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质灾害的防护

地质灾害的防护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质灾害的防护,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 abstract 】 east qing highway management area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flexible defend the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e defend the net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which is i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project of protec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provides exampl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 keywords 】 flexible defend the net; ,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通过工程实践和探索,柔性防护网技术在国内的工程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编制了相应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办法。现在柔性网防护已成功的应用在国内的地质灾害、公路、铁路、矿山等一些项目的边坡防护上。柔性防护网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具有环保、美观等独特优势,在自然风景区内地质灾害治理中得到大量使用。

一、工程概况

资兴市东清公路位于资兴市东江镇东南面,该段路是前往东江湖景区重要线路之一,全长计9.5公里,路面宽度为6.0米,地理坐标X=2862600-2870600,Y=38425000-38431000,起于东江湖景区入口,东清公路靠山修建,公路西侧均为山体切方段,形成高陡边坡,由于山体切方以及近期暴雨、久雨,导致公路沿线发生多出地质灾害隐患,据调查工作显示共调查了9.5公里,共发现和调查了地质灾害(隐患)点46个,其中中小型滑坡5处、小型崩塌27处、危岩隐患点14处。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无时不在的威胁过往车辆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近来久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损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有计划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二、柔性防护网网设计

(一)柔性防护网特点

柔性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为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其主要技术优势及特点如下:

(1)具有高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2)系统采用模切化安装方式,工期短,施工费用低。

(3)系统材料的特殊制造工艺和高防腐防锈技术,决定了系统的超高寿命。系统能将工程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其防护区域可以充分的保护土体、岩石的稳固,便于人工绿化,有利于环保。

(4)作用原理上类似于喷锚和土钉墙等面层护坡体系,但因其柔性特征能使系统将局部集中荷载向四周均材质:钢丝绳网、普通钢丝格栅(常称铁丝格栅)和TECCO高强度钢丝格栅匀传递以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防护能力,即局部受载,整体作用,从而使系统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并降低单根锚杆的锚固力要求 。

(5)系统的开放性,地下水可以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该系统除对稳定边坡有一定贡献外,同时还能抑制边坡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且对坡面形态特征无特殊要求,不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其开放特征给随后或今后有条件并需要时实施人工坡面绿化保留了必要的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反过来又保护了地貌和坡面植被,实现最佳的边坡防护和环境保护目的。

(二)工程治理方案

东江湖风景区为当地知名的旅游区,采用浆砌等不利于坡体植被恢复和美观环保,坡面景观效果不好,不符合风景区的要求。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自然景观相互和谐,采用以柔性网防护为主的综合防护措施。根据边坡主要破坏模式及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治理方案为:危石清理+随机锚杆+主动网。

首先清除坡体上的松动块体,对于个别较大的岩体采用随机锚杆加固;在西侧的危岩带布置主动防护网。

(三)主动网设计参数

根据区内崩塌形态特征,本次边坡区设计主动防护网采用WF型,考虑到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要求,防护网采用绿色裹塑环保网及格栅网,防护网锚杆采用2Φ18钢丝绳锚杆,长度4.0m。同时根据防护网的构造要求,锚杆抗拔力不小于50kN,间距取4m。

主动防护网系统采用:纵横交错的2φ18与4m×4m正方形模式(边沿局部根据需要调整)布置的锚杆相联结并进行张拉,每张环保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联结并拉紧,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岩土体的破坏

三、施工技术要点

(1)确定区域:一般跨越潜在破坏区2m。

(2)清除坡面防护区域内威胁施工安全的残留碎石和松散堆积物,对不利于施工安装和影响系统安装后正常功能发挥的局部地形(局部堆积体和凸起体等)进行适当修整。

(3)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根据地形条件,孔间距可有0.3m的调整量),在孔间距允许的调整量范围内,尽可能在天然低凹处选定锚杆孔位;当设计目的是为了加固具有区域性潜在滑动失稳的土质或似土质边坡时,对非低凹处或不能满足系统安装后较好紧贴坡面的锚杆孔(一般连续悬空面积不得大于5m,否则宜增设长度不小于0.5m的局部锚杆,该锚杆采用直径不小于2φ18的双股钢绳锚杆),应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并能将其容纳在内的凹坑或凹槽。

