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篇1

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多以皇家园林为主,建国后各地也根据原有的园林遗址实施了诸多创新型发展。比如,北京著名的颐和园、圆明圆;再如,西安在大唐诸遗址上建设的大唐慈恩寺周边公园、南湖景观、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景观的造型设计,以及景观布景,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于这些公园景观方面的休闲兴趣,也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农村地域则利用退耕还林、传说故事、古代遗址等实施了诸多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旅游生态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公园景观设计方面,如袁家村、云集生态园等均属此类。下面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

现代化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古典园林存在的差异显著体现在“园林艺术融合”方面,即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诸多西方园林艺术元素,如对于英国地貌式的自然元素的借鉴,还有对于法国“裁剪式”园林艺术元素的应用。但在整体上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根据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分析,主要体现在哲学思维的运用,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隐含着“天人合一”、“大小格局一统性”等特征,平移到传统园林艺术后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取景自然”、“法式同构”方面。从取景自然方面分析,传统园林艺术主要以自然为法,在园林艺术实践中尽可能运用法式同构的方法,对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等进行景物方面的同构平多,如黄山迎客松就会被平移到“假山假水”之上形成对应的景观;另一方面,在自然造型方面则主要取法自法形势,形成了人、景之间的交互,比较自然、符合人性层面的审美需求。具体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价值可以认识到它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采撷以描摹法实施“以小见大”的重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并且在这种哲学一以贯之的前提下,达到了景观师法自然、造园手法灵活多变、园林景象诗画情趣合一、园林意境意N深远等目的,从而为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2、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分析

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属于现代景观设计范畴,其中的重要特代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休闲需要、游玩乐趣等。因此,在设计方法层面注重应用“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节能节约”等新型理念。根据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事实分析,应该体现出自然、生态、地域、场地、空间、简约等基本特征。所以下面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主题时结合突出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2.1以哲学思维带动自然景观设计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理想,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自然”关系的研究主题,根据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和”的理念可以在现代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以文化融入自然景观的思维路径,在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引导之下,实施“师法自然”的景观类型设计,如利用森林公园中的水流营造与水相邻的植物氛围,形成带状、蜿蜒状、水中点状等景观的设计,使其与自然生长中的水、树、石浑然一体,表达出“和而不同”、“同中存异”,将森林公园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化思想对应起来,提高审美观看者通过景物通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底N的目标。另一方面,造景中应该注重生态为核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需要注意在整体造园手法方面的灵活多变,比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集中体现了假山假水,给人的感觉相对单一,不能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印象,因而可以借助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貌”在灵活多变手法之下,实施了一些自然气势的营造,如利用“群集效应”以密集化的“石榴林”、“枫叶林”等达到氛围烘托,令森林公园的园景整体上实现系统性的设计构建与整体上的局部表达产生和谐一致的效果。

