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传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文化传承

篇1

中华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唐诗、宋词、国画、雕刻等。而我最喜欢的是剪纸。

剪纸的用处非常大。有婚庆作品。大红的喜字有的剪成了圆形,有的剪成了心形,还有的剪成了龙凤呈祥、早生贵子等图案。每一幅作品都包含了美好的祝福和期盼。每到春节前夕,商场里就会摆满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福”字外面剪一个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有的外面是一个苹果,象征着平平安安,幸福安康。一朵朵色彩鲜艳的牡丹花层次分明,象征着富贵吉祥。画中有字,字中有画,每一幅作品都精美绝伦。

今年我们美术班老师教给我们了剪纸和刀刻。现在我会刀子刻出许多动物和图案,还会剪花团图案、植物、动物、人物、二方连续、“福”字等许多精美图案。

我爱剪纸,我希望能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篇2

古人一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提倡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儒学创始人孔子也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甚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养成“君子”的品德,故《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先贤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后汉书•张衡》)。可见古人对“德”的推崇和重视。潘光旦先生曾说过“: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今天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在于道德的培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里过度强调了职业性,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厂中校、校中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等。认识上的片面,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这种办学思想无疑导致高职院校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技能培养上,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决定着一个人发展方向,影响和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因此一个人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胜于智力的开发。人们常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人可以不是英雄、也可以不是榜样,但一定应该是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目前尽管有关高职学生给国家或社会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例尚未见报道,但不能因此认为高职教育不需要德育教育,一个人的品德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终身相伴。技艺需要精益求精,品德也需要精益求精。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即使有很高的智力和超强的专业知识,也是这个社会不需要的。

(二)教学内容中缺失

1.仁爱教育缺失

仁爱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儒家的“凡是人,皆须爱”(《弟子规•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道家的“慈心于物”、“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太上感应篇•积善章》)等都是我国熠熠生辉的传统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提倡爱自己、爱他人、爱万物。仁爱是博爱、是大爱。因此,《论语》编著者刘强则认为“仁之所用,用于己则身修,用于家则家兴,用于乡则正风气化民俗,用于国则政通人和,用于天下,则治化太平。”仁爱思想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基本思想。当今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本能,即用功利的标准看待和衡量一切,学校教育因此也变成功利性教育,教师灌输给学生更多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提醒和教诲;习惯于用学习成绩好坏去评价一个学生,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客观公正地讲,学校灌输“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和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没有错,但学生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需要全面发展,片面重视一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教育显然是不正确的。功利性教育是片面教育,缺少人文关怀,教育结果是学生精神空虚,人格不健全,为人处事缺乏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仁爱,缺乏善良,对他人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多的是抱怨、冷漠甚至仇恨,缺少亲情、友情、同情,自杀或杀人事件时有发生,如发生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投毒杀人案就是一典型案例。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一种失败教育,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仁爱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可贵,众生平等,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2.诚信教育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流传下来,亘古不变。儒家提倡做人要“仁、义、礼、智、信”,“信”就是“诚信”之意,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人一旦失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程颢认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可见,古人认为诚信不仅是作人的根本,而且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弟子规•信》要求我们“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现今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政治民主化和交往方式现代化,诚信的价值更加凸显。诚信不仅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社会有序、有效的重要标志。诚信是需要教育的,然而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诚信教育环节。高职院校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实践教学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赖成绩,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因而出现了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协议准备上岗又临时决定不去等不诚信现象。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诚信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如果诚信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乃至经济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孝道教育缺失

“孝”是我国文化根本特征,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孝”的重要性,《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这样论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人最基本的品德,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最终目的是成就一番事业。“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人甚至还认为“:百善孝为先”(《围炉夜话》)。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因此,几千年来,敬老、尊老、亲老、养老、送老等孝道思想代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孝道在当代教育中缺失。有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因而造成学生尊老行孝意识淡薄,缺乏感恩之心,处事、看问题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父母长辈。尽管时代不同了,愚孝要抛弃,但中华民族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赡养这种优秀精神是不能改变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孝道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技能,还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回报社会。

