、如何组织更有利于多变的教学实践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由此,我们提出按课程的知识点制作各类媒体素材和课件。一个课件或一个素材只呈现一个或多个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内容,集中表示一个独立的小主题,将紧密关联的知识点组成一个知识单元,相互关联的知识单元构成课程的知识结构,所有基于知识点的课件构成课程教学资源的课件库。这种基于知识点的课件和素材具有可灵活组合的特性,当教材变更、教学对象变化、教学课时调整时,只需按知识结构简单组合,就可适应多变的教学。本文以汇编语言课程为例进行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探索。
1.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划分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我们针对“汇编语言”这门课程特点,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设计和制作成教学素材和课件,素材形式分为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课件形式主要有PPT和Authorware文件。以汇编语言中寻址方式知识单元为例,其知识点划分如下表所示:
表中每一个知识点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每一个知识点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的媒体素材呈现,如一种寻址方式的格式、功能、规则用简略的文本表示,内存结构用图形表示,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用动画演示。通过PPT和Authorware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把这些素材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点的课件,将紧密关联的知识点组成一个知识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相关知识点的课件灵活组合。例如,我们讲解8086/8088寻址
方式时,只需把立即寻址方式、寄存器寻址方式、直接寻址方式、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基址变址寻址方式和相对基址变址寻址方式七个知识点组合成一个知识单元讲解;在讲80386新增寻址方式时,将有关比例的三种寻址方式组合成一个知识单元讲解。
2.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用动画形式呈现
在汇编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寻址方式是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用文本描述它的功能、格式和规则外,用Flas描述各种寻址方式物理地址的形成过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良好。如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的动画演示如图所示。
通过动画演示,由偏移地址段地址物理地址操作数操作的过程非常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
3.根据教学需要,组合教学资源
这些由知识点构成的教学课件,构成一门课程教学资源的课件库,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计划和不同的教材时,都可以按教学所需选择不同方式的课件。根据自己的教学策略,直接使用或重新组合构成满足教学活动的教学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将教学难点变得直观、简单,使学生易于理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课件库、素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知识点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丰富的过程,资源形式和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了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努力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师要负责设计、制作、收集、整理教学资源的内容、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资源,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建设高效、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设委员会[S].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2000.
[3]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2009(10):5-8.
[4]王聪,房国栋.高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9):47-49.
[5]周明圣,蒋平.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76-78.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XIE Ying, XU Chongli, WEN Gang, GE Yakun, YANG Mei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tent,
the methods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etc are elaborated, combined with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concep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constructed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has been put forward, obtained good results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教学被更多地引入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许多高校为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开发了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1-6]。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发展,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使用效率不是很高。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方向,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为高校构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网络教学媒体的特点来看,其最大优势就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学生享受到高水平的优质资源和信息化的学习支持。从学生的特点来看,除了生物类专业外,非生物类的一些专业也开设生物化学课,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而网络教学的开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从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来看,内容多,难度大,并且课时有限。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深入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要素,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科学选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配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发建设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网络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3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O的内容
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 基本教学资源即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所必需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式与标准、课程信息、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试题等内容,由教师总体设计,开课之前上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运用规范的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图表、动画、视频等媒体形式表达课程内容,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取得最佳效果。如生物化学反应原理利用动画表达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的认识与理解。
课件内容上要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穿插一些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课件的制作应系统充实,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既考虑教师授课需要,也考虑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还能根据学科发展每学期进行补充完善,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构建网络平台下的课外教学资源库 课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是突出主题,追踪前沿,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按照生物化学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分类、编辑、整理,把与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平台,形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资源。课外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生物化学研究进展、应用实例、生物领域科学家生平介绍和科学探索故事、生物化学相关网站、相关期刊介绍、考研试题、生物化学精品课和公开视频课网站链接等内容,汇聚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建立在线答疑、交流系统 实现网络交互式教学的途径有讨论板、电子邮件等功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设专题论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回应。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发起讨论,得到教师或同学的回应,有机会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充分表达,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促进协作学习。教师还可以在线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并提交。
4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支撑平台的选择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必须首先选择支撑平台。为了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利用吉林化工学院引入的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为支撑,使教师方便快捷地建设网络课程,开展答疑、讨论、作业等互动教学活动。
精心设计教学资源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建立符合生物化学课程特点的教学资源体系,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以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制订具体计划,按照网络课程的规范与要求,精心设计与建设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
师生共建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能使用教学资源,还可以将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大家共享。如教师主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搜集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后提交到教学平台,完成主题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5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
教师辅助教学 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登录成功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进行长期的课程内容循环建设,组织教学互动活动,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可以建立习题库,根据每章节教学内容,从习题库中抽取适当习题在习题模块中。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登录后,进入生物化学课程空间,查看课程教学资源,在网上完成作业,进行互动交流、主题讨论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在网上复习课程内容,解决疑难问题,还可以把自己查到的有关信息上传到网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后台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上网的学习情况、习题完成情况、讨论参加情况、资料上传情况等进行基本的教学统计,分析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依据地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学生也可以与教师实时沟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6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效果
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学习素材,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科视野。师生通过交流彼此的学习资料,使得师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