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篇1

1 工程概况

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全线长16.006公里,其中起点至敬老院段、汽车园内段采用双向六车道市政道路标准,前者路基宽50米,后者路基宽60米;敬老院至汽车城段、汽车城至麻黄梁工业园区段采用6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

2 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位于榆林市区东北部,所在地为以风蚀为主的风沙草滩地形地貌。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地表原植被较为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和禁牧、造林工作,现植被覆盖情况已有所好转,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

评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区内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占总降雨量的78%,多为暴雨,常夹有冰雹,区内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区内年平均风速3.24米/秒,最大风力达9~10级,常掀起沙暴,是形成区内波状沙丘地的主要动力。

区域内地层按新老顺序由下至上主要为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1s)和第四系风积沙(Q42eol)。

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 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估范围边界以公路范围为界,向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本项目工程等级为重要建设项目,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综合判定评估等级为二级。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野外调查,项目区内现无地质灾害点。在原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路沿线,有约7处对原地貌进行了削坡,斜坡高度10-25m不等,坡度约40°-60°。现有边坡物质组成均为黄土,且经过压实作用。部分边坡上已发育有植被,同时边坡距道路约2-5m距离,边坡整体稳定性好,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仅在受比较大的降水影响时,有可能产生小范围的黄土滑溜和微型黄土崩塌,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可能造成一定威胁,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项目公路沿线均处于地形地貌简单的风沙草滩区,现状条件下,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公路评估区内路线上及附近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地质灾害危险小。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项目主要地质灾害为斜坡外侧或沟谷填方形成高陡的填方边坡,可能对原有斜坡加载而加剧其变形破坏和危害,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作用也可能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现有公路两侧共有约7处边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道路的拓宽,部分边坡会被清除,但也会形成一些新的边坡。

整体来讲,工程建设以路基填方工程为主,无隧道工程,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引发新增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此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结合前面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及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和定性分析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级分区。将本公路扩建工程沿线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评估区各区段的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4 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工程施工期遭受地质灾害的危胁主要来自工程建设本身。施工前应建立完善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制,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及时处理。施工中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相应作业,按设计做好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区段地质环境保护,注意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影响,避免因切坡开挖、弃渣弃土、爆破振动等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应同步进行。

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应合理控制公路运力,按照设计荷载运行,禁止车辆超载超限,避免因车辆动荷载过大等因素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5 结束语

5.1 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建设工程的重要性等级综合确定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评估范围为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5.2 评估区内整体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公路路堑边坡挖填方工程、和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石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等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5.3 根据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地质灾害防治难易程度,将公路沿线综合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5.4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现有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过程只要采取简单和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增加相应的防治工程费用,可以达到预防和消除危害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该工程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适宜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榆林市金鸡滩-麻黄梁煤矿区详查报告[R].1992.

篇2

1 引言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的任务是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危害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

2 公路建设工程概况

某公路改建工程,全长52104km。公路按照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特点,划分为两段:起点K44+600-63+000为山岭重丘段,长约17182km;K63+000-界为平原微丘段,长约34122km。该公路改建工程涉及山地、沟谷、盆地和洪积扇等多种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在线路沿线存在较大变化,且地质灾害发育。

3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3.1 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灾害主要为崩塌、泥石流、边坡稳定、地面沉降。工程建设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可能为崩塌、泥石流、边坡失稳和地面沉降。通过预测评估,对该公路有危险的崩塌46处,泥石流5条,不稳定边坡1处。平原微丘段诱发和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为小。

3.2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该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各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成果,依据上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对该公路沿线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根据表1可以看出,该公路全线划分15个区段,其中山岭重丘段划分14个区段,平原微丘段1个区段。山岭重丘段各区段位置及危险性等级见图1。平原微丘段危险性等级为“小”。从图1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1个区段,长101802km,占线路总长1154%;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有6个区段,长81635km,占线路总长1616%;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有8个区段,长421616km,占线路总长81186%。

表1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分级标准

危险性等级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种类 灾害点平均密度/个•km-1 灾害分布长度比例/% 分区说明

危险

性小 简单 1-2

危险

性中 较复杂 1-2 1.5-5.5 25-80 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有一种或两种地质灾害,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

危险

性大 复杂 ≥2 >5.5 >80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有两种以上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大。

图1 某公路改建工程山岭重丘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各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综合评估结果,81.86%的线路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小的区域,因此,适宜进行公路建设;16.6%的线路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域,公路建设用地基本适宜,但应对地质灾害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4 公路建设工程状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由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稳定性)和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表2);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稳定性)主要以工程地质比拟法和地质历史分析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根据其已造成的死亡人数(或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或威胁资产)进行定量评价。在起点K44+600-K63+000的山岭重丘区段,未发现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灾害类型为活动断裂、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存在小规模的危岩体,各地质灾害的分布明显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综合控制。在评估区内崩塌点共计51处,其中现状危险性大的崩塌点为1处,危险性中等的崩塌点计29处,危险性小的崩塌点计21处;评估区内发育5条泥石流,其中危害性中等的有1条,危害性小的有4条;南口山前断裂对本工程的危险性小。

