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14:52: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质勘查行业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

篇1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survey serves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work,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work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standard, to guide the geological work it has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will be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for geology exploration management reforms of the reference.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地质勘查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清楚地质勘查管理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机制滞后、多头管理以及事企部分等,严重影响着地质勘查工作的进步。因此,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刻不容缓。

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管理体制与公益性地质勘查相分开的各种商业性活动不同,它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转向而来。虽然具有一定的市场调节弹性,但在当前矿业市场各要素发育不全和市场不规范条件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依然成为其发展的桎梏。目前来看,商业性的地质勘查想从第三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中逐渐转向第二产业(采矿业),但这种转变的势头并不强,而且速度非常的慢。从地质勘查机构调整情况来看,地质勘查单位从原来的主辅业与企事业并行运行,逐渐转向主辅业以及企事业相分离,并且该项调整的力度大小不一,而且不同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在这期间,以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为主,以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次之,刚刚起步的是资本密集型服务。就地质勘查管理而言,存在着多头管现象,地质勘查单位分属省地质矿产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勘查局以及建财和化工行业局,而国土资源厅对地勘勘查单位不进行直接的管理,主要通过各种项目进行业务管理;各地的勘单位为了增加其经济收入来源,同时还在开展主业意外的经营业务,地质勘查技术水平及其核心竞争力难以真正的提高。地勘单位总是表现出事企混合的运行方式,运行机制受体制影响太深而难以实现创新,再加上体制上缺乏考核与激励机制,地质勘查单位必然缺乏活力。

(二)地质勘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探矿权机制运行效率比较低

一般而言,探矿权是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核心和前提条件,当前探矿权机制运行效率比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探矿权的出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争议。根据相关规定,登记在先的谁先申请谁就能获得探矿权,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探矿权的设置泛滥,并引发腐败和寻租问题。目前来看,许多地方采取招标的形式,采用市场竞争的方式出让其探矿权,遭到了各地勘单位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多数地勘单位的经济状况不好,而且没有丰厚的资本参与竞争;其次是探矿权在二级市场上的发展过于缓慢,探矿权的流转速度太低,因此交易量也比较小。

2、地质勘查管理体制不合理,商业性市场比较混乱

从实践来看,当前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地质勘查工作存在先和多头管理、层级较多、分散经营以及活力不强等弊端,虽然今年来这些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丢。地质勘查管理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理想中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组织形态始终没有真正的形成。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各管理机构只能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合力,因此有些地质勘查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真空地带。此外,商业性的地质勘查业务数量在不断的增加,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当今地质勘查市场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这种多元化的存在使得市场变的更加混乱,比如以采代探、跑马圈地、非法越界勘查、违规转让以及污染环境等行为日渐增多。

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着公益性地质勘查成果不公、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基于以上对目前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建立健全地质勘查产权运行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进行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当建立和完善探矿权的市场运行机制,明晰探矿权的法律保护力度,并制定完善的市场规则和交易行为,最终建立一个比较统一、开放以及有序的地质勘查市场。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探矿权区域内的地质勘查检查管理,并确保以最低程度勘查紫金和人力投入来维护地质勘查工作的正常秩序,从而防止“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再次发生。建立健全地质勘查产权运行机制,重点对国土资源工作中的大调查项目、财政补贴项目以及资源补助项目等,实行跟踪监督管理,通过严格的监督以保证各项工作到位,为地质勘查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地质勘查管理机制

首先应当建立中央、地方以及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统筹全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研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组织全国矿产资源及地质勘查规划工作,组织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在国家级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分配;地方政府(省级)应当严格按照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的要求来制定本辖区的勘查计划,开展省级的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与矿产资源勘查专项;县级政府更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相应的监督管理义务,努力为地质勘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维护好矿业权属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不断的完善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密切结合机制。第一,要坚持勘查和开发一体化的道路,从而实现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由一个市场主体完成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地质勘查资金的投入,稳定地质勘查市场,而且还可以使勘查风险与开发收益共担。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第二,作为第一点的有效弥补,可以采取开发反哺勘查的机制,从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适当比例的资金来弥补和支持地质勘查工作。

进一步深化地勘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要理顺地勘管理体制。将公益性的地质勘查与商业性的勘查有效分离,公益性地质勘查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实施全额拨款,商业性的地质勘查完全消除公益性的地质勘查意味;其次,要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步伐。地质勘查单位可通过企业的形式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并与市场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地勘单位健康的发展。地质勘查单位要实施企业化的经营模式,最关键的就是要转换其管理模式与经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经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当前的事业发展和管理体制下,一定要走企业化道路。

结语:总而言之,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对地质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的地质勘查管理体制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体制,虽然近年来这种管理体制有所改变,但依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色彩。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探寻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径,才能保证地质勘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卫.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甘肃冶金,2010(04).

