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教育事迹简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小学高段;劳动技术;面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3-02
一、缘起——面塑的再现
镜头1——民间艺人的现场捏制。每次带学生外出游玩,学生们都喜欢围着一些色彩艳丽的民间艺人小摊,久久不愿挪动脚步。是什么东西这样深深吸引着他们?是民间艺人手指灵活地在塑造衣着光鲜的各种人物。不仅是孩子,很多年轻人,甚至老年人也纷纷停下匆忙的脚步——
思考:中国人崇尚的是色彩艺术,捏泥人手中的人物,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广为流传。人物或喜或悲,或笑或痴,强烈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在今天快节奏的都市中,捏泥人的身影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这样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镜头2——南宋官窑的泥塑制作。学生在众多实践活动中最念念不忘的是南宋官窑的泥塑制作,看到一团团泥在自己的手中,或方或圆,或长或扁,他们都乐在其中。
思考:揉捏泥塑是学生们的天性,在抓捏中,他们的玩性得以爆发,性情舒展,形状奇特的物品,各式各样的作品,在指间成型,让学生在社团学习活动中揉捏,玩乐,享受着创造的快乐。
二、面塑特点
1.面塑文化历史悠久。面塑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优秀民间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据可考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见其雏形,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汉代时对面塑就已有了文字记录;南宋《东京梦华录》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由此可见,面塑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面塑造型可塑性强。随意捏揉的面团让学生们爱不释手,一会儿把红色和蓝色的面团揉到一起,一会儿又把白色和黄色的面团揉到一起。
3.色彩上的变化丰富。儿童都喜欢鲜艳的色彩,在面塑中可以加入色泽诱人的色团,绚丽的色彩往往能带出欢乐、愉快的正面信息,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材料上的绿色环保。面塑通常用精制面粉制成,用食用色素进行色彩装饰,其他点缀物也以能食用的豆类、枣类为主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它是可以食用的,作为食品类材质的面塑,因安全又绿色环保而深受青睐。
三、面塑课程设置
1.课程目标定位。国家《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定位:
(1)认知:让学生们认识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其好奇心,逐步培养学习兴趣。
(2)技能: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技法,掌握揉、捏、剪、挑、压、粘、贴等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熟练运用工具,举一反三,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3)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感情,提升他们的综合塑型能力和创造力、想象力。
2.教学内容设计。劳动与技术教育涉及广泛,在教材与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是以学生的生活领域、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为题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对学习主题的安排如下表。
四、课堂精细教学策略
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听觉系统,引起学生强烈的动手欲望,对劳动技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图:
1.了解面塑历史,端正学习心态。面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面临着技艺流失的现状,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学习面塑不仅是传承悠久历史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有着这样的心境,学生的学习会更认真。
2.学生兴趣所致,作品精彩纷呈。教学内容有传统的花卉动物,也有世界各地传统节日的人物造型,同时还加入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兴事物。面塑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传统与流行相结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创作中来。
(1)故事情景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前几分钟应注意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黄小鸭》一课时,教师从故事“鸭妈妈要生小宝宝了……”引入教学,同时把一只只稚态可掬的小鸭一一摆放在桌面上,黄小鸭颜色艳丽,形态生动、有趣,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2)优秀范作引发志趣。教师自己制作的作品或是其他学生中做得比较精致的作品进行展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不断激励学生进行新的创作。
(3)当场捏制触趣。在面塑教学中,教师通过魔术变色、当场塑形,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面塑面的色彩变化和塑造小动物的方法,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学生们高涨的热情中,看到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3.充分挖掘内涵,努力提升作品。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建立“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课堂生成的内容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有效提问进行指导,从而提升他们的技术素养。
(1)单件作品制作,力争同中求异。让学生在设计中不拘泥于样品,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设想和技术知识、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将创新变为现实。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引导、帮助,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
(2)主题系列创作,作品精彩纷呈。如果说,学生的独立实践操作都是“单枪匹马”,那么,团队合作的主题创作就可以把这些零星的作品系列化、主题化。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作品,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一起分享着创作的乐趣,一起感受着与人合作的幸福。
如《可爱的小鸟》、《黄小鸭》、《小企鹅》等一些小型的组合作品,稚嫩可爱的造型,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又如,《昆虫世界》、《火凤凰》、《中国龙》大气磅礴,让人浮想翩翩。这些主题作品的创作,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需要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在面塑课堂教学中,学生眼、手、脑并用,在观察、模仿、想象、创造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聪明智慧也大有裨益。一个小小的面团,在灵巧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事物形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项技能的磨练与学习,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项目的学习都是成长的历程,即使不是那么完善,也有它的闪光之处。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学习项目,让面塑之花尽情盛开,让每个学生都幸福绽放。
参考文献:
一、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范围
