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CITYIF规划云平台
人性化的城市雨水景观设计对策
关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的5个问题
Coyoacan企业园区景观设计
重要却被低估的景观功能——提升专注力
健康的城市生态与健康的人
对城市边缘地区景观管理的反思
氛围:景观设计中的质量、感知与时间概念
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之路
从能效城市到能效者——5A规划途径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
当低碳与生态技术遇见景观建造
最佳实践:中国南方地区首个被动式住宅
为提升雨水质量而设计的绿色基础设施
权力、文化与审美:当代城市景观中的三重“幻象”
中国华南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典型案例分析
在新数据环境下探索城市秩序的可持续内涵
为城市体检——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建筑师的元符号:建筑制图如何借鉴大数据可视化
《为未来而设计——80人眼中的可持续世界》节选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愿景与传统
“公共政策的力量:‘海绵城市’与行业趋势”沙龙纪实
与地方政府的对话:镇江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化腐朽为神奇——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
绿色等于健康?建立高密度健康城市研究的实证基础
论城市绿色景观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机制及重要研究问题
亲自然的景观设计对改善健康与福祉的作用
以儿科医生的视角诊断城市环境:访谈理查德
弹性乐清:气候变化、公共健康和景观基础设施
以国际视角审视中国乡村景观与可持续城镇化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回顾
应对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城市建设:适度与留白
古代水利基础设施比较研究对新兴城市的意义
春秋冬夏——北京百子甲壹宋庄工作室的景与观
景观设计行业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理性教育:香港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设计论文教学体系
寻找定位的挪威设计——挪威2013奥斯陆建筑三年展参观感悟
合金:通过熔入制造能够相容的新材料
中外无异——关于中国设计市场的新思考
土壤:水系统中被忽视的向度
基于自然过程的人工干预下的水系统生态设计
浅析现代企业园区中的植物景观营造形式
让城市更绿——绿色屋顶和绿色立面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两位创新型设计师对城市的深刻思索
一、引言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然而后工业时代到来后,传统制造业衰落,在城市中留下许多工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对这些遗留的工业废弃地进行修复再生,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景观效应。同时,可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升生活质量。一些优秀的改造案例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代表符号。
二、理论评述
1.工业废弃地
所谓工业废弃地,是指那些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随着工厂、制造厂生产活动的结束而出现的很多被废弃的闲置土地,亦称棕地。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这些工业地往往依然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印迹,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承载了人们对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回忆,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纪念价值。
2.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
后工业时代到来,工业产业衰败,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而唤起的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环保运动的兴起带动了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改造方案是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形式的里程碑,该改造方案全新阐述了公园的形式,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等概念,掀起了工业废弃地修复再生的浪潮。此外,还有国外许多成功的经典改造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韩国金鱼渡公园。此外,国内的岐江公园、798艺术工厂区也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三、理论创新――后工业时代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就是在传承以往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为我们再创造一个美的游憩空间。是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精神财富的传承发展。往往我们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理念再生
1.1生态学理念
引入了生态学理论之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尊重场地生态发展,注重场地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废弃地的受损生态系统有两种恢复模式,一种是当生态系统的损害没有超负荷且是可逆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使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另一种是超负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预,才能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1.2反传统美学理念
传统美学认为工业废弃地上残留的工业景观是丑陋的,不和谐的,然而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也发生变化,一些设计师追求形式的冲突和无序。在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工程中,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它们的废弃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有着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的粗狂美,是镌刻着人类工业社会文明历史的纪念碑,这一切都是对传统公园的设计美学的创新和挑战。
2.形式再生
后工业时代到来后,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极简艺术、波普艺术、达达艺术、大地艺术等都给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扩展了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景观表现形式。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对景观设计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地艺术,在其思想影响下,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将工业废弃地的工业景观理解为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而加以保留、改造利用,创造新的景观表现形式。新的景观表现形式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意味。