[2]陈雪祺.浅谈属地化管理后核地质勘查队伍的出路[J] .甘肃科技,2011(14).

篇2

2 当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现状分析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生产都离不开矿产资源,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矿产地质勘查事业发展较为迅速。在建国后的短短几十年间就已经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期我国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刚刚进入起步阶段,相关的技术水平较低,相应的管理机制也都不够健全,严重缺乏经验和技术支持,处于摸索阶段;第二个时期是在改革之后到20世纪末这段时间,我国的经济、科技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快速发展。在此阶段,我国的矿产开发处于繁荣发展阶段,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较为丰富,且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在管理上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说当前我国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3 矿产地质勘查风险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环境多变,所以勘查难免会发生风险,导致不良后果,甚至直接造成勘查失败。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新弄清楚勘查工作中勘查风险产生的原因,结合原因寻找解决对策,保证风险规避措施的可靠性。矿产地质勘查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人员素质风险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矿产地质勘查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先进设备和勘探仪器的应用技巧,还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矿产地质勘查队伍在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技术风险

因技术原因导致的勘查风险称为技术风险,某些情况下也可称之为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的成因在于: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浅层地质矿产资源已经被开发殆尽,采矿工作只能向深矿区开进,而深矿区的地质条件比浅矿区要复杂很多倍,国内现有的矿产地质勘查技术存在缺陷,无法适用于深矿区,最终导致地质勘查难度增大,勘查风险也随之增高。

3.3 经济方面的风险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要量和市场价格会发生很大变化,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矿产地质勘查所承担的经济方面的风险各不一样。因此,经济方面的风险,直接关系着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经济体制变化,矿产地质勘查的效益受到影响,矿产开发的投入和产出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导致矿业经济下滑,最终引起矿产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更严重还会出现破产和倒闭情况。所以,经济方面的风险,与矿产地质勘查的正常进行有着紧密联系,需要企业高度关注经济体制方面的实施政策,以有效掌控经济方面的地质勘查风险。

3.4 监督管理机制风险

由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利润较为丰厚,吸引了很多地质勘查单位竞相找寻矿藏。但是这种数量众多的盲目找寻,不但不会产生较大的效益,反而会造成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浪费,产生一定的经济风险。

4 规避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有效策略

4.1 积极推进地质勘查市场化建设

市场化意味着资源共享,要配套建立风险信息共享、地质资料共享、技术成果共享平台以规避风险。目前地质勘探单位还是以国家拨款事业单位性质存在居多,这就造成勘查行业市场化不足,大量地质资料、技术成果、地质勘探信息都掌握在少数单位手中,技术、信息、 资料的垄断,不利于勘查行业资源共享和风险规避。实际上,建立国家级省级资料、技术、信息共享平台既可以避免行业重复投资,亦可以为新上项目获得规避风险的大量资源。同时,应积极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规范的矿产交易市场,尽可能降低矿产品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和长期走势预测的不准确性。

4.2 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首先要不断推进地质勘查项目研判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确切的研判,能够判断是否有开采开发的可投资性,才能进一步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与工作。其次要对勘查技术规程进行拓展与创新。要严格按照地质工作中的环节要求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与工作的开展,对于人为造成的风险尽量避免和规避,这样才能够防止风险进一步蔓延。诸多实践证明,进行安全管理能够很多程度上规避防线的发生,特别对于规避经济风险尤其关键和有效。

4.3 不断提高矿山地质开采工作的工作人员水平

在员工方面进行全面的培训和管理,不断进行工作水平的提高。对人才的全面的培养需要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措施的分析只有不断进行核实和研究才能够实施下去。针对目前我国在地质勘探方面的现状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只有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做好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得出有效的数据和资料,对矿山地质勘探工作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制定出适合矿山地质勘探工作的有效方案。

4.4 不断加强行业内的管理与监督

篇3

Abstract: nowadays, our country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KanZhaYe more ma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y KanZhaYe analysis, th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发展现状分析

