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宏观经济 深化改革 经济管理
在中国这样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本质上就要求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主要是以改革为方法。改革,不等于革命,改革是以温和有效的方式进行。是借助于法律,制度,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引导,所讲究的是有组织,有方向,有纪律。是改造中的发展,是发展中的改造。在宏观经济的管理中,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形式,更为科学的政策,更具指导性的方针,才能将宏观经济的改革深入下去。笔者先从宏观经济的概念着手,分析其中的改革措施。
一、 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在概念上,我们可以认为,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有效的整体控制和调节,便是宏观经济管理。其目的,是为了让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使整体经济表现出更高的效益。而各级政府在市场的前提之下,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控,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方针,规章制度等,以保证整体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社会经济保持着活力。
二、深化改革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为了经济活动的高效进行。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才能让经济政策和方针得以更有效的落实,进一步,才能为经济稳健增长提供动力。可以说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保障。而经济制度的完善,必然离不开不断的改革。按照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是国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经济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力度对非公有经济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股份制经济的改革,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产权,从而让非公有制经济为经济制度改革提供有力的经济环境。同时,国有经济的改革也需要加强,进一步深化对国有企业的改制,特别是产权结构的改革,以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以及诙力市场的改革也不可忽视,劳动力流动效率的提升,也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金融而言,非国有银行是金融行业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对非国有银行的支持力度应当加强,同时,国有银行业应当进一步市场化,在资本市场上,逐步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财政方面,更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制度,财政制度的改革,需要跟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央政府的财政义务和权利,应当与地方相适应,财政制度的运转,要保持高效和合理。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体制,经济改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政治体制的改革,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一个高度廉洁的政府机构,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国家体制,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保障。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宏观经济的改革,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有着高度技术性,高难度的操作性。因而在经济宏观经济改革过程中,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是人才的选拨。我们必须完善人才聘用的制度,进入经济改革工作,不需要经过公正透明,且严格谨慎的筛选,才德兼备,符合标准的才能聘用。此外,人才要采取试用期制度,对于所选拨的人才而言,要秉着公正的原则,以优胜劣汰的方式,选拨顶尖的人正式投入这项工作。考察人才不仅要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还要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考量其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因素。与此同时,在职工作人员也需要有不断的进步,才能跟上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工作人员培训便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定期举行培训,学习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以满足经济形势的高速发展。如此,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的专业队伍,为我们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就业政策的改革与落实。国家的发展,宏观经济的调控,需要有稳定健康的环境才能进行。就业,就是保证经济环境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就业率的提高,才能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才能借助于消费的拉动,给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才能保证宏观经济改革不至于停滞不前。依赖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内需,可谓是经济的马车。因此,宏观经济管理改革,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1、 就业岗位的创造,不断创造就业岗位,才能降低失业率,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个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要加大力度进行支持,这是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加大力度投资人力资本,让劳动力素质得以提升。国家财政方面,应当对政府社会职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对社会劳动人员进行培养,提升其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 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政府需要健全整个就业信息的公开制度,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同时,要对失业群体,退休群体进行福利保障。
三、结语
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策略,是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然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我们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具体条件,要根据变化中的具体形势,及时调整经济改革策略,才能真正发挥出改革的作用,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得以有效施行,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摘要:现行判断宏观经济的指标繁多,且判断标准不尽相同,使得判断宏观经济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本文笔者提出一种全新的、并能够直接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研究方法――群体综合指数判断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在实例中,判断和分析了一国宏观经济的形势,证明了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 判断标准 群体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Abstract: the current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judge various, and the judgment standard is endless and same, make judgment macroeconomic overall condition not satisfactor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kind of brand-new, and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group composite index judging method, and the method is used in the example, the judgment and analysis of a country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prove the correctness and scientific.
