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国际化课程建设

国际化课程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总体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即突出外语优势。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等,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通俗地说,即课程门数不够多,涵盖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陈旧,国际化的课程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

篇2

一、什么是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

专家指出,我国急需四大类国际人才分别为:1.懂得国际惯例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取得国际化执业资格的高级人才;3.熟练运用外语直接工作的人才;4.计算机运用能力强的人才。国际人才的需求体现在高尔夫领域内即为:懂得国际高尔夫高级经营管理、取得国际高尔夫相关任职资格的高级人才,如国际裁判等;能熟练运用高尔夫专业英语以及计算机进行对外高球交流的人才。

二、在国际化人才需求下高尔夫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

在国际化大趋势下,我国高尔夫行业一直持续发展,2011年中国高尔夫核心人口增长至35.8万人。随着国家旅游、体育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加之来我国打球的外籍人员增多,高尔夫运动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①与之相应,高尔夫国际化人才需求逐渐增大,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作为对外交流的语言工具,高尔夫专业英语无疑成为了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高尔夫的从业服务中需要高尔夫英语

我国被认为是世界高尔夫运动最大的潜在发展国,每年来我国进行高尔夫旅游的外国客人都达到了50万人以上,因此,在接待外国客人时,学生的专业英语的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对客服务的质量。

2.学习高尔夫球技时需要高尔夫英语

世界高尔夫男子球手排行榜前十位的球手中有90%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数据来自The Official World Golf Ranking: Week 2012/23-June 10th)国外有关提高高球球技的书籍、网站、教球视屏繁多,世界顶尖级的高尔夫赛事录像大部分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媒介,学习国外先进的高尔夫球技、训练方法等仅仅依赖已译成中文的资料是十分有限的。

3.高尔夫赛事中需要高尔夫英语

2011年,中国职业高尔夫球赛事稳步发展,全年共举办职业赛事28场,奖金总额约为1.77亿人民币。由于奖金额度的大幅提升,吸引了一批境外高水准球员前来参赛。①在赛事准备、国际裁判、赛事服务方面需要的国际化专业英语人才大幅增加。另外,高尔夫运动的国际性决定了在国际比赛中,所有球员和裁判都会使用高尔夫专业英语进行交流,这对我国高尔夫球手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4.高尔夫科研中需要高尔夫英语

国外有关高尔夫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更为广泛。因此,在进行高尔夫科学研究时我们需要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引用,同样需要运用高尔夫英语去阅读大量的国外高球专业书籍、杂志和网站等,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三、在国际化人才需求下高尔夫专业英语课程的几点改革建议

应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尔夫专业英语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1.培养国际化跨学科专业教师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逐步实现师资培训的国际化,即通过对现有的高尔夫专业教师进行出国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其教学的国际化理念;并利用多种渠道(如:聘请高尔夫专业外教、举办境外高尔夫短期培训班、与国外研究机构进行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承办国际高尔夫学术或球技交流会等)提高高尔夫教师队伍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2.选择适当的教材

高等教育不同于岗前培训,在教材内容上应注意国际化文化内涵和知识涵盖面,应注意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教材难度不宜过高。我校从2004年开始采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高尔夫专业英语》教材(2012年更新到第二版),到目前已经连续使用了9年。教材精选了国外原版阅读资料,内容基本涵盖了重点的专业课程,力图提高学生阅读高尔夫专业外文书籍、网站,获取国外高尔夫最新信息以及进行高尔夫科研的能力。

3.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创新性人才

改变人才培养思路,变接受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使用高尔夫专业英语进行广泛阅读、视野开阔、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反映敏感度,尤其是培养实践和敢于面对挑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潜力开发。同时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促进高尔夫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化需求。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大实践课比例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球场、练习场为课堂,加大实践课比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在本地或在海外开设高尔夫专业英语实习基地、暑假开办国外球场实践项目、扩大与国际高尔夫学院间的学术与球技交流、加大互派留学生及交换培养高尔夫教师的力度、开设国外高尔夫远程教育课程等,为培养高尔夫国际化人才提供必要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戴菁.高尔夫专业英语教学实用性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戴菁,程磊.高尔夫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家,2011,3.