2.2以文化景观增强造型审美下的底N

哲学思维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的根基,而文化景观方面的强化能够进一步在形式化的生态审美需求满足之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内涵传达。比如,在我国诸多城市有所谓的“长安八景”、“南京十景”、“西湖八景”等,一方面有以“数”为主的景观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符合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易经之数”的喜爱倾向,因而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这种文化传统制造一些因势利导的文化景观,如在森林的高地可以设置与日出相关的文化景观,催生泰山日出方面联想;同时,也可以在洼地以森林景观中的荷塘景观设计令人产生对于“爱莲说”、“河塘月色”等方面的文化意象联想,并利用这种文化景观进一步使森林公园景观达到意境方面的深远化传达,强化其中的文化底N,令观看者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性传导体验,增加休闲中的精神与修养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非常注重“人性化”,这与英国单纯的自然化景观设计、法国单纯几何化的景观设计恰恰相反,它更加注重“和谐”文化理念之下的“阴阳五行论”,即将所有的景物存在纳入到一个整体的森林公园景观之内,并利用这种元素之间的衔接、对接、融合,达到一种“万物一统”的祥和效果表达。从操作方面分析,新时期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可以在造型方面选择“拟自然”的方法进行简约手法应用,增加对于自然物势态方面的因势利导,减少施工量。根据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与效果经验可归纳为“剪除多余、弯直因势、化繁为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注重对于空间的利用,尤其是在低矮植物、灌木、地被植被、花卉、果实类植物、风景类植物等进行空间的合理配置,提高造型与地理地势方面的匹配度,如坡地尽量选取一些花卉、地被植物相间,并置入一些古典文化图案;再如,可以在较窄的狭长带地利用一些细木类植物或者灌木增加排列效果,利用空间的同时形成带状景观等。至于一些平坦的地势、则应该尽量以高大植物增加茂盛、葳蕤的氛围营造,使观者可以体验到森林的原始风貌,提高其对自然力量的了解;另外应该体现森林公园中的林荫大道的景观设计,使人、树、景之间产生一种共生共存印象等。因此,在森林景观设计中植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应该从游览路径的设计、沿路景观的设计、休闲区域的景观设计、生态理念传导景观(如湿地、河塘、动植物等)各个层面实施统筹规划,令以路为主线的公园休闲功能、作用得到全面体现;同时,应该通过文化景观为森林公园景观的审美功能增加形而上的内涵传导,令我国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与中国非物质文遗产、生态发展实施协调发展。

结束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重点在于氛围营造、造型设计、审美表达等方面,因而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中文化要素的采X应用,发挥其中的文化功能表达;同时应该借助现代化的公园景观设计造景方面,实施生态理念之下的新型设计,包括在地域地貌、人文特征、空间利用、景观顺势而建等。建议在当下选取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元素时,关注其中的取法自然、依势而建;而在造型方面尽可能增加设计后的施工节约,降低施工成本,以简约手法尽量提升森林公园景观的创新性、生态性;尤其需要注重传统园林艺术中承载的哲学思维,将其中的“阴阳五行论”加以发挥,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观念的应用实践,达到贝聿铭先生所说的“景中有人文”、“人眼观自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青俊.城市中心区域景观设计浅析――以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中央公园和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林产工业,2016(9).

篇2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22-02

城市是一个自然和人工高度复合的巨系统,城市景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展现,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城市一直是大众向往的乐土,但是“人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机”正将城市推向深渊,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已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20世纪60年代景观生态学应运而生, 基于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改善城市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景观生态化设计概说

(一)景观生态化设计概念

一个花园当没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一池水塘如果不是用人工水泥护衬或化学物质维护,便会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而生态设计或许就是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这种能动作用。

景观生态化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对土地和户外空间进行的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化设计内涵

生态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发展的可持续,从而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学习、娱乐等方面的质量。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应同时考虑城市的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自然环境的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也是生态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主要内涵。人性化指人是城市的主角,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性化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原则。生态化指生态优先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理念。艺术化指城市环境是人类创造的最大的艺术品,因此它也有与艺术一样的审美功能。人性化、生态化、艺术化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强调一方或者忽视一方都会导致景观生态设计的缺陷。

(三)景观生态化设计误区

目前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主要存在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地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

二、景观生态化设计手法探析

(一)原生态自然式的景观设计

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的载体,生态环境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景观格局的不同。生态优先就是要首先尊重原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对于任何一个景观设计,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我们做什么?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设计中生存延续,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些让生物无法生存的用混凝土加固的护岸、没有生态系统的人工湖都是不合适的。

我们所设计的景观要通过物质空间要素表现出来。这些要素包括自然的要素如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动植物等,又包括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自然式的景观设计除了要了解自然系统本身演变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前提外,还要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对诸要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景观模式,选择与环境相适配的植物,选择与自然相和谐的材料。

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West8曾设计一个机场绿化的方案,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原则。他们首先和当地林业机构合作进行了生态方面的研究,确定桦树最适合在这里生长。于是每个植树季节都在此种植桦树,作为绿色的生态质地,并在桦树下种植可以固氮的红花草,作为有机肥料供给树的生长,还安装了一些蜜蜂蜂箱,用以传播红花草的种子,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圈。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沃克事务所对索拉纳园区的总体规划,他们力争使工程建设的影响减到最小,保护了大片可贵的大草原与岗坡地等当地自然景观。