(4) 注浆并插入锚杆。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浆,宜采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45~0.50的水泥砂浆或水灰比0.45~0.50的纯水泥浆,水泥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优先选用粒径不大于2.5mm的中细砂。确保浆液饱满,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浆体养护不少于三天。

(5)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张拉紧后两端各用4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紧固连接,绳卡间距宜为钢丝绳直径的6~7倍,其U形螺栓应位于尾绳段一侧。

(6)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格栅网间重叠宽度不宜小于5cm,两张格栅网间以及必要时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φ1.5扎丝进行扎结,当坡角小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m, 当坡角大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1m(有条件时本工序可在前一工序前完成即将格栅网置于支撑绳之下)。

(7)从上向下铺设QUAROX绞索网并缝合,缝合绳为φ8钢绳,每张QUAROX绞索网均用一根长约33m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缝合绳两端交叉反转合并后各用两个绳卡进行紧固连接(需要注意的是缝合绳在四个角部网孔处需两次穿插缝合,且缝合绳不得直接连接到锚杆上)。

(8)每张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连接并拉紧,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同时,在QUAROX绞索网下铺设小网孔的SO/2.2/50型格栅网,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岩土体的破坏。

四、结语

柔性网防护具有施工快速简便特点。柔性网系统大部分构件都采用标准化的工厂生产,现场主要是安装作业,施工便捷,可分段施工,大大减轻了施工劳动强度,缩短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柔性网防护具有环保、美观等独特优势。柔性网系统可根据地形灵活布置,不破坏坡体的原始地貌,不影响坡面自然排水和原生植物生长,有利于实现环境美化。东江湖风景区东清公路采用了柔性网防护系统,在最大限度的维持原始地貌和植被的情况下,较好解决了高陡边坡坡面崩塌、危岩、落石等地质灾害问题,为以后风景区内道路高陡边坡防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有志,彭伟,阳友奎.论SNS边坡柔性防护工程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7(sup): 47-50.

[2]李清. 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 2002(6): 22-23.

[3]莫开燕. SNS柔性防护在石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2009(5): 158-160.

[4]王一泽.主动型安全防护网加固边坡技术经济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04(2): 7-9.

篇2

1工程概况:

张家口西太平山崩塌治理工程位于张家口市主城区西太平山公园一带,行政区划属桥西区大境门办事处管辖范围,京包铁路、京张高速、宣大高速、丹拉高速、张石高速和张承高速近在咫尺,110国道、207国道从工作区旁侧经过,交通方便。由于西太平山危岩带(体)位于陡崖部位,且斜坡高陡,危岩带(体)与母岩风化强烈,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尤其大境门社区一带,建筑物距危岩带(体)距离很近,不具备被动防护条件,主动防护既能防止落石又能兼顾景观,故对部分危岩带(体)挂设SNS主动防护网,系统设计采用GSS2A型,采用带锚垫板的钢筋锚杆将SPIDER绞索网张进固定覆盖于边坡上,防止崩塌、风化剥落、危岩落石等灾害的发生。

2GSS2A型主动防护系统

2.1 GSS2A型主动防护系统说明

GSS2A系统采用带锚垫板的钢筋锚杆(施加不超过50kN的预应力)将S250型SPIDER绞索网张紧固定覆盖于边坡上。

2.2GSS2A型主动防护系统主要构成

SPIDER绞索网:由3根钢丝交结编制(钢丝直径Φ3mm、强度为1800Mpa、钢丝防腐采用锌铝稀土合金镀层,抗腐蚀能力50年以上),绞索网边沿各钢丝端采用打结处理,打结时绞索缠绕2.5圈以上,网孔成菱形,内切圆直径为250mm,网片标准规格10×3.5m。

