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治理基础知识

社区治理基础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治理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区治理基础知识

篇1

城区河流是城市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城区河流的治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和生态环境,在提倡“人水和谐”的今天,城区河流治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新的要求。矫家河是流经龙口市城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因此,对矫家河城区段进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河流基本情况

矫家河是龙口市境内第一大河――黄水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龙口市南部祁家村一带,干流总长16km,流域面积24.88km2,河道平均宽度10m,流经龙口市东城区西部,是我市城区的重要排水河道,城区多半及整个东江工业园的雨、污水都排入其中。矫家河流域内河道窄而浅,属典型的雨源山溪性河流。暴雨强度大,洪峰持续时间短,河水暴涨暴落,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2 存在问题

2.1 达不到排涝要求

多年来,矫家河由于缺乏治理,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造成河道淤积,排水不畅;二是岸坡受到人为破坏、侵占,岸坡冲刷破坏严重,有些河段甚至没有岸坡,河道断面极不规则,安全隐患极大。随着新城区的建立,河道已经达不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2.2 生态环境恶化

沿河村庄垃圾均弃置于河道内,致使河道恶臭难闻,流域内水资源污染严重,给沿岸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3 治理必要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现代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对矫家河城区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对有效地改善矫家河生态环境,提高河道排水能力,建设新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遵循原则

矫家河流经龙口市城区,因此,对城区段进行治理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旧的模式,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河道排水规划满足于城镇总体规划的原则,做到既要局部服从整体,又要突出河道排水的重要性。

(2)河道治理以岸坡护砌为主要内容。

(3)坚持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相结合,遵循生态自然、人水相亲,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5 河道治理

5.1 工程设计标准

本次矫家河治理段经过龙口市城区,承担着龙口市城区排水任务,考虑其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黄水河矫家河支流段治理工程设计排水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该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5.2 设计洪水

本次城区段河道各分区设计洪水分别采用实测暴雨法和暴雨等值线图法两种方法进行计算,流域内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采用胶东半岛一小时雨型,汇流计算采用山东省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推算。

通过对洪水计算成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综合分析评定,确定采用实测暴雨法的计算成果作为本次初步设计的设计洪水。各分区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见下表:

矫家河各断面10年一遇设计洪水成果表

控制断面 单元名称 设计洪峰流量(m3/s)

牟黄公路至府北一路桥 1、二官道桥上口 38.2

2、府北一路桥上口 51.0

3、府北一路桥下口 24.8

二官道下游左岸支流 4、支流入干流口 11.8

府北一路至松韵小区北 5、松韵小区北 29.3

分流段 6、府北一路桥至龙门小区 26.2

5.3 断面设计

为了使矫家河治理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按照龙口市新城区规划,本次河道治理,部分河段维持原河道走向不变,河道断面清扩,其余部分将原河道进行改道、分流,按新城区规划的河道走向,改变原河道方向,以期达到最佳的排水效果。

根据实际地形和城市排水要求,本次治理段河道包含两种断面形式:矩形断面、梯形断面。

矩形断面为浆砌石直墙,方块石镶面,块石填腹,基础为浆砌块石,压顶为C20混凝土预制块,墙后间隔10m设排水反滤体,上下共两排,三级反滤由外向内为中石子、小石子、粗砂,排水管为φ50塑料管,间隔15m设沉降缝。

梯形断面岸坡护砌采用干砌方块石,护砌坡比1:2,护坡石下设碎石垫层和一层规格200g/m2的土工布,土工布下为砂垫层,基础为浆砌块石,护坡顶为浆砌块石齿墙,压顶为C20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压顶后设0.6m平台,按1:2.5放坡至岸顶。岸坡护砌以上部分坡比1:2.5,为生态混凝土护坡,撒适宜本地生长的草种。

河道断面形式及要素见下表:

