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地理基本原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11-02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一、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设计特点
必修课程的设计特点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的完整,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的新颖和充实,使得高中地理课程基础性和时代性更强。
通过对高中地理必修1、2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地理Ⅰ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Ⅱ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Ⅲ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正确的把握教材,合理地处理教材提供的案例,在课堂中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困惑。本文主要就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学生实际粗略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理念。
学生在前两个模块的地理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一定区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在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之中。对必修Ⅲ的总体把握,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依据已有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够确实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二、在高中地理必修Ⅲ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1.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编排上的减省,学生具备的地理知识的匮乏。“必修Ⅲ”教材编排,主要是依托前两大板块中的“自然地理原理”“人文地理原理”,结合通过具体的区域的案例,分析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在人教版“必修Ⅲ”教材对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介绍很少。第一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一些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的环境发展、流域开发与治理、工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问题);第三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用,数字地球的含义)。拿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来说,通过某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为例,分析该区域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上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通过避免相应的危害来实现综合治理的保护。
2.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案例选择上过于单调。新课程的实施,教材在编排上各地存在较大差异。人教版地理教材的案例,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我国山西省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区域,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为例,来分别阐述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来阐述的。这样就显得有些单调,与我国的地大物博的状况不符,那么做为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需要进行调整。
3.以案例为主线的教材,给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准确度提出挑战。人教版地理必修Ⅲ,教材以案例为主。教过程中需要分析案例,这就给对学生的评价造成困难,就某一具体案例来说,学生掌握到的程度,对于问题分析所运用的规律和方法掌握的如何,教师究竟怎么通过案例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具体角度不一。
三、高中地理必修Ⅲ课堂教学方法
就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Ⅲ在现实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对于教学实施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实际,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通过实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结合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2.对于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应首先学会用教材教,而不能单纯的教教材,要开发教材或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的信息和资源,能够结合知识设计新案例、新活动。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和问题研究》。
3.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适当的评价。教师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地理教师需要合作探究,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使学校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
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旅游业的基础,方便的水运为工业提供了廉价的运输。①农业:梯级开发为其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提供了水源、消除了洪涝灾害;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场所。②工业:水电为其提供了动力资源,使工业成本降低、污染下降。③第三产业:梯级开发提供了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④三大产业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森林得到恢复,为木材加工、造纸工业提供原料。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必修Ⅲ的教法,还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一步步地摸索,以便能够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毕业之后,我就被学校领导定位于教高中地理此门课程。在这么多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深感高中地理教学之难。许多学生认为,在高中文科学科中,地理学科是最难学的,对它产生了害怕的心理。甚至有些教师也认为: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可见地理之教与学是何等地难啊!
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时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地理产生畏难的情绪,除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有畏难情绪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了解少之又少,在学习地理中有很多理解上的误差,所以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地理时的方法不当,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误解为: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或者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本文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来谈谈如何来针对学生的误区进行教学。
高中地理侧重讲解地理事物的规律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和这些地理事物的联系,例如,人类活动会受它们的什么影响,而人类的活动又会对它们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等等。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及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但是基本概念的教学内容也不在少数。例如什么叫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等概念都说明了地球上地理现象的特点。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一、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很多需要学生去记忆的知识点,所以,此部分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地,高效地识记这些地理基础知识。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这就要求学生记住地球是如何自转和公转的,转动的角度是多少,周期是多少;气候类型:在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在每个大洲上分布着哪些气候类型等等都要明确规定学生去把这些知识点死记硬背。而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向学生分析清楚,让他们弄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我在讲解自然资源与能源的概念时,首先让他们明白两者的概念。自然资源: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二是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两者缺一不可。能源: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其条件是必须能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关系是相交而不重合。另外,也可以通过和其它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来加深学生对基础点的识记。在讲气候类型此章节时,我就把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整合进行教学。如下题:在我国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时,他为什么把出发的时间主要选择在当年十月份到来年三月份呢?引导学生对季风气候类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高中地理课本中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内容所占的比率很大。在高考中,考试大纲提出了如下的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也提出了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而其发展的最好途径就是要加强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注重探究地理。在新的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高中地理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是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不足,在遇到地理问题时不能解决思维上的障碍,头脑就处于云雾之中,不知所措,找不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所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任务就迫在眉睫了。