格栅网:由Φ2.2钢丝编制而成,钢丝抗拉强度为650-800Mpa,钢丝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表面镀锌不小于200g/ m²,型号规格为SO/2.2/50,网孔成菱形,内切圆直径50mm,网片标准规格一般为2.25×10.2m,颜色为绿色。

锚杆:采用一端(外露段)带加工螺纹的Φ25/28和Φ32/35普通螺纹钢筋锚杆,并进行热镀锌等防腐处理,设计防腐能力50年以上,成孔困难时可采用自钻式中空锚杆;

锚垫板:菱形钢板,四个角带有扣爪,尺寸为320×180mm,厚度10mm;

边界绳:用于封闭防护网四周边沿的钢丝绳,根据其位置分为上边界绳、下边界绳和侧边界绳,其直径为φ16,单根长度不大于40m,每根两端各配一根长度为3m的钢丝绳锚杆;

辅助锚杆:选用件。用于在局部低凹处使SPIDER网更好地紧贴坡面,直径为25mm,长度1.5m,其锚垫板亦可适当减小;

缝合绳:网片间采用直径为Φ8的钢丝绳缝合连接,长度约为缝合路径直线长度的1.2倍。

3 施工顺序与方法

3.1 清坡:规整地形边界,清除浮土浮石,需要时回填凹坑,砍伐无特殊保留价值的树木至根部;

3.2 以坡脚为基准线放线布置锚杆孔位,宜设于天然凹坑处,间距不大于设计值的10%;

3.3 对于采用GSS2A型系统加固的存在区域性潜在滑动失稳的土质或似土质边坡,在不具备能使绞索网紧贴坡面的天然凹坑的孔位处开凿能容纳锚垫板的孔口凹坑;

3.4 自上向下钻凿锚杆孔;

3.5 安装锚杆并注浆,清理锚杆头并使其长度为10-18cm;

3.6 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格栅网间重叠宽度不小于5cm,两张格栅网间以及必要时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φ1.5扎丝进行扎结,当坡角小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m, 当坡角大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不大于1m;

3.7 从上向下铺设SPIDER网(当可能发生网片下滑或坠落时,可在上边界绳处设置一根临时悬挂绳,用少量绳卡将网片连接并悬挂到该绳上);

3.8 将边界绳从SPIDER网边沿网孔穿过至两端钢丝绳锚杆,张紧并用4个绳卡紧固;

3.9 用缝合绳缠绕网片间边沿网孔绞索完成网片间缝合连接,端头应用两个绳卡紧固;

3.10 安装锚垫板并拧紧螺母(设计有预应力时按设计施加预应力,悬空处的锚杆预应力不应大于30KN),使SPIDER网张紧并紧贴坡面或稍压入地层;锚垫板的扣爪应卡住上下相邻两网孔的两侧绞索(在上一缝合工序前应通过网片位置的适当调整来使锚杆位于网孔的下部,有条件时宜将锚杆置于上下两网孔交叉节点之中),上边界及侧边界绳必须卡压在锚杆外侧,下边界绳必须卡压在锚杆的上侧,如图所示:

3.11 选择性步骤:检查SPIDER网与坡面的贴紧情况,根据需要布置安装辅助锚杆。

4结束语

SNS主动防护系统是用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需防护的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土体的风格的分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者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

该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高韧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

2、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篇3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有史以来,各种地质灾害从未间歇。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随着人类生存生活空间的膨胀和对生活舒适性便捷性要求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改变程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新的环境问题相继出现,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每况越甚。工程开挖,消坡填方,矿山开采,地下水、油气等长期大量的抽采,乱砍滥伐、过度耕植等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质环境受到压力与日剧增。