河道断面形式及要素统计表

桩号 比降 断面形式 河底宽(m) 岸顶高(m) 护砌标准

0+000~0+350 6.5‰ 矩形 5 34.32~35.6 浆砌方块石

0+350~0+572 5.6‰ 梯形 4 32.9~34.32 干砌方块石

0+572~1+387 4‰ 梯形 6 29.1~32.9 干砌方块石

1+387~2+195 3‰ 梯形 8 26.5~29.1 干砌方块石

2+195~3+150 1.6‰ 梯形 6 26~26.5 干砌方块石

3+150~4+505 1.6‰ 矩形 6 24.19~26.36 浆砌方块石

分流段0+000~0+295 2.2‰ 梯形 4 26.43~27.07 干砌方块石

6 生态治理

6.1 治理目标

在“玉带绕城,清流迎翠”的主题理念下,将整治与城市滨水区域开发、景观设计有机融合,以河道整治带动新城的建设,创造出现代都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生态景观滨水岸线,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提升龙口新城的城市形象。具体而言将达到以下目标:

生态规划目标――建立连续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创造清澈透明的水流、水道及岸边动植物生息的绿地,建立矫家河生态廊道,发挥矫家河在城市生态体系中的作用。

景观规划目标――通过连续的滨水步道串联面向河道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绿地景观,水域与滨水活动空间充分交融,形成多层次的水绿景观效果。

城市规划目标――释放矫家河及沿河滨水地区的潜能,沟通水道与相临社区,引导周边地区的开放模式,打造城市水客厅。

6.2 景观分区规划

整个用地功能以城市开放绿地为主,并在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现代都市精神、防洪治涝、娱乐休闲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根据河道周边城市规划的区域特点,河道景观规划分为三个设计区段,分别为:魅力城市段、活力城市段和文化城市段。

1、魅力城市段:提升周边社区的景观品质,做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2、活力城市段:结合自然环境,创造面向河道的繁华热闹的街区面貌,展现城市的现代活力。

3、文化城市段:引导轴线景观,融入历史文化,形成新城绿轴末端的完美景观节点。

7 结束语

篇2

1 临床资料

2008年以来我科收治的食管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患者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5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呕血、黑便,内镜下发现食管内曲张静脉。肝功能Child分级:A级8例,B级12例,C级7例。因患者存在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故静脉曲张程度未作统计。患者均行急诊胃镜下小剂量注射5%鱼甘油酸钠治疗,急诊止血率达到93%(25/27),2例因肝功能严重受损,凝血机制严重破坏,急诊止血效果不佳,采用其他方法治疗。早期再出血72h内1例,7d内1例,14d内2例,30d内1例;每隔7d再次注射硬化剂直至曲张静脉消失或基本消失,连续2次硬化剂注射30d后食管静脉曲张基本消失者8例,3次注射后曲张静脉消失者12例。主要并发症为注射点溃疡2例,未见食管狭窄、穿孔及硬化剂引起的肺肾损害。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完善相关检查,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签订手术同意书。对出血量较大者,事先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术前6h嘱患者禁食水,对胃内积血较多者应洗胃,保持手术视野清晰。术前备妥急救车用品,心电监护仪,吸引器,气管切开包,胃镜,硬化剂 ( 5 %鱼肝油酸钠)硬化注射针,球囊,药物及止血药物 ( 凝血酶) 。取下患者义齿、眼镜,咽喉部用 2 %利 多卡因或丁卡因作局部喷雾或口含麻醉。取左侧卧位,两腿微曲。左侧口角放低,以利于流出唾液,放置口圈后嘱患者咬住,并嘱患者心理放松,用鼻吸气,用嘴呼气。