表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危险性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危险性大 强发育(不稳定) 危害大(重、特重)

危险性中等 中等发育(基本稳定) 危害中等(中)

危险性小 弱发育(稳定) 危害小(轻)

5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治。

(1)切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确定合理的开挖坡比,自上而下采取阶梯状放坡分级、分段开挖等工程措施,边坡上部形成的危岩,及时清除或加固处理,坡面及时采用锚固、锚喷、修筑挡墙以及削坡减载等措施,以防止切方边坡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及拟建工程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的安全。

(2)填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首先应对地基土进行处理,做好填筑材料的选择,分层碾压,其次高速公路两侧填方边坡坡比、坡型应予以加强,坡面采用浆砌片石等进行护坡,同时防治路面及坡面等地表水下渗路堤基础,引起路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及拟建工程本身及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

(3)隧道工程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避免洞身开挖引发地面塌陷以及洞顶崩塌等地质灾害,施工中应遵循先支护、后开挖、在支护的原则,地表划定安全区和采取保护。

(4)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防治措施,沿线地基选择上应尽量避开大型岩溶洞穴、采空区,小型岩溶洞穴可采用回填灌浆处理,或采用桩基础直接跨越等措施,采空区应予以综合回填等工程处理措施。

(5)拟建公路沿线城镇、交通设施、厂矿、企事业单位较多,房屋较密集,在施工过程中,为防止对道路两侧的厂矿企业、居民和沿线交通通行等的危害,应留有施工安全距离、加强监测预警,合理进行安全爆破等。

6 结束语

综合评估时,进行量化指标的统计分析,确定量化指标分区取值,应充分考虑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并结合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进行危险性等级分区,如有出入再按评估原则进行调整或细分区段,达到所有区段划分既符合标准,更要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篇3

某开采区主要位于矿区中南部,其长度为207m,平均宽度为70 m,底部采场平台的面积为14525m2。采矿最大标高在矿区的南部,为450m,最小标高在矿区的北部,为310m。本矿区的斑状花岗岩矿体比较厚,呈现带状,产出比较稳定,矿体结构比较简单、稳定,大部分覆盖面积已经被剥离,黑云母花岗岩作为围岩,属于中等稳固岩石。在此矿区进行开采的时候,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的露天开采方式。

1.矿山地质环境地形地貌

此矿区是丘陵地貌,矿区以及主体山脉主要为东西走向,次要山脉为南北走向。矿区的一般标高是300-440m之间,最大高差为280m。此矿区的地形切割比较深,坡度一般均在25°之上,具有自然的排水设施。其地表主要由洪冲积物和第四系残破积组成,覆盖率达到了70%之上。综上所述,此矿区地形地貌属于中等复杂程度。

2.矿山地质环境影晌现状评估

2.1地质灾害影响

通过对矿区的勘查发现,现阶段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与滑坡。崩塌主要指的就是土质边坡剥落崩塌,边坡高度为2-5m,崩塌体上含有较好的杂草,土层成分主要包括石英粉砂、粘土、石英砂等。崩塌体的长度大概是5m,厚度大概在2-3m之间,宽度为6m,呈现椭圆形,体积为20m3,属于小型崩塌,影响范围大概是30。

2.1.1崩塌

(1)位置。

崩塌位置主要位于矿区的西侧,和采矿区的距离比较近,此崩塌基本上就是90°陡坡土体的下坠,落距比较小,属于最近形成的。其土层是第四系残破积层,主要包括粘土、石英砂、石英粉砂等成分,呈现灰黄色、浅黄色,大概厚度是2-5m,具有良好的植被情况,崩塌体体积在3-5m3之间,影响范围大概是15。

(2)现状及危害。

崩塌体后陡壁主要是土质边坡,具有良好的植被情况。崩塌体属于最近形成的,散乱堆积在一起,规模比较小。其产生变形的原因主要包括:强烈的土体风化作用,土质松散,边坡开挖等施工活动影响等等。同时,雨季降雨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冲蚀作用,出现下渗等现象,对矿区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出现崩塌灾害。导致发生崩塌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边坡开挖施工,其次就是强降雨。当发生崩塌灾害之后,会对矿区公路运输以及行人安全产生威胁。

(3)稳定性评价。

此崩塌体均散落在坡底,已经稳定。在后期降雨、风化侵蚀等作用下,时有发生掉块现象,但是规模比较小,危险性也比较小,最终评估结果就是矿区崩塌危险性小。

2.1.2滑坡

此矿区滑坡主要位于北部旧排土场边坡处,矿山地质灾害点现状说明见表1所示。排土场土层主要就是第四系破残积层,主要成分是粘土、石英砂、石英粉砂,呈现灰黄色、浅黄色,具有少量块石。因为在进行排土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与施工措施执行,导致台阶分级施工质量较差,加之土层较为松散,具有很好的边坡角,致使其相对高差超过了15m。在降雨、下渗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其稳定性、土饱和性均较差。在排土场临空位置处形成滑坡体,在坡脚处的影响范围长度达到了20m,宽度为12m,形成了约100m3的滑坡土方量,影响范围大概在150左右,属于小型滑坡。因为滑坡体距离公路与村庄比较远,前面还是排土场的空地,主要就是因为排土堆放不规范引起的,没有出现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具有的危害性比较小。

