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国际外汇交易

国际外汇交易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国际外汇交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国际外汇交易

篇1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人对国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活动的称呼有聚珍会、聚宝会、赛珍会、炫奇会、赛奇会、赛会、万国博览会、博览会、劝业会、劝工会、工艺会、国货展览会等,实际上可以通称为博览会,本文的关键词博览会即指这些称呼与活动。据文献记载,早在1851年到1853年首届英国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和美国纽约“水晶宫”博览会上就有中国人和中国艺术设计作品参赛。此后,从1866年到1911年的46年间,中国受邀和参加国外举办的博览会达80次以上①。1915年至1937年达5次以上。1937年之前国内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活动达250余次②。从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史的角度审视,博览会是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重要媒介与舞台,这一媒介与舞台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与世界艺术设计交流,成为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重要史实。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外举办的博览会活动,较大地提高了近代中国人对艺术设计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认识,促进了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近代中国政府与民间对艺术设计和中外艺术设计交流意识的严重弊端与不足。

晚清民国时期在国内外尤其在国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上,中国的馆舍建筑设计主要是传统的牌楼、宫殿、衙门、官厅、亭、塔等样式。参展艺术设计品主要是丝绸、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金银器、景泰蓝、藤竹器、草编器、服饰、地毯、扇子等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等。

在20世纪初期至1937年国内举办的劝业会、劝工会、工艺会、国货展览会等博览会上,除“南洋劝业会”和“西湖博览会”等极少数馆舍建筑模仿德、法等设计,展出少量的印刷工艺品、电器和铜、钢等现代艺术设计品外,馆舍建筑和参展设计品类与参赛国外博览会情形没有大的变化,此不赘言。

在上述不少届国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上,中国参赛的馆舍建筑与工艺美术作品中有不少获得过特别奖、头等奖、金奖、银奖、铜奖和奖词等。其中1911年意大利都灵万国制造工艺博览会上获得卓越奖4项,最优奖46项,优等奖62项④。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单位和个人获得的包括大奖章、名誉奖章、金牌奖章、银牌奖章、铜牌奖章和奖词在内的奖项最多,共427项⑤。1926年美国费城建国150周年世界博览会上,中国获奖的工艺和工艺美术品与单位亦达到50项之多⑥等。此外,有些馆舍建筑和工艺美术品等还作为赠品赠送给主办国或个人,或作为永久纪念,或作为国礼,兼睦邦谊。

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博览会活动和不少作品获奖并赢得世界赞誉,以及有些作品作为赠品流传国外等,表明了近代中国艺术设计走上了世界艺术设计交流大舞台,参与了世界艺术设计交流与发展,成为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交流史上的重要史实。同时,通过国内外举办的博览会活动较大地提高了中国人对艺术设计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认识,促进了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的发展。

篇2

高德纳公司管理副总裁布莱恩・布里茨(Bryan Britz)和高管顾问李长华,围绕“数字技术之于服务愿景的影响”进行了高端对话,通过具体案例解读数字业务对服务外包业务模式的影响。

参加论坛的代表主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境内外分析师、业内专家;国内、国际买家、服务供应商;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等。论坛规模约800人。

与往届相比,本届服博会更加注重创新与务实,呈现七大亮点。

一、主题紧扣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服务外包行业趋势

上世纪7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数据密集型加工和互联网交付为主要特征的服务外包产业,正成为促进企业智能化腾飞的新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是对我国传统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互融互通和战略转型的高度概括。本届服博会以“互联网+:数字化驱动商业价值”为主题,紧扣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服务外包行业新趋势。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根据企业需求,第七届服博会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全球服务外包行业论坛、热门行业专题研讨会、系列商务活动和培训研讨类活动,旨在帮助买家和服务供应商及时了解行业新动向,创造更多商务洽谈机会。

三、打造国内行业前沿趋势的权威平台

全球服务外包行业论坛是服博会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活动,已成为国内服务外包行业新趋势的重要平台。