2.2 术中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氧饱和度低于 9 0 %立即提醒医生,暂停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患者恶心、呕吐明显时,嘱患者深呼吸。大出血患者极有可能窒息,应保持镇静,安慰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平卧 2 4 h ,禁食 24 h,此后可进流质、半流质、普食,食物宜少渣,忌进过热、过硬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先兆,如喉痒、恶心、心悸、头晕、出冷汗、腹胀及肠鸣音增强等,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有无呕血、黑便及其性状。术后应酌情应用抑酸、生长抑素及补充能量。第 1 次硬化治疗后,再行 第 2 、第 3次硬化治疗,直至曲张静脉消失或基本消失,每次硬化治疗间 隔约 7 d 。疗程结束后 1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曲张静脉消失情况。

2.4 心理护理

当护理人员接诊后,首先要镇定,以积极温和的态度对待病人,千万不能手忙脚乱,及时对病人进行疏导、解释和支持,提高病人的认知水平,并以充满信心的语言和表情鼓励、安慰、关心病人,减轻其精神紧张、抑郁、恐惧心理。抢救病人时工作应迅速而不忙乱,解释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措施时语言得当、通俗易懂。大出血时陪伴患者,使其有安全感。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以减轻他们的疑虑。

2.5 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疾病过程、治疗、护理原则,以减少再出血的危险。合理饮食是避免出血诱因的重要环节,饮食要规律,避免过饥和暴饮暴食。切忌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生活规律,避免劳累,保持乐观情绪。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患者及家属应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大量呕血或黑便时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活动,呕吐时取侧卧位以免误吸,立即送院治疗;慢性病患者应定期门诊随访,积极治疗原发病。

3 讨论

篇3

    涂尔干(durkheim, e)是社会学思想史上的三位古典大家之一。“在社会日益分化背景下,如何促进社会的重新整合和团结”是他终其一生的学术活动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检视涂氏对这一问题的所有著述,可以大致将其研究理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提出问题,形成研究大纲(代表作品为《社会分工论》)和在现代社会背景中寻求对所提出问题和给出的答案的经验论证(代表著作为《自杀论》);后期主要是探索道德的社会整合功用实现的路径(如一些教育学著作),并用历史学和人类学方法追溯社会整合和团结的道德路径的历史起源与合理性(代表作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本文将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和((原始分类》为主要范本,对涂尔干后期的人类学研究及其所欲达致的社会学目的作初步解读。

    一、视角选择的理论动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阿隆( aron, r)对该著作的评价极高:“这一本书无疑是最重要、最深刻、最具有独创性的著作。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作者的灵感表达得最清楚的一本书。”该书主要是利用了大量的有关澳大利亚原始宗教情况的人类学资料来分析和证明作者一生所坚持的学术见解:社会联接和整合的原因可以从宗教中寻找,宗教是社会团结和科学发韧的温床,但宗教本身又是一种社会事实。由此可见,涂尔干对人类学的研究的基本旨趣并不在于人类学本身,而是直接指向了其社会学主题。为什么涂尔干选择这种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这是由涂尔干的学术兴趣决定的。他试图通过这项研究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整合的力量(包括道德力和情感力)的历史起源间题,换句话说,即集体意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二是人类知识包括社会分类的起源问题。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带有历史发生学的内涵,因此,惟当揭示出人类的历史起源和演变的基本脉络后,方能做出合理的解答。

    这样,第二—问题的解答就跟涂尔干后期所强调的历史研究方法勾连起来了。涂尔干早年曾对孔德所推崇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尖刻的批评,强调应代之以比较方法。这种不成熟的批评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得到了自我纠正:“对那些最近出现的宗教来说,除非我们去追踪它们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否则我们就很难了解它们。实际上,历史分析是可能适用于此的唯一的解决办法。事实上,对于上述研究目的而言,历史方法也许是最为恰切的研究模式。