(二)乡土化的景观设计

倡导根植于所处的环境,维护地域特征是乡土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设计应尊重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的植被状况,多运用乡土的植物,使之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大草坪”曾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大草坪”只能看不耐踏,失去了在其上活动的功能,消耗了大量的浇灌用水(尤其对于干旱少雨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人力、物力、财力,而得到的生态效应却很少。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异质性原理,城市绿地应该从大草坪和观赏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生态化绿地。苏杭一带夏既酷热,冬又寒冷,根据当地气候在景观设计时往往控制常绿阔叶和常绿针叶树的比重,在开敞空间中种植一定比重的落叶树,以便冬天室外能获得阳光。

很多设计师已经认识到了乡土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俞孔坚在中山岐江公园设计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当地乡土植物,如白茅、象草和莎草等,营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在改善场地生态系统的同时,使公园的地域和文化氛围更加突出。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在自然江滩及内河湿地的自然基底上,于内河湿地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形成了一个具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和集聚丰富体验的审美空间。

(三)保护和节约型的景观设计

保留与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来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设计中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和施工中的废弃物,保留当地的文脉。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师面对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工业元素和工业遗留的斑斑痕迹,不是去掩盖和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现状,采用了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1972年Richard haag主持没计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场公园开历史之先河,首先应用了“保留、再利用”的设计手法。韩国西首尔湖公园将废弃的工厂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未来感的现代公园,将工业碎片完美地陈列在这里。

资源的循环使用服务于新的功能可大大减少耗费。成都的活水公园通过汇集地表污水,进化处理后的污水作为水流雕塑、戏水池和人工湿地塘用水;在德莱塞特尔设计的柏林波茨坦广场中,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广场的水景用水、卫生洁具的冲洗、植物的浇灌等用水都来自于收集的雨水。除了达到节约的目的外,很多细节上的设计还可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法国巴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流细缓,为了使雨水能及时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巴黎的公园地面大部分都采用泥土、沙石或砾石。在德国等地区,通常精准计算本地雨水分布清况,保证每一滴雨水能够完全渗透到本地块地下。德国巴伐利亚洲环保部新楼设计,该区90%的屋面和80%的地面排水是通过处理而均匀的渗入地下,硬质地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半硬质地面如镶草卵石、块石铺面,雨水直接渗入;屋面雨水大部分通过屋面绿化储存起来,经过蒸腾作用向大气散发,其余部分则经排水管系统向地面渗透或储存,为水景提供主要的水源。反观我国的公园,大多都采用大理石、磨石等精致的硬质铺地,能渗入地下的水连20%都不足,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充,北京暴雨被淹足以窥知,想必这也是近年来常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的部分根源。

(四)生态恢复型的景观设计

生态恢复型设计是指在设计中运用种种技术手段来恢复和再生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在设计时除了完成常规性设计要求和目标,更多从怎样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补偿遗落的景观文脉、补偿社会经济发展力,倡导健康、自然的新审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虑。

最突出的当属景园建筑师K·希尔针对德国圣弗特堡地区长期煤矿开采所造成的整体环境酸化问题。她在占地18平方英里的主污染区设计了纵横交错的步行林荫道网络,沿途设置机井并开挖水渠,利用机井抽水促使周边地区清洁的地下水向该区域流动,抽出的污水经透明的净水装置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通过水渠日清、大地日绿的鲜明变化使当地人们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美国纽约高万斯运河海绵公园建成之前,工业污染和水体污染一直困扰着高万斯运河。公园建成后,不但污染的水体可以在这里通过缓流、吸收和过滤的方式得到净化,而且原本僻静的运河滨水区也再次重焕生机。海绵公园一方面把地表水纳入水监管体系,重构下水道和雨水径流系统,同时辅以生物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种植绿地改善城市空间,公园所选植物能在多种环境中正常生长,还具有从污水中分离出重金属的能力。

