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41-02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来自国际原子能机构1986年召开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评价会,是核电站安全管理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是从企业文化的概念演绎而来,旨在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核电站的安全可靠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中国,成为安全科学领域的一项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也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并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打造特色安全文化,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是一项理论化、系统化的工程,是贯穿于安全生产的一条主线,是企业和职工利益的保障体系之一。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电力安全更是事关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特别是作为全国特大型发电企业,机组容量大、参数高、自动化程度高、对电网影响大,要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发电企业建立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

一、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物质文化层是发电企业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主要包括厂房、发电机组、辅助设备、厂容厂貌、内部网络和宣传媒介、职工的劳动环境和文化设施等等。它是形成安全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的基础条件,它所折射出的是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思想、作风和意识等。

为了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必须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树立个性鲜明、文化独特的企业形象,用有效的手段传达企业的良好风貌,寻求公众的瞩目及社会的认同。发电厂作为以电力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应该通过管理提升,着力在电网树立“安全、可靠”的形象,在业内树立“经济、高效”的形象,在社会树立“诚信、环保”的形象。

不断提高技术、设备现代化与安全文明程度。加强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和环保工作,消除生产过程中人、设备、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最终实现人员无违章、管理无漏洞、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环境氛围好,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的本质安全目标。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进行生产现场的综合治理,提高安全文明生产水平,优化生产环境,彻底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最大程度控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为职工提供安全、稳定的工作场所。增加厂区安全文化氛围,如举办安全生产月展览、设立安全文化长廊、增设人性化安全标语牌等,使其体现企业特色,成为对外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

二、安全文化的行为层

行为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原则、标准和模式,包括职工行为准则、生产经营活动、教育宣传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等。安全文化的行为层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及职工在长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折射。

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良好的群体安全行为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良好的物质、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更离不开职工个人安全行为规范的养成。只有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同职工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唤起“人人保安全”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搭建安全宣教平台。通过企业安全生产例会、安全抽考、车间和班组安全学习日、开(收)工会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宣教和组织开展安全征文、知识竞赛等安全文化活动,切实唤醒职工对安全的渴望,把《电业安全规程》变为每名职工的安全习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提高职工安全技能。强化安全和岗位技术业务培训,促进职工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岗位技能达标,培养职工精心维护设备的责任感,提高职工的应对突发事件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反事故措施,规范职工现场安全作业行为,保证电力企业生产现场每一个作业人员与作业对象的安全。

三、安全文化的制度层

制度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职工和企业组织的安全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制性文化。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在电力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进行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设备、环境的和谐,保障生产人员免遭风险的伤害,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向用户提供充足可靠的电能,努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由于电力安全是伴随着电能的生产而产生的,而电能的生产原理和过程复杂,高温、高压、带电设备多,交叉作业、特种作业和不确定因素多,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档案等。通过制度化管理,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严格安全奖惩制度,以规范职工的行为,保证电力生产的有序进行。

几十年电力生产的实践证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发电企业在安全生产中不断总结与提高的结晶,是企业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度化管理是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保障,有利于调动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职工安全素质,有利于提高安全监督、管理的效率,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控在控、本质安全”的价值理念。

四、安全文化的精神层

精神层是指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等,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精神层的形成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的标志。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生产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发电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的总纲。“安全第一”明确了安全生产在发电企业所有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就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立体化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改善安全状况,预防安全事故。在新时期,预防为主的方针又有了新的内涵,即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提高安全科技水平、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综合治理”,是指适应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自觉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制度、管理、教育、设备、素质、环境等方面进行治理,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各类问题。

此外,“以人为本,可控在控,本质安全”的安全理念、“风险可以防范,失误应该避免,事故能够控制”的安全共识、“珍惜生命,关爱家庭,稳定企业,和谐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安全道德观等,都通过情感管理和文化管理,把职工自身安全的需求和企业共同安全愿景的实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

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四个层次,形成了发电企业安全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其中,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所表现的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程度,构成安全文化的硬件外壳。行为层是一种处在浅层的活动,构成企业文化的软件外壳。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其他三个层次的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骨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精神层则是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的过程中,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安全文化,注重用文化力引导、培育广大职工对安全与健康的自愿、自需、自求意识,用安全文化推动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与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从而实现职工个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刘光明.企业文化:第5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蒋庆其.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安全文化

Key words:enterprise;safety in production;safety culture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87-01

0引言

安全生产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企业安全生产离不开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与职工在认识和改造生产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认同的安全思维定势、安全思想作风、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共同习惯和安全行为准则。构建安全文化,目标是从安全生产各要素出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有效协调和管理;其任务是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构建起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安全理念、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其宗旨是支配、凝聚、激励和约束员工,实现自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下面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

要做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安全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企业安全生产理念或价值体系,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和原则。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首先是表层文化,即物态的安全文化。包括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现场的本质安全化以及各种安全技术和科研成果。其次是中介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安全工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运行规程、“两票”标准化的建设,以营造一种强制力,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危险动作给予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第三是深层次的文化,即观念文化。它包括了安全方针、安全目标、安全理念及对员工行为的安全引导,培育“三不伤害”观念,强化“我要安全”意识。

