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命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正文: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后,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并且取得成效,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了生命,就没了教育的对象;没有好的身体,自身素质的提高会变成雾里看花。所以我认为珍爱生命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应当在素质教育中全面展开。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就会有无穷尽的生命力,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体现。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将会是事半功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素质教育的开展将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为此我认为做好学生珍爱生命教育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现在的校园内外,学生存在一些奇怪现象:轻生、自残、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这些现象是学校安全隐患的滋生体,安全问题也因此而时有发生,引起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安全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此想了许多方法:就学生安全问题采取很多措施,在上课、吃、行、住等方面也做了周密的安排,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可是工作做了,效果却不尽人意,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隔代教育,老人精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许多学生的行为怪异。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在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难教育,问题少年为数不少,安全隐患难以控制,各种安全措施治标而治不了本。
为此,本人认为现在的教育当改变一下切入点和方式:从珍爱生命教育入手,联系安全教育内容,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从上到下落实珍爱生命教育。从学生步入校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将珍爱生命的内容编写成教科书,安排课时上课,并且每个学期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进行考核,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本质上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内容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结合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精髓,进行对生命的认识教育
让学生对生命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生命与父母的关系,知道自己的生命来自父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他的人。融中国古代孝道于珍爱生命教育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有长大了该怎么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思想,理解尊老爱幼的意义。我认为长期为学生灌输这些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会有良性的影响。
2、结合现实现象,教育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例证阐述生命的脆弱,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不能像落叶那样重获生机,是不能周而复始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重要性,培养学生不仅要为自己坚强地活,更应该为爱他的人努力地活着。让学生明白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那是对自己、对爱自己的人负责。明白当一个人不爱惜自己时,将会束缚了多少人的快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同时,将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问题、自然灾害问题、人祸问题与珍爱生命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道德贯穿于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借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3、杜绝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素:在这里主要指学生抽烟、喝酒和打架斗殴的现象
一些在校学生喜欢抽烟,校外学习喝酒,不仅是中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已经出现个别现象。抽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烟瘾。而是好奇而导致,是社会的影响。如果从小就对学生进行抽烟、喝酒与生命健康关系的教育,让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抽烟与喝酒对自己健康的危害,我相信抽烟、喝酒现象在校园内将得到控制。
打架斗殴是青少年常犯的事,学校、社会都为此而伤神。我认为控制这种行为也可以通过珍爱生命教育来完成:在教育中融合古代德育知识,让学生知道打架斗殴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及对家人和社会的危害,知道打架斗殴有可能失去生命,不是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遏制青少年暴力思想的形成。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培养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掌握必要安全防范能力的综合性必修课。学生从出生到上学,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告诉他们不玩火、不碰电、不吃陌生人的东西、看灯过马路等安全常识。生命安全教育是我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要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就要掌握有关公共安全的常识,了解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意义。但归根结底一句话,生命是无价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重视起生命的可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感人至深的案例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命不可重来,同时也要懂得重视他人的生命。
二、强调交通安全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每时每刻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命。为了有效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学生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不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小学生社会经验较少,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让许多不良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让罪恶的魔爪不敢伸向他们。其次,学校还应该开展一些关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校刊、宣传标语、图片展等,这样有利于引起中小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能力。
四、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中小学生仅知道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是不够的,还要掌握自护自救的技能。针对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危险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办法,相信在这种声情并茂的情景下,会让学生牢牢记住实用有效的自救方法。
安全教育是学校最为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学生的安全是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所以初中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十分必要。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既是新课改的教育需求,也是教育行业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一、高校生命教育领域开展现状和重要性
大学生美好生命的陨落,不能说是教育之罪,却一定有教育之失,除了事件本人自身的原因以外,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反省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偏差。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是发展生命、完善生命、并最终使得个体生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获得幸福人生的伟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长期以来,要求教育工作者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但是,现实的状况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远还没有完成,与之相适应的西方以实用为标准的功利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持续涌入,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把握、运用等实用功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精神领域引领的需求的偏差。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过分强调为经济基础服务,则使教育丧失它应有的独立性,偏离自己的本位。“当今之教育存在着一种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教育活动中心似乎只是实证化和功利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仿佛是过度技术化和模式化的生产流程,而不是对人的全面而充分的培养。”我们看到,学生从幼年时期就被引导,成功是奠基在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上而不是精神收获上,学校只教导学生如何在物质上成功,而不教导他们如何才能获得做人的成功,不教导学生关注并了解人生的真正需求、关注自己对生命的疑惑和如何化解,关注如何才能健康地生活,以健康的心态应对成长中的一道道难题。这样偏重实物而忽视精神的做法其实就是生命教育领域的确实表现。
据调查,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在当今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特别是不良意识形态如潮水般涌来,并以极大的冲击力甚至破坏力冲击着青少年薄弱的精神世界的情形下,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者意识到,青少年在精神领域里获取正确教诲引导的重要性已经不能再被忽视,“生命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事业”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生命教育这项工作作为高校教育重心也应当被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教育指向了人的终极关怀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了教育的最高追求。
二、高校应构建和谐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
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自杀,表面上在于无法解决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矛盾,不能超越自己,不敢直面现实,而更深刻的根源在于:无法洞悉和掌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以引导大学生从理想走向现实、并在现实中经受磨炼,提高对生命的认识,直面生存,勇敢生活,使之真正领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为宗旨。
1.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悉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个体对生命、生命意义的探索往往存在一定盲区和曲折,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具体的对象施与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生命充盈,发挥和表现自身的自足感自由感,是生命向死亡痛苦,向一切摧毁伤害自己的力量抗争的不屈感悲壮感。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于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启发、传授来引导青少年明晰生命的这种意义。
2.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积极意义。“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教给人生活的智慧,发展了人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予了人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谛的慧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过程中尤其应注重引导其探索生命的积极意义,引导其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充满人文意蕴和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帮助大学生树立生命的目标。
3.高校应成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协会。应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命教育研究社团,组织学生研究生命及生命现象,定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如在大学生中组织公开讨论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等问题;组织对地震、海啸、洪涝灾害进行考察,使之感悟人类的生死,由此体悟生命的可贵;在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日子,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受到良性教育。
4.高校应建立独立的生命教育机构,除开展系列化的生命教育活动外,还应下辖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工作,来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测与预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不良心理倾向的救治。如从新生一入学就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生理特征。平时注意对学生的言论进行筛查,对有抑郁表现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监管。在毕业求职等自杀高峰时段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做好重点防范工作。除此之外,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高校应形成发散式、围网式的工作形态,在教职员工中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引导意识,从领导到每一位教职员工,从分管学生工作的专职书记和辅导员到授课教师,都应主动肩负起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任。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相关人员也应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进修,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周密的发散式、围网式、层层布局、细致周到的工作局面,从而有效杜绝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