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经济前景

社区经济前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经济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区经济前景

篇1

1.前言

篇2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景是住宅小区景观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人们傍水而居对生命之源的追求。合理的水景设计能调节空间环境小气候,增加环境舒适程度,丰富视线观感,净化周边空气,吸收尘埃,提升住宅小区健康品质。

1.水景形态:

水的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但具有统一性。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很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形态。 水亦是流动的,也可是相对静态的,常温下具有可塑性的,无固定的态势,可通过地形地势及容器的承载来塑造其形态。

1.1 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呈现和谐与统一形态,反映周边日光照射的建筑与景观影像,可作为一个设计的中心。静止的水面加强了景观的虚实对比,纵延景观深度,扩展景观视线观赏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就反映了静态水景与自然环境的交相辉映,借天空景色入庭院之中。

在古代住宅园林中,静态水以山石池(面景)、金鱼缸(点景)的形式展现。在静态池水间点缀汀步、跨设步行景桥,使交通与水景交织重叠,增加亲水感受。将镜面水景引申入岩石洞穴,穿岩而过,形成曲径,丰富镜面水景形态。金鱼缸选用自然材质糙缸,埋或半埋于土中,周围理山石,养鱼而形成水池的缩影,与人更加亲近。现代的住宅景观园林设计中,将山石池及金鱼缸演变为了镜面景观湖面、泳池、小型静态水景,既可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核心景观,亦可成为环境氛围的点缀,为销售提供卖点。

1.2 动态水景:

动态水景呈现生命的气息,在绿荫中流动令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变换的水流运动,带动光与声的变动,带来柔美与活跃的对比,营造变幻的生活场景。摩尔花园通过滴水调节环境音调,巴洛克花园擅长运用带状跌级水系,日本花园运用沙石模拟运动的水流。通过变幻水景的容纳渠道,增强动态流动和声音的效果。

古代园林将动态水景以涧、曲水、瀑布呈现。依借假山地势修筑山涧,模拟自然水溪的跌落回响,陡峭蜿蜒,表达古人对自然山林幽美环境的向往。曲水则是典型的与社交活动结合的人工水景,在石材上凿出弯曲的石槽,上部设置石质喷水,使曲水中水体缓缓流动,招友人小饮于此,吟诗作词附庸风雅。瀑布的营造则是聚水成洼于地势较高之处,在山石之上开口使水流范漫流下,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场景,体现坐雨观泉之意。现代住宅景观中,动态的水景以人工水轴、流水景墙、喷泉水钵、自然溪流、滴水、人工造雾、跌水、水幕、水雾等形式展现。

2.人与水的关系:

《园冶》相地中提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展现古人在筑宅建屋时对悠悠烟柳水岸,澹澹雾缭山川的向往。在水中泛舟观鸟,水岸楼台赏月听箫,胜似仙人瑶池的生活情境。水景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从而带给人们美感,使人赏心悦目。从景观瀑布、到荷塘月色,从面状水景到点状水景,不同尺度的水景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2.1视觉

上述提到的水景动态和静态的变化,结合环境光折射,给人带来神秘变幻莫测的视觉感受,扩大空间效果。

2.2听觉

动态水景产生的水声,能弱化环境噪音,提升人的听觉感受纯净度,愉悦身心。滴水声使场景空灵,宜运用在小空间。叠水及飞瀑声使场景活跃,让景观环境空间更加灵动。

2.3触觉

直接接触水景会带来凉爽、轻柔的愉悦感受,延伸出旱喷戏水、浅水戏水池及泳池游泳等互动活动。

2.4嗅觉

临近水面或雾状水珠进入呼吸道时,会使空气更加清新,带来清爽感受。

3.水景布局方式

3.1面

面是形态的基底。住区内的景观湖面及景观水池,映衬湖岸风景,使居住区空间更加丰富,构图更完美。

3.2线

线是形态的延伸与串联。利用线状溪流水体,串联分散的景观及建筑空间,增加沿线水景小品与景观节点的趣味性,体现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感受。

3.3点

点是形态的基本构成与空间的聚焦。点状水景如喷泉、流水景墙的设置,活跃空间氛围,增加园林趣味。

4.案例分析

4.1镜面的水——观赏水面与功能泳池的结合

泰国Baan Sansuk 住宅小区

Baan Sansuk是位于泰国华欣海滩的一个杰出的居民住宅项目,景观面积1.1613公顷,以“华欣”地域风情为设计蓝本,成为泰国海滨项目的典范。整个项目沿着海滩呈现一个狭长的长龙状,每一边都有2排建筑楼,但是除去沿海的房屋,其他都不能直接看到海景,因此中心的狭长区域建成了一个小区景观点。项目在入口大堂至滨海沙滩之间的中心绿地,设计了230米长的沙滩泳池及景观池,住户不仅可以在里面玩耍,还可以当做天然水上景观来欣赏,达到了水景展示与功能的巧妙结合。

4.1.1功能与空间划分:

水景带贯穿整个地块,形成通往滨海的景观视线通廊,如同将海洋引入到住宅内部,其各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居民不仅可以把水池当做“景观”来欣赏,还可以下水游泳,尽情娱乐和放松。 将蜿蜒的走道与水景相融合,用弧线来打破建筑生硬的线条,增添柔美的视觉效果。走道会在某些关键点从一头转向另一头,步移景异,让人们在穿过这个狭长花园时,增添几分有趣的体验。

水池带根据功能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水池,如:景观观赏池、儿童泳池池、过渡池、按摩池和主体池。

4.1.2地域关联:

