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物理的实验,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背景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最大的魅力所在是实验。实验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以及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学生在物理小组中的自主探究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具体的实验过程而记住某些相关的结论、实验步骤,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
二、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成为同学们学到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手段,而以前的教育模式: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看实验过程,教师提出实验结论,学生记住这些结论,就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这样的教育下根本就没有几个学生能独立探究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问题可提,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二)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有趣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喷泉试验,用抽气筒抽出烧瓶里的空气,用带夹子的橡皮管连接烧瓶和盛有红色液体的容器,当打开夹子的一瞬间,奇迹出现了:烧瓶中出现了美丽的喷泉;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通过一些学生自己做的小实验,如《小孔成像实验》、《头发飘起来了》、《伽里略温度计》、《自制弹簧枰》等均能起到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效果。
2.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运用对比性实验导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等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中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通过对比,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本质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重视实验操作,促进主动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积极采用让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知识,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现象、研讨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除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实验外,我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如在新授压强一节时,把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践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的面积有关。学生分组实验,再通过表格中的实验结论,进行讨论比较,总结出物理规律。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1 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山区的初中学生由于接触面不广,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普遍不够,因此更容易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山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迪其定向探究的思维。
在实验中,利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是一种相当普通的实验导入方法。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就能创设出良好的课堂实验情景,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形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然后提问: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实验结果(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让学生们惊讶不已,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引入新课教学,向学生解释:气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当用口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时,乒乓球上方的气体流速比下方的大,乒乓球下方气体压强较小,于是,乒乓球被气压差托起来了。为了加深印象,我又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这一结论: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将会观察到两张纸反而向中间靠拢。我进一步举一些应用实例,如:铁路站台上的人必须站在安全线外的位置上候车等。学生既惊奇又信服,一下子理解并接受了这一抽象的物理知识。
通过生动的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提供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来领会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因此,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尽可能多地把物理现象通过多种实验方式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以帮助学生发展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领会和掌握。在演示实验中,采用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或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配合演示,或老师指导学生上台演示等形式,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如演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时,让学生上台拉马德堡半球以证实大气压存在且数值惊人;演示摩擦起电现象时,让学生上台演示丝绸跟玻璃棒摩擦,以证实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有电荷。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条件所限,实验室器材不够齐备,特别是实施新课标后,增加了许多实验内容,实验器材更是缺乏,以致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总是想方设法解决这一困难,如自制演示实验器材或鼓励学生动手自制分组实验器材。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时,学校实验室不具备整套器材,只能提供老师演示所用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无法进行。特别是溢水杯,若用烧杯代替,当水溢出时,水会沿杯壁流失一部分,造成实验误差大,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为了让学生多动手,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该怎么办呢?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妙招:取来一次性塑料茶杯大小各一只、内径较大的吸管一根、适量水、小石块、细线、弹簧秤。把吸管斜切一小段,在大塑料杯口下用点燃的香烫一个小孔(其它方法烫也可,大小刚好能让吸管插入即可,这样水不会沿杯壁流出而增大实验误差),把吸管斜插在小孔上,小杯用细线系住做成一个小桶,用来承接“溢水杯”溢出的水。石块用细线系住,实验器材就齐备了,然后指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此实验器材取自生活常用品,取材容易,造价便宜,制作又简单,解决了器材不齐备的难题。又如在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课文中要求将平面镜(用一块玻璃板代替)竖立在桌面上,实验室没有器材能让平面镜固定竖立在桌面上,实验时若让学生扶住平面镜,容易使镜面晃动,甚至与桌面不垂直,造成实验失败或误差增大。因此,我指导学生在平面镜一侧贴上一条双面胶纸,实验时用一块三角板直角边与平面镜贴在一起,另一直角边紧贴桌面,使平面镜竖立在桌面上,实验就能按要求顺利进行了。这些做法获得了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单享受了器材制作的乐趣,还认真完成了相关的探究内容,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用细线悬挂住磁体中间后,由于线的扭曲张力,以及所挂的点难以保证在重心处,很难让磁体静下来指南北。这个实验虽然做得不成功,但让学生了解了这种方法,因为不成功,也让学生知道其实地磁场的作用是比较弱的。
演示实验二:通电螺线管的磁性。
通电螺线管很容易使小磁针偏转,相当于条形磁体,但实际上通电螺线管很难直接吸附大头针等物体。但我还是很认真地演示给学生看,发现吸不起来。接着插入铁芯,吸了好多大头针!前后对比,深化对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认识,自然地过渡到电磁铁的学习。
演示实验三: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我们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把直导线悬挂在蹄形磁场中后通上电,导体几乎没什么反应。我向学生提出也许导体受到了力,可能是力太小使效果不明显。那么,如何改进这个实验呢?学生想到了很多好的建议,当我们把导体放在导轨上(减小摩擦),以及把导体换成线圈时(增加匝数),效果相当明显。这样一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