    第三,更进一步看,涂尔干对历史方法的选择,对人类学视角的青睐,又可追溯到他思想中所贯彻的实证主义、进化论、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理念。实证主义的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所要达致的目的都来源于17世纪启蒙理性以来的自然科学传统;结构主义的涂尔干则相信社会事物芜杂的表面后存在着一个决定其本质的、像自然“规律”一样客观、固定的“实在”:“在所有信仰体系和膜拜体系的基础中,必然存在着某些基本的表现或概念,以及仪式态度,尽管它们形式多样,却不论何时何地,都具有着同样的客观指涉以及同样的功能。而要简便精确地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回到最简单的存在中去,因为“在低级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是共同的。活动是定型的;每个人都在同样的环境中进行着同样的活动,而这种行为的一致性也不过是思想一致性的体现。每个心灵都被卷进了同样的旋涡,几乎所有的个体类型都是按照种族类型的模式得以确立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对原始宗教的研究如何能达到涂尔干对“最想了解的”“今天的人”的目的?在进化论的涂尔干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虽然原始宗教同现代宗教在形式上的各种差异非常显著,但这只是社会不断进化,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一个表现而已,而在深层结构上、在本质上,原始社会同现代社会仍然是一致的,亦即“有着同样的客观指涉以及同样的功能”。正是这种一致性为对原始宗教的研究成果通向现代工业社会架起了交通的桥梁。

二、问题研究的基本逻辑

    众所周知,涂尔干是一位社会学主义者,在社会与个体之间、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他始终强调社会、集体主义的绝对优先性,而涂氏的所有研究也都以证明这种主张为宗旨。为证明自己的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他就必须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力排任何非社会性因素,首先论证宗教的社会特征以及其社会功能赖以产生的结构性条件。

    (一)宗教的本质

    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作者首先对有关宗教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做了较为明确的回答。他建构了自己的宗教概念,认为宗教必然将整个宇宙分为对立的两类,即凡俗世界与神圣世界;宗教有几个构成性要素,即禁忌、信仰、仪式和教会。接着,作者先后批驳了泛灵论宗教学说和自然崇拜宗教学说,并对宗教和巫术做了区分。他认为,泛灵论宗教学说和自然祟拜宗教学说都只能使其自己的解释对象丧失客观实在性。如果宗教所祟拜的是不真实的神灵和由于人们的恐惧而变形了的大自然的力量,那么宗教就相当于集体的错觉。这两种宗教起源学说“为了说明这些宗教思想的虚假材料是怎样获得毫无客观基础的神圣性的”,“必须承认一个完全由虚幻表现构成的世界叠加在了另一个世界之上,前者使后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发展到了无法辨认的地步,并用纯粹的幻觉取代了实在。在泛灵论,是梦的幻觉带来了这种变形;在自然崇拜,则是通过语词引发出来的一群辉煌而又空洞的意象带来了这种变形。不过在这两种情况里,宗教都必须被当成是澹妄的想象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宗教的本质是图腾崇拜。这种崇拜“是一种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而泛灵论和自然崇拜“只不过是它的派生形式或特殊方面而已”。对于巫术,涂尔干认为,关键是它缺少稳定的教会组织,不能形成社会力量。但是,即使是图腾崇拜。其对象并非就是体现图腾的具体的物体,而是这种物体所代表的记号、符号,而这些符号和记号是由社会贴在这些物体上的。这样,就在理论上奠定了宗教的社会性基础,把原始宗教研究定位在社会学的语境中。

    (二)图腾崇拜的社会起源与社会功能

    确立了图腾崇拜在宗教中的本质地位后,就要对图腾崇拜的社会产生及其社会功能进行深人的剖析。涂尔干使用了他最为推崇的功能研究方法。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氏正是通过对图腾在原始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的研究来达到他最后的研究目的的。

    图腾往往是由一些事物如某种动物或植物充任的,其存在,首先是作为原始社会特定组织如氏族和胞族的名字和标记出现的,是该组织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一个标志,“是每个氏族把自己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的记号,是氏族个性的可见标志”。这是图腾存在的最为基本和外显的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图腾是氏族崇拜的对象,是“礼拜仪式的一部分”,具有“宗教性”。图腾之所以能获得这种宗教性,是因为它被视为具有决定氏族及氏族成员的安全和生死的强大能量。而这种宗教性的维存,则主要通过宗教仪式—如通过禁忌、神话的编造和膜拜仪式—实现的。