它是企业文化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也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文化同祖同宗,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又渗透于企业文化之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宏大工程,常抓常新、不断深化、不断创新,才会发挥作用。

2为什么要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基础和灵魂。长期以来,安全生产在各行业中始终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监督管理网络,先进的设备和逐年加大的安全投入,为确保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安全生产安全保障水平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事故隐患依然不能杜绝。"世界上最大的限制莫过于自我限制,而最大的自我限制莫过于思维限制。"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让文化融入安全,让安全成为文化,将安全渗透到一切方面、一切活动、一切时空的过程中,将一切行为自然地规范在这种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才能推动企业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3如何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念文化打造安全文化,企业要努力提高全员安全观念,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不断强化安全第一的哲学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尊重人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并将“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企业安全理念融入到企业各级管理实践中,建立起管理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强化各级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树立“生产服从安全,效益服从安全,一切依靠安全”的管理理念,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格局和“齐抓共管”的安全文化氛围。要将“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安全理念融入到全体员工每一天的操作中,体现在作业现场的每一个环节中,培育员工的“认知感”与“归属感”。

3.2 培育“全员参与”的安全行为文化企业要通过行为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员工行为的安全性,使每一位员工都要认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和不被别人伤害,确保企业生产顺行,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氛围。要建立健全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各工种的作业标准,建立职工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教育职工养成良好的作业行为和习惯;企业必须用安全生产法和企业规章制度来强化、约束员工的作业行为,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标准化作业,严格执行上岗制度、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

3.3 构建“人人为安全负责”的安全管理文化要将安全生产的价值观融入到各项工作制度之中,建立起企业独具特色的安全制度文化体系,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工作行为,提高安全文化执行力度。企业要建立起安全生产问责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各种违章行为,使安全管理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持续改进、反映迅速的长效机制,对各项具体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创新、充实和完善,分解细化目标,不留制度和管理上的空档,实现预防为主、管理持续改进的良好状态。同时,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通过熟知和强化演练,提高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和事故处置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电力供应仍然紧张,安全生产形势依旧比较严峻,在新形势下,怎样做才能取得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更加绩效,确保安全生产,从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电量的需求,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一、安全、安全管理的含义?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安全主要有3个方面含义:1、保证人身安全,确保不发生死亡事故;2、保证电网安全,确保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事故及大面积停电事故;3、保证设备安全,杜绝和消灭各类人员责任事故,这3方面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安全管理的含义是管理人员的不规范行为、物的非标准状态、环境的不符合条件。

二、搞好安全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规章制度必须持续不断完善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那么规章制度就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随着各种因素如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同时根据它的时效性、可行性和针对性及时予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完善了,就要落实在行动上,就不能只嘴上讲,墙上挂,当成是摆设,必须从思想上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从认识上保证制度的强制性;从个人行为上强化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同时,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企业规章制度就是“高压线”,违反规章制度必须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从而用制度去规范行为、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抓措施的整改落实。

2、必须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员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企业执行规章制度的主体,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因此,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主要以解决和控制“人、物、环境”3个方面存在的事故隐患为中心,突出解决本班组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措施中要明确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间、并将有关项目列入到年、月工作计划和大小修计划中,确保按期完成。

3、必须确保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保证体系主要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和在完成任务时如何保障设备与人员的安全。而监督体系主要关注从工作计划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中,安全措施是否满足安全要求,是否符合有关规程规定,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以及确保2个体系充分协调、配合,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也是安全管理到位工作要求。

4、必须深入坚持抓安全生产重点

除了要求安全工作因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等原因,其工作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抓重点,就等于抓住了要害,抓住了本质;就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有的放矢。这样,既不会放过任何影响安全稳定的“蛛丝马迹”,也不会因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抓着。时间证明,抓难点、热点问题,离不开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无论何时,抓重点的思路不能变,抓重点的决心不能变。工作繁忙头绪多,抓重点的精力不变;问题少、形势好时,抓重点的劲头不变。

5、必须深入坚持抓安全培训,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把提倡和崇尚的思想意识、员工该做与不该做的行动准则,通过规范和引导,逐渐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意识、安全态度、职业道德。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将使得员工对安全生产每个环节依据生产环节的每个角落都会更加关注,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做到警钟长鸣,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多一重保障。先进的安全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不断地完善。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必不可少,引导和教育员工尊章守纪,增强防范生产事故的信心,树立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任何安全隐患都可以控制的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提高安全工作技能和识别风险的能力。

6、必须深入坚持抓安全工作全程

细节决定成败。安全工作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进展乃至全局,要从根本上改变安全工作“有组织无专职”、“有工作无措施”、“无人管不会管”的现状。所以在一项工程或一件事情实施之前,首先确立安全工作“抓全程”的思路和方法,明确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各自在哪些范围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对谁负责和怎样负责。其次要有“全程抓”的决心和措施,按照“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确保安全工作不留死角。总之,安全来自有效的管理,安全管理工作要常抓常新,入脑入心。精心才会放心,周全才会安全。唯有安全意识到位、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措施到位、组织措施到位、技术措施到位、安全之“城”才能固若金汤,安全之“花”才能长开不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