移交、撤销企业的人员应是2000年6月30日前正式录用,并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在册人员。
二、移交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移交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随企业一并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人员,原则上随企业去向安置,并与机关脱离行政关系;离休人员由市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负责安置,不随企业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的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意见》的有关政策,符合提前退休、提前离岗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提前离岗,不随企业移交。
(二)移交企业的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由于企业移交造成企业名称变化的,应变更劳动合同的企业名称;造成职工岗位、待遇变化的,双方应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移交企业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按《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8年第2号)、《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38号)、《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市政府令1995年第6号)、《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及有关规定,在企业移交前到企业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职工养老、失业、大病统筹、工伤保险等手续,并补缴社会保险费用。若企业无力补缴,2000年12月31日前所需社会保险经费由企业原主管单位筹资解决。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移交后应继续向所在区、县社保机构缴纳各项保险费用,不得因移交而中断或拖延缴费。移交企业中凡编制在党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首次办理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时,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费的年限。
三、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撤销企业的职工,由企业主办单位本着“统筹安排、积极稳妥”的原则负责安置。
(二)撤销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劳动关系。职工被安置到其他企业就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职工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企业应将职工在原企业工作时间视同现企业工作时间。企业主办单位与职工就重新安置协商不一致的,原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比照经济性裁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撤销企业职工自谋职业的,企业可以按照每人一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置费,安置费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四)撤销企业工伤职工伤残程度为五至十级的,由企业主办单位负责安置。如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由企业按照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的规定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一、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体育的实践性这一特点,通过讲述课,特别是身体锻炼和比赛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在体育活动中,要教育学生适应变化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完成复杂的动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
2.体育活动要求组织严密,集体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结协作、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美德。
3.体育活动的竞争特点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创造、拼搏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促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而积极参加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使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4.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对学生富有吸引力,能把广大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从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蚀和影响。
5.体育锻炼能促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要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他们讲卫生、爱劳动、讲文明、懂礼貌的优良品质,为他们的心理、智力发育打好基础。
总之,体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时机和有效的途径。
二、体育是学生进行智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增强体质是和发展智力两者密不可分,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智力教育的物质基础。
1.通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随之便提高了大脑的健康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不仅为广大学生的切身实践所体验,而且是已被许多科学实践材料所证实。
2.通过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能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运行,这不仅训练了思维的生活化,而且有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科学锻炼身体技能和方法,这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养的一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智育的一部分。
三、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中的美育,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端庄的体态,进行形体美的教育。身体健康、姿态端正、体型匀称,这是人体类最基本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有两个生长与发育高峰,第一个高峰是从胎儿期开始至出生的头一年;第二个高峰是从十一、二岁开始至出十七、八岁止。尤其是第二高峰是青少年发育、培养身体形态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无疑会给青春期塑造健美体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体育课教学及活动,教会学生优美的动作,进行动作美的教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技术时,要求学生的动作准确而优美,并在做动作中体会和抒发美的感情。例如:现代韵健操教学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的运动,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体操项目。韵律体操能发展练习者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很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