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德育的教育方法

德育的教育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德育的教育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德育的教育方法

篇1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在整个的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青少年德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德育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总言之,就是使学生在德育担负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完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给青少年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素质教学下的德育存在的问题

自德育开设以来,部分学校未能彻底的执行素质教学,在素质教育上认识程度不高,一直把它作为“副科”来对待,老师上课只是应付考试,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考试重点,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知识点,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使德育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德育内容涉及广泛,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基础的,必须能触及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素质教学下的德育教学策略

(一)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1.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多向选择形式,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2.开放的资源环境

在教学中过程,鼓励学生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教学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3.民主的思维环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需注意的策略

德育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科学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1.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德育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特点,面向儿青少年的整个生活世界,从道理说明到对青少年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校园生活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活动空间,从学生的评议到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其目标直接指向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思考问题的取向,形成个人素质的基本要素。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断拓展和提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活动达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相结合,避免出现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令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也要避免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让学生无所适从,陷入困窘境地。

2.教学贴近生活,让其体验生活真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德育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用作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引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德育的教学让学生熟悉社会法则与道德,比如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

3. 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同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三、小结

校园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个人素质的第一战斗线,而德育教学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以后的素质。所以要在青少年德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篇2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笔者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师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准确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3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是在继承、摒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中国古代先贤们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和之后人们实践中所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过程中是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根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于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的理论方法,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居于主导地位。孔子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深入人心,行之有效,因在于其方法注重实效性,值得借鉴。

一、孔子教育方法中的要论--------道德教育

孔子重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的教育,认为首先人应是一个符合道德评价标准的合格的人,重视学生基本人格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

在道德教育中,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修养方法,就是说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除了“克己复礼”之外,还有“约之以礼”,也使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孔子还把克己的办法具体化为四个条目,即“四勿”之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由非份之想,不要有什么奢望,要清心寡欲,禁欲养心。儒家的克己还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要求,就是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自卑尊人,先人后己;以己度人,将心比心;礼尚往来,以德报怨。另外,孔子特别提倡自省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遇到德才高的人要主动向人家学习,争取赶上他,遇到不贤良的人和过失的行为,要自觉对照检查自己,看是否存在类似的特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为“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能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思考和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孔子最看重行,它认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通过个人经验告之于人,不能听其言旧信其行,而应听其言观其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判断一个人行为的正误。尤其是教育者和统治者首先要身正,言行一致,才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感召作用,从而上行下效,在学生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权威崇拜观念,建立起理想人格的模式,引导他们去追求、效仿。

孔子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来达到其政治目的。关于道德修养的途径,孔子提倡通过“克己”、“内省”以至“慎独”的主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方法。他教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以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宽于责人,严于责己,就能避免与别人发生怨恨。在人与人发生矛盾时,他要求人们“求诸己”,找寻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以为,一个人不论看到好事或坏事,都应当对自己进行省察,从正面或反面吸取教训。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外,他要求人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见他重视的不是不犯错,而是犯了错以后能否迅速地改,并且不再重复自己的过失,亦即“不二过”。由修身确立了以身作则的身教原则,注重理想人格的感召作用。孔子教育弟子时,往往是用自己的举止行动做出榜样,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关于一个人说与做的关系上,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里虽然当时主要是指从政治国,但现如今也同样是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者要想把一个个年轻的灵魂塑造得更好,就必须“其身正”,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对学生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将教育内容寓于言行举止之中。教育者以自我为道德典范,同时树立先进、正面的榜样典型起到示范作用。

二、当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性——重政治轻德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过高的政治目标,忽视道德、心理层面等基本人格品质的培养。重视政治教育、轻视道德教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构成是一个包括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完整体系。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因此,片面、过分强调这个体系中的任何部分都是不科学的,在强调某一部分的同时,容易忽视其它部分的作用。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客观问题。道德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灌输与传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其形成相应的理论素养并成为指导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内在因素。 同样,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点。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基础,而片面强调所谓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很可能就是政治上具有虚假人格,而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不可能真正合格的大学生。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就不能只考虑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灌输,还应该考虑其它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以系统、全面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教育。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政治思想觉悟高、立场坚定的人才,这是一种片面追求高政治素养形象的教育目标和理念,与现实脱轨,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在如此过高目标的要求下,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目标:道德教育。即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道德品质合格的人,即人格品质教育。所以,我们应把目标归溯到人格品质教育层面。

三、当今应以德育为先提倡德智并重

孔子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视基本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其它教育的根基,给予了道德教育很高的评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德育教育相统一,即应结合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能代替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不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代表其理想、信念和信仰。如果只重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让受教育者把只是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概念来学习,只是让他们学会了用马列主义的措词,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上认同,就不可能让其建立的信念、信仰,更不可能使之在行动中坚持和发展。

德智并重的教育适应了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并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身要求其侧重点应在德育教育上。

既然重点在德育,就需要注意如何在德育方面言传身教、身先垂范,“正人先正己”的问题。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优秀的教育者,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榜样。合格的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信仰、实践,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