今年,美国高德纳公司的重量级分析师,将分别参与主题报告、高端对话和专题讨论环节,特别甄选、对比分析境内外创新服务案例,解读数字业务对服务外包业务模式的影响,引导国内服务外包企业进入垂直行业,推动产业融合。同时,分析师还将与国内外知名买家、优秀服务外包企业高管一起,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出发,共同探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四、热门行业专题研讨会走向专业化

深耕垂直行业是国内服务外包企业未来实现战略转型,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服务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本届大会将继续关注热门细分领域,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云生态、智慧健康、跨境电商、电信服务、对日外包和人才培养,组织8场行业专题研讨会。

五、创新商务活动形式,为市场化提供保障

创新丰富商务活动形式,提升商业价值,是服博会未来实现市场化的重要保障。应企业要求,第七届服博会将开展包括一对一买家预约洽谈、买家专场座谈、服务供应商(园区)案例分析、一对一分析师咨询和小型商务餐叙会等在内的系列商务活动。

六、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目前,已注册境外分析师和买家,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葡萄牙、伊朗、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篇3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概念是文化专有的(culture-specific)。在言语交际中先有思想或情感,后有表达。语言学习过程就是利用社团语言词汇概念化思想。那么,二语学习过程如何利用外语词汇概念化已经母语概念化了的思想呢?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概念体系,汉语化的经验下形成的外语语义的组织结构既有重叠,但又不完全重叠,双语心理词汇不可能完全分离,但也不太可能完全融合,这意味着中国外语学习者不能满足于了解外语单词的局部和表面概念,在他们的心理词汇中的确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概念网络,但是对客观世界经验的切分,两种文化有着两套可能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体系,因此,外语单词并非只是这个概念网络中的某一个概念的另一种形式。

个体的言语符号能力包括能指(言语形式)能力和所指(言语概念)能力。词汇概念化过程是将所指联结到能指的过程。譬如,学习/zou/(走)这个单词,“走”的能指不难获得,但想要一下子完全获得“走”的所指则并非易事,需要在社会文化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引导下,从具体的“走”通过“形上”心理机制而逐渐形成“走”之抽象概念。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心理“走”的所指不断发展变化,其能指与所指的心理联结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最终形成“走”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然而,当个体开始学习外语时会遭遇外语能指、所指与母语能指、所指之间的冲突。例如英语,英语中没有与汉语对应的“走”的能指与所指结合体,而是walk, loiter, stagger, plod, strode, limp 等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而这些词化的能指在个体的汉语体验中并没有对应的词化能指。汉语所具有是摹状词组“……地(的)走”。英语学习者必然首先在英语词化概念能指的引领下抽离汉语摹状词组的概念,形成英语walk等能指的所指概念。然后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方式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结机制。而英语母语说者不会经历如此复杂的心理过程,因为他们母语学习之路是个体体验与词化概念直接对接,没有前语言体验的影响。(戴忠信,2004)因此,利用外语词汇概念化已经母语概念化了的思想具有天然的复杂性。

在外语交际中,我们常常“话在心头口难开”,常常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词语去表达我们的思想;常常很容易就掌握了某个单词的形式,却难以领会该形式所代表的概念等,这些都涉及对概念词汇化的过程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外语学习者外语概念的词汇化过程。

二、概念词汇化

Talmy认为,“词汇化是概念体现为词汇形式的过程,是某一(些)语义实体与某一(些)语法形式建立规约化联系的过程,或者是概念与形式相互匹配的过程”(Talmy, 2000: 24)。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看做一个信息处理器,而人的行为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个体在社会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断接收外界输入给个体的概念与词汇的结合体信息,个体也不断以词汇的形式给不同的概念编码,通过语义加工、建构语义网络,词汇形式与概念完成编码,实现概念建构。并通过联想等途径对概念进行精细化等加工并储存,多次重复的言语实践后,个体形成了很强的概念与词汇的连结机制,每当出现概念或看到词汇时,二者便会自动匹配,从而提取概念所对应的词汇或理解词汇所代表的概念。关于概念建构,Vyvyan Evans提出了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LCCM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由符号单位构成,符号单位编码语义结构,形成词汇概念,外化于语音载体。词汇概念提供通向非语言的认知模型。语言理解过程通过词汇概念选择与整合,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的融合,完成语义解释过程,构建话语概念(戴忠信,王科敏,2011)。