(三)校园环境氛围中缺失

古人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据说孟子小时候非常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见埋葬死人和祭祀死人,孟子就玩埋死人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母认为这种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把家搬到一个集市旁边,这样以来孟子又经常看见商人经商和屠夫卖肉,于是又模仿商人做生意和玩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又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看见学生们在学堂学习礼节和知识就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于是就不再搬家了,孟子也最终成了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校园是学生赖以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造就德才兼备型人才,校园内应该四处张贴古先贤画像、悬挂名言警句等,时时提醒和规范学生言行,形成一种文明谦让、尊师重教的良好治学氛围。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强调职业技能,校园内很少张贴古先贤画像,古圣贤的语录更少。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校园环境中人文氛围淡薄,学习风气不浓,学生“心中无戒”,精神空虚,容易遭受诱惑,迷失自我。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电线杆上广告在校园内经常出现、教室课桌上充斥污言秽语等。不错,时代在前进,观念要转变,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社会的基本价值标准不会变,做人的基本准则不会变。高职院校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构筑校园文化,让学生明礼仪、知廉耻,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二、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传承的思路与方法

(一)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的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完全教育”,品德教育比技能传授更重要。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但不能因此就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重技能轻品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识文断字”、“谋生求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要让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同时知羞、知耻、知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二)改变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加强人文教育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课堂,国家对此早有规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曾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践行传统文化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及时召开总结会,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师资队伍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立教之本。教师除了“授业解惑”外,更要“传道”,教师不仅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以身作则,努力笃行,潜移默化地教导与影响学生。对教师工作曾作过这样崇高评价,他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教师是一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是民族的希望。”关于如何做一个好教师,他又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教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好教师是“言教”和“身教”合一的,可见,好教师是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

篇3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新农村、新时尚、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题中我们开展了“大花布系列”、“蓝印花布系列”、“庆阳刺绣系列”、“剪纸系列”的研究工作。“大花布儿童系列”是“大花布系列”的一个分支,它既是独立的研究部分,同时也是整体产品的丰富与点缀。

1 “大花布儿童系列”的构想

目前,我国儿童日常用品的市场是一味地西化,市场上的儿童产品基本是现代时尚的西化产品,很难见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产品。为数不多的民族儿童产品基本上都出现在低端市场上,其产品又显得过于粗糙老土,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以至于出现了一种民族传统儿童产品缺失的局面。

我们的“大花布儿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专项研究,是要让中国百姓能够用到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这也将激发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也能够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课题将传统文化活化传承应用的目的。

(1)活化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早在19世纪中叶,现代设计理论的奠基人约翰・拉斯金就明确提出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只有从小对国民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教育,逐步提高全民设计意识,这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和人民的生活品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新生,也为了使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设计一套儿童版的“传统大花布”系列产品也就成了我们课题组的一种使命。

(2)丰富和拓展传统大花布系列产品,满足儿童群体的需求。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将课题中的“大花布系列”拓展出一个分支:“大花布儿童系列”。它可以丰富产品阵营,扩大系列产品的受众面,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客户的需要,是拓展大花布与整个系列产品的一项举措。

2 “大花布儿童系列”的设计

以民间大花布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大花布系列”,从色彩、空间、图形等方面进行改造,使得面貌焕然一新,其色彩更加协调、图形上更加注重负空间的处理、空间关系更整体。但是它的图案还是以“花”、“凤凰”、“叶”为基本元素,色彩还是以“大红”、“大绿”、“大黑”、“大蓝”为主色,由于这样的图案和色彩,在应用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像“蓝印花布”那样有着相对和谐的色调,更容易让大多数受众接受。将传统的大花布用在儿童产品中更不是件易事,首先,大花布中的大红、大绿、大黑、大蓝的主色与我们所熟悉的“儿童色”相距甚远。其次,儿童产品的体积与面积普遍较成人的产品要小;再者,如何保持大花布的一些特色,并合适的转接到儿童概念上来。这都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形式组织。我们在“传统大花布”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在原有“花”、“凤凰”、“叶”图形的基础上加入辅助图形进行丰富。原有的“花”、“凤凰”、“叶”等图形属于有机形,具有概括与写实的特点,但也会略微显得随意。我们加入圆点、直线这两类无机形进行互补,在保持原有图形特征的基础上,也加强了一定的秩序感。新元素的加入在丰富纹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大花布”的感觉,使新的图形纹样兼具了传统与现代的特征。在儿童大花布的纹样设计上,我们使用最多的手法是重复,重复这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往往被忽视,被认为过于简单。简单的重复是画面节奏的开始,我们通过简单的点线重复使得画面丰富且有秩序,而“花”、“叶”、“凤凰”等有机形的加入使得点、线组成的无机形得到了很好的互补,图案变得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在具体的设计程序上我们将“花”、“凤凰”、“叶”等有机图形组成一个“有机形图样层”,将圆点和线条组成一个“无机形图样层”,再将这两个层进行叠加。