    正是通过对图腾的这种宗教式的社会建构,图腾被赋予了一种“力”,这种“力”不仅被想象成物质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道德力。一个土著“之所以要针对图腾生物有一些独特的举止行为,不仅是因为在这些生物中蕴含着在物质上令人畏惧的力,还因为他感到他在道德上也必须如此。他觉得他在服从一道律令,履行一项义务。对于这些神圣的生物,他不仅是畏,而且是敬。不但如此,图腾就是氏族的道德生活之源。

    对图腾的膜拜,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同道德力一起,共同维系着社会对于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优先性和社会的团结。这正是涂尔干最需要说明和论证的观点。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或者干脆说,宗教是社会的故意安排。涂尔干说,“古往今来,我们看到社会始终在不断地从普通事物中创造出神圣事物”,“惟有社会是这类各色神化的始作俑者”。具体言之,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正是社会从自身出发的有意识建构。在涂尔干的视域中,“神首先被人们认为是高于人自身的一种存在,是人的依靠”,“而社会也给我们永远的依赖感。因此,社会的存在也是神性的,是一种凌驾于个体之上的力量。但是,社会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相对于社会个体而言的神圣呢?涂尔干回答该问题的方法是他早年所竭力回避的目的论模式:’·既然社会独有一种和我们个体不同的本性,那么它就会去追求同样也为其所独有的目标。可是,它不以我们为媒介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它就会命令我们去协助它”;同时,“群体是在个体中并通过个体才得以实现的”“氏族就像其他各种社会一样,只有在构成它的个体意识中并通过个体意识才能存在。而社会对个体的统治和约束,不仅仅’.主要不是由于它在物质上所特有的无上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所赋有的道德权威”。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后,涂尔干进人了第二个问题;社会何以能建构起这种神圣性呢?换言之,即:社会“是怎样产生道德力”,怎样使信仰者“觉得自己找到了避难所,受到了庇护者和保护人的支持的”在这里,涂尔干陷人了循环论证的泥沼。他回答道:..是社会把人提升起来,使他超越了自身”。是社会通过组织各种“外部活动”即宗教膜拜活动,“集体观念和集体情感才有可能产生,集体行动正是这种意识和情感的象征”。这可以算是涂尔干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但问题是,社会何以有这种发动集体行动的能力?涂尔干是这样回答的:“因为社会只有在发挥作用时才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构成社会的个体如果没有聚集起来,没有采取共同行动,社会也就无法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涂尔干的思想中,社会既是集体行动的结果,又是集体行动的发起者。

    (三)知识的社会发生

    宗教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推动了知识的产生,即形塑出了人类最原初的分类模式和类型概念。在《原始分类》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是知识社会学发韧时期的重要文献。

    与其集体意识的起源相一致,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是:知识是社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建构出来的。他指出:“社会是宗教的起源”,而“思想的基本范畴,因而也包括科学的基本范畴都起源于宗教”,“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事情非但不象弗雷泽想象的那样,人们的社会关系要以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而且事实上,正是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原型。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对人类早期的分类图式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范畴、概念、逻辑思维以及科学的社会起源作了论述。

    涂尔干对原始分类的功能的研究带有较强的目的论色彩。分类的“目标不是辅助行动,而是增进理解,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易懂。一旦给出了某些作为基础的概念,心灵就会感到一种需要,要把对其他事物所形成的观念与它们联系起来。于是,这种分类首先就要联系观念,统一知识。这种解释在今天看来无疑有其部分的可信性,但问题在于.涂尔干曾经坚决反对的这种将结果当作原因来分析事物之发生的目的论研究方法却很大程度地表明这种研究并没有相当坚实的人类学基础。