3.内涵再生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设计不同于其他的景观设计,它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是人类工业社会时期留下的遗址,含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印记,承载了人们对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回忆。我们在进行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时,一定要提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之中。
四.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1.项目介绍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19世纪中期之前为农业用地。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设计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2.改造原则
2.1破坏最小原则
工厂中的构筑物全部保留,并仔细分析研究,利用结构分析法使这些工业设施成为公园的景观结构要素,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如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设计不仅仅是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而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一方面承袭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1)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设计应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这与国内一些将场地内原有构筑物等完全拆除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使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场地的建设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
(3)设计与自然结合。场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植物种植多采用乡土树种,同时,保护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
(4)在进行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原有材料,扩展各种景观元素的内涵和用途。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园的设计师拉兹强调,生态恢复是个缓慢的过程,设计师应以长远的眼光采取全面的保护,合理地安排近期建设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不能急功近利,只图短期效益,而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五、结语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工程不仅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不仅仅是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更不仅仅是生态、艺术等处理手法的运用,而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一方面承袭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一直都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以及投资少等优势,在进行污水处理的同时,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 景观设计中人工湿地应用效益探究
人工湿地一直都是一项被人们不断改善并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所不能够比拟的巨大综合效益。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人工湿地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如实现生物多样性、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质、提升景观整体价值以及成为景观中重要的元素等。
2 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实例
2.1 国外应用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工湿地已经在国外各种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湿地具备成本低廉、维护简单、容易操作等优势,得以大力推广。例如,在美国华盛顿州的雷通东区水处理应用工程;新墨西哥卢斯科的住宅系统设计等项目。当前,国外已经将人工湿地技术广泛应用于住宅、园林以及各种雨水回收和污水处理项目中,同时发挥景观效应。
2.2 国内应用分析
深圳洪湖公园是我国最早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引入的人工湿地技术典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如湖南益阳城市学院的实验楼设计中,应用潜流型人工湿地,对雨水进行处理和回收;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景观规划,利用潜力型人工湿地技术,对雨水进行回收和处理。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背景
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 55.28 hm2;其中水体面积7.79hm2,道路广场面积6.33hm2,绿地面积35.12hm2;建筑占地面积25623.6m2,停车场面积4840.4m2,规划区陆地面积绿地率约74.0%。项目总投资28735.3 万元。项目规划建设的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全长 2400m,宽335m,包括生态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公园、市民文化公园、商业公园及滨湖文化公园5个部分。
3.2 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应用
在“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设计中,引入“人工湿地园”概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以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港湾休闲公园景区。
3.2.1 项目设计方案。在公园空间构成方面,遵循了开敞与封闭相结合的原则,融合大型与私密空间,活跃与安静的氛围,实现城市与园林、直与曲、廊架与下沉等多种变化。所有的空间由蜿蜒的走廊联系起来,通向周边的开发地块和公园之外的主要景观节点。地形和植被的起伏变化,不仅使游客从不同的高度欣赏公园的景观,得到丰富的视觉体验,而且也为野生动物和行人提供了过街走廊。活动内容结合地形的坡面和坡顶进行精心设计,通过用乡土植物恢复所有水滨湿地和高地密林,创造了良好的地方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市民休闲场所。
3.2.2 湿地水系统。水系统的构建是人工湿地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模仿天然湿地功能,满足人类需要。在该项目工程中,景观所处范围内的水源主要为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有关湿地水系统的应用,可设计景观走廊,环绕着整个景区,发挥园区内的观景作用,同时完成水源一级去污处理。通过收集到的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和植物进行接触与吸收,并顺势引入到边沟沉基槽中,定期处理,排入中部湿地。
3.2.3 湿地生物系统。湿地生物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植被、养殖水生动物以及处理微生物等环节。通过应用湿地植被,可缓解地表水流的速度,再加上植被枝叶的阻挡作用,促进水中泥沙的沉降。在土壤与植物的代谢过程中,水中各种有机溶解物或无机溶解物被截留,将更多的有毒复合物转化成无毒物质,促进水体的澄清,优化环境。在树种的选择上,依据景观总设计理念,全部选择原生的乡土树种,结合城市景观特色,优先选择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骨干树种或者市花、市树等,将绿化带与乔木、灌木、草地等混交搭配,选择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千屈菜、灯芯草等半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则沿水岸建种植槽,以此降低种植土用量,避免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