项目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呈现独特的本土泰式景观风情。华欣当地以碧水、巨石而闻名,拥有得天独厚的沙滩条件。它的泰文的意思就是石头,因当地沙滩上的天然巨石而得名。 因此小区内部移入了很多当地海滩的鹅卵石,与环境相呼应,使住户更能体会当地沙滩的特色。 在某些区域,更有选择的布置了一些天然巨石,模仿当地有名的沙滩景观,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水景效果。

4.1.3岸线处理:

整体岸线呈现柔美的曲线,缓解了狭长的建筑布局空间带来的局促感。在水岸采用无边界的空间处理,与绿化景观完美结合。平台、木、石、卵石、草在带状空间中交织与流淌,丰富整体景观感受。池边嵌入带状卵石滩,呼应滨海沙滩环境。

木平台的深色条纹肌理与白色石材步道的整体感交错,提升了住宅内部投向核心园林间的视线观赏性。利用水景边的木平台,作为日光浴休闲场地,充分体现住区的度假氛围。硬质弧形石材台阶向水中延伸,顺应曲线带状水景走向,缓解池底与岸边步道的高差,丰富景观层次。

4.1.4动态水景:

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与整体流线走向契合的台地叠水景观,丰富景观层次,并在其间点缀天然巨石,作为视线焦点。在人流集中的活动场地周边设置柱状喷泉,使园林景观氛围更加活跃。

4.1.5小品:

水中树池采用现代的曲线简约形态,与整体景观流线相契合,其白色材质与铺装色彩呼应。水畔家具同样采用曲线造型,材料色彩与铺装的木纹相呼应,形成景观整体形象的统一与协调。除了立体的白色水中树池,也嵌入下沉树池,使树木犹如从水底生长出来一般。

4.2点状的水——散布的景观焦点

案例:中邦城市雕塑花园

中邦城市雕塑花园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一个拥有5000多户住宅的居住区的中心,占地仅0.6公顷。其景观设计目标是创造一种艺术、景观和建筑设计的创新模式,使密集的城市生活可以持续发展。 点状水景设置,是有限的造价下的理性选择,规避大水面的后期维护。

景观设计通过三个不同的花园场景,结合三种不同形式的点状水景,诠释城市和自然之中的动态景观。

4.2.1 黄埔抽象花园——玻璃喷泉

花园周边的河流洪水期会漫上河岸,花园模仿河水季节变幻,建筑2.5米高的不规则墙面玻璃喷泉,形成广场的视线焦点。玻璃纹理的变化的层叠,使水在下落时飞溅水花,形成灵动的肌理。在广场的周边设置座位,可观赏此叠水玻璃景墙。

4.2.2 认知花园——简易喷泉

认知花园相对较为安静,是居民冥想放送的场所。设计简易的喷泉,结合周边种植及砾石,传出较轻的声响。

4.2.3 天空花园——锦鲤池

篇3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10-01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宅近青山同谢,门垂碧柳似陶潜。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这一诗句出自李白的《题东溪公幽居》。显然,环境并不是人类近来才开始关注的问题,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对土地的使用和设计,以及对景观的感知和对自然的态度。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以及审美要求的提高,人类越来越注重改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而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现代景观不仅仅是观赏游居等活动的承载器,更多的是传达了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关怀,以及对于文化延续性的重视。

一、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景观设计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人提供物质,精神生活的空间。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要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关注所有人的需求,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满足各种行为的需求:如户外运动,休闲,娱乐,邻里交往等,这些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来满足对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

创造多元性的空间。居住区兼容的功能多,有人行步道的交通空间,有休闲娱乐的交流空间,有健身,游戏的场地空间,有自然绿化的生态空间等等,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是一个多元的环境设计。

创造有心理归属感的景观。相对于人的行为方式,人的心理需求并不需要具体的空间,但是它需要有空间的心理感受。居住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最重要体现出心理的归属。人文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思想的沉淀,在景观创造中要有所体现,通过情调,品位的价值认同是心理归属感的关键。

生态优先贴近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活的背景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但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渴望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因此居住环境景象设施应在满足功能和美观的同时,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绿化等自然条件。

要以空间塑造为核心。居住区绿地的空间看似由建筑来围合,但这只是一个大空间,大环境,生活其中的居民在日常交往中还得需要尺度更小的空间感受,在这种小空间中,主题,景观,色彩,材料等在细节上都得到最细致的反映。给人的感受是最集中和直接的,因此景观环境设计要以空间塑造为核心。

二、居住区景观的组成要素

按照功能和所处的环境,居住区绿地分为居住区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以及宅旁绿地和居住庭院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这类绿地常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布局。主要功能是给居民提供日常户外游憩活动。

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如居住区俱乐部,少年宫,幼儿园等用地的环境绿地。其绿化布置要满足环境要求并考虑与周围的环境。

道路绿地主要指居住区主要道路两侧或中央的道路绿化带用地。宅旁绿地和居住庭院绿地主要指居住建筑四周的绿地。

三、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的限定。自然环境有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界有机结合成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不包含人文因素。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同时自然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的这种矛盾反映在居住上就是,自然因素限定着居住的存在,形成和发展方向。

人文因素的深层作用。人作为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居住环境的本源。因此,自由居住生活方式的生曾介入,以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需求为依据研究居住环境,强调人的行为参与和意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居住环境设计的真谛。

人与自然是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人可以改变环境,反之,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能被环境所改变。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创造人们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更需要对迫切的人性化要求作出回应,这需要景观设计者来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内容,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居民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正朝着生态化人性化逐步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