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篇1

二、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教师讲得过多,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就少,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我们把弗氏的这个观点称之为“再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动脑、多探究交流,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在上新课时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如果学生在一堂课中老是被教师训斥,早已心灰意冷,哪还有心思去学习;不仅如此,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甚至会讨厌教师和厌倦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再充分肯定;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讽刺挖苦,而应给予鼓励;对学困生要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在课堂上应常用:“你回答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噢,还没想好呀,没关系,继续想。“”你能再想想吗?“”不要紧,我会帮助你的。“”成功了,祝贺你。”等语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篇2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51-02

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认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新课程理念下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人民之间的有效交际和顺利交流。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要通过文化对比,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别和相似之处,尤其是前者尤为重要,从而达到增进对双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英语教师,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师,因为部分学生初涉外语学习,应特别注意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热情,从而最终达到掌握课堂所授语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其次,教师在讲授之中穿插入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表面所无法呈现的一些生活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文化知识的摄入增进了学生对国际的了解,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拓展其思维,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作好了铺垫。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大文化教学的力度是每个英语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二、将文化渗透教学的几个要点

1.研发教材,从细节处渗透文化知识着手

教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补充和提供相关知识,即从独特的视角挖掘教材中或隐藏或显见的的文化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学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高课堂效果,又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另外教师在教授词汇、语法、口语等环节上都应把握好教材,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与教材、教师在情感的交流中产生共鸣。

2.增加身体语言,营造文化教学氛围

身体语言的应用能给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借助丰富多彩的表情、动作、眼神、体态均可营造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模式,它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被他们接受,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3.构思多元化教学方式,捕捉文化信息

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提供仿真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和练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丰富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感性认识,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抓住第二课堂,让文化教学大放光彩

仅凭45分钟的课堂要让学生全方位接受文化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此时教师不妨把文化教学内容寓于第二课堂中,使之得以有意义地扩展和延伸。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不但发挥了教师对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贴近生活,提高文化意识

教师可寻找各种机会让学生遨游在文化的海洋中品味生活。随着我国不断扩大着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洋节颇受青少年的青睐。教师在利用这些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可在中国传统节日上大做文章。

6.拓展视野,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增加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本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

三、文化教学的几个原则

1.实用性

诚然,文化教学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教师应拿捏有度,切忌过分铺开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尚小,对于过分复杂的文化项目,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水平,则应避免采纳,不可作为教学内容; 选材应切合实际生活。教师更应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简化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文化教育。

2.跨国性

我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更多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并纳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编排内容,创设更多机会让孩子接触各国文化,给大家呈现相对完整而真实的英语世界以便逐渐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

3.对等性

各国的文化应该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悟本名族的文化精髓,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介绍某一事物时尽量采用东西文化的对照材料,力求在对比中掌握中西文化的对等性。让他们在比较、认知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正确看法。

总之,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大文化教学的比重,把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目标,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习兴趣和个人交际能力,让他们从心底真正爱上英语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