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程建设的核心

课程建设的核心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程建设的核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程建设的核心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51-02

一、引言

在电子信息学科技术领域中,《信号与系统》作为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计划中也有着重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本核心课程具有更趋于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内容,体现了它是理论性与技术性都较强的一门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同时又要有较强综合应用的能力,可以说它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三者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与技术的结合;随着通信学科的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其教学内容也在与时俱进,本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本科院校中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学科、课程建设问题日益严峻。[2]在一些理工类和综合性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要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现代的教学手段,同时,它还必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并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3]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日渐体现,科学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得通信相关领域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跟上时代脚步,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对象也从原来的通信专业扩展到了所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要符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背景也从单一的通信系统扩展到了其他的信息处理系统。但是,无论课程内容怎样变化,课程体系则一直保留着原先的特色,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变革。

二、核心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信号分析是信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信号作为函数,通过数学物理方法对信号进行描述,提取特征。[1]本课程的重点是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系统分析为桥梁,处理技术为手段,系统综合为目的,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处理技术与实际应用。课程建设小组为了建设好《信号与系统》这门核心课程,对国内外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课程的体系结构上,目前国内外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先介绍连续时间信号和系统、后介绍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另外一种将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穿插介绍,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连贯性,我学校采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先从学生熟知的连续信号和系统入手,把先修的高等数学和电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再转入离散信号和系统;先时域后变换域;先理论后讨论与实验。在知识结构上,着重信号分析,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为重点,再到其他变换域分析,加强数学概念、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突出重点,便于快速理解;着重数字分析方法,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连续与离散并重;着重两种卷积和三大变换的精讲,并与通信系统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而对于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由于以前学过基本不进行介绍,信号空间正交展开、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等内容课上只介绍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着重两大系统分析,连续与离散系统的数学建模及变换域解法为重点,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实现LTI系统的分析方法,以讨论课形式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弱化电路分析方面的内容,更集中在信号和系统分析上,更加突出本课程的体系,便于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以通信系统为应用背景,突出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典型物理和工程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方法上,讲授课程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Matlab软件来计算或绘图,简单直观,以强化概念和完成各种计算,使学生随时学会用Matlab解决问题。[3]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使得本课程更能符合高等学校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特征。结合信息化时代通信学科技术的发展特点,让学生更能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通信专业知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干,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将来能为我国的通信事业添砖加瓦。

2.强化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信号与系统》课程概念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数学能力比较强。有些内容很难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改变过去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分离,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情况,强化实验教学环节。(1)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仿真实验,让难懂的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环节很好地结合。(2)采用Matlab软件仿真实验,并结合硬件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3)在学校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网上在线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的新颖和互动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选编优秀教材。多年来,《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在我院本科专业一直使用郑君里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号与系统》,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于2006年开设试点班,启用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让英语水平比较好的同学提前与世界接轨,同年,启用吴湘淇编写并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号与系统》。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信号的时频域的分析,注重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工程概念的阐述,更加着重信息通信技术的实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更便于学生自学、能懂会用。

4.推M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对本课程进行教学网站,课设以下几个栏目:课程沿革、教学大纲、进度安排、网络教程、学习资料、辅导答疑、历年试卷、网上专题、科研与学术交流,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好地学好课程内容。核心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较完善的师生网络交流园地,便于学生及时反馈和教师答疑。

5.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四位一体”(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仿真演示和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4]本课程较早就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总结完善,电子教案几经修改,由使用初期的“全屏演示”逐步改进为“逐段演示”。公式推导化整为零,更加朝着黑板化趋势发展。同时,针对使用多媒体中存在的诸如速度太快,学生没时间记笔记、一些数学推导不够详细等问题,我们注重多媒体与“粉笔加黑板”的有机结合,对于公式的详细推演过程、对于复杂场的演变过程用黑板讲解,勿让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授课教师使用无线鼠标自动翻页,可以在教室的每个地方走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看的模式。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信号与系统》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并介绍了具体的措施。希望通过对该核心课程的全面建设,能够整合和充实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实验和实践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彰显专业特色,并辐射至其他核心课程,从而带动整个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更符合现代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湘淇.信号与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王皖贞,柴文妍.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4):14-18.

[3]卢贵主,杨杰,胡耀华,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2):36-38.

[4]金波,蔡卫菊.“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10):27-2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Courses of "Signals and Systems"

LI Juan,CHEN Jun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play a key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In this paper, we have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main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and researched the main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优质核心课程是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起关键作用、影响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运用系列的教学措施与手段的实施,教学质量优良的课程。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状况的变化,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课程建设。笔者认为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可以带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资源等建设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核心课程是支撑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有些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学生的“饭碗”课程,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的未来职业成长的帮助较大,是其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使之更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专业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云平台”和“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要求升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网络云平台实现共享,可以满足服务毕业生和社会从业人员的需要,甚至可实现远程教育。同时,通过课程本身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将会整体提升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团队培养和提升的需要。课程组成员通过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以及让课程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其他课程建设,将使课程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可防止由于原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调动导致课程授课教师出现“真空”或教学能力下降。

2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课程内容建设目标――建成优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邀请汽车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使课程既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学生从事该岗位的工作需求,同时,又能为从事(或准备从事)相关工作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服务。

