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污染小调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挖掘教材内容融进环保素材
新课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约占30%,教师要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添加与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寓环境教育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在讲授“空气的成分”一节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空气大约为12m3~16m3,空气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接着列举空气污染的典型公害事件:1952年冬,伦敦天气阴冷潮湿,家家烧煤取暖,空气中so2浓度增大,由于无风,烟雾下压,多天不散,许多人出现了胸闷、喉痛,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
为了让学生对空气污染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笔者组织了一个小调查:你有多久没有看到天空中的星星了?最近一次看到是在何时何地?没有看到星星的原因是什么?看到这些问题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表示很久没有看到城市天空中的星星了,而乡村的夜空是星星的乐园。紧接着就组织学生开展“空气污染物来源”的查找活动,同学们积极准备,热烈发言,最后总结出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上化学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so2、氮氧化物、粉尘等;汽车尾气的排放;农垦烧荒,树叶、麦秸、垃圾的焚烧;建筑工地上的扬尘;家庭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二、结合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化学药品,体验到了许多的化学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使学生在体验化学实验的时候,体验环保,强化环保意识。
1、利用药品的贮存方法,规范化体验环保。如易挥发的浓硝酸、浓盐酸等要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演示实验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体验环保。如在讲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排放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规范实验操作使实验在严密的情况下进行,体验环保。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严格教育学生规范操作,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也进行环保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生态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使学生以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创造出自然美与人造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生态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绿色消费理念,指导学生在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在节约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以获得主体消费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为指向的一种生态消费方式。其基本消费理念是节约、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续性。
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并要求学生“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需要端正并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呢?
第一,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
对于初中生来说,铃声响后其注意力还未能有效地转移到课堂上,利用课前的3分钟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上,并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讲关于生态环境的小知识。同学们兴趣很高,有些同学还在课前制作了PPT。有同学讲的是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有同学讲的是关于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带来的生态灾难的事例: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温室效应”等。有同学讲的是罗布泊的例子,原来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有同学例举了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导致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这些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通过这些事例,同学们深受感触。他们喊出了: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
第二,实例教学注重生活化。
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我注意选取既典型又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在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教材中有项活动:做一个小调查,看看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我以学校所在地(万盛经开区南桐镇)为例让同学们展开调查------
师:同学们,谈谈你居住在南桐这个地方的感觉?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生:电厂的大烟囱排出的浓烟,使天空灰蒙蒙的,能见度极低。
生:南桐水泥厂排出的气体很刺鼻,熏得人头脑昏沉沉的,尤其是晴好天气时。
生:南桐煤矿洗选厂排出的污水,使得它经过的地方都是黑黢黢的。
生:煤矿采空区导致的地漏使刘家河干涸,存不起水。
生:车辆经过时扬起的尘土。
……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许多污染企业的存在。
生:政府监管不严,只注重经济效益。
……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小结:南桐镇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紧缺;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等。因此,我们在保持万盛经开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像这样的实例既典型又贴近现实的生活,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例如,针对九年级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我结合乡土课程资源,围绕“人与自然”主题,开展三例探究性体验作业:“黑山谷、龙鳞石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现状调查”;“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活动中调查孝子河和刘家河的情况;“农村家庭父母收入分配方式调查”。开展主题体验性作业研究,首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确定调查主题、调查内容、人员分工、选出负责人;然后组织学生周末进行探究访问,做好记录,填写调查表。再次,针对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写体会或给有关部门提建议。最后,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展示成果,如诗歌、剪纸、演讲、实物图片等。通过实施“人与自然”主题作业研究,将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这些主题探究活动,有利于开发乡土德育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深深体会到课本中所难以理解的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和制度,从而增强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进行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