一、地质环境概述

地质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开放的系统,是一个由岩石、土壤、地下水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见图2-1 “地质环境"空间示意图),组成成分之间、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系统外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根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地质环境系统内部一直都在不停的运动,这一运动包括物质的变化(特性、分布组合)、能量的此消彼长(来源于太阳能的外部能量因子加剧了这一变化),这些运动过程(见图1地质环境要素及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示意图〉本身是没有任何好坏评级的,但由于其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就有了质量上的概念。

图1“地质环境”空间示意图

二、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相互关联,互为影响。防治灾害的过程也就是对环境质量加以保证的过程,而从一定程度上看,改善环境条件可以使灾害的频度和程度降低,因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互利的关系。

准确地说,保护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形成的是辩证关系。在地质环境变迁的众多表现形式中,地质灾害是其中的一种,在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恶化地质环境的现象伴随而生。因此,政府应该双管齐下,把防治地质灾害与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的防灾对策。首先,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策划时,应把二者相协调,以地质灾害防治的内容为侧重点,具体从地质灾害的灾种不同出发,把相应治理、防灾以及应急措施制订出来。其次,在进行灾害治理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地质灾害对环境的适应性,把地质灾害受环境制约的方面和内容明确好。

三、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从地质环境的组成要素出发,主要考虑岩石、土壤、地下水等的稳定安全性。地质环境安全表现形式上主要有:地面稳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地球化学异常等三个方面。地面稳定性主要考虑到地球内、外地质作用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发生于地球浅表层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发性行地质环境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缓变性地质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区域地壳稳定性主要分析基于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活动、断层活动、火山活动等,其研究目的是避开或采取一定措施以降低其危害;地球化学异常主要考虑土壤、地下水的化学异常及由此产生的地方病等问题。

四、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一)、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指出:“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这里从地质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出发,分析了其发生的内在因素、诱发因素,总结其主要分布区域。见表1地质灾害及其他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形成因素与分布区域一览表。

表1地质灾害及其他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形成因素与分布区域一览表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

对区域地壳稳定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①新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是地质环境内能的两种释放形式,他们的运动状态影响着地质环境的稳定安全,由于岩的喷发大都能及早预测,且其一般活动周期长,多分布在板块相交的地带,故本文不考虑火山运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②新构造运动形成板块的均匀升降部分,及差异升降边界(断层),然后根据断层的活动性质,将断层划分为蠕滑断层和发震断层,这二者又分别形成了绝大部分的地裂缝和地震。参见图2构造运动结果简图。

图2构造运动结果简图

五、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一)、转变意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地质环境的防治及地质环境的保护,最紧迫的就是使人类基本观念转变,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使国家的建设适应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怕勺原则。近年来,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口号不断被提倡,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也渐渐认识到以往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利用环境资源时逐渐向合理化靠拢。人类所有生活和生产的物质载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地质环境中获取,而地质环境又接纳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这样循环往复,人类的生活生产便自然而然就与地质环境密不可分。

以往,人们认为地质环境系统中存在的一切资源都是无限的,地质环境的容纳能力及其自净能力也是无限的,可以无限利用,其实这些观点存在很大的误导性。现在,人类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传统的片面观点也被改变,人们在开采资源时不再对地址环境采用掠夺式,而是见开采与节制相结合,对开采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控制计划,使得对资源与环境利用变得更加合理。只要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逐渐提高,就使地质灾害的发生从根源上得到抑制,也使地质灾害因缺少滋生的土壤而逐渐减少。

(二)、踏实做好治灾防灾工作

第一,要使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详细勘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并给地质灾害经济评估系统的建立工作提供依据,并把详细区划地质灾害的内容提升为工作重点,为以后的防灾减灾事业打好基础。第二,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网的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还可以促进灾害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防治灾害的及时性得到保证。第三,提高应急防治能力,也就是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以“预防为主”,建立起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地址灾害系统。并依据现有的基础,相应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到专业化的深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质环境受到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方面,随着人们对原本地质地貌的改变甚至是破坏,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评价,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人们物质财产安全的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