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学临床医学

中医学临床医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学临床医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28-04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是悬壶济世,施仁爱于他人。医学被称为“仁术”,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等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的论述,是对医学是“仁学”、医者是“仁者”的集中概括。在非典中、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仍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当代中国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奏响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他们无私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永远为人民和历史所铭记。但毋庸讳言,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临床医学中出现了淡化和缺失人文精神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在西方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医学界也表现出技术化、商品化的倾向,又高科技引致医学领域的巨大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又表明急切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要十分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彰显。在临床医学中通过进一步确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树立和医院管理者的表率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为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做好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对社会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等。

一、临床医学中淡化和缺失医学人文精神的原因分析

医学目的是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疾病,维持人的体魄、心理健康。要达到这一点,就不仅要在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上,而且要从家庭、社会、生物界、地球等宏观环境上,去揭示和把握生命、健康、疾病、衰老、死亡等基本现象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因此,这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哲学的精神思维、文学的心灵情感、经济学的利益权衡、法学的权利维护、伦理学的道德培养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这也决定了医生不但要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解患病的人、了解和认识社会,而且还要做到正确了解疾病(医学知识)、人(人文知识)、社会(社会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医学社会性、艺术性、知识性的体现,更是得以完整地把握疾病之所在的必然要求。但遗憾的是相当时间以来,临床医学中出现了淡化和缺失人文精神的现象,究其原因在西方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医学界也表现出技术化、商品化的倾向,又高科技引致医学领域的巨大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又表明急切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1.技术化,把病人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医患之间很少交流,对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而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诊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科和亚专科也纷纷建立,使病人越来越被简化为因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医学专业化的发展同样也导致了医疗保健程序的分解,病人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素,病人受疾病的痛苦也纷纷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作为一个病人为病所代替,作为一个病人的整体,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

2.商业化,把病人只看做消费的主体,导致医学边界的无限扩张,医疗腐败现象的屡见不鲜,从而使自称救死扶伤的医疗保健,实际成了追逐利润、获得红包和回扣的活动,首先表现在追求目的上的差异。市场经济谋求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始终与医疗保健服务谋求的人类的最高价值观念处于一种无法消融的紧张对立之中,医学人文精神已无一席之地。

篇2

国家明确了大专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在目前专科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教材使用不一,教师各执其教。其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讲解,忽视技能提高。目前各专科院校针灸部分安排少量的实验或见习课外,基础部分无实训课,临床部分无见习和实习机会。再次,重点难点不突出。许多院校教师对中医学教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

1.2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数不匹配

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五性”、“三特定”、“必需、够用”原则。随着各院校近年来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不断修改,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时数多少不一,最多72学时,最少36学时。而中医学包含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诊断、针灸、中医内科、其他临床各科等7门主干课程为一体,要完成如此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显然不够,篇幅与课时不相吻合,教师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大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1.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一

各院校担任中医学教学的教师基本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由于从教时间不同,教学经验及职称、学历有所不同,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教学经验不足,教法欠佳,对教材的着眼点和把握能力不同,在具体授课时对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深度把握、技能突出上理解不一,教材内容取舍处理不当,由此产生了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不一,教学内容不一,没有起到真正培养技能的目标作用。

1.4学生层次不同致掌握知识不一

以平凉医专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学生分高中起点普通大专和中职起点三校生两类,前者没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后者虽然经历了中职医学教育,但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之使用教材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出现偏差,对下一步进入临床开展中医诊疗造成差距。

2.改革课程结构

以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为先导,以注重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将中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中医学总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按照1:2:3的比例安排计划、学时及进度,是理论与技能教学基本保持1:1。通过总论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中华医药的伟大渊源和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通过中医学基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医认知及思辨理论的核心,为下一步临床技能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中医学临床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完全掌握中/!/医基本技能,为临床中西结合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做铺垫。要求每部分内容依据教学时数精细编写,详略得当,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服务。

3.改进教学模式

3.1明确定位目标

根据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规划教材内容,明确层次目标、专业目标、技能目标,确定授课内容,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师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加大授课时数

许多院校对中医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轻视中医,偏颇中医,安排学时时只是为了完成部颁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对教学时数能减则减。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目标、特定对象、特定限制)、“必需、够用”原则,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教学,应当至少安排96(理论60学时,实践36学时)学时数来完成整个教学内容,方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3.3加强实践教学

3.3.1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在中医学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法(课件或影像资料)、病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抽象的中医理论简单化,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易记的实际技能训练。对于绪论、中医学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对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病因病机可采取问题教学法;对于治则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对于辩证、方药知识可采取病案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

;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等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 3.3.2多开展在校实训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毫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利用中医实体脉象仪、舌诊模型、针灸模拟人等诸多实训器材反复进行实训,也可同学之间模拟四诊诊疗。

3.3.3加强临床见习

篇3

    2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