词汇将大脑组织和储存的信息进行表征,被提取时就会激活我们理解语言所需要的经验知识。相反,当出现某种经验或交际意象需要表达时,就要根据语境语篇的引导在已经被存储的心理词汇中提取对应的词汇,提取成功意味着概念词汇化的成功。最初的词不是一种简单的象征,而是一种意象和图景,一种概念的心理素描,一种关于概念的简短故事。相反一个人在表达交际意象时是带着一个故事的。概念的词汇化首先需要输入足够量的词汇,并建立语义信息库,以供交际时提取。然而,存入心里词汇中的并不直接是一个个概念,而是关于概念的一些指针(pointer),这些指针如词汇发生器一般,在相应的场合会激活概念另一端的词汇。

脱离语境的词汇是没有概念的,概念词汇化的实现也离不开情境因素,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依赖于现场情境,上下文、交际过程、文化与社团之间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概念与词汇的联结也只有在与现场情境的互动中才能被稳固地建立。

三、词汇形式与词汇概念联结及其模型建构

实现外语概念词汇化的关键环节是通过主体性的外语学习实践活动,自觉建立联结机制。个体的概念词汇化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1.个体要主动培养词汇功能意识

当儿童被要求去解释一个词的时候,他将讲出该词所指的物体可能干什么,或者更经常的是,用这种物体可以做什么。甚至抽象的概念往往被翻译成具体的行动的语言:“明智”一词是指,当我热的时候,不要站在穿堂风中(维果茨基1997: 87)。因此,如果外语学习个体也能发现词汇的功能,积极拥抱词汇,积极建立言语意念与言语形式的联结,学习一个新单词的形式的时候,时刻想着言语表达的另一端,即交际意念,并持久地正确使用,那么日后碰上这种交际意念时,就能够立刻自动化为言语表达形式,概念的词汇化也就得心应手了。反之,当出现某个交际意念时,要想着怎样的言语表达形式能够最好实现交际意念的传递。

2.个体要自觉提高概念词汇化频率

大脑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形成各种发散的联系路径,这种联系使得我们在被呈现一个相同的刺激物时会产生相同的反应,每一次刺激又都增强了这种联系,并趋于自动化。我们经常不用别人教也能学会一个词的概念,只要这个词反复在我们遇到的语境中出现。与某个词偶然相遇的重复很重要,因为脱离语境而孤立的重复效果不佳,词语只有不断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高频率出现,才能与其它概念建立更多概念关联,词汇才能逐步深入记忆网络,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词汇的联结模型。

四、对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言语交际能力问题(戴忠信,2004),而个体言语能力的形成是不断建立言语形式与言语概念的心理联结机制的过程,这个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功能意识,自觉积极地输入、建立联结、稳固联结和自动化输出。

个体体验的形成过程既需要理性的认知,又需要重复与频率作用,更需要言语交际机制建立言语形式与言语概念之间的联结机制,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操练实践时,要充分考虑到“交际意念”的“在场”,在交际意念与言语交际意象背景下学习、操练与运用外语言语表达方式。(戴忠信,2004)

学了多年英语,为何还是不会说,哑巴英语的尴尬正是源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英语时都只注意了从语言形式到语言概念的定向联结,而忽视了从语言概念到词汇表达的联结。因此外语教学应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在教授一个新单词的时候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它的拼法和概念,更要创设情境,想象日后遇到何种概念可以用这个单词来表达和外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巩固联结机制,形成“身心熟感度”。

参考文献

[1]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 Cambridge, Mas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