Keywords: macroeconomic judgment standard group composite index judge method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绪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似乎成为了一国经济生活中的客观现象,经济发展是有起必有落,大起必大落。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事实上也面临着膨胀与衰退的反复。经济波动必然影响到经济主体的行为。所以,必须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和分析。
纵观当前宏观经济判断的研究方法,有美国的综合指数法、国内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还有全新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景气观测法,但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所以,在本文中,笔者讨论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群体的宏观经济状况判断方法。
2 群体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此方法是从宏观经济数据中选取比较重要的指标,作为一个评价群体,将指标月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使其具有可比性,利用指标群体及其均值的变化趋势来判别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预测经济的未来趋势。步骤如下:
2.1数据的收集整理
选取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如GDP、CPI、PPI等,至少20个。将这些指标的月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得
其中:
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通常需要先将数据标准化,然后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标准化后的数据,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并且具有可比性。
Min-max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inA和maxA分别为经济指标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一个原始值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其公式为:
(公式1)
将每一个经济指标的月数据都标准化之后,便得:
2.3计算群体综合指数
将每个月标准化后的宏观数据平均化,及
(公式2)
得到群体综合指数:
3.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笔者选取德国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体综合指数判断方法进行验证和说明。由于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起伏能够很好地反映该国经济的状况,所以在本章中,笔者选取德国法兰克福指数作为反映德国宏观经济状况的对比参考指标。
3.1数据的收集整理
根据德国实体经济特点,筛选出23个能够反映德国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如GFK消费者信心指数、PMI、CPI等等,同时选取法兰克福指数(DAX)作为对比指标,时间区间为2008年1月到2011年9月。由于数据繁杂,现只选取出德国2008.01~2008.10期间的GFK消费者信心指数(即下表中A)、PMI(即下表中B)、CPI(即下表中C)三个指标的月数据进行具体统计整理,得
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根据公式1,将每一个经济指标的月数据及法兰克福指数标准化之后,得:
3.3计算群体综合指数
由公式2计算得群体综合指数:
3.4判断分析
将计算得出的群体综合指数和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法兰克福指数在EXCEL中作图得到德国指标对比图,为了分析方面,对其进行简化从而得到群体综合指数―法兰克福指数图,进而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从上图分析知:
①从经济状况角度分析:2008.01―2008.08与2010.03―2011.09这两个时间区间,德国群体综合指数处于50%线和80%之间,说明此时德国经济比较稳定,经济状况良好,这与德国的实际经济是客观符合的;2008.09―2009.11与2009.08―2010.02这两个时间段,德国群体综合指数处于30%线和50%线之间,显示此时的德国的经济疲软,而2008.09―2009.11时间区间的经济背景是全球开始陷入金融危机,作为出口为主导的德国经济受到很到冲击,经济状况疲软,而2009.08―2010.02时间区间则处于经济危机的末期,经济虽有好转,但总体疲软;2008.12―2009.07时间区间,德国群体综合指数处于30%一下,联系当时经济环境,全球深陷处于金融危机之中,处于危机最艰难阶段,德国经济恶化,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经济十分萧条。实际经济状况与群体综合指数判断方法很好的契合很好地验证了群体综合判断方法对经济状况的判别作用。
②从经济走势角度分析:2008.06―2008.11时间区间,德国群体综合指数曲线处于下行过程,显示德国经济处于下行过程,考虑到当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全球蔓延,开始影响其他国家经济,德国亦无法免受其害的事实,综合指数的判断方法与德国实际经济情况是符合的;2009.07―2011.04时间区间,群体综合指数曲线处于上行通道,显示德国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经济处于扩张状态,这与德国当时实际经济情况是客观相符的;2011.05―2011.09时间区间,德国综合指数曲线处于下行通道,显示德国经济处于下滑状态,而此时欧元区正深陷欧债危机不能自拔,欧元区经济下滑,作为欧元区三驾马车之一的德国,无法独善其身,经济受到拖累,这些事实都验证了群体综合指数判断方法的科学性。
③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作为德国经济晴雨表的法兰克福指数的走势与群体综合指数的走势基本吻合,两者的正相关性很强。所以,群体综合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正确、全面得反正出德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