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学课堂常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39-01
2008年秋季,江西省高中教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几年来,大家对新课程的认识由迷惘到逐渐清晰,对新教材的应用也由不适应到逐渐熟悉。但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长时间观察与思考,发现课堂教学中明显存在一些缺陷,现将有关认识阐述如下:
一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统筹缺陷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组合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统筹。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形式,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较严重。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师生的情绪,使课堂生气勃勃。要使学生能理解和真正获得知识,所依靠的核心因素也在于学生自有的情感和感悟。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存的方式,实现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二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缺陷
随着新课程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中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在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所以说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而实际上课堂教学预设性太强,使得课堂缺少灵气,大多数教师不敢放开,因为生成的课堂会打乱教学节奏,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会出现课堂教学的混乱,更有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麻烦”。如在“硫的氧化物”的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瓶未知的红色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通入SO2,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请你猜想该红色溶液可能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交流得很热烈,也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可能是滴有KSCN溶液的FeCl3稀溶液”,因为Fe3+也能氧化SO2,发生了如下反应:2Fe3++SO2+2H2O=2Fe2-+SO42-+4H+,使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逐渐褪色。这一猜想出乎老师的预设,教师不敢给予学生评价,只好说课后再讨论吧。很明显该学生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很多。因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对生成资源处理能力的缺失使得课堂失去了许多智慧的思维碰撞。
三 课堂中教师缺少实验意识
很多化学课堂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探究活动少。有教师认为:“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同样能掌握学科知识,不做实验照样做实验题,做实验也做不好实验题。”而且现行教材学生活动与探究内容多,确实造成了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导致“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均变成了“听讲与记录”。如在教学“苯酚的性质”时,在处理苯酚钠溶液中通CO2后,除了生成浑浊的苯酚之外,反应的无机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甲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生成NaHCO3;乙老师请同学们根据元素守恒的原理分析,猜想无机产物是什么?学生通过交流之后,乙老师说是NaHCO3;丙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判断,猜想无机产物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分为两种观点:一是NaHCO3,二是Na2CO3。丙老师提出能否用实验证实呢?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实验方案:(1)向苯酚的悬浊液中加Na2CO3溶液;(2)向苯酚的悬浊液中滴加NaHCO3溶液。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由“苯酚与Na2CO3溶液不共存”的现象,得出产物是NaHCO3的结论。
四 对课本教材、高考试题缺少研究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有些教师却始终对教材深信不疑。如在设计实验比较乙醇与苯酚中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性的教学内容中,实验现象并非理论上想象的那样,而是乙醇试管中钠开始沉于试管底部,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钠上下浮动,直至消失,溶液始终澄清;苯酚试管中钠一直沉在试管底部,产生气泡开始较快,随即逐渐变慢直至反应几乎停止,钠粒表面附有白色粉末状物质。可见按此设计并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16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05
课堂常规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复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每一节课堂常规都应该花时间下工夫设计,也是非常值得的。
一、灵活设计课堂常规练习的内容
笔者所提及的课堂常规位于每节新授课的开始,时间一般五至八分钟 ,内容大部分为上节课所学知识点,也有少量为本节课的引导题型。题型多样,选择、判断、计算证明等等。形式更是不拘一格,四色卡、口答、举手、板书、纸介、小组讨论等灵活运用。订正方法可选用课上订正及课下批改,并且可以放心大胆交给学科组长处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并且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整式乘法”一节时,里面有大量的法则公式应用于计算题,所以熟练掌握法则公式,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重中之重,在上课前,我就会让科代表把我提前出好的计算题抄在黑板上,学生们看到黑板有题自然会提前准备纸张,这也是平时养成的学习习惯。题型的选取一般是选择易错题典型题,大多三至五道,保证学生书写时间,以免影响新授课的教学时间。在学生完成课堂常规练习之后,交到小组长手里,课下由各组组长交换批改,对于一些难度稍大的题,可以课堂由教师订正讲解。并且组长判完,正确的交由课代表适当加分,错误的发下去改正之后必须要教师讲解,这样既鼓励了做对的学生,又能指导成绩稍差的学生。
再如学习“概率”一章,对于区分概率的分类,可采用判断的形势,用手势即可,右手拿笔,左手手势,“一”是正确,“二”是错误,一旦出现易错题型,及时动笔做笔记,方便又实用。而在“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一节,大多数题型都是简单的小计算,计算方便但易错,这时我使用课件出一些选择题,让学生使用四色卡答题,检查起来非常方便,有错也能及时纠正。所以说灵活地设计课堂常规练习,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不但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几何内容证明题是许多学生最头疼的题型,考察的方面有许多,逻辑性处理能力、书写格式、证明方法等等,往往一道证明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选择题型很关键。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一章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是最为典型的证明题,让学生理解判定方法并利用其证明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本有一道非常典型的例题,在测量池塘宽度时,采用是的“边角边(SAS)”的判定依据,理解并不难,但在做练习册习题时,让学生叙述辅助线的作图却有难度,大多数学生不会使用数学语言,描述不清,所以加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也很重要。在此出示的常规练习一般只是一道证明,交上来由教师批阅,观察学生的辅助线作法、证明方法是否正确,书写格式是否标准。批改起来可能费时间,但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处理。