(五)植入高技术的景观设计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已成为当今生态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技术与生态之间是一种新的共生关系,不要强调“人造”和“自然”的界限,景观设计的介入总是在改变着自然。

目前在西方景观设计中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举措较为广泛,包括:利用植物进行污水处理、利用真菌或细菌将有机垃圾降解、土壤污染治理、植被恢复、绿色能源使用等等。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屋顶花园上运用风能的风车。反映了当代设计师对新能源的关注。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也建成了采用太阳能灯具的公园,如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景观设计领域还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如舒沃兹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水池设计中,将池底分格条采用光纤代替灯光效果,创造了创造了富有时尚气息的现代景观。

三、结语

生态伦理思想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所体现,例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护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绿色植物等手法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这些手法为日益枯竭的资源和衰败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平台。当前,我们应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去构筑安全、健康、优美的城市景观体系。

篇3

1.1 设计主题不明确

城市公园能够和居民小区内的绿植一起组成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各有特色,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可以将城市公园分为三种,分别是综合类、社区类和专类。目前,很多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不看重设计内涵。虽然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分类十分明确,但是公园的统筹规划和设计主题性仍然不够明确。

1.2 管理体系不健全

很多城市公园的投资建设商都是政府,公园的管理模式也伴有很大的行政管理特点,在设计和规划时更看重于公园的生态功能,忽略了管理模式的设计,致使公园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景点内垃圾处理不及时,植物养护和替换不够专业化,大大降低了公园的观赏性。

1.3 设计理念及分析不专业

不论是设计细节还是设计施工都需要以专业的设计理念和分析作为理论依据。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和设施设计时,设计师应更加关注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性化。设计理念是设计精髓和支柱,决定了设计的定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公司随之兴起,市场中出现了很多鱼目混珠、无序竞争的现象,甚至有些设计公司会只看重经济效益,对设计作品缺少进一步的精加工和润色,致使市场上掺入了很多不合格的作品,导致公园景观设计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

1.4 设计环节衔接不连贯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很多公园都存在施工与设计脱节的现象,导致设计的内容不被附近的人所认可和使用。比如,很多公园配置的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有些植物组合搭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2 改进措施

2.1 介入艺术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和艺术两者紧密相关、互相融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以艺术为基础,而艺术创作可以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作为基础素材。一个具备特定主题性的公园会将一个硬性城市转变为一个艺术城市。设计师在设计景观时,要以策划作为基础工作,在进行艺术活动策划时,可适当加入一些商业活动。比如,城市画展、舞蹈、音乐主题公园等,增添一些手工和体育领域内的艺术活动和作品,最终使它们融合成一个综合性强、多元化的城市公园。

2.2 体现地方特色

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可适当加入一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公园景观。为了进一步改善周围环境,可设计树阵和花坛,提高公园的观赏性,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清新的生态环境。在一些人文、历史气息浓厚的地区,可以设计梅、竹、松这些植物来为城市公园增添人文情怀。此外,还可以设计生态走廊,结合精美的雕琢品,为群众建设一个大方、有园林特色的景观公园。现代城市本身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特色和人文艺术特色,为群众呈现一个有特色的公园。比如,可以在公园道旁的石柱上增添小品设计,在每个石柱上添加不同的小品,使原本雕刻细致的石柱更加趣味横生、栩栩如生。公园的石柱小品、景观建筑都为游客展示出精致的景观雕刻和艺术设计手法,给游客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增添了文化情怀。

2.3 加入古典艺术元素

古典园林主要是通过山水来表现自己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对联、刻石、园林名字等媒介来体现。比如,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对仗和自身排列组合的特点,为了表达公园的园林意境,可以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合一些古典园林设计元素,促进城市公园的建设,最终达到表现领域广泛性以及艺术设计方式多样性的目的。

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时空交错的特征。还可以将诗词书画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为公园增加文化情怀。在设计古典公园时,将诗句等直接运用到设计中,或者利用对联与园名进行公园设计,将景观和艺术充分融合起来,动静结合,为游客展现公园的艺术美。

2.4 创造多样化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