1.1行业规模

全国注册登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到2011年年底共有2068个,全国有总人数超过112.90万名职工从事于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其中:69.08万名在职职工,49.92万名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0.78。在职职工中,36.08%为地质勘查人员约22.76万人;11.02%的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约6.95万人;14.63%的为矿业开发人员约9.23万人;剩余38.27%的其他人员约为24.14万人。地质勘查人员中,63.27%的为技术人员约有14.40万人。其中,66.88%的技术人员总数为中高级技术人员,约9.63万名,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42.31%。

2011年,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为3826.46亿元,其中,专用仪器设备净值95.38亿元,占总资产的2.49%。总负债为1363.97亿元。

1.2资质构成

截至2011年底,2068个企业和事业单位取得全国注册登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有853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甲级资质,约占43.50%;382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乙级资质,比例为19.48%;有726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丙级资质,约为37.02%。

上述资质单位中,共核定13个勘查专业资质类别的甲、乙、丙级资质5758个。其中:甲级、乙级、丙级资质各有1646个、1788个、2324个,它们的占有比例分别为28.59%、31.05%、40.36%。

1.3收支结构组成

2011年,全国地勘单位共实现总收入1303.87亿元。其中332.52亿元地质勘查业收入,约占25.51%;22.63亿元矿业权转让收入,约占1.7 4%;364.73亿元矿产开发收入,约占27.97%;272.43亿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约占20.89%;311.56亿元其他收入,约占23.89%。在地勘业收入中,41.02亿元中央财政地质勘探费,约占12.34%,119.64亿元地方财政地质勘探费,约占35.98%,37.76亿元中央财政地质专项拨款,约占11.36%,30.94亿元地方财政地质专项拨款,约占9.30%,103.16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约占31.02%

二、我国矿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惊人。我国矿业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长, 带动供应随之增长,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原材料保障的同时, 资源回收率低、资源高消耗、日渐短缺和矿产对外依存度高等一些问题日益严峻。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有各类型金属矿山10618座,大多始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经半个世纪的开采,老化的矿山近10000座,超出原设计的服务年限10年以上的矿山则比例高达8000座。许多矿山资源枯竭,造成保有储量严重不足,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按我国目前的保有储量,估计到2010年一半左右的有色金属矿山将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到2020年能维持生产的矿山将不足2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资源供应的日渐枯竭加剧了其与急剧增长的矿产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务之急是,做到如何缓解这个矛盾。在全国开展危机矿山项目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加强矿产合理勘查与开发,重点研究矿业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方法,进而实现矿产资源的再发现,再利用,减量化,再回收和再复垦等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增进矿业可持续的稳固发展。

三、方法措施探讨

1、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建议中央和地方应继续给予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大力支持, 进一步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困难地勘单位,促进地勘队伍平衡协调发展。同时,国有地勘单位应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以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为确保社会稳定,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建议实行地勘单位下岗职工提前退休政策,让大龄下岗职工提前退休,以解决地勘单位下岗职工多、年龄偏大、文化技能低、再就业安置难度大等问题,。

3、确保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支持力度。基本建设预算投资政策落实到位,帮助因基地建设、设备更新等欠账过多的国有地勘单位解决问题。

4、改革地勘单位收益分配。建议其收益分配向地勘单位倾斜,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的勘查项目,如发现有价值的矿产地,允许将大部分转为承担单位的国有资本金, 推进地质勘查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商业性地质工作。

5、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在职职工参加继续教育,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地质勘查单位科技人才结构;以科技攻关项目和地质勘查为依托,着重培养科技领域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待遇,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逐步建立技术、管理、知识三要素参与的地质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新机制,为加强和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及各种优惠政策, 按贡献大小对取得重要成果的科技人员相应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6、加强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各类地质勘查单位和企业开展合法地质勘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勘查作业质量。依据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行业准入。认真做好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的核定和监督管理,严格核实地质勘查单位的人员、资产、设备和管理水平,确保地质勘查单位的勘查资质类别与核定的等级相符。

7、发挥学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注重发挥地质勘查行业学会、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开展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咨询、培训等活动。

结束语

即将进入21世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适应新时代的资源供需全球化,还要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加大宏观政策调控等措施,更应强调智能化以及人才创新,凭借科技创新,深化认识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并开发的新“认知”,以探寻和达到勘查与开发适应新世纪矿业需求的国家目标。

参考文献:

[1] 裴荣富,梅燕雄,李进文. 固体矿产合理勘查开发与矿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钨业, 2005,(0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