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5、教材除普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注意适当增加了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差异还编了9个选做实验及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篇2

选择选修本门课程的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选修《护理与病人安全》的护理本科生共112人,其中一年级38人,占33.9%;二年级70人,占62.5%;三年级4人,占3.6%。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病人安全教育采用专题讲授、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例如在“用药与病人安全”这个专题,提前公开讨论题目,由学生小组搜集相关材料,设计制作PPT,并由学生汇报讨论,从多个角度阐述问题。

1.2.2调查方法

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一发放问卷,30min后回收,发放问卷103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回收有效率100%。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统一发放问卷,45min后回收,发放问卷112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有效率100%。

2结果

2.1开课前调查

在开课之前,有24%学生未听说“病人安全”这一概念;62%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属于中度风险,38%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属于高度风险;学生普遍认为医护工作中洗手很重要,但对手卫生的正确理解不足10%。对什么是差错事故,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发生差错事故后应该怎样处理,回答正确率不足20%。

2.2课程结束后调查

课程结束后,学生对病人安全知识掌握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除护士被HBsAg阳性病人使用针头扎伤时的职业防护措施、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良事件分级之外,其他题目的回答正确率都超过50%以上。见表1。

3讨论

2008年,WHO病人安全联盟启动“医学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项目[1]。2009年初确立11个课程指南题目,包括病人安全基本概念,人体工程学因素及对病人安全的重要性,医疗系统复杂性对病人的影响,如何成为团队中的有效成员,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如何处理临床风险,质量改进方法介绍,病人参与病人安全活动,加强感染控制、降低院内感染,病人安全与介入性诊疗,提高药品安全[2]。2010年WHO病人安全联盟在全球11所医学院校试行医学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指南,旨在促进医学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普及,从源头遏制或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最大程度地促进病人安全。

3.1病人安全教育的目标要求

保证病人安全是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也是所有医学类本科生都应具备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教育和培训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病人安全的重要性,将“病人安全”的意识整合到今后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以及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掌握并执行安全的医疗护理行为、规范和程序,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健康维护,防止和减少伤害病人的事件发生,正确地对待医疗不良事件,构建积极安全文化管理对策[3-4]。围绕医学模式转变和伦理、法律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寻找护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懂得关注、关怀和关爱病人,保障个体生命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持续的教育中巩固生命珍贵、病人安全第一的理念[5]。

3.2病人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按照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课程指南的要求,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学教育实际,我院开设的《护理与病人安全》课程共设9个专题的内容,包括病人安全影响因素,手卫生与病人安全,安全用药,病人安全文化建设,临床工作中的病人安全,职业防护,病人安全目标解读,医护行为的伦理与法律、差错事故防范,病人安全教育[6-10]。这些内容与WHO关于“医学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课程指南题目的内容相对应。每一专题主要围绕该专题对于病人安全的重要性、现状、目标要求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阐述。每一专题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病人安全因素分析这一专题,我们通过医学发展史、医学模式转变、目前社会公共卫生和医院病人安全现状,阐述影响病人安全的因素,介绍保证病人安全的新理念、新技术,同时还阐述了和谐的医患关系、良好的沟通策略是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因素,系统介绍了循证护理学应用对保证病人安全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关病人安全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理论讲授与视频资料观看、案例分析讨论结合,积极创建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形式,生动的案例,有视觉冲击的视频资料,众多学生参与、多角度的讨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课程的内容讲授与专业思想教育、护理人文理念教育相结合。由于低年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临床护理专家通过经验分享,注重言传身教,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鼓励学生牢记职业责任,把病人安全放在第一位。教师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注重材料收集、课件制作、内容讲授等每个细节,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篇3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各类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一些社会不法分子的滋扰,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来自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诸多安全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已经提高了对应急逃生安全教育的重视,并积极尝试将应急逃生安全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教学中。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在实施应急逃生安全教育时具备许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 高职体育 应急逃生安全教育 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明确课题研究的内涵是确保研究方向正确性的前提。本章主要对本课题研究中涉及的应急逃生、生命安全、生命安全教育等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体育教学应急逃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本课题的研究开展起到了统领作用。

(一)应急逃生

应急逃生是指当出现地震、火灾、化工气体泄漏或不法分子袭击等各类灾害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时,事件周边的人员能够迅速逃离至安全区域。在高职教育中,应急逃生指的是在危险情况发生时,学生能够凭借完善的自救自护知识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选择最适宜的逃生路线和逃生方式逃离危险区域。

(二)生命安全

生命安全指的是人类的整体与生活环境资源实现和谐相处,不相互伤害,消除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和危险隐患,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在高职教育中,生命安全主要指的是师生的教育和生活状态对师生的生命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在可控范围之内,所受到的生命危险、危害都能够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下。

(三)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两个较为相似又各有不同的概念,很容易被人们混淆。虽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考察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时,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但从侧重点而言,生命教育更侧重于精神生命的觉醒和提升,主要培养的是人类的生命意识。而生命安全教育则侧重于生命的健康和保护,主要培养的是人类的生存和自救技能。换言之,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人类在其活动范围内,预防自然和人为灾害的能力,使之在面对灾难性事故和突发性事件时,能够及时作出应急、应变措施,避免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侵害。

(四)体育教学应急逃生安全教育的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应急逃生和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是顺应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在自然和人为灾难面前增加了一份安全保障。总的来说,体育教学中的应急逃生安全教育的目标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高职体育教学要通过应急安全逃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教会学生基本的维护自身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面对危险情况时能够运用基本安全技能正确应对,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这些年的推进,我国基本形成了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状,一旦孩子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必然会对这个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体育教学中的应急逃生安全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有效的保障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体育课堂教学应急逃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自然灾难应急逃生知识和技能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势错综复杂,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且较为频发的国家。其中,地震、泥石流、龙卷风、洪涝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每年带来的学生死亡数目也极为庞大。高职体育课堂在开展应急逃生安全教育时,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逃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必不可少。教师要注重从各类自然灾难的特点入手,告诉学生各类自然灾害的威胁所在,教会学生在面对不同自然灾难时如何躲避自然灾害,选择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应急逃生和自我保护。例如,在地震灾害的应急逃生安全教育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尽快从安全通道疏散到空旷区域,避开高大建筑和其他危险物,在躲避时要采取趴下、蹲下、坐下等正确的避震姿势,做到低头闭眼,尽量保护自己的头部和颈部;在暴雨洪涝等异常天气的应急逃生安全教育中,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循就近避险的原则,进入距离自己最近的安全建筑物进行避险,并尽量减少外出,只在安全区域内活动。

2.应急救护技能教育

应急救护技能是一项简单但却很实用的技能,在应急逃生安全教育中加强对应急救护技能的教育可以教会学生面对自己或周围的人受伤时如何进行紧急处理,将伤害控制到最低。进行应急救护技能教育时不宜教授操作过于复杂的救护技能,而要以一些基本、实用的技能为主,例如如何消毒伤口、包扎绷带、如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比起让学生将应急救护知识死记硬背下来,更重要是让学生亲自尝试如何运用应急救护技能,使其懂得什么情况下该选择什么应急救护技能,教师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要加强讲解和纠错指正,坚持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例如,在体育课堂中出现学生扭脚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使用冰块为学生进行冰敷,并在冰敷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在刚扭脚时,扭伤处的毛细血管破裂,血流速度变快,及时冰敷可以降低扭伤处的血流速度,避免伤处出现肿胀等不良后果,更有利于扭伤的恢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