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物理教学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点,而物理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实验相结合,与自然科学中其他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在初二阶段的教学中,增设了物理科目。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是一个学习物理的关键时期,若不能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对生活中其他科学技术的关注,这必将对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及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造成影响。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结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置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实验大多取材于生活,生动而直观,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实验设计方面特别注意所要培养的实验技能,都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实用价值的技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其内容上更加注重实验技能的实用性,所以对那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技能也相应提高了要求。如在质量测量实验中,增加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做物态变化实验前,对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技巧作了强调;在做串、并联电路实验前,对电流表的连接及读数做了详细介绍说明等等。而对于那些实用性较小的技能则降低了要求,如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删除了4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等。为了在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也能正常实施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了解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调节、使用,并规范地操作仪器、准确读数及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初中物理在选择实验器材上遵循了简单易找、低成本的原则,增强了实验教学手段的可行性及普及性。如浮力实验中的新鲜鸡蛋、振动发声实验中的尺子等等。同时还鼓励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件自制教具,积极创造条件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每一个实验。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和探究物理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观察、探索和创新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1)初中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既挖掘潜力又发展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二在刚开始进入物理学习时,就用几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如教师在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实验时,把金鱼和水装入试管中,把试管中上部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金鱼却还在试管的下部不受影响地游来游去。这种现象和学生的估计大不相同,因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吸引着学生的操作兴趣。初中生活泼好动,物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可思议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物理实验展示了的大量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教师只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最终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极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挖掘探索性实验,创设研究情景,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与创新从来不会独立存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不够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在现有的实验的基础上,创设研究情景,利用物理实验的多变性,对实验进行扩展。如在做蒸发吸热这一物态变化的实验时,可以加入对影响蒸发因素的研究。具体如下:首先往学生的手背上滴上一滴水,让学生描述手背的感觉;接着把水珠抹开(表面积增大),再让学生描述手背的感觉;然后向手背上吹气,此时再让学生描述手背的感觉;将水换成酒精,重复以上步骤,情况又会如何?这个实验可以有多位同学共同参与,大家共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设计一些影响蒸发因素的问题,诱发学生展开思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对影响蒸发的因素有了认识,并最终总结出了影响蒸发的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展开思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实验教学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自设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走进生活,在社会情境中设计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改造、小修理等实践操作,并从中获得与书本内容相关的物理实用延伸知识。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后,可让学生在家里不使用冰箱,利用物态变化的吸热原理自制冷饮等;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还有不少课后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大都简单易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还可以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身边的一些日常用品自设实验,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如“自制针孔照相机一”、“自制潜望镜”、“自制冷饮”等。通过这些课外实验、小制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还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培养其创造性。通过新奇有趣的、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更符合这个阶段学生追求“新奇”、“趣味”,钟情直观现象,以及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形成、发展的心理特点。
初中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率,进而发展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瑞雄.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J].自然辩证法.2003,(2).
[2]谢海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STS教育――以汕头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进而为高中物理的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初中生具有创新能力,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培养当中,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充满了好奇,因此,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思维特点,增加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教育教学,实验教学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操作,而且丰富的生活素材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通过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教学实验,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关于电的现象认知将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等基本的电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用电认知。
二、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因为物理课程的特殊性,使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借助物理实验等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关于电流方面的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应用和推理过程,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了解物理的本质。
一、借助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许多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建设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十多年的生活中,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很多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积累了不少体会和经验。可以说,生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老师”,但是,如何把学生在各自生活中积淀而成的肤浅、片面、感性的认识升华到深刻的、系统、理性的领悟上来,必须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分析引导来完成。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更容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验和情景式教育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
三、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比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误区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总有些实验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实验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见度比较低,学生不易观察,更有一些演示实验,根本就没有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多媒体课件,然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加工、组合和完善,制成内容充实、形式直观、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演示实验课件,由老师或学生通过运行课件来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同样也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