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数学微课堂

高中数学微课堂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数学微课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中数学微课堂

篇1

一、微课的概念与现状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雏形来自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设计了一个60秒课堂,这便是微课的起源。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他认为60秒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练习和讨论的支持下,能蛉〉糜氤な奔浣部我谎的效果。

(二)微课的发展现状

自从微课的概念被提出,很多老师对微课这种新形式做出了尝试。目前网络上流行的微课资源,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老师设计、制作的,也有一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只要有电子设备终端例如电脑、手机、IPAD等,上网后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这些微课资源。学生可以就某一个知识要点点击学习。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的时候,学生都可以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反复去看。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和青睐,进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改变研究形式,促进教师成长

传统的专业研究涉及背景、意义、理论依据等,虽面面俱到,但理论宏大,颇具深度。微课程则从身边实实在在的小问题、小现象出发,通过层层剖析和研究,最终解决了现实问题,再以喜欢的方式将研究过程制作呈现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成长。

(二)丰富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内容

毫无疑问,微课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方式,在对新鲜事物具有普遍好奇的受众心理影响下也势必会激发大家在课堂上的激情和潜力。

(三)汇聚零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程以其灵巧精碎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余饭后将我们的零碎时间很好的汇聚起来进行有效学习。

(四)适时增补信息,完善教学空缺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因着教学目标的引导或是规定的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的课堂信息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在微课投入教学后,它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个传统教学的漏洞,为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统做出贡献。

三、推进微课资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建议

(一) 结合生活场景,贴近生活

拍摄生活场景,把图片集合起来,在制作微课时可以作为生活实例。生活化的场景和语音,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概率统计时就可以呈现人口普查、生活垃圾等实地场景,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利用各自优势,效果更好

微课的知识点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统一的主线,这样在学习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时就不如传统课堂优势明显,尤其在高中数学中,知识点的对比和串联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结合传统课堂系统教学的优势,让教学效果更好。

(三) 利用微课自主学习,培养主动学习意识

微课学习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寻找答案。老师不应该成为压迫学习的那个人,而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那个人。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

(四) 设计多种类型微课,提高学习兴趣

微课本身不仅可以拍摄成讲授型的授课形式,还可以拍摄成谈话类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变讲授形式为问答形式。设计多种类型的微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篇2

二、利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制作微课的方法

制作微课的软件一般包括微课大师、Camtasia Studio软件和Power Point等,结合笔者所任教学校的情况,我们一般用Camtasia Studio软件来制作微课,具体的做法如下:

1、PPT 准备。根据思路设计好需要录制的PPT。由于“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所以PPT的?面不宜过多,一般以五六幅为宜。内容要以突破某个教学重点或难点为主,力求讲清、讲透。

2、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制PPT。

(1)PPT录制准备:打开要录制的PPT和Camtasia Studi7.1.1 汉化绿色版软件,首先在Camtasia Studi 7的任务列表里点击“录制屏幕”,在选择区域里点击“自定义”,调整绿色虚线上的四方块,使整个矩形正好框住幻灯片。然后查看是否打开音频录制,如果没有右边的音量显示图,点击按钮“音频”就可以准备录制了。

(2)PPT录制:PPT进入播放页面,按下F9,出现倒计时画面,倒计时结束后就可以开始录制了。PPT演示完毕,讲解结束时,按下F9,跳出工具栏,单击“停止”,Camtasia Studi 7自动进入预览界面,点击“编辑”就进入编辑页面。

(3)编辑视频:编辑视频除了可以更改视频的大小,还能消除噪音或提升或降低或降低音量,对于一些不需要的内容还可以删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编辑。

(4)生成MP4格式:编辑好视频后,按照提示,可以生成常用的MP4格式,生成结束后,打开文件夹,复制出来即可用了。例如笔者录制了《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的微课,今后直接打开该文件就可以学习了。

以上就是利用Camtasia Studi 7软件制作简单微课的过程。当然其他微课制作软件也可以有这种效果。

三、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预习环节中运用微课。在学习的三个环节中,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对上课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预习质量的好坏对是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新授课,学生在上课之前借助微课预习,可以使学生预先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分清知识的重点、难点,通过预习,在新授课之前可以先理解部分知识点,对于新课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有效提高听课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普通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第二章第1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时,由于是新授课,学生理解的难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推导,针对这一难点,笔者制作了推导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微课,微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通过提出思考问题:给定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可表示平面内任一向量 吗?让学生探究依照速度的分解,平面内任一向量 可作怎样的分解呢?最后借助动画演示,学生直观认识到向量也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微课非常直观展示了笔者的教学设计,而且动画演示比单纯黑板画图讲解更具立体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这个较难理解的概念,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听教师讲概念时抓不住重难点的问题。

篇3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4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4.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