二、重视常规练习的实践性和多样性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对习题教学的功能认识以及对习题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能再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形成,而忽略了数学实质――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前的我们出现了反复训练、反复灌输,习题结果追求完美、单一化,忽略了多样性;追求习题动脑的思维化,而忽略了实践性。我们真的有必要凸显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赋予习题新的生命,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出示课堂常规之前,我已经精挑细选了所有习题,数学习题浩瀚如海,如何挑选只在一个“精“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所以,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习题具有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根据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我对初中习题简单分析,将其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为基础、综合、发展习题三类。基础习题顾名思义,是以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在基本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的应用和稍有变化的习题。综合习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某一类知识全面、深入地了解,提高各种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发展习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设计的,是习题中的最高层次,主要是一些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题目。主要是探索某些事物中的规律,探讨一些特殊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启迪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这个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借用《数学简史》的话来说,它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由此可见, 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我们知道的学到的全盘教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而教给学生的他们是否能真正的学会并利用,这就依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能力了,所以一堂课也承载着我们大量的心血,我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这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学生学到的学习方法。课堂常规练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是检验学习效果最有效途径,短小却精悍,包含大大的智慧,希望所有的教师能真正利用它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当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和“少教多学”等新兴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在备课环节上,导学案已经普遍替代教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新型模式;在上课环节上,“注入式”和“满堂灌”式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退出了课堂教学,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成果展示”;在作业布置与批改环节上,大多数教师开始注重作业设计,不再照抄照搬课本习题,突出拓展性和延伸性作业的巩固提高功能。其别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强调“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写“教案”转向设计“导学案”;备课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向指导学生如何学。但是我们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在备课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备课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消极抵触改革,依然沿袭传统的备课方式,仅仅把自己多年沿用的教案,改头换面,美其名曰导学案;二是部分青年教师,虽然改革热情很高,但缺乏深入钻研精神,体现在备课上,许多教师不是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要点、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强调“多学少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注入式”和“满堂灌”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教师上课的重点从传统的“精讲多练”转向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点拨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我们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在上课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上课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在上课环节上出现如下问题:一是传统的“以教师中心”做派阴魂不散。许多教师为了圆满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内容,把教学掌控在自己的预设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到自己设计好的套路中来,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教师把它演出来就行了;二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多学少教”的高效课堂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又缺乏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导致为课堂提问而提问,为课堂讨论而讨论,为学生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课堂实效,进而使“多学少教”的理念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
3.在课后教学反思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特别强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并将其视为快速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调研发现,在高效课堂建设在课后反思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课后反思意识不强,多数教师把课后反思看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二、进一步加快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对策的思考
上述的种种问题表明,在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全面系统地总结近年来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经验,将高效课堂建设业已成熟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教学管理常规条例,为高效课堂建设可持续发展构建长效机制,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重大现实课题。
1.切实加强对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重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摆在学校高效课堂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强对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的顶层设计,从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以及学业成绩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切入,全面系统地设计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力求做到计划详实,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切实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