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物理教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物理实验 教具 自制教具 观察能力 创新意识
一、自制教具的意义
教具的定义:教具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特点,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学用器具以及实验训练器材。
教具的功能: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二、启发思维;三、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物质条件;四、学生得到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五、增强记忆;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勇于实践;七、使学生体验宏观和微观世界;八、缩短时空界限。
自制教具的定义:当我们对教具有所了解之后,就不难理解自制教具了,顾名思义,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的特点:自制教具首先具有教具的基本属性。其特点是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取材方便,贴进教学口只有制作方法简单,不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容易掌握,只有取材方便,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找到材料和工具,只有贴近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有生命力。
二、设计自制教具的原则
在设计思维规律的基础上,自制教具有它自己的设计思路,在构思设计自制教具时,我们还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点原则:
1、教育性原则 主要应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教育方法方面,还应体现启发式教学。
2、科学性原则 主要体现科学原理、法则。即使是很祖浅的道理和知识,也不应该违背科学原则。
3、简易性原则 主要是指自制教具结构简单,制作方法简单,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操作简单,保管方便。切忌为了追录声、光、电效果和数字显示效果,把教具复杂化。
4、直观性原则 主要是形体尽可能大一些,重点观察部位要能着得清趁,演示和实验的现象明显,层次分明。
5、实用性原则 主要是有针对性,“做以致用“,不要追求形式。
6、参与性原则 教师与学生要亲自动手。“自已砍柴有又双手温暖”,学生积极参与制作,除了得到知识以外,还有综合性的教学效果。以上原则要结合起来运用,我们不能要求每一种自制教具都完全符合上面的原则。一般说来,一个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都符合设计要求。
三、使用自制教具的基本方法
1、吃透教具的性能和用途 这是使用教具的先决条件。这里包括吃透教材内容,教具在课程中的信息位置:,教具本身的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使用时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等等。学生在使用教具时,更应注意不要以为反正是教师给准各好了的,不会有问题,拿起来就用。其实,使用教具之前,要让学生先大体了解它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然后再实际操作。
2、做好准备 使教具处于完好状态,避免“现用现抓”、“仓促土阵”。把各个部位都动一动,看看使用效果备好物料,选好使用条件〔水、电、照明、支架、加热器皿等)。做学生分组实验,要多备几份。需要学生自己准备的东西要早打招呼,使学生有所准备。采集的物品要泣意保鲜,尽可能地加一些工,把重点突出来。
3、人人都有机会 因为是自制教具,成本不高,容易复制,要尽可能多做几个,让师生都有动手使用的机会。有些随堂制作的简易教具,必须人人动手。在课程设置上,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活动课中强调全员参与,因此,自制教具要满足这一基本要求。
4、先示范后分组实验 自制教具的使用,一般是先由教帅或一、二名学生做示范,示范当中穿插着讲解,这样做第一是使学生了解面前的教具,知道怎样使用它;第二是知道为什么使用它;第三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当由学生动手使用时,不要“亦步亦趋”,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或在使用方法上有所改动,或把原有的教具适当改动,那怕是不小心弄坏了,也不要责难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找出原因,鼓励学生再做一次。
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vAlign=top>vAlign=topwidth=70>
课题:
vAlign=topcolSpan=3>
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vAlign=topwidth=70>
教学重点:
vAlign=topcolSpan=3>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vAlign=topwidth=70height=15>
教学难点:
vAlign=topcolSpan=3height=15>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vAlign=topwidth=70>
教学手段:
vAlign=topcolSpan=3>
讲授、实验
vAlign=topwidth=70>
教具:
vAlign=topcolSpan=3>
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vAlign=top>vAlign=topwidth=222>
知识内容
vAlign=topwidth=144>
教师活动
vAlign=topwidth=86>
学生活动
vAlign=topwidth=222>
一、引入课题
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vAlign=topwidth=144>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解释原因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
vAlign=topwidth=86>
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vAlign=top>
作业:P14—练习1、2
自制初中物理教具主要是指通过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采用简单的方式,科学的自己动手制作教具。通过自制教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强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自制初中物理教具在教学中有简单化、生活化的优势,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物理实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物理教学内容。
一、加深学生的记忆程度
自制物理教具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针对课程内容中需要记忆的内容,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求证,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点的记忆程度。例如,在教学沪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上册“光”这一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一次性纸杯来制作小孔成像的眼镜,在课堂中利用自制的小孔成像眼镜进行物理实验。实验器材:两个一次性纸杯、大头针和线。自制步骤:首先,教师需要剪去两个一次性纸杯的底部,使用大头针在剪下的两个杯底中各扎一个1mm左右的小孔,随后在两个杯底的两侧各扎两个小孔,使用准备好的线将两个杯底穿起来做成一副眼镜的样式。教学方法:教师选取近视的学生,让其戴上自制的小孔成像眼镜进行观察,这样无论是近视度数多高的学生,戴上眼镜后都能够看清物体。由此可以表明:光在通过小孔之后,光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像总是清晰的。教师也可以发放一些准备好的一次性纸杯、针和线,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制作小孔成像眼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与实验,能够轻松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
二、延伸物理教学内容
物理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网。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自制声波传递能量装置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实验器材:一个圆柱形的空罐、橡皮筋、橡皮膜、泡沫小球若干个和音叉。自制步骤:首先,教师需要去掉圆柱形空罐的盖子,使用橡皮筋将橡皮膜固定在空罐上;其次,在橡皮膜上撒若干个泡沫小球。教学方法:教师敲响音叉,然后将音叉逐渐靠近泡沫小球和橡皮膜。在靠近之后,学生能够观察到橡皮膜的振动和小球的跳动。教师立刻捂住音叉,当音叉声音停止后,小球和橡皮膜便停止了运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声波传递能量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自制工具进行延伸实验教学。例如,在敲响音叉之后,音叉距离小球和橡皮膜的距离越近,其振动的频率越快,由此可以表明响度与发声物体的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是在自制教具的附件敲响音叉,能够观察到小球的振动,由此也可以表明空气能够进行传声。
三、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