1、从广度上和深度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要从广度上和深度上两方面去探索。在广度上思维发展了,学生在学习地理或遇到地理问题时,才会全面的、综合地去看待问题;在深度上思维有了发展,学生才会认识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或遇到地理问题时才能从更深一层的范畴上去考虑。而没有从广度上和深度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生,在碰到地理问题或对地理知识进行再认识时,经常会片面化,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孤立地看待问题。对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不能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基本原理去分析处理,不能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例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对全球地貌知识的识记只是一些零碎的、非系统的。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8-01
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对自然界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地理知识更加完善,对很多自然现象能进行合理的解释。可是,由于学生在初中时期每个人的地理基础知识不一样,导致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区别,兴趣迥异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操作模式不一样,也就是方法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来实施相应的学习方法。虽然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佳的方法,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可依的。笔者在本文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
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时,首先就要教会学生了解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规律。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如下:
1.理解性强。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初中地理的教学侧重知识点的记忆,而高中地理的教学侧重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有什么规律”、“这些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当碰到这些事情时该如何办?”等等。通俗地说,高中地理的教学侧重地理事物产生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然后人们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当然,高中地理对知识的理解是离不开对知识的记忆功能的。
2.以人为主线。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以人为本”这条主线,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都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应该紧扣这条主线。
3.学科跨度大。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分两大类:自然地理和人类地理。而在高中其它学科中,也不外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两大类。因此我们上地理课时,应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并且要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学习时难度就不太大了。
二、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加强对地图学习的方法指导。地图教学有时比地理教材中的文本教学还重要。正如大多数所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在地理很多重要考试中,对地图考查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地图知识学习的方法指导。首先,要对地图有一定的识记能力,通过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形象特征来识记地图。例如,对于我国高原、盆地、平原、山地等地形特点来识记这些地理事物;第二,当对地理事物有了初步的识记印象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自己动手绘制示意图来加深记忆。例如,日本地图就像一只蜈蚣,当学生明确日本地图轮廓特征之后,再把日本的地图描绘,就能加深对它的记忆印象;第三,教会学生分析地图。对地图进行分析,是提高运用地图能力最关键的教学步骤。我们务必让学生明白,在对地图进行分析时,要层层剖析,找出规律。例如,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的“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时,可作这样的分析: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说明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含蓄水源、保持水土作用。
2.加强对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理解方法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梳理、归类总结为主,着重于在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拓展运用。如通过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空间定位的方法。重视图文互换的应用,从图形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用图示简化文字材料,加强对地理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强调归纳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和程序。把地理规律的应用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让学生具体区域不断运用地理规律的过程,熟练地解决问题,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
3.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高中地理知识虽然比较系统化,但是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对它进行多角度的整理,形成专项的知识框架。知识的整理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经过学生归纳、思考的一个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学生在整理知识时可能采用分类整理法、排列整理法、比较整理法及推理整理法等多种整理方法。但是教师切记,学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找出知识点的联系,不能一盘散沙,如果整理出来的知识毫无头绪,不但浪费时间,反而会起着反作用,使学生大脑中已用的知识点变得更模糊了。学生在整理知识时,只有开展积极的思考,对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加工,才能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对《大气》章节的知识整理如下:
4.加强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前进行预习,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新的知识点。因为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教学难点及重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课堂中就能有所取舍,把精力放在教学重点及难点上。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概念是理解其它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没有全面的理解,那对其它知识点就更难以理解了。例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此章节中,学生首先要理解的基本概念是“区位”:它是指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还是两者都有呢?学生如果对这个概念没有理解清楚,那么后面更深一层的知识就无法理解了。
2)强化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仍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在此章节中,学生要明确:哪些区位因素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对当地的经济模式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因为基本原理知识的理解比较难,如果学生在预习时对基本原理不能理解时,就可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或者向教师请教,以真正理解这些基本原理,不使自己的学习造成遗憾。
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并对学生加以引导,相信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是能找到一定规律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