篇3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59―02

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就将国际化视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就使得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化成为必然。所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后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教学型院校,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而且由于先天存在的办学时间短、经费不足、教师队伍质量相对较低等原因,使得其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涵盖很多,但最重要的内容还是课程的国际化。邦德(S.Bond)在谈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时认为“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元素接近20个,但其中没有一个元素的地位可以与课程国际化相提并论。”本文主要讨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HT5H〗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及优缺点

1.1聘请外教授课的形式

聘请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教,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高校常用的考核方式是目前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简单、粗暴”。“简单”是它的优点,即实施起来相对简单,只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外教即可,无需积累,无需底蕴。“粗暴”是它的缺点,即虽然可以很快开展,在表面上看起来实施了国际化,但这并不具备传承性,很难让这门课程延续下去,因为一旦教授此门课程的外教离开,也就带走了这门专业课程国际化成果的主要内容。

1.2由中国教师用英文或者中英双语授课的形式

由国内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参照国外的课程实施和考核方式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具有传承性,而且授课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因为授课教师是中国人,其流动性很低;缺点是很难找到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现实中的情况是能够用英语授课的教师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懂专业的老师则不会英语,或者英语水平不高不能够用英语授课。而且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很难有出国学习的机会,即使能够勉强讲授这类课程,也是“形而上学”,很难体现国际化课程的精华。

1.3使用国外网络课程的形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美国高校和部分其他国家的高校开发了一个国际联合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免费提供网络课程。国内高校可以直接把这些资源用作课堂教学资源。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让国内高校的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这些“原汁原味”的课程,可以领略世界名师的风采。但是这种形式也有以下三方面的缺点:(1)很多课程内容不是最新的,录制时间相对久远。国内网易的网络公开课算是比较成果的,但是在网易公开课的资源库里有很多七八年前的课程。(2)国内高校买不到与课程匹配的课本。通常情况下所有网络课程都有与之配套的课本,但是网络课程里一般不会明确指出使用哪本教材,而且即使知道是哪本教材,这些教材也很难买到,没有课本就导致借助网络课程开展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教学很难实施。(3)不能进行答疑和讨论。一般情况下课程会开展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疑问需要答疑,这些都需要在线完成,但是网络课程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1.4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求学,而且国内的“1+3”、“2+2”、“1+2+1”等双校园模式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一年或者两到三年的时间到国外高校学习,这实际也是一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直接享受国际化课程,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与国外课程没有太大差别;缺点是对学生的英语要求比较高,如果学生英语水平太低,会跟不上国外高校的授课进度。

〖HT5H〗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建设的资金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其生均拨款远远低于部署高校。这类高校建校时间短,学校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建设发展,用“百废待兴”这个词来形容并不为过,所以这些院校能够用于支持国际化办学的经费很少,而且国际化办学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因此能够用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这些院校基本上不可能投入很多经费支持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不足会导致这类课程不被重视,没有教师愿意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2.2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较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知名度不高,能够提供给教师的待遇也相对较低,科研条件也教差,所以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更难吸引有海外经历优秀教师的加入。这就导致这类学校能够开展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学的教师极其匮乏,大部分学校基本没有能够开展这类教学的教师。一些学校即使勉强开展了这类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些教师要么来自外语学院,作为外语教师他们只懂英语不懂专业,要么是各学院的专业教师,他们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过程中,教材的建设非常落后。一般情况下课程需要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这类教材国内很难买到,而且价格非常昂贵,一些评价高、质量好、知名学者编著的教材单价高达两千多元人民币,这就使得使用这类教材具有很大的困难。通常情况下,国内授课教师会到淘宝上购买一些国外原版教材的PDF文件,然后根据需要打印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材费用,但是教材选择的范围就限定在能够购买到的数量不多的教材上。而且国内教师对国外同一课程教材的优劣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也不可能把市面上所有的教材都买回来进行比较。

〖HT5H〗3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的措施

3.1思想上重视,加强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投入

高校领导要重视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要意识到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如果现在不进行国际化将来会被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淘汰。学校领导要站在学校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问题。虽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但如果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那么学校投入到这一方面的经费也会增加,因为学校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经费的投入比例。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在经费上有更多的投入。

3.2做好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长远规划

专业课程国际化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建设周期长,这就要求在这类课程的建设上要提前做好规划,不能无目的开展这项工作。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会分布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这就表明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周期最少是三年,如果缺乏授课教师,周期会更长。学校要针对所要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而且学校的规划必须是长期规划,最好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教学工作中也不例外。教师是影响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多方面加强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可以设立诸如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具有优先被录取的权利等条件;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派送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培训学习;以课程引进的方式引进国外高校的专业教师来学校授课,还可以给该课程配一个教师助理,让助理教师通过跟堂听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3.4加强教材的建设

对于教材的选用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不要选用经过中国出版社增加了内容或者删除了内容的教材,要选用最地道的原版教材。对于专业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的选用可以咨询相关外教,或者专门组织教材选用研讨会,把对这些专业课程和教材熟悉的国内外专家、外教请来研讨,讨论各版教材的优缺点,最终选定本专业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外文教材。相关学院也要把历年授课教师的教案、讲义、PPT等资料收集存档,供下一任授课教师参考使用。

4结语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在我国高校中占很大比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虽然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很多先天不足,但是国际化是时代赋予的要求,如果不进行国际化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淘汰。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要抓重点,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对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清,陶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5663.

[2]许晴云.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河南日报,20120128(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