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矿区开采过程中,发生的崩塌、滑坡等灾害规模比较小,基本没有造成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对矿区开采影响比较小,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估为危险性小,基本不会影响地质环境。但是,需要对不稳定边坡进行监测与处理,保证其安全性、稳固性,避免出现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2.2含水层影响

此矿区开采底层界限处在侵蚀基准面上,其含水层主要为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具有较弱的富水性,采坑还没有露出含水层。通过相关野外调查分析,流经地表的水的pH值是7.5,矿化度要低于1g/L,属于淡水。现阶段,矿区开采还没有导致含水层结构出现变化,同时也没有出现水体恶化、水位下降等不良情况。所以,矿区开采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非常小,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

2.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

此矿区主要为丘陵区,其地形基本为西南高东北低,具有良好的植被情况,矿区周围没有风景名胜与自然保护区等。在进行矿区开采的时候,主要就是露天开采,在进行开采的时候,必然会对其植被情况产生破坏,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影响程度非常大。因此,其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评估为严重。

2.4土地资源影响

此矿区已经开采了很多年,破坏面积达到了5.6h其中采矿区的面积为4.8h,原有的排土场面积大概为0.8h,职工生活区、道路等均会占有一定的土地面积。通过对矿区现场的勘察,大部分破坏土地为林地。

2.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情况,对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差异性与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危险性等进行考虑,并且分析其受影响程度与社会经济属性,进而对矿区分段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明确其量化指标,在“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原则的条件下,运用半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予以等级分区。在进行实际划分的时候,一定要对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这四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程度予以明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如下: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轻度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小,发生几率小。对分散性居民、小规模工程设施产生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较低;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井的涌水量低于3000m3每天。矿区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不会影响周边生活、生产用水;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小,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的影响程度也较低;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占用破坏林地、草地的面积不超过2h。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中度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中等,发生几率较高。主要对城镇与村庄居民、交通、主要工程设施等产生影响,出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井的用水量在3000-10000m3每天。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比较大,呈现半疏干状态。对周边生活、生产用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对原来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占用破坏耕地2h以下,占用破坏林地、草地2-4h。当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严重时,针对地质灾害而言,其表现为:灾害规模大,发生几率高。对城镇、村庄、交通、主要工程设施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比较大,并且会出现一些人员伤亡;针对含水层而言,其表现为:矿床含水层结构被破坏,出现导水通道。矿井的涌水量超出了10000m3每天。地下水位出现下降的情况。矿区周边含水层的水位也在下降,或者呈现一种疏干状态,出现地表水渗漏的现象;针对地形地貌景观而言,其表现为: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交通等产生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针对土地资源而言,其表现为:破坏了基本田地,占用破坏耕地2h以上,占用破坏林地、草地4h以上。

3.评估区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评述

3.1地质灾害影响防治难度

在此矿区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发生崩塌等灾害的时候,会对现场工作人员、机械设备等产生一定的威胁。此时,可以通过种草植树、土钉挂网植草等方式进行加固,避免发生崩塌等灾害;同时,也可以在边坡台阶上植树种草,有效提高土层的稳固性。这些防治措施非常简便,防治难度也比较小。针对泥石流灾害而言,可以通过规范堆土场、压实、修筑截水沟与排水沟、种草植树等方式进行防治。其防治措施比较简单易行,相应的防治难度比较小。

3.2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防治难度

在此矿区开采中,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主要就是由矿山露天开采导致的,在进行开采的时候,容易形成高陡坡,不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还会影响边坡周围的美观。并且,在矿区开采、破碎的时候,一般均会产生大量的地表、粉尘等,非常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对矿区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绿化措施、分区湿式凿岩、洒水抑尘等方式进行治理,可以有效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相应的难度也比较小。

3.3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

在此矿区内,矿山开采、道路边坡、旧排土场边坡等均具有小规模的崩塌、滑坡现象,矿山开采的含水层影响程度评估为轻度、土地资源影响程度评估为严重、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评估为严重。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结果,可以对其进行预测评估:矿山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崩塌、滑坡灾害的危险性比较小,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小,其评估为轻度;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比较大,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其评估为严重。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程度为轻度;对地形地貌影响程度为严重;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严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矿山开采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其地质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重视。在矿山开采中,一定要对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并且全面了解矿区的地质条件,为矿区的高效开采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实际开采过程中,一定要对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影响程度与防治难度,保证矿山开采的有序进行,实现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何芳,徐友宁,乔冈,刘瑞平.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J].中国地质,2010(05).

[2]王飞,吴浩,刘灏.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