多种类型元素的叠加可以组织成一些新的图案,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不同的叠加方式进行演变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图案。因为儿童产品的面积相对于成人产品面积要小。与成人产品等大的图案在具体产品的应用上显得不太合适。因此,我们将图案中的元素按比例整体缩小,形成较为细碎的图案,比例上的缩小正好适应了儿童产品,同时这就弱化了“花”、“凤凰”、“叶”等乡土气息浓郁的图案(图2所示)。通过有机形与无机形的交融,通过比例大小的控制,新的花布图案变得更具设计感,也更加现代时尚。

(2)色彩应用。色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传统大花布以其“色”而感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它浓烈、奔放、豪爽甚至有些“汹涌”,也因为它的“色”使我们课题组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深入持久地研究它。

色彩是这个大千世界的直接产物,色彩又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应当看到,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心理感知与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其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民族与地区、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等各个方面都会对人的色彩喜好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因为这众多的原因与背景,当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很好地在色彩方面进行人群、产品、需求等不同的研究与定位,使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1]在中国人对儿童色彩认知的普遍观念中,鲜艳似乎总是放在首要位置的,人们普遍认为儿童色就应该是鲜艳亮丽的,灰色和有色彩倾向的灰色似乎只能在成年中使用。但是根据我们课题组多年来对色彩原理以及国际流行色彩趋势所做的研究来看,儿童色彩并不一定要是鲜艳和亮丽的,更多高级的“灰色”使用在儿童产品中会提升产品的品位。

在具体的色彩运用上,我们首先依据牛顿色相环进行分析,同时也将不同肤色人种的服饰色彩作对比研究。牛顿色相环把太阳七色光概括为六色,并把他们头尾相接,变成六环,在相邻的色彩之间加入间色变成十二环。红、黄、蓝三原色谓语一个正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而橙、绿、紫也正处于一个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牛顿色相环的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的补色。[2]在牛顿色相环中有“红”、“黄”、“蓝”三原色和“橙”、“绿”、“紫”第一间色,处在原色和第一间色中的六个颜色是第二间色。我们把原色称为第一色彩,把第一间色称为第二色彩,将第二间色称为第三色彩。非洲的黑种人的服饰色彩经常是非常艳丽浓烈,多属于第一色彩;而欧美白人的服饰色彩则要低调得多,第三色彩在他们的服装中使用较多。色彩并无好坏之分,而只有使用的是否合适巧妙。这些浓烈第一色彩和低调的第三色彩对黄色皮肤的中国人并不一定合适。在儿童大花布的色彩设计上需要结合传统大花布的色彩和黄种人肤色特点进行改造。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传统大花布中的传统色彩应用于儿童产品中,体现出既有传统又时尚的风格。中国人的黄色皮肤,介于欧洲人的白和非洲人的黑之间。我们选择第二色彩为基调,在颜色的选择上以三到四种第二色彩配以一种第一色彩。第二色彩占据大量的比例,表现出柔和的感觉,几种第二色彩的出现又不会显得单调。第一色彩的使用在面积上需要严格控制,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五,它起到的是“提亮”和“唤醒”的作用,是点睛出彩的地方,体现出儿童产品活泼的一面。最后通过不断协调色彩间的色相、明度、冷暖、面积等关系获得最佳效果。

(3)应用载体。“大花布儿童系列”中图案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花朵、碎点等元素,色彩上还是以红、绿色居多,所以我们的产品开发以2~7岁的女童为主要对象。在确定产品的主要受众后,我们将打样出的“儿童系列花布”陆续应用在包、发卡、帽子、扣子、头巾、围嘴、本子等儿童日常用品上,并不断在样品生产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让花布的纹样和具体的产品契合的更加完美。由于大花布图案的本性是以花为主,所以这类图案较多开发的是女童产品,而对男童产品的开发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其他系列中进行研发。

3 结语

珍视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需要。[3]传承活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是使它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让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生存、传承。在课题论证、设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愈加觉得传承活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提升国民设计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并不是由一批优秀的设计师来支撑的,它需要国民整体设计意识的提高作为基石。“大花布儿童系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重任,可贵的是将这种意识赋予中国幼小的一代:“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