   关于分类的最初发生,在涂尔干看来,“绝不是人类由于自然的必然性而自发形成的,人性在其肇端并不具备分类功能所需要的那些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不是先验性地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产物。“实际上,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是要把它们安排在各个群体中,这些群体相互有别,彼此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把他们清清楚楚地区分开来。”具体言之,分类观念是“根据社会所提供的模式组织起来的。从人类学资料中可以发现,每个部落都分为两大胞族,每一胞族之下又有若干氏族组织。同时,每一胞族又可以分为两个姻族。一个胞族中的某一特定姻族只能同另一胞族的某一特定姻族通婚。这就是人类的最原初的社会分类。为保证这些社会组织之间的界线明晰,每一组织特别是氏族都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图腾,这种图腾是用动植物为原形的。由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等级体系是社会规模在不断扩大过程中不断分化而形成的,这就意味着拥有婚姻关系的不同社会组织的图腾之间也具有了与其所表征的社会组织如氏族或胞族之间的关系一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逻辑关系。另外,由于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严密,也就决定了相应的逻辑秩序的严格性。所以涂尔干说,“氏族的区域划分与社会的氏族划分不仅彼此对应,而且他们还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图腾制度的严格逻辑性如何得以坚持呢?在涂尔干看来,这是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的结果,“这种逻辑秩序极其严格,这些范畴对澳洲人的心灵有很强的约束力,一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见到一整套按照这些原则加以安排的行动、记号和事物。正是宗教仪式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使这些逻辑关系得以贯彻和延续。图腾制度一方面“是依照自然事物(相关的图腾物种)把人们分成氏族群体”,另一方面“也是按照社会群体对自然事物的分类”。这说明,涂尔干不仅认为社会层面的分类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而且相信自然层面的分类也具有社会起源。人类使这种依附于特定氏族组织的分类而建立起来的分类原则得以普遍化和抽象化的是人们创造出了图腾符号、记号。涂尔干说过,作为图腾的具体动物或植物并不是真正的崇拜对象,人们崇拜的是图腾所代表的符号和记号。正是这种抽象的符号和记号的存在,才使原始分类脱离了具体的时空限制而具有了普适性

    涂尔干从进化论的角度对分类的发展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在人类早期,分类主要是情感作用的结果,只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理智和理性才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分类的历史,就是社会情感的要素逐渐削弱,并且一步步地让位于个体反思的历史”。但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分类的模式“依然存续,它们始终在场;它们是一切分类的框架,它们是心理积习的汇总;正是由于这种积习,我们才使用并列的或有等级之分的分类形式来思考事物与事实。所以,科学的分类仍然脱离不了早期的情感型分类所遗存的观念和框架。

    在科学的起源上,涂尔干也试图从人类学中找到线索。他肯定地说,原始分类“将成为科学的分类,它们将建构最初的自然哲学”。在他看来,宗教和科学追求的目的、关心的主题、使用的语言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在努力建构事物的内部联系,赋予他们秩序和系统性。而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科学逻辑的基本观念是起源于宗教的”,“科学思想仅仅是宗教思想更完善的形式”。在宗教和科学的现代关系上,他指出,随着科学从宗教中产生然后分离并逐渐成熟,“便在认识和智识等方面替代了宗教的所有职能”,“宗教在认识到事物的世俗性质之后,就把知识让给了科学”腿是,灵魂世界仍然掌握在宗教手中,而不会放弃。这样,就形成了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明确分工。

三、评论

    (一)贡献与缺憾

    涂尔干通过人类学的研究实现其社会学的诉求,无论是对人类学还是社会学都是一大贡献。特别是他由此获得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更是在古典社会学中一枝独秀,对今天的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科学观点,就直接来自涂尔干的把科学、逻辑视为社会产物的观点。此外,涂尔干在这些著作中娴熟地运用了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以及进化论等许多的理论范式,而这些都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无论其后来者是批判之还是赞成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些理论范式而完全独立地建构新的理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