(2)课程团队建设目标――培养提高课程团队教学能力。让课程组成员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并身入其中,让其在参与中体验和体会、在尝试中感知和升华,培养和提高建设团队的微课、MOOC等资源制作能力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能力,为推动本专业的建设发展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3)课程资源建设目标――整合开发课程优质教学资源。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共同优化课程标准、细化课程整体设计,共同设计和优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单、教案等系列教学资料,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整合学习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打造育人教育平台,且兼具企业培训课程功能,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和毕业生提供课程产品服务。

3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3.1 课程内容改革

(1)优化完善课程标准。利用校外课程组成员的人脉优势,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一起进行课程标准研讨,进一步把握行业、企业技术现状,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优化完善课程标准。

(2)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满足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根本,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融入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使课程内容更具真实性、典型性和可迁移性。

(3)细化课程整体设计。以2或4个学时为教学单位,细化课程整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考核等,使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更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补充完善课外内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教学资料(如视频、动画、技术资料、网站等),以便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2 课程实施改革

(1)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按需施教、以学为本、学以致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大胆探索与实践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使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前自主预习、课后自我复习,课堂成为查漏补缺、自我巩固的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探索和研究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为主,采用示范教学法、练习法、相互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实现手把手、半松手和放开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3)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多媒体教学独霸一方的格局,利用网络平台,探索和尝试微课、MOOC和网络答疑等网络教育教学手段,挖掘典型的教材案例,尝试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服务社会。

3.3 考核模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的手段,加强能反映学生平时学习和掌握情况的过程考核模式探索与研究,将考核贯穿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赋予不同权重,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考核方案,涵盖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技能掌握等。探索构建出“考核模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系统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实施易操作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发挥了考核环节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②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

3.4 课程团队建设

利用地方区域优势,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建设,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课程建设。让课程团队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并身入其中,鼓励教师平时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入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程教研活动和教学研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以说评课”进行教学研讨,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脱颖而出。选派教师到企业培养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选派教师外出技能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科研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5 教学资源建设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一体化教材、学习任务书、教学视频、在线模拟学习等资料。整合相关互联网学习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产品在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有人需求也会产生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动,因此课程改革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和适应时代的变化需求,不断总结、探索、研究、创新,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更应又好又快地改革发展,切实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关键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3

以“立人”为核心的选修课程体系

以“鲁迅”命名的我校,酣畅淋漓地沐浴了博大精深的鲁迅文化。我们从《摩罗诗力说》中提炼出校训“抱诚守真”(“诚”和“真”涵盖了做人和做学问两大方面),从《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中提取了教风“开拓新流,诲人不倦”,从《读书杂谈》中提取了学风“独立思索,锲而不舍”,所有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立人”。在鲁迅思想的引领下,我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以尊重个性张扬精神为宗旨,以求实求新注重创造为风格,以整体优化重点培养为途径,以面向未来和谐发展为归宿。这些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指导着学校健康前行。

2002年、2004年,我校黄中海老师先后编写了《走近鲁迅》和《留住鲁迅》两本书,每届新生入学“讲鲁迅”是第一课。去年下半年,经过初步的梳理,在实施《方案》指导的“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的同时,又开设了“立人”类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立人”类选修课程分“立德、立智、立能、立艺”四个方面内容,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最终实现学生“做好人、做好事”的目的。

1.立德课程

修身课程:有专门的校本教材《修身》,已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精品课程。课程主要由修身教育、励志教育、文明践行等内容组成,多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

鲁迅文化课程:包括鲁迅校本课程(《走近鲁迅》《留住鲁迅》)、鲁迅知识讲座、鲁迅作品选读、鲁迅文化节、“祭鲁”特色活动。

健心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全员德育导师制等课程。尤其是学生团体、个体心理辅导课程,做好“四导”工作,即学科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人格引导。

2.立智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基于优质生源较为集中的特点,学校既有体现“整体优化”办学目标而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拓展类课程,又有体现“重点培养”办学目标而面向资优学生的学科竞赛、自主招生辅导类课程。

人文特色课程:包括传统文化传承、绍兴地方文化、人文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发挥学校的文科优势和挖掘学校的人文资源,建设人文特色课程。

英语特长课程:以鲁迅“洞达世界”“开放办学”的思想为出发点,加之学校英语课程建设的较好基础,开设如“走进西澳”、英语口语、畅游英语世界、全国创新英语大赛等课程。

3.立能课程

人生规划课程:高一新生开设以“规划人生、演绎精彩”为主题的课程,确定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设计高中三年的具体方案,落实实现理想的条件;高三毕业生开设“志愿填报”、“职业选择”辅导等课程。

实践探究课程:既有参观“绍兴名贤馆”、廉政文化基地等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拥抱自然的“兰亭烧烤”、“环瓜渚湖踏青”活动,让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实践对话,与青春对话,与文化对话”。

生活技能课程:主要涉及一技之长、实用技能、美化生活、关注生活等相关内容的课程,让学生接触生活、关注生活、学会生活、提升生活。

4.立艺课程

“2+1+1”课程:是指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技能、一项素养(硬笔书法)。凡是鲁中学子都必须通过“2+1+1”的课程考试。体育技能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技能与书法技能保证学生的人文素质。

音美兴趣课程:在开设音乐、美术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另外开发若干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音美兴趣课程,包括由部分有音美特长学生参加的音美特长课程。

体育特长课程:学校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趣味运动会等群体体育活动课程,又有面向体育特长生的重点训练课程。

特色课程设置与开发的思考

课程改革为我校建设以鲁迅“立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特色课程的设置和开发要体现普惠性。学校的特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到覆盖面以及预期的目的。鲁迅文化的光泽应该洒向每一个学生,“立人”是我校这一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